分享

格古博物馆 宋代官窑瓷展

 荣纳堂 2022-09-27 发布于天津

图片
北宋 官窑乙字款长颈瓶
高 H 27.1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Northern Long neck Bottle   Song Dynasty(960年—1127年)  H 27.1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宋代官窑瓷器,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属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官窑虽然在宋代瓷窑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庭所需的高档瓷器,其高超的烧造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据此可知,北宋后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官窑,现称“汴京官窑”,亦称“北宋官窑”,具体窑址至今尚未发现。

图片
宋 官窑月白釉鬲式炉
高 H 7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Moon White Glaze Li style Furnac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7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北宋汴京官窑青瓷继汝窑烧造,其形制、釉色、工艺与汝窑有共同之处。《格古要论》记载汴京官窑器“色好者与汝窑相类”器多仿古,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种色调,釉质匀润莹亮,大纹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满釉裹足支烧,器底有支钉痕。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窑圆洗中,有洗身近直微外撇,平底,里外满釉裹足支烧, 底有支钉痕,造型、 釉色与汝窑器相近,装烧工艺亦与汝窑支烧法相同者,应是北宋汴京官窑制品。

北宋官窑的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由于烧造温度比汝窑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感较汝窑要稍强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绿色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种。釉面上都有较稀疏的开片,开片呈浅黄色,是这个窑口所独有的。

图片
宋 官窑粉青釉供器
高 H 8.5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Powder green glaze Sacrifice War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8.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观,胎釉结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凡刷护胎釉的,烧成后,底足露胎处就显出酱黑色,而口沿处由于流釉缘故也呈现出浅紫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一方法也一直延续到南宋官窑。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宋叶寘《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古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图片
南宋 双耳牺型尊
高 H 22.2cm  
格古博物馆 藏
Binaural Xixing Zun  Song  Dynasty (960-1279)  H 22.2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此文表明,南宋初营建的“官窑”有二:一是“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明高濂《遵生八笺》纪载,修内司官窑的地点在杭州凤凰山下,但确切的窑址尚未发现;二是“郊坛官窑”,位于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亦称“乌龟山官窑”。1930年发现窑址,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发掘出龙窑与作坊遗迹,并获得大量标本。

南宋官窑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郊坛官窑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南宋早期的青瓷产品,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质细,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为主,兼有青灰、青黄和炒米黄等色调,釉层薄而润泽,有纹片,满釉支钉装烧, 器底有圆形支钉痕,工精质高。青瓷的形制、胎、釉和支烧工艺都与北宋汝、官窑青瓷特点相类,确为“袭故宫遗制”。

图片
宋 官窑琮式瓶
高 H 11.8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Zongshi Bottl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11.8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宋后期官窑青瓷的烧造追求玉石质感,改变制瓷工艺,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二次烧成的厚釉工艺,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釉面上显露横竖交织的蟹爪纹片或层层叠错的冰裂纹片,有说不尽的奥妙。

厚釉工艺具体做法是先低温素烧坯,后施三至四道釉,釉厚如堆脂,再经高温成器,一般釉层厚在2毫米以上。厚釉易粘接支烧工具,造成废品,厚釉工艺的使用导致装烧工艺的改良,变满釉支钉装烧为刮釉垫饼装烧,即将碗、盘、洗、瓶等圈足器的底端釉刮掉露胎,以垫饼垫烧。由于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与圈足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形成“紫口铁足”的特征。

图片

宋 官窑折沿洗
直径 D 11.2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Song Zheyan Xi  Dynasty (960-1279)  D 11.2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北宋官窑的装饰与汝窑相仿,大多数是素面无纹的,个别器物上有弦纹装饰。器型多数是仿古代青铜器而制作,造型比汝窑要多些。主要有盘、碗、瓶、壶、炉、尊和一些文房用具之类。这一点,与南宋官窑也差不多,但瓷品造型又比南宋官窑要显得古朴浑厚。汝窑和南北两宋官窑均罕见大件器物,所见的传世品一般都是小件器。

南宋官窑是在汝窑和北宋官窑的基础上,于宋王朝南迁后在官窑器的烧造上的又一发展。无论是在胎釉和工艺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承接和发展的关系。南宋官窑器的胎骨,因为加入了杭州当地所有的紫金土,胎质虽也比较细密,然较之北宋官窑要显得差些,里面杂质较多。加上这种土内含铁成分高,又有烧造温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种。南宋官窑多为黑胎,凡垫饼烧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铁足”的现象。除了垫饼烧的以外,支钉烧的器物底足也可见棕褐色支烧痕。

图片
宋 官窑青釉琮式瓶
高 H 20.5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Green glazeZongshi Bottl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20.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图片

晚期用垫饼托烧的也见有一些灰白色胎的,这种胎上常刷以酱色护胎釉,因此烧成后也有“紫口铁足”的效应。早期南宋官窑与汝窑一样,采用支钉托烧,但支烧痕呈圆形,数量也比汝窑器多,大器可达到20个,而且单双数都有。晚期多采用垫饼托烧。

在施釉上,早期南宋官窑多薄胎薄釉,晚期多薄胎厚釉。厚釉器施釉多至几层甚至十几层,釉的厚度甚至超过胎骨。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青灰、青黄、灰绿、黄绿和炒米黄等色。釉面有开片,以蟹爪纹为主,也有冰裂纹等,大多是较稀疏的浅黄色开片。在开片中以暗红色的所谓“鳝血纹”为上品,黑色的“梅花片”次之,墨纹再次之。

南宋官窑器均属皇家所用,器型极其严谨规范,追求精致,不可越规。一般均是仿古代青铜器形式而制作,形制尺寸都有严格规定。大件器物较少见,所见大都是小型器物,如盘、碗、瓶、炉、洗和文房用品等。

图片

宋 官窑洗砚
直径 D 17.2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Ink stone  Song  Dynasty (960-1279)  D 17.2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图片

宋代官窑鉴藏要点

1. 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里外披釉并有纹。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使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

2. 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特别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如用砂纸打磨可感十分细腻滑润,绝不含砂,玉质感直追或类似古笔砚的效果。

图片
宋 官窑青釉琮式瓶
高 H 11.5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Green glazeZongshi Bottl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11.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一点,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书中对宋官窑瓷所用胎土已经说得很明白:“澄泥为范,极其精致”,就是指宋官窑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别细腻精致。而澄泥,特别是古澄泥这种极细之物是专门用来制作澄泥砚的,其弥足珍贵至今已无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细腻如笔砚效果的宋官窑瓷胎对于现代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

3. 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

图片
宋 官窑粉青釉鬲式炉
高 H 11.4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Powder green glaze Geshi Furnac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11.4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图片

釉质分三类:
    第一为失透润泽型,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

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一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就是釉好。

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在第一、二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一些,有的光泽稍弱一些。特别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还带有类似芝麻花弥漫形态的点点发白或带黄闪蓝的土沁花斑点,擦不掉,这是由于釉中含有玛瑙缘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现象。

图片

南宋 官窑黄釉鬲式炉
高 H 10.5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Yellow glaze Li style Furnace  Southern Song Dynasty(1127-1279)  H 10.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凡釉层厚者,均是经多次施釉烧制而成,其难度极大,因烧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难而易流散,我们所见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润,特别是其呈现出的如玉似腊的酥光宝晕效果,是后世仿品无法做到的。

4. 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同,颜色纷繁复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翠绿、月白等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翠绿等色最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浅的颜色品种,另还有其它多种颜色。

5. 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

图片
南宋 官窑米黄釉双兽耳瓶
高 H 22.8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Yellow glaze Double ear Bottle  Southern Song Dynasty(1127-1279)  H 22.8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图片

具体同样分三种:
    第一种为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开片的角边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边、四边、五边、六边,形成没有规则的不等形。开片的边弯曲回旋多变化,开片的角或钝或尖形状各异。

第二种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开片大小相差不太大,开片角边情况同第一种,第二种开片可以布满器物全身或大部。

第三种为开冰裂片(类似冰或云母层层开裂)、百圾碎片,属于纹片较小面积差不多琐碎且光泽感强的一类(从近年出土遗存和传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较特殊的明显带有汝窑性质和宋官窑特征的冰裂纹、百圾碎纹器物,被藏界借称做汝官窑瓷。官窑中的汝官瓷同大众熟称的汝窑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同)。这类器物釉层比通常汝瓷稍厚一点,带有一定光泽和略微透明度,胎色为香灰,烧制方法也是支钉或垫烧,裹足或露足。

图片
宋 官窑琮式瓶
高 H 11.5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Zongshi Bottl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11.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图片

6. 纹路:开片裂纹不断延长弯曲或回旋形成的纹线。最有代表性的为蟹爪纹,即纹路从一点向多方幅射延伸弯曲支展的形态。被人称做“九曲十八弯”。有的器物常有一条纹从底部曲折延伸到顶部不断,或中途又折返回来到底部,也有称这种纹为牛毛纹的(除颜色如下一条所述的牛毛色外,更强调的是其形态多变化)。但大多为普通的开片纹,有称其为龟背纹,依据开片大小走势形成,或其包围面积大小差不多,或差异较大。但总体上说,纹路状态比较灵活自然。

7. 纹色:鳝血、鱼籽黄、血黑、黑、金丝铁线、白裂等颜色。最著名为鳝血色或牛毛色,即色如鳝鱼之污血或牛毛色,是千百年来于裂纹中自己从内部逐渐生成的,是自然变化的结果,即胎内老色长久渗出所为,在放大镜下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就像深夹于缝隙间的褐色的已凝结的老锈(褐色偏红或偏黄有深浅,属于牛毛纹的其色有的线段深、有的线段浅、有的线段变白,如同牛毛的自然状态),其间或伴有新生成的白裂纹,再过几百年也会逐渐生成鳝血的颜色(如一些器物鳝血纹并未全布满或连续生成,其中不少白裂纹正处在延续生成变化中)。鳝血色这种老锈感对鉴定非常有效,往往对一件真品的属性起到极关键的作用。此外,白裂纹器物也不少,其纹色属白或无色态。

图片
宋 官窑琮式瓶
高 H 20.5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Zongshi Bottl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20.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图片

8. 汽泡:以失透润泽型为例。其特点如古人形容该类宋官窑瓷汽泡时所说的“聚沫攒珠”,放大镜下可见如吹出的液体沫般一个泡紧挨一个泡,如下面三种:

(1)细密形,汽泡极细小密集,30倍放大镜下仿佛密集细小针尖紧挤在一块儿。80倍放大镜下,如煮米粥,汽泡分多层,上层汽泡仿佛从被煮烂雾化的米粒肚子中钻出,而下层有更小汽泡浸在模糊雾状背景之中。
   (2)雾态形(难见汽泡型),30倍放大镜下平润模糊如雾态,能见一些极小汽泡浮出表面或难看到汽泡。80倍放大镜下可见深处球形白色雾团中埋藏有数量不多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的汽泡,比正常的“聚沫攒珠”汽泡量少得多,也有专把这类在30倍放大镜下看不到多少汽泡的定为无汽泡型。
   (3)密集形,30倍放大镜下可见汽泡密集紧挨如阵,泡比第一种略大些,个别偶尔可见一两个大汽泡在某一区域,为“寥若晨星”。80倍放大镜下可见多层泡,大泡于上,中小泡于下,泡外均为雾态充斥粘连。

需要提示的是,宋官窑瓷汽泡的“聚沫攒珠”态,在80倍放大镜下可见深浅大小层次,而在30倍放大镜下则显平齐、紧密,这种两重性特点或称做有“立体感”,是现代仿所达不到的。

图片
宋 官窑粉青釉纸槌瓶
高 H 24.2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Powder green glaze  Bottl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24.2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9. 口部特征:宋官窑瓷口部大多呈上扬状态,口部边沿比较尖薄,有刮手或挡手感,釉汁下淌微露胎色或胎体。黑胎器物则呈现一圈微黑或紫黑色,被称做“紫口”。有一些器物由于历史阶段造型工艺不同或口沿较平润不能使釉汁下淌则没有明显紫口。

灰胎器物也没有紫口。“紫口”一般只在黑胎器物上得以表现。有的口部釉下淌较多在口部以下还形成一圈很明显的屯釉现象。极个别器物还在口部的芒口部位如同定窑那样略施酱色护胎釉进行装饰。

还有一些属于黑胎器物中的露紫黑或灰褐色足脚的器物,因年代久远其足脚底常含有一种褐黄色土沁(一种洇在胎骨中的带褐黄色的土锈,含氧化铁所致)由里向外渗透出,擦不掉,可在底足见渗洇到表面的土沁呈黄红色或褐黄色。

图片

宋 官窑鬲式炉
高 H 12.3cm  直径 D 14.7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Celadon Geshi Furnac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12.3cm D 14.7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靠近足脚的胎釉结合处往往屯积厚釉,有两种情况:(1)结合处釉层边缘一圈修整得大体上看去较齐整,但仔细看仍有或上下或左右或薄厚或多少的偏差之处,是一种既认真,又随意,有点信手拈来的感觉。这种情况和清代不同,清代仿品胎釉结合处修得过于认真刻板齐整,其一圈看下来平直如一条线。再就是这种情况的宋官窑瓷胎釉结合处以下露出的足墙宽度,有的器物为1至2毫米左右,有的为2至3毫米左右,最宽的北宋器物有达5至6毫米左右不等。

(2)结合处釉层边缘齐整型。这一种往往由于施釉过足墙直达足脚底边,釉屯至足脚边缘一圈嘎然而止,似乎把足墙一圈齐齐埋住,细看却还留有一线尚存,即所留足墙宽度最多不过1毫米左右。此种情况的结合处一圈很齐整,所屯之釉厚而不淌,其工艺相当高超,和清代的刮釉修整是两个概念,可说是一个不解之谜。

真品感觉像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真品的官窑瓷器鱼子纹(缩釉点)像宝石一样晶莹,造型简洁雅致、干净利落,有一种特别的年代感古朴。仿佛一出窑就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历史的沧桑,与清亮的明、清两代瓷器形成鲜明的对比,独树一帜。

图片
宋 官窑粉青釉双贯耳瓶
高 H 19.3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Powder green glaze Double ear Bottl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19.3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图片

收藏笔记

南宋官窑的器型乃遵照商代青铜祭祀礼器器型,得商周青铜礼器之神韵,又有宋代顶尖制瓷高手尊古制胚烧造。古籍记载宋高宗颁旨:“国有大礼,器用宜称,宗庙之器亦当用古制度”,太常寺因此组建“礼器制造局”。这是南宋官窑器的器型由来,是有规矩有法度的,所以器型在南宋官窑器的辨识之中显得尤为重要。传世南宋官窑器沁线由于年代久远的氧化作用,它直接反映的是胎土的颜色。当然这里也有出土器的土沁,它反映的是出土坑口土壤环境的颜色,一般为红黄色。

图片
宋 官窑双贯耳穿带瓶
高 H 12.3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Double ear Bottl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12.3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南宋官窑器绝无染色沁线,此特征已得到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研究人员的确认。南宋官窑开片纹的颜色,是胎土中的元素向釉层外渗透运动逐渐生成的,是自然变化的结果。南宋官窑瓷器胎土内的铁元素因氧化作用顺着瓷土开片缝隙向外渗透,长久渗出所至,在放大镜下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就像深夹于缝隙间的褐色的已凝结的铁锈(褐色偏红或偏黄有深浅,属于牛毛纹的其色有的线段深、有的线段浅、有的线段变白,如同牛毛的自然态),中间或伴有新生成的白裂纹,再过几百年也会逐渐生成鳝血的颜色(如一些器物鳝血纹并未全布满或连续生成,其中不少白裂纹正处在延续生成变化中)。鳝血色这种老锈感对鉴定非常有效,往往对一件真品的属性起到极关键的作用。

图片
宋 官窑青釉双贯耳瓶
高 H 17.5cm  
格古博物馆 藏
Guan Kiln Green glaze Double ear Bottl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17.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图片

图片

所以收藏鉴赏官窑器,首先看纹色,假的肯定是染的,是漂浮在纹缝上的,没有已凝结于线纹深处的色根感和老化感,这是识别真假官窑瓷最简单有效的办法。现代仿品想做到带鳝血色开片纹只有从外部向釉层内部染色,这和真品开片纹的颜色的生成正好相反的,真品的纹色极其自然,和瓷器浑然一体、深深植根于釉层深处,而现代仿品则是从外向内染色,由外部浸染入内纹色很浅浮、是没有色根的。

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

来源:格古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