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文章的前生后世

 于德明秋枫 2022-09-27 发布于河南

318日,我在公众号里发布了一篇文章。当时,也只是随手那么一发,没怎么多想。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我始料未及——这篇文章在半个月的时间里被阅读7125人次,被分享107次,其中有98人点了好看。据后台统计数据显示,阅读用户来自全国各地,最多的是河南本土353人,其次是山东320人,最少的是台湾省5人,西藏自治区3人,澳门特区1人。虽然这样的阅读量对于那些大咖的公众号而言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无名小辈,对于一个才开张两个多月、关注度只有142人的公众号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其实,这篇文章的产生纯属偶然。2015年冬天,一位至好的朋友送我一本书,她说:“这是一本风靡全球的书。虽然我看过了但看得不怎么明白,你那么爱读书,放在你那儿产生的作用一定会更大。”感谢着,感动着,我收藏了它,连带把友情的温馨也装入心田。

初次打开书,看到作者的名字后,我对它并不是很在意。为什么这样说呢?说实在话,以前我对于外国文学作品有一种无来由的偏见。求学的时候,除了冉·阿让、安娜·卡列尼娜、格里高利、保尔、亚瑟、福尔摩斯、包法利夫人等几个外国人的故事之外,我更多的是阅读《东周列国传》《二十四史》《三国演义》《史记》《菜根谭》《容斋随笔》等关于中国历史类的书籍和路遥、余秋雨、梁晓声等作家写的当代文学作品。一则是因为外国人的名字不好记。那名字不仅特别长不说,而且经常以姓氏代替,让我这个天资愚笨的人读起来倍感吃力费劲。二则是相对于外国作品而言,读中国文学作品更润帖、更畅快。当然,这既与中西方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有关,也与我从小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而形成的阅读心理有关。总之,我这样一个头脑不复杂、四肢不发达的人,此前对于国外的作品有一定的隔阂和距离感。因此,面对克莱儿·麦克福尔写的这本《摆渡人》,我多多少少还是心存芥蒂的。不过,既然是至好的朋友赠送的书,我相信朋友,也相信这本书——我下决定一定要好好阅读它。

不得不说,有时候,偏见的确是一种固执的错误。当读完这本书后,我被触动了。虽然书中的人名“迪伦”“崔斯坦”依然不好记,但这本书所传递出来的哲学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当时正值年终岁尾,河南教师读书会征集年度好书,我毫不犹豫地将它推荐给《教育时报》。 推荐词,我是这样写的:

这是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作品。之所以最喜欢这本书,除了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吸引人外,更重要的是它触发了我对于人生的深深思考——谁是你灵魂的摆渡人?人生一世,难免有困顿和迷茫,但谁才是你灵魂的摆渡人呢?表面上看,书籍报刊、网络、父母师长、亲朋好友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你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但他们并不是你灵魂的摆渡人,只是你生命的引导者。真正能够摆渡自己灵魂的只有自己。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在生命的长河里,真正能够促使我们不断成长的唯有内因——自己的灵魂只能依靠自己摆渡。

时隔不久,2015年12月30日出版的《教育时报·课改导刊·成长版》上刊登了我推荐的这本书,还有推荐词。

当然,关于这本书的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今天之后依然还会有故事发生。从2016年至今,她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浮沉。每当工作懈怠时,每当心生困倦时,我总会想起她,想起迪伦和崔斯坦的故事,想起一个永恒的哲理——自己的灵魂只能自己摆渡。想到这些,浑身便会层生出诸多的力量和热情,成长和研究自然会一如既往地向前推进。

前不久,整理书柜时,我再次拿起这本书。顿时,所有的往事都一下子涌上了心头。感慨着,回味着,我发现此前的推荐词远远不能表达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于是,就着电脑,我敲下了自己对于这本书相对深刻一点的思考——《谁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人生有很多事情都难以说清楚。比如,偶然遇到的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座城,不知不觉地就会成为你生命里永远的存在。《摆渡人》之于我,亦是这样的一种存在!感恩朋友,感谢遇见,感激关注《谁是你灵魂的摆渡人》的阅读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