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德明:撕去心灵的标签

 于德明秋枫 2022-09-27 发布于河南

撕去心灵的标签

■ 于德明

转化“学困生”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其实所谓的“学困生”困在自身,也困在教育者的心里。因为我们在无意识之中会给他们贴上“学困”的标签。要想转化他们,必须得先撕去心灵上的标签。认识到这一点是在七年前。

2011年的秋天,我接任的班上有两个调皮的男生,都是彻头彻尾的捣蛋鬼,成绩特别糟糕。面对他们的时候,我几乎从来没有想到表扬或肯定,而是要么形同陌路,要么批评指责,甚至连笑脸都很少给他们。他们也不怎么犟嘴,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刚刚挨过批评,眨眼间又嬉皮笑脸起来,那情形就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上学期,我对他们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限于他们不给我添麻烦,不惹是生非就可以了。结果年终考试,一个三门学科总共考了54分,另一个则只考了38分。

那年寒假,读了《心灵上的标签》一文后,反思自己的行为,我决定开学后做一番改变。开学时,再次面对他们,我改变了自己以往的态度和策略,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哪怕是很微小的优点,我都充分肯定和鼓励。每天的家庭作业也特别优待,不仅任务减半,而且在评价标准上也对他们网开一面。只要稍有进步,我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大张旗鼓地表扬,私下里还悄悄地为他们鼓劲,鼓励他们努力进取。刚开始,他们并没有什么表情,偶尔只是微微有些脸红,但我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我的表扬策略,甚至还和家长达成了协议——多表扬、多肯定、多鼓励、多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我没指望背书的他们竟然能够背诵《燕子》一文了,虽然并不是那么熟练、流畅,但他们毕竟会背书了,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呀!我心里暗自窃喜,又开班会表扬,又发信息向家长道喜。他们的情绪明显兴奋起来,一周后,他们已经能够默写下这篇课文了。

面对这可喜的成绩,我决定再次推波助澜——组织了以“说说谁的进步最大”为主题的班会。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最终两个所谓的“学困”都榜上有名,我不仅让大家说说他们进步的具体事例,还把他们的名字书写在教室里最显眼的地方,使每个走进教室的人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名字,每一次进教室他们都能受到鼓舞和激励。第二周,我继续组织评选进步最大者的主题班会,他们依然在列。不过在表扬的同时,我也提高了对他们的要求——如果连续3周都当选的话,我可以满足他们的一个小愿望以示奖励。慢慢地,上课他们能够专心听讲了,作业也能够及时完成了。看到这样的变化,我又进一步提出了新的目标——学会约束自己。他们在我的引领下逐渐发生着变化。春季末考,语文成绩都上了60分,有一个达到了70多分,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我倍受鼓舞,同时也深受教益。

随后,面对那些所谓的“学困生”,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为他们贴上一个标签,而是注重发现他们的优点,为他们的成长寻找支撑点,注入向上的动力,推动他们向前发展。即便是面对大家一致公认的“后进生”或“学困生”,甚至是上了学校黑名单”的孩子,我都不再以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只是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他们身上的正能量,助推他们成长。

回头来,仔细想想,其实“学困生”的标签不在学生身上,而是在教师心里。平日里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言论——放下学习成绩不说,每个孩子都挺可爱的。的确抛开成绩不说,我们眼中的每个孩子都是那么机灵活泼,那么天真可爱。当我们把心灵上“成绩差”的标签置之一边时,就能以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所以也就发现了他们的美和善。

任何一位所谓的“学困生”都有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只要我们能够撕去心灵上为其粘贴的标签,以爱心、关心、耐心和细心去帮助、引导、欣赏他们,他们也会逐渐变得优秀,变得出色。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明说愚言”。谢谢合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