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荷初绽花芬芳,仲夏欣闻谷穗香 ——城区三小习作教学成果展示及研讨活动侧记 活动概述 5月27日上午,城区三小举行了2019年春期习作教学成果展示及研讨活动。我校的骨干教师王小璞、李慧和李鲲分别为大家执教示范课,课型分别有读写结合、活动作文和习作讲评。课后,全体语文教师又进行了评课议课交流研讨。本次活动既是对3月22日全县小学习作教学研讨会和5月21日《作文指导报》主编周录恒先生小学习作讲座相关精神实践的反馈,又是城区三小习作教学成果的展示。详情请下翻: 课堂写真 1、毕业赠言,情深意浓 第一场登台亮相的是知性优雅的王小璞老师及六九班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毕业季,赠言时。虽然只是六年级,但面对求学旅途中第一次比较正规的别离,孩子们的离愁别绪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发酵。很多同学已经买好了赠言薄,准备把童年的时光和珍贵的情谊一一打捞并收藏。王老师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教学资源做文章——指导孩子们如何写好赠言。她立足生活实际,从写赠言容易出现的诸如用语不当、内容空洞、搞恶作剧等问题入手,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设计了议赠言、学赠言、写赠言和送赠言四个教学环节,组织孩子们在讨论、欣赏、实践和传请中学习表达,学会表达。整个课堂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教书育人肩并肩 王老师视教书为手段,育人为目的,注重引导学生书写赠言时必须要尊重自我,尊重他人,不能搞恶作剧,不能来假大空,必须要实实在在地传递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情绪,以真诚待人,以真心示人,以真话赠人。她将作文与做人融为一体,在习作指导中渗透思想教育,切实体现了要教书更要育人的教学宗旨。 (2)内容形式抱成团 学生习作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和怎样写。王老师围绕内容这一中心,兼顾赠言写作的形式,巧妙地组织教学活动。她以事例欣赏为线索,引导孩子们明白赠言可以给同学,可以给老师,可以给校长,当然也可以给自己;指导孩子们赠言的书写方式有回忆式——回顾走过的小学生活,展望式——对未来的憧憬,祝福式——表达自己心中的祝愿等。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知晓采用新颖的形式,如游戏体——“恭喜咱们已经穿过了低年级的'藏剑山庄’,闯过了中年级的'武夷禁地’,熬过了'熔火霹雳’,终于见到了前方知识的'翠竹幽谷’。愿我们还能同坐一条船,你划桨,我撑船,友谊的小船永不翻”;排比体——“愿你是航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愿你是水晶,永远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愿你是雄鹰,经得起生活中狂风暴雨的考验”;公式体——“你的美=活泼开朗的性格+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热心助人的精神”等写赠言,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情达意,而且还可以带给人眼前一亮的惊喜。 (3)表达传情次第来 其实写作除了表达自我的作用之外,还有传递情感的功效。深谙这一点的王老师,在学生完成赠言之后,发动他们送赠言——将自己写的心里话送给想表达的人,课堂由此掀起了高潮。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将自己的赠言送给同学、老师和校长,课堂变成了温情的河流,浓烈的真情缓缓地流淌,不时泛起的微波在每个听众的心中荡起丝丝缕缕的涟漪。学以致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这样的好课不仅赏心悦目,而且润物无声,自然赢得了听课师生由衷的赞叹! (4)谈吐书写显内涵 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王老师的基本功绝对是杠杠的。粉笔字书写刚劲有力、板书设计美观精当、普通话标准地道、教学风格稳重沉着、举止谈吐从容淡定。这些既彰显了一名师者丰富的内涵和较好的素养,而且也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道靓丽而曼妙的风景,悄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听课师生的心灵! 2、活动作文,扣我心弦 中国汉语言内蕴丰富,博大精深。也正因为这样,时常引发诸多啼笑皆非的趣事来。比如网上流传的一个难倒老外的关于“意思”的段子: 甲给乙送礼。 甲:“你这是什么意思?” 乙:“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甲:“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乙:“小意思。” 甲:“你这人真有意思。” 乙:“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甲:“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乙:“是我不好意思了。” 段子中的“意思”有多种解释。在汉语中,像这样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俯拾皆是,但人们由于受定势思维的限制,笑话便不请自来。第二场做精彩展示的李慧老师(四年级活动作文课),以此为抓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巧设妙拨中为大家奉献了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听盛宴。其表现在: (1)燃情激趣有高招 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作文课,要想引导孩子们快乐地表达,自由地表达,首先必须调动他们表达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表达的热情。不得不说,李慧老师在这方面的确有高招,有妙招。首先课前活动,她就以纸牌魔术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借班上课)。此举效果很明显,孩子们的心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接着导课,她又让孩子们猜测袋中之物,继续吊胃口,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调动,纷纷举手要求参与猜测互动。随后,她抛出本节习作的主题“铁锤锤蛋”,在孩子们都认为“铁锤捶蛋蛋必破”的情况下,她再一次撩拨孩子们的好奇心——老师要大变魔术——“铁锤锤蛋锤不破”。有人说,优秀的教师都善于忽悠。孩子们经过李老师的一番忽悠,果然很快入戏——整个活动过程,他们目不转睛地观看,聚精会神地听讲,仿佛着了魔一般。这都是李老师善于“忽悠”的结果。 (2)表达体验巧搭桥 作文,其实就是我手写我心的事儿。但一篇活动作文如果只是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而没有所思所想,必然是不完备,不成功的。精于此道的李老师,在指导孩子们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不仅仅注意引导学生叙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更注意挖掘学生的心理活动——“听到老师说铁锤锤蛋锤不破,你是怎么想的”“当老师的锤子挨近鸡蛋时,你有什么样的反应”“看到鸡蛋被锤碎之后,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有效的引导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正因为如此,随后孩子们的表达才会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活色生香。 (3)一波三折戏份足 “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故事一定会让读者经历如同爬山一样,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获得一波三折的阅读体验。很明显,李老师熟知这一点,因此在指导的过程中,她虽然不以此为重点,但却故意设置悬念,制造波折,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常识的渗透。如第一次实验,正当学生瞪大眼睛等待高举的锤子落到鸡蛋上时,她却虚晃一枪,抡了个空锤,第一次波折就这样产生了;第二次,她又抡起锤子,只是轻轻地,轻轻地让锤子挨着鸡蛋皮,一点声响都没有,顿时波折再起;直到第三次她才实实在在地让锤子和鸡蛋来了个亲密接触——鸡蛋被锤破了。孩子们顿时欢呼雀跃,叫嚣不止,而她却高举锤子,话锋突转:“来,都仔细瞧瞧,老师手中的锤子破了吗?”狂喜的小脑袋一下子全都石化了——原来铁锤锤蛋不是蛋不破,而是锤子不破啊!套路,都是套路!老师的套路可真是防不胜防啊! (4)下水示范堪称妙 “上山才知山高低,下水才知水深浅”。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我们了解的更深刻。习作指导也是这样的,没有教师的亲自下水,是很难知晓个中滋味的。李老师该出手就出手,并且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我还是不多咧咧了,直接上干货—— 这是真的吗? 西峡县城区第三小学教师 李慧(编者添加) 怎么可能?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铁锤锤蛋锤不破?谁都知道,那铁锤和鸡蛋不说锤了,仅仅一接触,鸡蛋就会破的,老师却说铁锤锤蛋锤不破,真是太好笑了! 不信,你瞧,老师正一手拿着锤子给大家做实验呢。同学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的,眼珠子瞪的跟灯泡一样,都等着看好戏呢。我坐在位置上,却有些不在意,哼,一会儿看你怎么收场! 实验开始了。老师将一块毛巾铺在桌上,把鸡蛋放到上面,然后举起锤子朝我们晃了晃,便开始锤蛋了。只见老师把铁锤高高抡起,好像使出全身的劲儿似的,咬着牙向那鸡蛋锤去。我们都为那鸡蛋捏了一把汗,心惊胆战地盯着老师手中的锤子。锤子落了下来,不料却在半空中停了下来。唉,原来是一个假动作!我拍拍胸口,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过了一会儿,老师又把锤子抡了起来,我的心再次被提到了嗓子眼!那铁锤一点一点地下落。正当我聚精会神地观察时,老师却突然停下来大声说:“往这里看,往这里看!精彩不容错过哦!”哎,老师,你还真会折腾人啊,害得我的小心脏啊都快跳出胸膛了! 老师第三次抡起了锤子——只不过锤子在离鸡蛋一尺多高的上空晃了一晃,然后就对着鸡蛋轻轻一敲。只听得“啪”的一声脆响,鸡蛋碎了,蛋黄、蛋清顺势流了出来。望望那可怜的小鸡蛋,又望望台上的老师,我的心中升起了一丝得意之情:“哈哈,老师,您出洋相了!这下看您该怎么收场?” 正当大家都等着看热闹时,老师却把锤子高高举起:“看见了吗?一开始我就说了,铁锤锤蛋锤不破,我的锤子破了吗?”哦,我的天啊!老师的套路可真多呀,我们还以为是铁锤锤蛋蛋不破呢,原来是铁锤锤蛋锤不破呀。 唉,这都是一词多义的中国汉语给闹的啊! 3、习作讲评,以案说法 习作教学,以前一直流行作前指导。自从管建刚老师推开了另一扇门之后,大家才知晓习作教学的另一种方法叫作后讲评。身为管老师的铁粉,李鲲学为教用,带给大家的是“第一次 ”习作讲评课。 (1)习作有法重在评 常言道,作文有法贵在得法。如何让学生得法呢?其实教师讲一大堆别人的实例,效果未必好,但讲一件自己的事例,效果一定好。因为除了以成功激励成功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别人的事例我缺少体验,自己的事例我自然是一清二楚了。这就如薛法根老师所言,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得到能力之后才得到知识,而不是得到知识之后才得到能力。对于习作而言,孩子们也是得到文章之后才得到方法,而不是得到能力之后才得到方法的。李老师的讲评课,就是用事实说话,以案说法——用自我的习作,用同伴的习作来引导孩子们品味习作之妙,学习习作之法。 (2)阅读写作携手行 周录恒主编曾说,阅读和写作是成长的一对翅膀。的确如此,阅读是投入,是吸纳;写作是产出,是呼吐。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总是在无意中将读写割裂开来,把读归读,写归写,使得原本亲密的读写之间硬生生地出现了一条鸿沟。李老师在课堂上注重突破此局限,巧妙搭桥铺路,将读写有机联结,比如在欣赏习作佳句——妙用拟声词时,既联系了课文《小兵张嘎》中的句子“帘子一起,只听'咔嚓’一声,鬼子应声倒地。鬼子军官'哇呀’一叫,回头就跑。说时迟,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当’把门一关,鬼子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便夹住了后腿,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又联系了生活实际——溪水声、风声、雨声。在联系中,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存储被唤醒,表达已经不再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事儿了。 (3)词句段篇主次分 对于《第一次 》这样的半命题习作讲评,拟题的技巧并没有太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因此李老师只是一笔带过。她把讲评重心放在语言和美段上。 比如语言:①具有时代气息——“好吃到爆”“江湖险恶啊”;②具有节奏感——“看着简单,做着难;说着容易,做好难”; ③具有童趣——“不一会儿,垃圾桶就吃满了,我开始拿起抹布给桌子洗脸”。 再比如每段赏析: ①心理描写细腻——“来到安检关口,我心中好兴奋——哈哈,我要过安检了!兴奋之余,脑海里又塞满了问号:安检咋过呢?安检都检查哪里呢?都是怎样检查的?……我问妈妈,可妈妈只是抿嘴笑了笑,并不作答。看到妈妈这幅表情,我的心更着急了,恨不得一步跨到安检阿姨面前”; ②巧写对话—— “奶奶摸摸我的头说:'第一次洗衣服,洗得这么干净,很不错。不过,有一点漏掉了。’ '啊!哪一点?’我急忙问。 '丫头,会洗还得会晾啊!’奶奶笑道,'晾衣服时,要捏着衣服领子先抖一抖,再扯着下摆拉一拉,这样晾干的衣服才会平整,不起皱。’ '原来如此啊!’我松了一口气,取下刚晾晒的红领巾,拉了又拉,抖了又抖”; ③动词联动——“我拿出鸡蛋,在碗沿上轻轻一磕,鸡蛋就破了,我用力掰开蛋壳,金黄的蛋黄和透明的蛋清顺顺溜溜地滑入了碗中”; ④想象丰富——“一阵风吹过,衣服随风摆动,好像在对我说:'小主人,谢谢你给我洗了个澡,我好舒服、好惬意啊!’”。 当然,美文的欣赏也是不可少的。李老师精挑细选了两篇习作《第一次炸肉丸》《第一次管钱》作为成功之作,当众朗读展示,既是对习作者最大的表扬和赞许,又为其他孩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一举两得。 (4)赏评练改步骤明 本节课,李老师自欣赏开始,注重赏中析,评中议。欣赏习作中的佳句妙语,主要通过朗读、讨论和交流等形式进行评析,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不时穿插片断的练习,把赏析所得及时运用于实践中,这不但是对学习成果的一种反馈,而且是学用转化,提升能力的一种手段。最后组织学生修改自己的周记,将课内所学迁移到课外,打通课内外的链接,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到真本领,习得真能力。整节课思路清晰,环节分明,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花絮剪影 收到你的贺卡,我好激动啊!来我们拥抱一个!谢谢你还记得老师!见此情景,旁边的教师一个个都笑开了花! 你是给我送贺卡的!我好幸福好幸福哟!哎呦,你就别拍了,本美女很害羞的! 端庄优雅的美女评起课来侃侃而谈,滔滔不绝,点赞! 声明: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研讨会摄影。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明说愚言”。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