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德明:孙悟空的学艺之路

 于德明秋枫 2022-09-27 发布于河南

孙悟空的学艺之路

■ 于德明

 孙悟空为何会踏上学艺之路?我们且从石猴称王说起。

 自从石猴为群猴寻得一个遮风挡雨的洞府之后,便过上了“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胜欢乐”的幸福生活。常言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特别快,转眼间已是三五百载了。忽一日,宴饮之时,猴王却忧愁得珠泪纷纷。何故如此呢?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眼下的生活幸福得不要不要的,但如何才能够长久拥有这样的幸福则是更不要不要的事情。猴王不满足于眼前的幸福,不满足于浑浑噩噩度日,而是希望能够长久拥有美好的生活,希望永远享用幸福和快乐。但这点愿望却是求而不得的难事,故而落泪。猴王的这种思维和古代帝王修道炼丹的目的同出一辙,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永享荣华富贵的贪念。猴王虽然非人,但万事万物皆为一理,他也有着与人一样的贪念。当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猴王作为领导的特质之一就在于具有忧患意识。居安之时,他却有思危之念。正是这点难得的忧患意识,促使石猴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产生动力。因为有了长生不老的念头,所以猴王在听闻居于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的“佛与仙与神圣三者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时,便迫不及待地要“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在《西游记》原文中,此处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噫!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的确,很多时候,命运的转机、能耐的提升、事业的成功都是在突然而至的想法、欲念、创意或刺激的作用下,个体主动跳出自己生活或成长的舒适区,积极追求,不懈努力,从而实现的。普通人之所以一生碌碌无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总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画地为牢,蹉跎岁月;总是贪恋眼前的小幸福,自我迷醉,荒废青春;总是满足于既得利益,随波逐流,放牧人生。猴王却并非如此,他在主观愿望的支配下,放眼长远,舍弃拥有,主动跳出了生活的舒适区,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四方寻访,拜师学艺,最终学得了一身好本领。

 有道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猴王的学艺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遇了诸多的磨难,经受了诸多的困苦。

 困难之一路途遥远。猴王住所花果山属于东胜神洲,他为了学艺独自登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趁天风来渡南赡部洲地界,在南赡部洲,他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余。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我们常以不远万里求学来表明不辞辛苦,用心虔诚之意。其实猴王的求学路何止万里之遥,他从东胜神洲到西牛贺洲,穿越整个南瞻部洲,渡过两重大海,走遍了当时天下的三大洲。当然,北俱芦洲猴王并未曾涉足,这只是因为在西牛贺洲他遇到了高人菩提祖师,如若不然,他一定会前往北俱芦洲继续寻访的。若按现在的世界地理来论,猴王无疑穿行了亚洲、欧洲、非洲到美洲的距离,几乎走遍了大半个地球。绕地球一周距离为四万公里,换算一下,猴王至少行了两万公里的路。由此可见,猴王的拜师之路何止是遥远,几乎是远得不能再远了。

 困难之二漂泊跋涉。常言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猴王为拜师学艺,辞别东胜神洲,游历南瞻部洲和西牛贺洲,历经八九年时间,其间辛苦绝非常人所能想象得到的。其一、游历设备简陋,唯有一筏。筏子应该说是最简陋的渡水工具了。不仅不能够遮风挡雨,而且还全凭人力驾驶。倘若是顺风顺水,一切都还好办,一旦逆水而行,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其二、食宿温饱无着。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的元气多半靠食物来提供、续存。在陆地上游历时,吃野果,食饭蔬,自然是可以裹腹。但问题是猴王大多数时间都在海上漂泊。水波浩渺的海上,食物又如何保障?侥幸时,讨一点吃的,不幸时恐怕只有饿肚子的份了。没有吃的,又没有住的,猴王也只能风餐露宿,那境况岂非可怜之至?其三、处境凶险莫测。众所周知,海上的气候变化莫测,前一刻还是风平浪静,后一刻可能就是巨浪滔天了。再加上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等自然灾害的袭击,还有狼虫虎豹的威胁以及那些未知凶险的打击,仅凭如一叶扁舟一样的筏子游历的猴王,又能获得怎样的安全感呢?猴王昔日的幸福生活何其舒坦,而今天的漂泊之苦又何其艰难!但为了心中的梦想,猴王宁愿接受艰难的磨炼和困苦的磨砺。

 困难之三孤身游历。虽然猴王和鲁滨逊一样,都是孤身一人漂泊游历。但鲁滨逊毕竟有《圣经》在手,有星期五在侧。寂寞时,圣经可以抚慰心田;孤单时,星期五可以作伴。而猴王呢,始终是“独自个”前行,一人游历八九年时光,其中的孤独岂是轻易就可以消遣得了的?也许你会说,猴王被压五行山下六百多年,还不是在孤独中度过的。不错,那时候的猴王是孤独的,但并非一直孤独的,毕竟他渴了饿了时,会有监押的土地和五方揭谛来喂他“铁丸子吃”,给他“溶化的铜汁饮”,还有儿时的陈老头“扒柴”“挑菜”时的戏耍之乐。同时还得注意的一个事实是猴子生来就是群居动物,喜欢结群生活。而为了学艺,猴王孤身游历,完全把自己的天性习惯都改变了,试想他为之付出的艰辛究竟有多少。

 困难之四则为前途渺茫。之所以用“渺茫”,而不是“迷茫”,意在强调其机率的微小。的确,猴王只是听通背猿猴那么一说——“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的佛与仙与神圣三者“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便驾筏远行。至于究竟是不是能够寻得名师,学得长生不老之术,完全是个未知数。换句话说,如同一个无头的苍蝇一样,猴王的寻访更像是乱闯乱撞,希望甚是渺茫。也许走遍万水千山,历经千辛万苦,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呢?简而言之,一切的一切都充满着不确定性,都是不可预知的。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猴王游历了八九年之久。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由重生希望及至再度失望,猴王心理遭遇的变化可能远不止过山车那样惊险跌宕,所经受的打击也远非天塌地陷那般肺腑痛彻。如果说身体上的折磨苦痛是十倍百倍的话,那么心灵上的折磨和打击绝对远胜千倍万倍,根本是不可以想象的,也是不可能想象得了的。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遭遇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猴王终于寻到了方寸山斜月洞,拜在菩提祖师门下。当然拜菩提祖师为师,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学到长生不老之道术,通天彻地之能耐。正所谓“经不可轻取”,自然艺也是不可轻传的。古代师傅收徒,必然要对其进行一番考验,查看其心志如何,毅力怎样,悟性几多。倘若是禀赋不足、天资愚钝、心术不正,必然是不可能倾囊相授,传以衣钵的。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学艺的故事即为例证。杨露禅年轻时曾到陈家沟习武,碰了很多次壁,最后只好去陈长兴家当佣工多年,最终感动了陈长兴,方收其为徒,传习武艺。前后历经十八年,杨露禅三下陈家沟,终于深得陈式太极拳精髓,为其随后创立杨氏太极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猴王学艺亦是如此,第一步就是接受考验。菩提祖师首先考验其学艺的恒心和毅力。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人是不是有恒心,是不是有毅力,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看出来的,唯有时间的长河才可以检验得出来。于是,菩提祖师在收猴王为徒之后,先“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接着就是“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换句话说,孙悟空入菩提门下,最初的修行就是打杂,什么担水、扫地、拾柴、烧火、洗衣、锄地、种树、养花等等,凡是日常生活需要干的活计,孙悟空无一例外都要干。这样一直干了七年——“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整整两千五百五十多天。为什么要这样呢?武者有言,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我们也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管干什么,如果没有扎实的功底,没有牢固的基础,都是不可能获得大成的,毕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同扎马步、练桩功一样,菩提祖师让孙悟空打杂七年,除了考验其恒心和毅力之外,另外的用意则是为其学艺积淀内功,夯实基础。七年中,孙悟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顺利地通过了菩提祖师的考验,同时也练好了内功,为进一步学艺做铺垫。

 菩提祖师的第二项考验内容则是学艺的悟性和禀赋。学艺是讲究禀赋和悟性的。禀赋优良、悟性聪慧的人,一学就会,一点就通,并且还善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艺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而禀赋不好、悟性较差的人则反之。孙悟空乃天然的仙石汲取自然日月之精华而生,禀赋和悟性必然是没得说的。所以当菩提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时,在旁听讲的孙悟空自然“喜得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西汉学者毛亨为《诗经》所作的《大序》里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也就是说,舞是人的情感最高也是最强烈的表达方式之一。猴王听师傅讲道,居然听得手舞足蹈,分明是明白其中要义、领悟其中真谛的外在表现。所以当听闻孙悟空的解释——“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后,菩提祖师便以“既识妙音”四个字初步肯定了孙悟空的禀赋。这并不算完,菩提祖师还要再次考验一下孙悟空的悟性,毕竟从偶然的表现中并不能推导出必然的结论。为了切实检验猴王的悟性如何,菩提祖师出了一道谜语题给悟空——“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以普通人之见,菩提祖师的这些作为就是生气的表现,但对于悟性高的人来说则是内有玄机了。高人之所以是高人,原因之一就在于设局不着痕迹,流水无波。而聪慧者之所以聪慧的原因则在于善于从无中看到有,善于打破盘中谜。孙悟空就是这样的,轻而易举地就读懂了师傅传递出的信息——“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至此,孙悟空以超优异的成绩顺顺当当地通过了菩提祖师的所有考核。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菩提祖师喜得一好徒弟,自然是倾囊相授,传与悟空“长生之妙道”。悟空也不负师望,潜心调息,勤学苦练,三年时间飞转即逝,七十二变和筋斗云自然而然大功告成。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明说愚言”。谢谢合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