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德明:教学反思当有度的追求

 于德明秋枫 2022-09-27 发布于河南

教学反思当有度的追求

于德明

        教学反思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常见方式,作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学校都把教学反思列为管理教学的一项常规制度来落实。但在实际中,愚人却发现很多的反思只是书写一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或整改的措施,有些流于形式的意味,根本没能发挥反思应有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学反思更有效呢?愚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深度

        教学反思其实就是对自己教学教育的一种再思考和再回望,它是为了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互相融合,从而推动从教者更好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服务于教学实际的一种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平日里的那种应付之举的教学反思是根本不行的,因为那种教学反思只是浮光掠影性的,不能够从根本上关照我们的教学实际,不能够实现反思自己,成长自己的目的。成长需要扎实的足迹,反思需要一定的深度。这就需要在反思时,不仅仅要找到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表象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刻原因。如对“国”的识字教学失败了,那么就要知晓为什么失败了——是对字理教学的理解有偏差,还是对教学手段的利用不合适,抑或是对学情的掌握不到家,对信息的把握不够敏感等等,同时还要知晓怎样彻底解决这样的失败,如果再次遇到相应的问题,怎样去补救,怎样去处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思维深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联系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同实际教学相互依托的目的。

2、广度

教学应当说是最复杂的一项劳动,因为它所牵涉到的因素很多。就一节课而言,我们需要关注文本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教学预案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具学具的出示和教师自身课堂调控的能力等等多个方面。这些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会让我们的教学产生预期的效果,如果缺失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必然会造成课堂教学效果的弱化或淡化,那么直接的结果就是教学失败。因此说,在反思的时候,单一地揪住一个方面来思考,肯定会顾此失彼,有所损益。有效的反思应该是广泛地思考、回味、审视,抓住各个方面来综合分析。如习作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反思习作兴趣调动的成与败,还要反思习作思维引导的得与失,教学手段运用的优与劣,课堂教学语言的多与少,教学方法选择的好与坏等等,从多个方面去整体分析、思考。一般来说,常规的课后反思,需要从导入过渡结课的艺术性、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问题设计的深浅、评价语言的效能、学情调控的现状、多媒体辅助手段运用当否等综合层面来反思审视自己教学的行为和艺术,从而获得更多真实的信息,以便推动自己成长的步伐。

3、细度

        在常见的反思中,我们似乎总热衷于思考大方面的问题,如文本处理的方式,环节的设计,过程的调控等,缺乏对于教学细节的关注。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没有细节就没有成功。课堂上,如果没有细节的关注,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因为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个的小细节串联而成的。我们经常总是感慨于名师名家生动活泼的课堂,如果深入研究一下,你就会发现名师名家的课堂教学都是在细节处做文章,把细节放大。如戴建荣老师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他在书写课题时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先写一个字“送”,再写两个字“元二”,接着写一个字“使”,最后再写两个字“安西”。很显然这个细节就包含着帮助理解诗题、渗透节奏划分、情感基调设定等很多内容,如果不去细细地反思,一定不会知晓。因此,在课堂教学反思中,我们应该从大处着眼,在小处落笔,不放过对细节的揣摩和思索,从而找准个人理论和实践行为的结合点,把握解决问题的最佳切入点。

4、密度

古人云:行成于思,毁于随。任何事情都需要我们坚持做,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意想中的效果。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就反思一下,想不起来就放下,那必定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所以教学反思需要有密度,天天进行、时时进行,就像小河淌水一样,不让它间断。如对于一节课的教学,完全可以做到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每次收获一点,一天积聚一点,经年累月,就能够聚沙成塔,垒土成山,帮助自己在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上实现质的飞跃。叶澜教授曾说过:“一名教师如果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教育专家。”其实就是强调反思要经常化,要有一定的密度。

 总之,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我们需从深度、广度、细度、密度等方面去努力,切实提高它的有效性!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明说愚言”。谢谢合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