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德明:​孙悟空的王者之气

 于德明秋枫 2022-09-27 发布于河南

孙悟空的王者之气

于德明

 百回本《西游记》中,身为石猴的孙悟空,不仅初出茅庐就当上了花果山的山大王,而且还敢自称齐天大圣,跟天宫对阵,与玉帝叫嚣。表面上看,他这样做似乎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的表现,但深入分析一下,你就会发现——其实这都是孙悟空天生的王者之气使然。

 一个人的王者之气,不是靠后天修来的(事实上后天也是修不来的),而是先天原本生就的。我们先从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说起。石猴刚出世之后,起初是混在群猴之中耍闹嬉戏度日子的。在这段日子里,孙悟空泯然众猴矣,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王者风范或王者气度。如果我们因此便断定他就是一只普通的猴子,那则是大错特错了。何以言此呢?毕竟王者之气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展现出来的,它需要机遇,需要平台。所谓的崭露头角,都是在一定的事件或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非凡的能力或本领。身为天生的领导者,孙悟空必然是不甘于长时间沉寂的,但缺少机遇时,干着急也是无济于事的。他需要等待,等待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等待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唯有此,他才能够大放异彩,脱颖而出。

 话说着,机会随之就来了。某一日,众猴玩耍时,闲来无聊,有猴便提议寻找源头去。其实这也就意味着机会即将来临,或者说这分明就是为孙悟空称王搭建舞台的。结果到了源头,有猴又开始提议了——“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呵呵,机会终于来了!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身为王者,都知晓这个道理,孙悟空自然亦是如此。机会一到,他便当仁不让,紧紧抓住时机来展示自我的实力。当其他猴子或思忖考虑,或茫然无措,或懵逼呆住时,他就从丛杂中跳主动请缨,要求担当重任。然后便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从应声跳出到跳入瀑布中,孙悟空一气呵成,宛若行云流水,没有一丝犹豫,不打一个折扣。这就是王者的做派,这就是王者的风范,这就是王者的胆气——敢为人舍我其谁因为有这样的胆气,所以孙悟空敢于主动出击,探源成功,最终被簇拥为猴王。其实,孙悟空的王者胆气并不只表现在这一处,在赤手空拳挑战混世魔王时和大闹天宫时也多有体现,愚人不再赘述,烦请诸位自我探析。

 有胆气,只是孙悟空王者之气的表现之一。他的第二个表现则是有远见。身为王者,往往都有高瞻远瞩的见识和超前的眼光。所谓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其实就是王者远见卓识的一种体现。孙悟空称王之后,一日喜宴之间堕下泪来当别的猴子都在尽情狂欢、开怀畅饮呢,猴王却独自落泪。究其因,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诸位瞧瞧吧,其他的猴子都在享用酒宴欢会仙山福地之乐时,其它猴子都认为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时,身为猴王的孙悟空已经开始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了——长生不老。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比较一下众猴和孙悟空的语言,我们就可得知普通大众思考的只是吃饱穿暖等最低级的生命问题,而王者考虑的则是生命长度、人生价值之类的高大上的问题;普通大众满足于眼前的短时快乐,而王者则追求未来的长久恒远。在比较中高下立判,孙悟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确是有远见,有眼光。而恰恰也正是他的远见卓识,成就了长生不老的梦想——学得广大的神通和高深的武艺,最后顺利入籍仙班,并被封为“齐天大圣”。

孙悟空的远见还表现在武装花果山这件事上。故事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中,写孙悟空学艺回来,便组织群猴使用竹器木刀操练。正在操练呢,猴王又有了新的忧虑——“我等在此恐作耍成真,或惊动人王,或有禽王、兽王认此犯头,说我们操兵造反,兴师来相杀,汝等都是竹竿木刀,如何对敌?须得锋利剑戟方可。”于是,在四大健将的提议下,孙悟空到傲来国兵器库中借取了货真价实的兵器,遂逐日演练,着实将花果山打造成铜墙铁壁一般的存在。如果没有远见卓识,只是浑浑噩噩度日子,只是沉迷于吃喝玩乐的话,不管哪一方来进犯,花果山都绝对是不堪一击,经不起折腾的。还好,石猴有远见卓识,知晓防患于未然,及早演练,建立护山武装,为后文中对阵天兵天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悟空王者之气的第三点表现则是有胸怀。常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身为一个领导者或当权者,没有胸怀,没有气量,必然是不可能把事业做大做强的。要想做一番事业,必须得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就像唐太宗一样,善于纳谏,善于听取意见,善于集众臣之智慧,最终书写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华章。

 在《西游记》的前七回中,仅仅是写孙悟空善于纳谏的就有四次。第一次是通背猿猴告诉他:“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于是孙悟空便听从建议,驾筏出行,远渡重洋,拜师求艺而去。第二次是四健将说“我们这山,向东去有二百里水面,那厢乃傲来国界。那国界中有一王位,满城中军民无数,必有金银铜铁等匠作。大王若去那里,或买或造些兵器,教演我等,守护山场,诚所谓保泰长久之机也”,于是他又前往傲来国借兵器。第三次还是四健将提议——“大王既有此神通,我们这铁板桥下,水通东海龙宫。大王若肯下去,寻着老龙王,问他要件什么兵器,却不趁心”,于是他“等我去来”,遂径向东海龙宫而去。第四次则是独角鬼王奏道:“大王有此神通,如何与他养马?就做个齐天大圣,有何不可”,于是花果山上顿时飘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来。身为大王,孙悟空并没有表现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傲慢和偏见,而是虚心听取部众的意见,善于采纳合理的建议,并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其实,任何事物之间的力都是相互的。正因为孙悟空有胸怀,有气量,善于纳谏,部众才敢于献言献策,共同推动事业的发展和壮大。而部众的屡次建议都能被采纳,也更加衬托出孙悟空的气量之大,胸怀之广!

 身为王者,孙悟空除了有胆识,有远见,有胸怀之外,还有难能可贵的一点则是善恤部下,与大家甘苦与共。比如在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中,当判官慌忙捧笔,饱掭浓墨”后,“悟空拿过簿子,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不仅把自己的名字勾销了,而且将猴属的也一并划去。由此可见,猴王心中不仅装着自己,还装着诸多的猴属部众。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中,当崩、芭二将道“大圣在天宫,吃了仙酒仙肴,是以椰酒不甚美口”时,猴王说着“待我再去偷他几瓶回来,你们各饮半杯,一个个也长生不老”,随即“出洞门,又翻一筋斗,使个隐身法,径至蟠桃会上。将大的从左右胁下挟了两个,两手提了两个,即拨转云头回来”,与众猴在洞中做个仙酒会,共饮仙酒仙肴。身为王者,大多数时候都是只能共苦不能同甘,而孙悟空却不然——只要是有好东西,必然是大家分享。这一点在西行路上表现得也很充分,比如五庄观偷吃人参果,打下三个与猪八戒和沙僧每人一个分吃,而不是独自享用。同时每次化斋或遇到好东西,他也从不独吞,心里始终装着师傅,装着八戒和沙僧,始终要与大家一道共享。

 当然,孙悟空的王者之气并不仅仅表现在愚人所写的这几点上,还可能有其它更多的内容有待探究或挖掘。只可惜愚人天资愚钝,见少识浅,暂时未能有更多的发现。欢迎各位多多指教!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明说愚言”。谢谢合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