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德明:2019,我只干了一件事儿

 于德明秋枫 2022-09-27 发布于河南

2019,我只干了一件事儿

□于德明 

广告语说:“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网络流行语说:“如果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这些话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所以2019年,我只专注地干了一件事儿——狠狠地逼自己一把。

1

自2009年开始专业成长至今,已经有十年时间。就个人感觉而言,让我受益最多的还是写作。前两年,由于沉迷于诗词课程的开发无法自拔,所以一度让写作停滞下来。虽然弄出来一个叫《打开诗词的72种方式》的东西,但总感觉没有文字支撑的岁月,就好像丢失了钟爱的玩具一样,心里始终是空落落的。

再也不能那样活了,再也不能那样过了。于是,2019年118日,俺申请了个人公众号——明说愚言,重新掂起搁置许久的笔,准备以崭新的姿态来面对生活的鸡零狗碎。

作为练笔的园地,咱不图流量广告,咱也不求哗众取宠,只希望在书写中能够将一地鸡毛的日子,扎成岁月静好的鸡毛掸子。因此,明说愚言公号,坚守原创的原则,坚持每日一更。

很多事情,都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写公号也不例外。一天两天的更新,或一个月两个月的更新,并非难事儿,但日日更新,就不那么轻松了。

时间是个常量,每天都只有24小时,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每天除了应对忙碌的工作,还要应付突如其来的诸多琐事。这两方面因素合力挤压,一天中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所以,要坚持日更,就只能挤时间,钻空子,甚至挑灯夜战。

常态的日子还好说,非常态的日子里,比如一旦外出培训或回家探亲,日更就变得格外麻烦了。也许你会说,不更不就得了吗?嘿嘿,如果不考虑原则性的话,三天打打鱼,两天晒晒网,这也是可以的。

但问题的关键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啊,说出去的话和泼出去的水都一样一样的,是无法收回的。想咱五尺多高的一个汉子,前边说过的话,后边就变成啪啪打脸的巴掌,这面子何在,这脸儿怎要?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如此言而无信的猥琐事儿,咱咋能干得出来呢?

再说了,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嘛。一直以来,有那么多的朋友、故旧、同事、家长,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支持和鼓励你不断前进,你咋能把这份善意给辜负了,你又怎么能将这份热情给浇灭了呢?天道轮回,一切都得按规矩办事,遵从心灵的诉求,对吧?

所以不管什么情况下,咱始终以原创为中心,坚持日更的底线不动摇,一步一步地将公号写作进行到底。

八月的最后一天,夏天刚刚过去,俺有幸被派往南阳市参加统编教材培训。九月下旬,秋天已经深了,俺又一次被派往南阳听课学习。没有电脑,晚上只好半倚在宾馆的沙发上,用手机抠文。

对于习惯用电脑写作的人来说,手机抠文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且不说速度慢、效率低的事儿,仅仅是修改、排版、插图、布局等问题都足以让你疯狂的——写字速度与思维节奏无法统一、编排版面与预览模式大相径庭、小细节和大文章不相匹配等等,问题总之是一箩筐。

但面对现实的局限,只能二者相权取其轻了。每一次都要抠掐将近两个小时,才能勉勉强强扒拉出来一篇推文,粗糙是必然的,可也只能那样了!

有时候,生活的桌子上摆着的杯具,总是多于洗具的。十一月底,三叔去世,回老家奔丧。尽管事先我已经在公号上存了草稿,但忙完了一切事宜,准备修改推文时,却发现信号并不好——平日里修改保存一下只是眨眼工夫的事儿,但那晚上信号圆圈一直转转转,转了半天,却显示保存不成功。我的天啊,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没办法,只好再次修改,重新保存,反复操作了十多次,才算差强人意。终于把推文整得差不离儿了,发送时,又遭遇问题了——信号差,发送不出去。大冷天的,我只好独自到黑黝黝的野外,幽魂一般地寻找信号。冷厉的北风中,死寂的田野里,我寻觅了将近四十分钟,才完成了当天文章的推送。

就这样,2019年,任其花开花谢,管它叶生叶落,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砥砺前行,硬是将日更从年头坚持到年底。全年共发文349篇,除去旧文修改之外,新写文字共21万多个。

2

董卿曾说过,阅读如果成为一种习惯,就会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话虽这么说,可生活总会有太多的“但是”和“意外”。一旦诸事纷扰,心浮气躁,阅读也就不怎么容易了。

当然,对于那些颜值高、才华好的人来说,读不读都无所谓了。毕竟颜值就是通行证,才华就是敲门砖。但俺不行,要颜值没颜值,要才华没才华,就像猪八戒背个烂箱子一样,啥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再不多读点书,面目岂是可憎,那简直就是可恶了!

为了避免出门吓到人,更为了避免发生将人吓得半死不活的事故,俺就逼迫自己阅读、阅读、再阅读。

纸质书,自然是俺的最爱了。毕竟那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文字,那一页页光滑细腻的纸张,不仅带给你视觉上的舒爽,更能带给你触觉上的快感。至于心灵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充实,在此就不赘述了。

所以,经常地,手边总会有书相伴。不管是郊游探亲,还是外出公干,书就是俺的情人,随身携带,欢乐开怀。不管时间流量是多是少,工作节奏是紧是慢,但凡能看两眼文字的,俺坚决不只看一眼。有时候,甚至还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一次阅读两三本书。

同时,俺顽固地认为,读透一本书的价值要远胜浏览一百本书的价值。而要想读透,唯有围绕一个中心点博览,唯有在文字之中出生入死。2019年,俺坚决地与《西游记》杠上了,持续进行经典重读。虽然俺和她之间的亲密接触已经多达十几次了,但依然感觉读得不够透彻,不够深入。

于是,我采取且读且思、且思且写的策略,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虽然所有的解读都未必正确,甚至可能与原著的距离还不是一星半点地远,但这又何妨呢?阅读原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如果没有个性化的解读,哪来那一千个哈姆雷特啊?

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一年来,整理《西游记》读后感61346字,其中仅《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一回,原文也才7048字,而俺写的读后感就达到16301字。当然,这还不是甚解,只是适解,或者说半解。由此可见,经典名著的水究竟有多深!

在重读中,俺隐隐约约地照见自我,模模糊糊地发现自我,踉踉跄跄地寻找自我。最终,自我认知逐渐清晰,精神自我慢慢萌发。

网络时代,纸质阅读在左,电子阅读在右,不管是左灯右行,还是右灯左行,阅读都是双轨并行的。因此,除了钟情于纸质书籍外,俺还厚爱电子阅读。

电子阅读的最大优势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俺就充分利用它的这个优点,抓住边角余料的时间进行听读。

于是,做饭的时候,文字和沸腾的开水同频振动;洗衣的时候,书声与流淌的自来水一道奏响;走路的时候,经典随着或匆忙或急促的步伐,蹦跳跃动;开车的时候,名著跟着或直线或弯道的车轮,轻舞飞扬。

就这样,听完了《霜冷长河》,听完了《教育:谈何容易》,听完了《摆渡人》三部曲,也听完了《诗里特别有禅》和《在唐诗里孤独漫步》等十几本电子书。

在读书与听书的同时,俺还跟着西峡县小语团队晨诵暮省背经典。每天清晨六点半,准时打开手机,聆听队友的领诵;每日晚上整七点,围聚网络平台,背诵经典的语录。至今,《道德经》已经背诵结束,《论语》也即将画上句号。

一年下来,读听诵三途同归,共计阅读三十五本书。虽然这点成绩并不算什么,但却是一直以来读得最多的一年。

3

常言道,人过四十不学艺。其实,此话强调的是人过四十之后,记性下降,精力衰减,要想学本领,学技能,都会格外吃力,格外费劲。这是无法辩驳的事实。但人生的关键问题是,你不学习,谁替你广知;你不努力,谁为你精彩?

身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沼泽地,人到中年眼前只有路两条,要么向现实妥协,要么与现实死磕。俺呢,虽然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胆略,但也缺乏向现实妥协、投降的底气与意愿,所以就一本正经地选择研修来与自我较劲。

9月初,加入了湖北名师肖培东先生组织的教育叙事写作营,学写教育叙事。本学期18个周,每周提交一篇教育叙事,俺从未缺过席。每次提交的作业,都得到了肖老师或管理员万立群老师(重庆名师)的指导和点拨。

从起初的随心所欲地涂抹到后来循规蹈矩地书写,俺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慢慢攀升,最终顺利结业。所提交的18篇教育叙事,有三分之一被万老师评价为优秀作业。感恩肖老师和万老师!

10月12日——18日,俺加入希沃白板初级训练营;1019日——25日,又升入中级训练营,持续学习课件制作的常识和窍门。学习总是很忙碌的,要听课做记录,要实践做训练。再加上经营公众号,每天都如同上了发条似的,奔跑、奔跑、再奔跑。

付出总有回报。在前后半个月的学习中,俺既见识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新风景,又学会了蒙层、动态、交互、学科工具等课件制作的必备窍门。再次制作课件,也慢慢摆脱随性随意的惯性思维,逐渐向“高大上”方面靠拢。

11月26日——1211日,俺加入了阿牛老师五三写作营,与全国各地的80位教师一道学习公号写作。五三写作法,看似挺简单的,可操作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个中辛酸详见《于德明:你累得口舌生疼,俺却寸步难行》。

半个月的营训时间,每天脑筋都绷得紧紧的,晚上也经常战斗到深夜。那种情形与嫔妃讨皇帝宠幸没啥两样,你得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你得标新立异,不走寻常路。什么挖空心思呀,江郎才尽呀,欲哭无泪呀等等之类的词语,俺算是真真切切地体会了一个遍。

好在是半个月15篇作业,少有80分以下的,大多都在85分,甚至90分以上。其中还有两篇被阿牛老师说公号转载,一篇被阿牛朋友圈转发。

有人说,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其实研修也不易,既需要抓住难得的机会,又要得对自己狠一点。好在是人这玩意儿嘛,什么都能被憋出来。适度地逼自己一下,嘿嘿,进步总会有的啊!

4

2019年,感恩师傅方华瑞老师的推荐,感恩内乡进修学校胡潇校长、吴朝红主任等领导的抬爱,感恩西峡县职专彭灵丽老师的关照,俺才有机会做了几场讲座。

每一次邀请,都是出于信任和期盼;每一次讲座,都是一种锻炼和提升,所以俺从不敢放松对自我的要求,从内容的选择上,从课件的制作上,从时间的安排上,俺都逼迫自己力求能做到最好。

为了避免重复自我,为了摈弃照本宣科,也为了带给各位同仁更多的启示和触动,我要求所有的讲座都尽可能接地气,有新意,既入脑又入心。

因此,我从不带讲稿——不是没有讲稿,而是稿在心中,让话语从内心深处自然地流淌出来;我始终站着讲——不是只能站着,而是训练自我,以站立来表明一种态度和风格。

同时,积极站在培训方思考问题,努力从参训者的需要出发,不断地对讲课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力争把自己的故事讲好、讲深、讲出味道,唯求能以萤火之光推动更多的教师踏上寻找自我之路。

一年来的几场讲座,虽说未能做到尽善尽美,但至少坚守了“诚不欺人”的原则,因此得到了大多数参训教师的肯定和认可。当然,我明白成绩的取得,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源于参训教师的宽容和包容,而这必将成为激励我前进的原动力和正能量。

2019年,我逼自己坚持写作、深入阅读、积极研修、精心讲说,虽然照例并不优秀,但2019年的日子却因此而多了一些充实,多了一点丰盈,多了几抹亮色和光彩!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明说愚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