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杏花春雨里有脉动

 于德明秋枫 2022-09-27 发布于河南
听,杏花春雨里有脉动

□于德明 

1

绵绵春雨,淅沥而来,落在窗玻璃上,却莫名地濡湿了心田!

望着窗外,聆听雨声,脑海里浮出来的,居然不是韩愈学士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是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也不是杜甫老先生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而是陆大官人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这句诗出自《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春天,陆游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整首诗的意思为——

如今的事态人情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品名茶。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2

求学时代,接触到陆游的诗词并不少。

比如表现壮怀激烈、爱国忧民的《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比如寄梦抒怀、悲愤凄切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这些诗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陈词,就是笔墨纵横、抚古思今,都属于雄壮的大气磅礴之作。每每读来要么让人热血沸腾、激情翻涌,要么让人哀从中来、悲愤不已。

当然,也曾读过描写乡村生活的,如《游山西村》,品味着优美淳朴的乡风民俗,咀嚼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学道理,时常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还有缅怀爱情的伤感之作《沈园》和《钗头凤》。尤其是《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读着古诗,想象画面,其中那浓郁得化不开的愁绪,时常袭上心头,偶尔也止不住落泪。后来,无意之中读到夏雨清写的《沈园的故事》,其中有这两句内容——

“陆游,也许是宋朝最好的一个诗人,但肯定不是一个值得唐琬为他而死的人。”

“在南宋的春天,一枝梅花落在了诗人的眼里,隔着梅花,陆游没能握住风中的那双的红酥手。”

爱国英雄,面对爱情,却依然气短。于是,就对陆游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再读他的诗时,有些感受便慢慢地淡了。

3

只是,唯一例外的则是《临安春雨初霁》,尤其喜爱其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句。

据古诗赏析介绍,这句诗为整首诗的“诗眼”,语言清新隽永。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

传说此两句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一时传诵开去。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但也有人说,这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划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因为“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雨声,涌上了眉间心头,可见愁绪之浓。

李商隐在《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写“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而陆游在这里却写得更为含蓄深蕴。

他用的字眼虽然比较明快,但还是为了表达郁闷与惆怅,而且以明媚的春光作背景,恰恰与落寞的情怀,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极力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悲愤难耐的心情。
 
4

专家的赏析自然有其深刻的道理,但愚人喜欢的原因却并不在此!

吟咏这“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自然会让人想起朱自清笔下的丝雨——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但更易想到的却是《雨巷》——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今日便是如此。望着丝丝缕缕飘飞的细雨,听着淅沥淅沥缠绵的雨声,一种莫名的愁绪又浮上了心头!

何以至此呢?三思之后,居然无从说起!

唉,这绵绵的杏花春雨啊!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明说愚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