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错误也能造就美丽

 于德明秋枫 2022-09-27 发布于河南

错误也能造就美丽

 □于德明 

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古诗。

它不仅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而且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整首诗格调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满含抱怨却并不使人感觉消极颓废,充分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此诗题为《凉州词》,相传乃王之涣所作。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诗作多被当时乐工制曲传唱。

王之涣作诗,以善写边塞风光而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把酒言欢,互相唱和,曾留下《旗亭画壁》的动人传说。

关于他的诗,流传至今的虽然只有六首,但首首都可谓是经典之作,尤其以《登鹳雀楼》、《凉州词》最为有名。

而据宋代的《文苑英华》卷一九七、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二“横吹曲辞二”记载,《凉州词》最初的版本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那为何现在流传的版本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呢?

这都是拜传抄之误所赐,但也正是因为错误,才使得它更加熠熠生辉!
 
2

诗中所写的玉门关,早已经湮没于历史尘埃深处。如今,到甘肃旅游,在敦煌市西北也只能见到残存的废墟。

但据专家考证,当年的玉门关与黄河的直线距离约 570 公里,并不在黄河边上。当然,身为诗人的王之涣不可能具备特异功能,能够一目千里。除非巧遇海市蜃楼,才可能产生“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创作灵感。

同时,如果“黄河远上白云间”,有河则必有水,而有水草木则自然葱茏。试想,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春风度玉门关”还不是稀松平常、顺理成章的事儿?如此一来,又何以“怨杨柳”呢?

而据《旧唐书》的记载:“德宗贞元十年 (794)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的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记载。

高适在《别董大》中也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意为漫天的黄沙把阳光遮得一片昏暗,这分明是典型的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所以,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推论,无疑“黄沙远上白云间”比“黄河远上白云间”更加合理,更加真实。

那为何后来成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了呢?

其一从传抄角度来说,毛笔书写的行草“沙”与“河”字形很相似,极易混淆,辨识不清便会造成笔下之误。

其二从文学角度而言,“黄河远上”比“黄沙远上”的韵味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远,富有诗情画意,美感十足。

故此,“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版本便被多数人认同,一直流传至今。
 
3

这首诗不仅因为传抄错误而内涵更加丰富,而且还由于书写错误而留下一段佳话。

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一说法为翁同酥先生)为她的扇子题诗。书法家选择的就是这首《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但是因为紧张疏忽,书法家漏掉了一个“间”字。慈禧见状雷霆大怒,下令要斩立决。

在此危急关头,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念给慈禧听。慈禧听了,果然转怒为喜,不禁拍手叫好,连声称妙。

书法家是怎样断句的呢?原来只是加几个标点,古诗就成为词了: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得不说,有时候,错误的确也能造就一种美丽!各位看官,你说呢?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明说愚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