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艰苦时期不可或缺的红色历史——闽西红军游击队

 梦想童年594 2022-09-27 发布于江西

1934 年 10 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留在闽西苏区的福建军区红军部队,担负起抗击国民党军进攻、掩护红军主力转移的艰巨任务。在数十倍于己的优势敌人进攻之下,福建军区红军部队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告失败。

1935 年 4 月以后,在闽西敌后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第 8 团和第 9 团以及各县地方武装,依靠苏区的有利条件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以及运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最后与国民党福建省地方当局进行了多次复杂的谈判斗争,终于达成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协定。为新四军输送了一支1300余人的队伍,完成了保卫南方革命据点的历史任务。

这篇文章讲述的坚持战斗闽西游击区的——闽西红军游击队的战斗历史

闽西苏区的形成与发展

闽西苏区,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基本区域为龙岩、永定、上杭、连城、漳平、宁洋(今分属永安、连城、漳平、龙岩)、平和、南靖、长汀、清流、宁化、归化(今明溪)及广东省的大埔、饶平等县广大地区,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林密壑深,极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

  闽西苏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大革命时期,闽西就建立了中共地方组织——中共福建临时省委。1928年,在福建临时省委领导下,平和、龙岩、永定等县纷纷举行武装暴动,建立红军和革命政权。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进入闽西后,极大地推动了闽西的革命运动,并逐步创建了闽西苏区。1931年11月以后,闽西苏区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2月,红军福建军区在长汀县正式成立,司令员罗炳辉,政治委员谭震林。

文章图片1

罗炳辉(1897—1946)

文章图片2

谭震林(1902—1983)

1932年3月初,中央闽粤赣苏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汀州召开,重新选举了中共闽粤赣省委(也称福建省委),罗明为代理书记。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汀州召开,成立福建省工农民主政府,张鼎丞当选为主席。

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闽西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积极生产支前,努力增收节支,组织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革命战争,苏区的政权、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项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上杭才溪乡和长汀涂坊乡等苏区建设和扩红、支前的模范。在参军方面,闽西苏区共有10多万人参加红军,上杭才溪区、长汀红坊(涂坊)区、宁化的淮土区、禾口区均成为福建省扩大红军的模范区。1933年冬,为了总结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经验,毛泽东到才溪乡进行10多天的深入细致调查,写下了《才溪乡调查》这篇光辉著作,在全国总结、推广才溪乡的典型经验。

随着国民党反动派进一步实行白色恐怖,1933年11月,国民党军队向闽西、赣南猖狂进攻,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疯狂”围剿”。福建军区红军部队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多次给予敌人重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最终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闽西苏区的形势

  1934 年 10 月上旬至中旬,驻守闽西境内的中央红军陆续转移,开始长征。数万国民党军涌入苏区,先后占领龙岩、上杭、永定、长汀、宁化、清流、连城、宁洋、漳平、南靖、平和等地。此时,留在苏区的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处于极端的困难之中。许多干部,尤其是以福建省委书记万永诚为首的一些主要领导干部,还没有从“左”倾冒险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根据中共中央保卫苏区,等待主力回头的指示,福建军区独立第19、20团,连同机关及直属部队,约 4000 余人,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勇猛抗敌,坚守长汀县城直至10月底,完成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转移的任务。随后,福建军区部队退出长汀,转移至长汀西南部的四都山区,凭险扼守。而战斗在敌后的福建军区第 8、第 9 团此时被敌分割,与军区机关无法取得联系,形势万分危急。

1934 年 10月底,国民党政府下令撤销“围剿”军各路总部,成立 12 个绥靖区。闽西地区为第 10 绥靖区(1935 年 2 月改为第 2 绥靖区),以卫立煌、李默庵为正副司令官,指挥第 3、第 10、第 36、第 45、第 52、第 83 师等部,向闽西苏区大举进攻。11 月 1 日,第 9 师占领长汀。接着,第 52 师占领清流。30日,敌再占宁化。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将闽西苏区大部攻占。

血洒四都山

1935 年 1 月,国民党军第 36 师宋希濂部即依仗其优势兵力不断地对驻守四都山区的福建军区发动进攻。由于万永诚等受保卫苏区,等待主力回头之方针和任务的制约,未能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以改变自己的行动方针,依然以大兵团作战的方式与敌在四都山区拼消耗,部队不断受到损失。

2 月 5日,以项英为首的中共中央分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及时改变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决定将留守中央苏区的主要领导干部和部队分散活动。留守中央苏区的干部和部队于当月中下旬开始突围。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毛泽覃奉命率领一部分部队突围到达四都,与万永诚会合。此时,毛泽覃与时任福建军区后方留守处主任兼省苏维埃政府武装部长的罗化成向万永诚建议“放弃四都,将部队编成几个支队,四处袭击敌人,开展游击战争,领导中心退到闽粤赣边深山中去。”但是这个正确建议却没有被万永诚采纳,福建军区部队仍然在四都山区与强大敌人对抗,这样就完全丧失了及时撤退、保存红军有生力量的有利时机。

文章图片3

罗化成(1895—1940),福建上杭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特务大队队长、红军闽西医院院长、汀州福音医院医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副秘书长兼红军福建军区后方留守处主任等职。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11月,辗转至香港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7年8月回闽西南工作。1938年1月起先后任新四军第2支队军医处处长、军需处处长、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等职。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积劳成疾,患上重病。1940年2月20日率部在大雪中与日军作战时受冻致病,不幸在苏南竹箦桥病故。

国民党军第 36 师和闽赣两省保安团队兵分 2 路进攻四都,步步为营,逐步缩小包围圈。2月下旬将四都山区团团包围,并不时发起猛烈攻击。至 3 月中旬,福建军区所属部队伤亡惨重,仅存 600 余人。万永诚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组成 3 支游击队突围,每队 200 余人。分别由龙腾云、罗化成、毛泽覃率领,计划向永定突围。但在突围过程中遭到敌重兵的接连堵截、拦击,部队遭受惨重损失,不得不连夜撤回,突围计划严重受挫。

4 月初,福建军区部队只剩下 100 余人,在长汀腊子口再次被敌包围。万永诚、龙腾云率一部向武平方向突围,毛泽覃率领一部向会昌方向突围,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吴必先率领一部向长汀濯田方向突围。10 日,万永诚、龙腾云率领60余人突围到达武平、会昌边境之梅子坝山区,被敌第 8 师陶峙岳部一个团包围。部队浴血奋战,打退敌数次冲锋。11 日,终因弹尽粮绝而不支,身患重病的万永诚与龙腾云及大部指战员,壮烈牺牲。

文章图片4

万永诚(1898—1935)

文章图片5

龙腾云(1907—1935)烈士雕像

吴必先所率部队突围至长汀濯田,稍事休整后,向江西会昌转移。途中,于长汀县鸡冠峰被敌第 36 师包围,全部损失。吴必先被俘,同年 8 月在江西九江英勇就义。毛泽覃率领的部分红军游击队突围至瑞金县黄鳝口红林山区,由于叛徒出卖,被敌第 24 师一个团包围。26 日,毛泽覃在突围战斗中牺牲。至此,福建省委、省苏维埃和军区机关部队 4000 余人,除100余人幸免于难外,全部壮烈牺牲。

文章图片6

吴必先(1903—1935)

文章图片7

毛泽覃(1900—1935)

战斗在敌后的红 8 团

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时,中革军委接受毛泽东的建议,根据日益严重的军事形势,决定派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优秀干部,带领精干的小部队,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中央红军作战。根据这一决定,福建军区所属地方部队奉命于 1934 年春开赴敌后,执行远殖游击作战的艰巨任务。其中,福建军区所属地方部队独立 8 团于 1934 年 4 月正式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 8 团。团长邱金声,政委邱织云,政治部主任魏金水,参谋长王胜。全团 400 余人。团内设立了军政委员会,主席邱织云,副主席邱金声、魏金水,负责所在地区的党政军全面工作。

文章图片8

邱金声(1912—1939)

  根据中革军委的要求,红 8 团须在5 月15日以前开抵漳州至龙岩公路(漳龙公路)沿线,破坏国民党东路军的后方交通运输,箝制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进攻,建立游击根据地。4月,红 8 团从上杭泰拔出发,经永定金砂乡古木村,于 5 月 4 日越过敌控制的封锁线——永定到湖雷的公路,向金丰大山进发。6月15日全歼龙岩白土镇反动民团,并袭击敌第 30 师营部,使坐镇龙岩的驻闽绥靖主任蒋鼎文十分震惊,立即调第 80 师 2 个团前来增援。而红 8 团早已撤出战斗,按预定计划进至漳龙公路沿线。随后,运用避强袭弱、声东击西等游击战术,在永定、龙岩、漳平、南靖、平和等县,神出鬼没地开展游击战争。仅短短的 8 个月,进行大小战斗100余次,毙伤俘敌 2000余人,缴枪 1000 多支。红 8 团发展至 600 多人。至 1934 年底,初步建立了以永定县金丰大山为中心的永东游击根据地,以南靖县科岭为中心的(龙)岩永(定)(南)靖游击根据地和以漳平县朗车为中心的(龙)岩南(靖)漳(平)游击根据地。牵制了相当数量的国民党军,出色地完成了中革军委交予的任务。

铁鸡岭、山后村战斗

1935 年 1 月,红 8 团为总结敌后游击战争的经验教训,集中在漳平县永福附近的朗车整训。2 月初,敌第 10 师获悉后,即以 2 个团的优势兵力从龙岩出发,分 3 路向红 8 团进攻。时红 8 团连同龙岩游击大队、岩南漳游击队共有1000余人,决心选择永福附近的铁鸡岭之有利地形,进行伏击,择其一路歼灭之。次日拂晓,红 8 团各部进入伏击阵地。9 时许,敌第 10 师之一路沿大道开来,当其尖兵连接近山顶时,游击队突然开火,尖兵连仓皇撤退。红 8 团 4 个连乘机发起冲锋,拦腰将第 10 师师部打散。该师部迅速指挥队伍,在飞机配合下,以优势兵力不断发起进攻,双方激战 2 小时。在敌强我弱形势下,红 8 团为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撤出战斗,转移至龙岩西北地区的铜钵隐蔽休整。此战,红 8 团歼第 10 师 200 余人。

铁鸡岭战斗后,红 8 团转移至龙岩铜钵镇的山后村进行休整。20 日,敌第 80 师陈明仁部 2 个团、驻小他的 1 个营和龙岩保安队 1000余人,乘红 8 团立足未稳,由两架飞机助战,向红 8 团发动进攻。红 8 团 600余人,在团长邱金声、政委邱织云率领下,利用山后村的大片山林作掩护,采用“麻雀战术”,四处打击敌人。激战至黄昏,歼敌 100 余人。随后撤出战斗,向上杭古田转移。

战斗在敌后的红 9 团

原属福建军区的地方部队独立第 9 团根据中革军委命令,于1934 年 4 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 9 团。团长吴胜,政委方方。全团 1200 余人。设立了红 9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方,负责所在地区的党政军全面工作。

文章图片9

方方(1904—1971)

红 9 团开赴永安、连城、宁洋一带进行游击战争,破坏敌漳(平)宁(洋)筑路计划,再向泉州推进,并与右侧翼、活动在漳龙公路两侧的红 8 团相呼应。然后开赴至永安、连城、宁洋 3 县边境地区,首先袭击了连城姑田的华仰桥民团,随即又扫荡了连城的赖源,宁洋的大吴地,永安的西洋、林日、苦竹、大陶、小陶等地反动武装,并在活动区域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11月 7 日,在宁洋县沙田建立了以方方为主席的岩连宁边区革命委员会,创建了以宁洋成达社、陈东坑、凤林为中心的纵横 300 余里、人口约 50000人的游击根据地,为闽西后来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10 月中旬,福建军区第 3 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朱森、政治部主任赖荣传、参谋长罗忠毅率第 3 军分区余部和明光独立营从连城县南部到达岩连宁边区,与红 9 团会合。

文章图片10

罗忠毅(1907—1941)

红9团与朱森的斗争

时任福建军区第 3 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的朱森,原系国民党军的中级军官,被俘后加入红军,担任过红 24 师参谋长。由于朱森受旧军队影响颇深,热衷于打正规战。他以坚持“保卫苏区寸土”是中央的决定为由,反对开展游击战争。并旧习不改,不断挑拨和制造红 9 团领导干部内部的矛盾,给红 9 团执行中革军委命令带来不少困难。为此,方方率红 9 团领导干部与朱森的错误作了艰苦的斗争。方方指出:“不让敌人侵略苏区寸土,是一句动员群众起来自卫作战的政治口号,军事上如果采用平均主义的分兵把口,一定要吃亏。”要求红 9 团领导干部在意见有分歧的情况下,一定要服从命令听指挥。提出部队向南发展,与红 8 团取得联系,然后转到闽粤赣边开展游击战争。这一行动计划在红 9 团领导干部中一致通过。方方遂留下刘汉率领第 2 营和地方游击队在岩连宁地区吸引敌人,亲率红 9 团主力向上杭、永定方向转移。1935 年 2 月,红 9 团和第 3 军分区机关、明光独立营突破敌碉堡封锁线,穿越龙岩至新泉公路,进入龙门对面的茫荡洋山区。

张鼎丞奉命返回闽西

文章图片11

张鼎丞(1898—1981)闽西革命领导人

  原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于1934年2月调临时中央任苏维埃政府粮食部副部长。红军长征前夕,张鼎丞遵照毛泽东的“你还是回到闽西去,那里你熟悉,可以坚持,可以发展”的建议,于1934年12月奉命由江西返回福建。

张鼎丞在长汀四都找到中共福建省委,经福建省委书记万永诚同意,以中共福建省委代表的资格,联系了原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土地部长范乐春、福建军区原泰拔独立团团长刘永生、福建军区独立第17营政委陈茂辉等干部,在永定留汀难民中挑选了 10 余人,组成了一支短小精干的武装小分队,携带8 支步枪和几十颗手榴弹,向岩永杭进发,沿途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敌人的层层封锁,于 1935 年 2 月抵达永定。

文章图片12

范乐春(1903—1941)福建永定人。林伯渠夫人,闽西苏区著名的妇女领袖。1928年6月参加永定暴动,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3月任闽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妇女部部长,同时当选中共闽西特委委员。1931年任永定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1月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首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唯一的女性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3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土地部部长,5月兼任福建省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主任。1934年2月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闽西坚持斗争。1935年4月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妇女部部长,中共永定县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常务委员、妇女部部长,新四军二支队永定留守处负责人,在闽西坚持抗日斗争。1941年5月因积劳成疾,在永定西溪病逝。

文章图片13

陈茂辉(1912—2015)开国少将

永定会师

  张鼎丞回闽西领导游击战争的消息,象春风一样不胫而走,温暖了闽西人民群众的心。岩永杭地区的赤色武装和群众,奔走相告,热烈欢迎张鼎丞的到来。张鼎丞不负众望,立即着手组织开展游击战争的工作。他首先了解到在漳龙公路两侧活动的红8团是一支英勇善战、且开辟了几块游击根据地的队伍,决定以红 8团为骨干,坚持长期的游击战争。于是派中共永定县委书记郭义为前去联系。郭义为在龙岩白土找到红8团,传达了张鼎丞回到永定和红军主力转移的情况。根据张鼎丞的指示,红 8 团于2 月中下旬到达永定,与张鼎丞部会合。此时从岩连宁边区南下、到达茫荡洋山区的红 9 团政委方方也从前来联系的郭义为那里得知张鼎丞回到闽西的消息,异常兴奋,立即率队向永定靠拢。3 月间,与张鼎丞及红 8 团在永定下洋月流胜利会师。此外,在上杭旧县岩下山活动的钟辉元、涂坤荣领导的上杭游击大队。在双髻山活动的廖海涛领导的代英游击大队。在永定溪南活动的由范钦洪领导的永定游击大队等,得知张鼎丞回到永定,纷纷与张鼎丞取得联系,归属张鼎丞领导。

文章图片14

廖海涛(1909—1941) 

闽西军政委员会的成立

  为解决红军主力长征后,形势骤变的情况下,如何坚持斗争的大问题,张鼎丞于 1935 年 3 月中旬,以福建省委代表的名义,主持召开了红 8、9 团领导干部会议。会上,张鼎丞分析了红军主力长征后闽西苏区的形势,指出革命正处于低潮,今后的斗争环境会更残酷。同时指出有利条件还是有的,闽西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只要能紧密的依靠群众,斗争是可以坚持的。关键是要转变战略思想,将过去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指导思想和任务转变为注意保存红军有生力量,树立坚持长期的、艰苦的游击战争的思想。从而统一了红 8、9 团全体指战员的思想,坚定了全体指战员坚持斗争的信念。在与中共中央及福建省委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会议决定成立闽西军政委员会。会议选举张鼎丞、方方、范乐春、谢育才、吴胜、邱金声、邱织云、郭义为、罗忠毅、赖荣传、魏金水、朱森、廖海涛和部分地方党组织的代表为委员。张鼎丞任主席,统一领导闽西地区的党政军工作。

陈东坑突袭战

  红 8 团和红 9 团在永定刚一会合,国民党军即调第 3 师和第 10 师从东、北两面进行包抄,企图消灭红 8、9 团。刚刚成立的闽西军政委员会立即决定:以红 9 团东出永定,相机向南靖、平和发展。以红 8 团北上龙岩,扰乱第 10 师南进计划,配合红 9 团行动。红 9 团第 1、3 营和明光独立营在张鼎丞、方方率领下,进入永定歧岭,决定消灭陈东坑反动民团。陈东坑位于永定县东、金丰大山山麓南侧。镇内有几座大土楼,驻有卢坤喜民团50 余人。卢坤喜民团被敌人誉为“最勇敢的民团”。因此,陈东坑成为国民党在金丰地区的重要反动据点。红 9 团第 1、3 营和明光独立营共1100 余人,团长吴胜将部队分为两部,首先占领陈东坑四周有利地形。红9 团第 1、3 营担任主攻,在火力掩护下,将主楼及附近一土楼炸开,从民房、巷道间打开一条通路,突击队随后冲进。经 30 分钟战斗,攻克 2 座土楼,其余土楼守军被迫缴械。此战,红军共歼卢坤喜民团 50 余人,缴机枪 1 挺,长短枪 70余支,子弹5万余发。团总卢坤喜和联保主任卢宪文当场被击毙。与此同时,红 8 团北上龙岩后,不断袭扰敌人。敌第 10 师见红 8 团已北上龙岩,遂停止南进永定。闽西军政委员会扫除了永定东部的反动据点,巩固了永定游击根据地。

江西军区部队突围转移闽西受挫

  1935 年 2 月 11 日,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工农检查部部长何叔衡、中共中央分局委员霍秋白以及中央政府财政部副部长邓子恢,根据中共中央分局的部署,从江西南部向闽西转移。不久,到达长汀四都,与中共福建省委和福建军区会合。24 日,福建军区派部分武装护送何叔衡、瞿秋白、邓子恢前往永定张鼎丞处,途中不幸在长汀水口遭国民党军福建保安 14 团的袭击,何叔衡及护送人员大部英勇牺牲,瞿秋白被俘,6 月 18 日在长汀罗汉岭就义。邓子恢脱险,返回四都省委驻地。

文章图片15

何叔衡(1876—1935)

文章图片16

瞿秋白(1899—1935)

中旬,根据中共中央分局的决定,中共中央分局委员陈潭秋、原福建军区政委谭震林率领红 24 师 71 团 4 个连由赣南向闽西突围。月底,到达长汀四都,与福建省委、福建军区会合。随后,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率红24师71 团4个连从四都出发,东渡汀江,经过 20 多天的长途跋涉,于 4 月6日到达永定大阜,与张鼎丞会合。

4 月 7 日拂晓,驻永定峰市国民党军第 10 师 1个连和峰市民团、溪南民团共380余人,兵分3路偷袭大阜村。刚刚到达大阜的红军战士过度疲劳,仓促应战。陈潭秋、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处境危险。在这紧急关头,刘永生率永东游击队赶到,一边组织反击,一边掩护陈潭秋、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撤退。文顺游击队 40 余人此时也赶来参战。经过 3 小时激战,将敌赶出大阜。张、邓、谭安全撤出。陈潭秋率领警卫班撤至山顶,再次被敌包围,警卫班战士全部牺牲。陈潭秋急中生智,冒充炊事员将所带活动经费撒在冲上来的敌军面前,乘敌军抢钱之机脱险。大阜战斗,红军游击队击毙敌军50余人。红军游击队牺牲30余人,伤70余人,失散100余人。剩下的100 余人,在刘永生率领的永东游击队掩护下,撤往永定赤寨。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成立

1935 年4月10日,为了研究闽西南地区的形势和今后斗争的方针、任务,在中央代表陈潭秋主持下,闽西南地区党和军队领导干部在永定溪南赤寨村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陈潭秋以中共中央分局代表的名义主持了这次会议。在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书记处致中央军区的关于留在苏区的红军游击队,不宜再集中兵力打正规战,应当立即改变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就地分散坚持游击战争的电报指示。随后,会议就形势、斗争任务和策略问题展开了讨论。部分干部谈到了“保卫苏区”的口号和“牵制敌人,配合主力红军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 的任务,是中央下达的,不能放弃,也不敢放弃”的思想。张鼎丞根据中央的指示和闽西南地区当前的形势,作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面对现实,当前的主要任务不是牵制敌人,而是摆脱敌人的跟踪追击,保存有生力量,坚持游击战争,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逐步恢复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等待有利时机的到来。”

文章图片17

陈潭秋(1896—1943)

  张鼎丞的讲话得到了与会人员的拥护。一致认为闽西的党和红军游击队必须转变思想,由苏区的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转变为游击区的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为此,会议确定了“开展广泛的、灵活的、群众性的、胜利的游击战争,在军事上粉碎敌人的'围剿’,保存有生力量锻炼现有部队。在政治上保持党的旗帜,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在组织上保持党的纯洁性、战斗性。”的基本方针和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施对闽西南地区的统一领导,会议将闽西军政委员会改称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张鼎丞,财政部长兼民运部长邓子恢,军事部长谭震林,党务部长郭义为,参谋长朱森,政治部主任方方。为了执行新的战略方针,有效地开展游击战争,会议还决定把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属之红军游击队划分为四个作战分区。

第1作战分区由红 9 团2营和明光独立营组成,司令员罗忠毅,政委方方,活动范围是龙岩、连城、宁洋 3 县地区。

第2作战分区由红 9 团第 1、第 3 营和永东游击队组成,司令员吴胜,政委谢育才,活动范围是永定、平和以及广东大埔、饶平各县边区,并负责打通与闽粤边游击区红 3 团的联系。

第3作战分区,由红 8 团和龙岩游击队组成,司令员邱金声,政委邱织云,活动范围在龙岩、南靖、漳平 3 县边境地区。

第 4 作战分区,由红 24 师 100 余人、卓林大队以及永定、杭代、新汀杭等县独立营组成,在永定、上杭地区活动,由张鼎丞、谭震林直接指挥。

会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获悉福建军区红军部队全军覆没的消息,立即总结经验教训,决定领导干部分开活动,到各个游击据点领导斗争。邓子恢到永定东部金丰大山,谭震林到上杭,张鼎丞留永定,坚持斗争。陈潭秋则化装成华侨,由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派人护送去汕头医伤。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属各作战分区也按照会议部署开始行动,分赴指定的军事活动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与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方针的确立,对闽西南地区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后,立即率领闽西游击区军民投入了艰苦的反“清剿”斗争。  

国民党第一期“清剿”

1935 年 1 月,国民党驻闽绥靖主任蒋鼎文集中第 3、第 10、第 36、第45、第 52、第 83 师等部及闽赣边各县民团、地主武装 10 余万人的兵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分进合击”战术,“追剿”、“驻剿”、“堵剿”、“搜剿”并用,向闽西红军游击队发动第一期“清剿”。“清剿”初期,敌进攻的重点是福建军区及其所属部队,意在消灭闽西红军游击队的指挥中枢。福建军区失败以后,敌立即转向永定,以张鼎丞为首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游击队为目标,集中兵力发动进攻。面对敌人的大举进攻,新成立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立即采取避敌锋芒,分散作战的方法,令第 1 作战分区部队到龙岩、连城、宁洋边界,第 2 作战分区部队南下闽粤边,第 3 作战分区部队赴漳(平)龙(岩)公路两侧,第 4 作战分区部队留永定,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以打破敌人的“清剿”。

初溪战斗

1935 年 5 月,第 1 作战分区在司令员罗忠毅、政委方方率领下,根据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决定,准备开赴岩连宁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此时,敌第 3 师李玉堂部 3 个团从龙岩和南靖边界向永定东部开来,切断了第 1 作战分区开赴岩连宁的道路。为策应第 1 作战分区的行动,将敌南引,第 2 作战分区司令员吴胜、政委谢育才率部进驻永定初溪,占领前山高地,决定利用有利地形,袭击该敌。20日上午 8 时,敌第 3 师800余人从新楼方向沿山腰向初溪开进。当相距七八十米时,敌第 3 师发现有红军游击队埋伏,其先头连企图抢占前山高地,待其冲进,第 2 作战分区部队突然开火,将敌先头部队打退。敌第 3 师主力随后猛扑过来,被第 2 作战分区一线部队死死顶住。第 3 师后续部队跑步增援,又被第 2 作战分区部队用重机枪压制,无法运动。10 时左右,第 3 师集中 5 挺重机枪和 5 个连的兵力,在 500 米宽的正面展开,企图以优势兵力夺取前山高地。但因受地形限制,无法组织集团冲击,而第 2 作战分区部队则利用有利地形组织神枪手,进行冷枪射击。战斗僵持到黄昏,第 3 师不再恋战,退回芦溪。此战,第 2 作战分区共计歼敌第 3 师 200 余人。

第 1 作战分区开赴岩连宁

初溪战斗,迫使第 3 师向南,寻找第 2 分区作战,让开了通往岩连宁的道路。罗忠毅和方方则在第 2 作战分区密切配合下,迅速率领所部离开永定金丰大山,于 6 月间进入岩连宁地区。与原留在岩连宁地区的红 9 团第 2 营相会合。不久,闽赣军区宁化分区司令员邱尚聪、政委温含珍率领的独立第 17、第18 团从建(宁)泰(宁)黎(川)地区突围出来的 100 余人到达岩连宁地区,与第 1 作战分区部队会合。随后,第 1 作战分区司令部在龙岩溪口召开会议,决定该 100 余人划归第 1 作战分区指挥。增补温含珍为第 1 作战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增补邱尚聪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会议还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将所属部队分散活动:红 9 团 2 营向永安、清流交界地区游击。明光独立营向连城、宁洋方向出击。司令部在龙岩一带建立新据点。

文章图片18

温含珍(1910—1937)

7 月,第 1 作战分区侦察班在龙岩雁石至白沙公路上伏击敌第 10 师一个通讯班,缴步枪 8 支,军用品若干,绝密文件 1 份。在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第 1 作战分区还根据当地土匪出没无常、给红军游击队的活动带来困难的实际情况,积极作争取和改造上匪的工作。方方提出:在土匪不受国民党收编、不抽收据点内群众保护费及不强奸妇女的原则下,可以与土匪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第 1 作战分区因而在改造和争取土匪工作中取得明显效果,粉碎了国民党军“以毒攻毒”的政策,为第 1 作战分区扎根于岩连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 2 作战分区深入闽粤边

根据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决定。第 2 作战分区的任务,是开辟永定、平和以及广东大埔、饶平等县边区,打通与闽粤边游击区红 3 团的联系。为解决执行这一任务部队所需的给养问题,司令员吴胜、政委谢育才决定巧袭南靖县书洋镇。5 月下旬,第 2 作战分区侦察排约 40 人组成突击队,化装成挑柴、卖菜、经商的百姓,于上午 10 时左右,跟着赶圩的群众进入书洋镇。在接近土楼约 10 米处,战斗开始。镇内反动民团发现红军游击队,边开枪边躲进镇内土楼顽抗。突击队乘势拥进街道,倚墙向土楼射击。半小时后,第 2 作战分区主力赶到,全歼书洋镇民团数十人,筹得了相当可观的粮款,并将部分粮款分给了群众。

文章图片19

谢育才(1904—1977)

书洋镇战斗后,第 2 作战分区从永定南下,翻越永定、平和交界之象湖山,进入闽南平和县境。之后,夜行晓宿,忽东忽西,终于甩掉追敌。6 月底,部队到达平和县三坪,与中共闽粤边特委和红 3 团会师。吴胜、谢育才向闽粤边特委和红 3 团传达了中共中央分局指示精神。双方对今后协同开展斗争问题达成了共识。第 2 作战分区部队胜利地完成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交与的“与闽南红 3 团打通联系”的任务后,遂与红 3 团分开行动,转战在水定、平和、南靖、大埔、饶平等县,开辟游击区。7 月,部队到达饶平与大埔之间的下善一带。

当第 2 作战分区部队到达下善后,发现国民党粤军第 155 师李汉魂部1个加强营连同地方乡团 600 余人从饶平出动,向下善方向疾进。避开已来不及,吴胜、谢育才决定,立即抢占有利地形迎战。令红 9 团 1 营 1 连占据下善东北部的石马坑,1 营主力占领 616 高地和茅铁里北高地,担任抗击敌军的主要任务。红 9 团 3 营 1 个连占领岩下、黄坡料高地,3 营主力扼守坑子里两侧。红 9 团团部设在 608 高地。8 时许,1 营 1 连警戒部队在石马坑高地与敌 155 师先头部队接触,连续打退其两次进攻。敌在重机枪掩护下,抢占了石马坑高地,并向红 9 团团部所在地进攻。此时隐蔽待命的 1 营 2 连突然跃起,并与退出石马坑阵地的 1 连会合,杀进敌阵,迫敌退至石马坑北侧高地。3 营方向也连续打退敌组织的 4 次冲锋。双方反复争夺坑子里阵地。后敌 155 师集中 300 余人发起冲击。在危急关头,1 营 2、3 连赶到,协同 3 营夺回坑子里阵地,并实施反冲击,将敌击溃,残敌退回饶平。至此,第 2 作战分区部队毙伤敌200余人,俘 15人,缴步枪 27支,子弹 6000 发,手榴弹500余枚。

第 3 作战分区转战岩南漳

按照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部署,第 3作战分区开赴漳龙公路两侧和岩南漳地区活动。由于敌“追剿”部队迫近。第 3 作战分区决定兵分 2 路行动。由政委邱织云、参谋长王胜率领第 3 作战分区之红 8 团团部和第 1、3、5 连向漳龙公路两侧运动,以政治部主任伍洪祥率领第 2、第 4 连掩护团部行动,向罗桥、陈坑方向运动吸引“追剿”上来的敌军,并边打边撤。伍洪祥率部在龙岩铜钵山的后村与龙岩游击大队会合后,继而南下,穿越(长)汀龙(岩)公路。此时,在多处被敌包围封锁的情况下,伍洪祥率部采取“分段猛冲”战术,终于冲破敌人的布防到达紫金山。这时,敌又调集几个团的兵力,分数路向紫金山进攻。伍洪祥急中生智,留下一支小分队在山头与敌军纠缠,牵制敌人,转移目标。自己率部选择龙岩龙门与赤水之间一段为突破口,乘着夜暗,突破重围,摆脱尾追之敌,终于与团部会师。留在山上的小分队,运用“麻雀战”等游击战术,与敌周旋,坚持了两天两夜。随后,于桃坑方向突围,与红 8 团主力会合。在这期间,红 8 团团部和第 1、3、5 连在漳龙公路两侧和岩南漳地区以“声东击西”等战术,不断打击敌人。6 月,第 3 作战分区侦察班同龙岩游击队共 40 余人,在龙岩马山,以伏击战术,歼国民党军 1 个排,并活捉叛徒陈金财将其处决,为闽西红军游击队和游击区群众除一大害。

文章图片20

伍洪祥(1914—2005)

第 4 作战分区与指挥中枢

由张鼎丞、谭震林直接指挥的第 4 作战分区,以永定、上杭为中心,开展游击活动。在反“清剿”斗争开始时,发生了朱森叛变事件。5 月 17 日,担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参谋长要职的朱森,以到龙岩巡视工作为名,向国民党第 2 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投降自首。随后,朱森被委任为第 52 师参谋长,指挥 1 个团的兵力,专事破坏岩永边、(龙)岩宁(化)沿线游击队的交通站和接头处。朱森一方面将红军游击队的活动情报出卖给敌人,作为投敌的本钱,一方面丧心病狂地对曾经接待过他的革命群众进行屠杀,摧残革命基点村。还写信给方方、罗忠毅等领导人进行策反未得逞。朱森的叛变,给红军游击队的反“清剿”斗争带来极大困难。因此,以张鼎丞为首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坚决采取“肃叛”措施,在揭穿叛徒丑恶嘴脸的同时,针锋相对,组织“狙击队”、“打狗队”严惩叛徒。叛徒陈金才被正法后,朱森叛变之初坐轿、骑马指挥“搜剿”的狂态有所收敛。与此同时,红军游击队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下,加紧游击活动,夜间贴标语,打击反动分子。并寻机袭敌,将敌搞得日夜不安。

5 月 27 日,第 4 作战分区所属之永定县独立营和卓林大队在上杭凉伞与驻永定大阜的国民党军黄启三部 1 个连及民团 300 余人遭遇。红军游击队迅速抢占山头,猛打猛冲,歼敌 130 余人,缴枪 100 余支。随后,又在丰稔至汤湖的必经之路歧坑设伏,歼民团30余人。随后,第 4 作战分区依靠人民群众,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相互策应,挫败了敌人,保存发展了自己。敌以军事为主的第 1 期“清剿”延至 7 月,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国民党第二期“清剿”

  1935 年 8 月,蒋鼎文调集第 3、第 10、第 52、第 80、第 83 师及广东军一部,以龙岩、永定、上杭为重点,采取“驻剿”、“搜剿”、“堵剿”相结合,以“驻剿”为主的战术,向闽西红军游击队发动第 2 期“清剿”。在这次“清剿”中,敌人总结了第一次“清剿”失败的教训,改军事进攻为主力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的策略,重提“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口号。在国民党军残酷的“清剿”政策下,红军游击队的活动极为困难。百姓被迫移民,断绝了红军游击队的粮食及一切接济。南瓜、野生菜成为唯一的食品。白天烧火不能冒烟,晚上烧火不能露光,走路不能留下痕迹,咳嗽不能发出声响,等等。红军游击队经常被敌跟踪,或被敌围困,长达十天半月,饥寒交迫。游击区群众受到极大限制,稍有不慎,即被以“通匪”、“济匪”论处。据不完全统计,从 1935 年 8 月至 12 月短短几个月中,龙岩、永定、上杭 3 县游击区,就有 510 多个村庄被迫移民,8000 多座房屋被烧毁,1 万余无辜群众被害。

第 1 作战分区分散应敌

第二期“清剿”一开始,国民党军第 10 师 3 个团即从龙岩白沙、雁石、溪口分 3 路进攻活动在岩连宁地区的第 1 作战分区部队,围追堵截,步步进逼。第 1 作战分区司令员罗忠毅、政委方方率领第 1 作战分区部队,利用敌平均使用兵力、盲目行动之弱点,以少数兵力牵制敌人,主力大胆转入敌军背后,时而集中兵力佯攻白沙,进而以一部兵力袭扰雁石。并在漳平、安溪、龙岩等地散发传单,声称要“攻打龙岩”。进山“清剿”的第 10 师不到10 天,发现红军游击队动向,急忙掉头集合全力对第 1 作战分区反复“清剿”。

此时,第 1 作战分区缺乏思想准备和必要的措施,反“清剿”斗争遭受挫折。9 月上旬,敌第 10 师在龙岩万安梅子坪将第 1 作战分区包围。第 1 作战分区部队虽英勇作战,但部队损失严重,明光独立营营长贺万德不幸牺牲。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第 1 作战分区部队与敌周旋 2 个月。后第 1 作战分区吸取教训,“化整为零”,离开“清剿区”。方方、罗忠毅将部队分为 4 股,分别到溪口、白沙、雁石一带游击,转入隐蔽活动,分散打击敌人,最终保存了有生力量,度过了难关。

第 2 作战分区闽南受挫,三菜洲战斗

活动在闽粤边境的第 2 作战分区部队,由于在第一期反“清剿”末期的下善战斗、刺牛岗和大小芦溪等战斗,给国民党正规军和民团以有力打击而引起敌人的震动。9 月,敌第10 师和粤军第 155 师、第 157 师等部 8 个团的兵力向广东饶平、大埔和福建平和边境之第 2 作战分区的红 9 团发动围攻。红 9 团未来得及休整和采取迅速隐蔽、减少大部队行动目标的正确方针,即撤出千和,向永定东部游击区转移。由于集中行动,目标暴露,9 月下旬部队行至永定湖雷的水竹里、载洋寨一带时,遭跟踪之敌第 10 师包围,部队被冲散。红 9 团政治部主任赖荣传在作战中牺牲。部队根据事先的安排在预定地点集中后,为保存有生力量,决定以深山密林作掩护,分散突围,到金丰大山集中。11 月上旬,第 2 作战分区司令员兼红 9 团团长吴胜率部在永定湖雷小坪水一带,遇叛徒朱森带领的第 10 师、第83 师各一部的包围,部队再度受挫,吴胜受重伤被俘,1936 年 1 月被杀害于龙岩。

文章图片21

吴胜(1910—1936)

突围至金丰大山的部队,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由红 9 团干部、党员骨干带领,组成特务大队,大队长赵群,政委张清辉。特务大队准备重返永和靖游击区开展斗争。部队途经平和官山,遇敌第 80 师 1 个团从大小芦溪方向的跟踪包围。特务大队以一个班占据有利地形进行掩护,主力从敌之包围的薄弱点老吴子坳突围成功。部队到达永定,决定巧袭永定、平和、大埔 3 县交界的三菜洲。

1936 年 4 月,特务大队侦察班 15 人化装成挑柴、卖菜、货郎担和一对小两口回娘家的队伍,乘圩日从西南方向进入三莱洲。接近炮楼时,3 个徒手的国民党军刁难“新娘”,“新郎”故意大喊大吵,将炮楼内的联防士兵引出围观。侦察班立即抽枪开火,打掉哨兵,冲进炮楼。敌联防局长赖光辉带领 20 多名士兵逃出炮楼,抢占炮楼背后山地顽抗。此时,特务大队主力赶到,击毙敌联防局长赖光辉,歼联防局反动武装 70 余人,缴长短枪 50 余支,子弹 5000 余发。此战,极大地鼓舞了困难中的红军游击队指战员,从而扭转了第 2 作战分区的被动局面。

第 3 作战分区巧妙袭敌

敌第二期“清剿”开始时,第 3 作战分区的红 8 团正集中在永福的朗车进行短期整训,总结第一期反“清剿”斗争的经验教训。红 8 团认识到:红军游击队面临的将是国民党军更加残酷的“清剿”。因此,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以分散为主的方针。部队决定以连排为单位,开展更加灵活的游击战争。同时又决定,在分散之前,部队先向漳平、华安边境开进,深入敌区作短期行动,扩大政治影响,解决部队给养。未料此时敌新的“清剿”部署已展开,敌第 10 师 1 个旅向朗车进攻,华安方向增加了不少敌军。红 8 团行至漳平边境的梅营村,遇华安自卫队 800 余人的阻击。第3 作战分区司令员兼红 8 团团长邱金声率 1 个连猛打猛冲,将敌冲垮。14 时,留在梅营的红 8 团部队遭第 10 师第 56 团的背后袭击,红 8 团与敌激战,分区政委兼红 8 团政委邱织云不幸牺牲。当晚,邱金声和接替政委职务的伍洪祥率部向永福方向转移。在距永福约 3.5 公里处的后盂村,红 8 团再次与“追剿”之敌遭遇。邱金声率领团部侦察排、重机枪连拚力抢占该地有利地形,打退敌 1 个营的进攻,掩护全团突出重围。并边战边退,摆脱敌人追击。随后,部队按照朗车整训的决定,将全团 5 个连分散在岩南漳边区、岩永靖边区、漳龙公路两侧和永定东部的广大地区,积极地开展反“清剿”斗争。并以机枪连为主,组成由团长邱金声直接指挥的基干连,作为机动和突击连队。由于分散活动的正确方针,第 3 作战分区一反被动,取得一连串的胜利。

奇袭龙岩、崎獭

  9 月上旬,正当敌第2绥靖区副司令、第 10 师师长李默庵大肆宣传红军已被“剿灭”,并准备在龙岩召开“剿匪”祝捷大会时,红8团决定夜袭龙岩国民党陆军第13医院。红 8 团以1个连分成几个战斗小组,分别在莲花山下、南门桥头、东门外监视敌军动向,邱金声亲率1个短枪队30余人,化装成国民党军,以神秘迅速的动作,直奔医院。巧妙叫开大门,冲进院内,击毙该院院长,俘虏敌军伤病员100余人,缴获大量药品。对敌军伤病员,教育后全部释放。离开时,邱金声用医院办公室的电话警告李默庵。待李默庵派援兵赶到,红8团早已不知去向。此次夜袭,不但在军事上给敌以打击,戳穿敌人的谎言。因龙岩是国民党军“清剿”指挥部所在地,因而政治影响也很大。10 月 15 日夜,红 8 团一部和(龙)岩西北游击队采取“里应外合”战术,以打进龙岩湖邦考塘村驻军陈江栋民团的人作内应,利用其值岗之机,掩护红 8 团突击队架长梯越窗夺取考塘村协鸿楼,一举袭击成功。全歼陈江栋民团,击毙 6 人,俘虏50余人,缴枪 18 支,子弹1000余发。

  红 8 团在分散活动时,侦察发现敌第 10 师第 57 团第 3 营主力因“清剿” 闽西红军游击队,大部分布防在漳(平)龙(岩)公路沿线上,在龙岩崎獭村仅驻有该营营部和留下的 1 个排兵力防守。红 8 团决定乘虚袭击崎獭。 11 月下旬,红 8 团 2 个排,在龙岩山马村游击队配合下,夜袭崎獭,全歼 3 营营部及 1 个排。敌正、副营长当场被击毙。

“散兵群”战术

在敌强我弱的艰苦战争环境中,红 8 团积累丰富的作战经验,在实践中创造了以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散兵群”战术。这种战术,通常是以 3 至 5 个有射击技能的、地形熟悉的、灵活机动的、与当地群众有密切关系的、政治坚定的优秀战士担任,组成战斗小组。其任务是分散袭击敌人,迷惑牵制敌人,疲惫消耗敌人,并通过散发传单,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红军政治主张,瓦解动摇敌军,达到逐步消灭敌人的目的。这种战术不同于欧洲拿破仑时期的“散兵群”战术(拿破仑时期法军“散兵群”战术主要是以辅助步兵集团冲锋或进攻时使用)。如红 8 团分散活动在岩永靖地区的 3 连,以 17 名战士分成 4 个战斗小组,隐蔽埋伏在敌必经之路上,采用远距离射杀目标为主,四面放枪,在射击一轮后迅速转移。最终用 200 发子弹,击溃敌人 1 个团,毙伤敌 20 余人。

“散兵群”战术,得到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肯定和赞扬。后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对“散兵群” 战术加以分析、总结和研究,印成小册子,分发到各个作战分区,在反“清剿”斗争中普遍运用。仅几个月,敌在红军游击队“散兵群”战术袭击下,伤亡800余人,打得敌人胆颤心惊。在各个作战分区反“清剿”斗争中,各县地方武装积极配合,形成反“清剿”斗争的重要力量。如永定县游击队在刘永生等率领下,在永定县范围内,使用“散兵群”战术拖住了敌人 6 个团的兵力。并在分散活动中,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敌人。仅在第二次反“清剿”斗争中,就作战 150 余次,歼敌 600 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各作战分区的反“清剿”斗争。

文章图片22

刘永生(1904—1984)开国少将

国民党第三期“清剿”

1936 年 2 月,国民党驻闽绥靖主任蒋鼎文在闽西南地区集中第 3、第 80、第 75、第 52 师及新调入的第 37 旅(即新 10 师)等部,仍以龙岩、永定、上杭为中心,采取“驻剿”、“堵剿”、“搜剿”、“追剿”并用的战术,政治上继续推行“移民并村”、“保甲制度”等政策,以壮丁队配合正规军,向闽西红军游击队发动第三期“清剿”。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抗日讨蒋方针,以“更细心的灵活的运用游击战术开展游击战争”为指针,在龙岩白土、东坑、岩山头、溪口、涂潭、宁洋小陶,连城马池塘,南靖下坎寮等地,给国民党军及其反动地方武装以坚决打击。 

白土战斗

位于龙岩县城以南的白土镇布防有新 10 师 1 个营部、2 个连和白土民团。该部经常到冷水坑、后田村、肖坑等地骚扰、欺压群众。国民党地方当局还提出以白土区为试点,准备丈量土地,收回土地革命时分给农民的土地。国民党省政府也派出一批丈量土地的督察员到白土。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第 3 支队和龙岩独立营决定歼灭该部。红 3 支队遂从岩南漳边区秘密转移到白土的冷水坑一带。

2 月 9 日,红 3 支队和龙岩独立营以“引蛇出动”战术,派游击小组到白土镇袭击诱敌,抓敌之税收人员。敌中计后,出动 1 连多兵力追赶。游击小组边战边退。此时,红 3 支队、龙岩独立营已在自土的龙聚坑头双生公词后山和东坑口设下埋伏。当迫敌进入伏击地域后,红 3 支队和龙岩独立营前后夹击,击毙敌 17 人,俘 70 余人,缴获机枪 1 挺,长短枪 100 余支。敌土地督察员和叛徒朱文昭当场毙命。红 3 支队随后向东坑转移。

东坑、岩山头战斗

白土战斗 3 天后,12 日,敌第 80 师 1 个团在 2 门迫击炮掩护下,向活动在白土东坑、岩山头的红 3 支队发动进攻。红 3 支队针对第 80 师采取密集队形进攻、行动不灵活之弱点,以“埋伏袭击与顽强抵御相结合”战术,先在东坑、岩山头埋伏,待敌开近后,突然开火。打退敌人几次冲锋后,红 3 支队主动撤出战斗,退守下一个山头,占据有利地形。待给敌以坚决打击后,再退守下一个山头。直至第 80 师“追剿”停止,此次战斗,红 3 支队共歼第 80 师 200 余人,红 3 支队仅伤亡 1 人,以小的代价换取了大的胜利。

马池塘战斗

小陶战斗后,红 1 支队在连城县马池塘山上活动。3 月上旬的一天,发现国民党军第 52 师 1 个营在山沟里行军。经侦察,该营是孤军,没有后续部队。支队领导当机立断,决定聚歼该敌。遂各派出一部分部队封住山沟两头进出口,集中主力居高临下,向正在行军的敌军发起猛烈攻击。敌猝不及防,阵脚大乱。红 1 支队全歼敌 1 个营,缴轻机枪 1 挺,步枪百余支,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5 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所辖第 1 分区领导组织红 1、红 2 支队 200 余人突袭龙岩溪口镇,攻占溪口,全歼驻溪口镇民团 100 余人,缴步枪 60 余支,轻机枪 2 挺。

在上述各支队作战期间,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第7支队曾袭击上杭县。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第5支队深入平和县大小芦溪活动。敌“清剿”军在受到红军游击队连续打击之后,不敢再贸然出动,各区、乡民团也较为小心,龟缩在碉堡中,不轻易下乡。与此同时,抗日反蒋斗争的武装力量得到迅速发展。闽西红军游击队不仅建立了红4、红5支队,游击区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各县红色政权相继恢复和建立。1936 年 6 月,两广事变爆发。为平息两广事变,蒋介石将正在闽西进行“清剿”的第 10、第 9、第 83、第 36 师等部调往广东作战,讨伐陈济棠。由于敌大军南调,被迫于 6 月底停止了对闽西地区的第三期“清剿”。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两广事变”策略的失误

  1936 年 6 月,爆发了“两广事变”。事变发生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即对事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于6月中旬作出了《关于西南事变与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定》,并发表了《为西南事变宣言》、《西南事变与中国革命》、《为西南出师北上告白军官兵同胞书》等。在这些决定和声明中,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认为,事变发生的原因在于“中国民族危急的紧迫与蒋介石公开卖国投降,红军北上抗日的胜利,而促成反革命营垒的内部矛盾的爆发和崩裂。”事变的性质,是“革命的”,“救国的”,“这是打倒卖国贼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民族自救救国的战争”。事变的动向是“可以发展为抗日战争”,“蒋介石大军南下,战争可能象过去的军阀战争延续下去,一年甚至一年以上。”认为事变的意义在于“它的胜利就是中国民族的胜利,它的失败就是中国民族的失败。”

  基于上述对“西南事变”的认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即号召闽西南一切武装力量及各界民众起来援助这一战争。显然,这是过高估计了这一事变的实际意义和两广部队的抗日情绪,忽视了事变是国民党军阀内部斗争的实质,未能及时揭穿军阀不敢抗日的原因。这就使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未能在整个西南事变发展过程中,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各项工作。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让红军游击队集中力量,打击蒋军,策应两广部队行动方面。如在统一战线方面,忽视了白军的争取工作,采取打击壮丁队、布置白色碉堡暴动,重新在游击区没收地主土地,镇压国民党乡长、保甲长和地主豪绅,使原来统一战线中某些友军因利益冲突而叛离,无疑使刚刚建立起的抗日讨蒋统一战线受到损害。对于游击区的发展,缺乏积极的布置与行动。同时,由于对两广部队抗日情绪的宣传,对群众斗争开展之不利,也造成群众对粤军讨蒋抗日的幻想。这就在实际上帮助了西南军阀,帮助他们扩大了政治影响,增加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粤军统治下争取群众的困难。因此,当西南事变很快被蒋平息、蒋介石回手抽调部队镇压游击区群众、进行残酷大屠杀时,游击区的党组织和群众缺乏足够的准备,遭受到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致使有的游击区党组织遭到破坏,有的游击区因受到摧残而缩小。10月下旬,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永定金丰大山召开会议,作出《关于在西南事变中我们工作检查与目前紧急任务的决议》,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及时对上述策略上的失误进行了总结和检讨,纠正了左的政策。此后,闽西南各项处于停滞的工作和斗争,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为直接指挥闽西南抗日讨蒋军各支队,重新配备部队,将闽西南抗日讨蒋军改编为两个纵队。第 1 纵队司令员罗忠毅,政委温含珍。下辖第 1、第 2、第 3 支队。在龙岩、漳平、宁洋、连城、南靖、华封一带活动,由邓子恢为军政委员会全权代表,驻龙岩进行指挥。第 2 纵队司令员刘汉,政委黄火星,下辖第 4、第 5、第 7 支队。在永定、上杭、南靖、平和、云霄、诏安、大埔地区活动,由军政委员会直接指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方方组成的军政委员会常委机关也转移至永定东部,领导全部工作。 

国民党第四期“清剿”

1936 年 9 月,蒋介石平息两广事变后,蒋鼎文回师福建,着手布置第四期“清剿”。他先后召集驻龙岩的第 3 师师长李玉堂、独立第 37 旅旅长陈德法及驻上杭的第 52 师师长卢兴荣研讨“清剿”计划,重申“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剿抚并施”的战略方针,对闽西红军游击队发动第四期“清剿”。此时,正值秋收季节。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针对敌第 3 师等放火烧杀,屠杀群众的野蛮行径,号召游击区军民“武装保卫秋收”,打破敌人的“清剿”。

龙岩小池战斗

敌第四期“清剿”开始时,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 1 分区在龙岩城北禾志萍召开第 1 分区和中共龙岩中心县委联席会议,决定采取设伏诱敌战术,歼灭龙岩小池国民党驻军。具体部署:由龙岩中心县委所属之小池区委负责诱敌,向小池派出侦察。第 1 分区所辖红 1、红 2 支队一部星夜兼程,经铜钵绕道进入小池附近的黄斜某山凹设伏。派 1 支部队往小池南边警戒、打援。令龙岩游击支队在预伏地域西南隐蔽,断敌退路并相机消灭可能向西逃窜之敌。红军游击队预伏地带三面环山,树木成林,杂草丛生,周围六七里地无人烟,大路由南而北从小池通向黄斜。小池区委按计划将“黄斜某山凹有游击队”的消息传出。小他驻军第 3 师第 16 团 1 个连及 1 个营部得悉后,连同民团 150 余人于 22 日上午 8 时许,朝黄斜开进。当敌进入伏击地域后,红 1、2 支队突然杀出。敌在红军游击队东西两面夹击下,晕头转向,慌忙向小池及西南方向夺路突围。红军游击队边打边跃进,紧缩包围圈。龙岩游击支队截住其退路,一面激战,一面喊话,进行战场瓦解。敌纷纷缴械投降。此战,红军游击队歼第 3 师 1 个连及一个营部,缴大批步枪和新式机枪 1 挺。

夜袭上杭草鞋岭

上杭草鞋岭有一碉堡,驻有敌第 3 师 1 个排。该排经常出动残害百姓,气焰嚣张,防御松懈。红 7 支队决定歼灭该部。经对草鞋岭驻地地形、敌活动规律、武器配备、人力布置详细调查后,认为草鞋岭虽离上杭只有 5 公里,敌人驰援部队一二小时内便可到达,但采取速决“战术”,便可取胜。9 月一个凉爽的夜晚,红 7 支队 1 个排 30 余人,在新汀杭游击队配合下,从白叶出发,向敌驻地挺进。抵达碉堡附近时,以部分人员担任警戒,16 人冲进碉堡,毙敌六七人,缴机枪 1 挺,步枪三四支。随后,迅速撤出战斗。待敌清醒准备战斗时,红军游击队早已扬长而去。

  在第四期反“清剿”中,红军游击队各支队积极出击,在前后 3 个月中,共歼国民党军及其地方武装 300 余人,缴获子弹数万发。10 月28 日,蒋介石调蒋鼎文及其驻闽绥靖公署北迁建匝,井将驻防闽西地区的中央军北调。闽西地区的“清剿”任务改由粤军第 157 师、第 158 师接替。至 11 月初,蒋鼎文部署的第四期“清剿”由于其部队换防和红军游击队的打击而告终。

  粤军第 157 师、第 158 师入闽后,第 157 师黄涛部驻龙岩、永定,第 158 师曾友仁部驻上杭、武平。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认为粤军与蒋军不同,粤军参加过两广事变,经过抗日反蒋教育,受到革命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且与蒋介石有矛盾,进攻红军游击队不会那么卖力,因此将红军游击队主力第3、5、7 支队集中在永定湖雷、陈东坑一带。12 月间,粤军向湖雷、陈东坑发动进攻,红军游击队英勇奋战,打退粤军进攻,但自身也有较大伤亡。

国民党第五期“清剿”

  1937 年 1 月,粤军第 157 师、第 158 师与驻岩连宁地区的第 52 师协同,军事上采取“分进合击”、“埋伏袭击”等战术,政治上重演移民并村、筑堡作栅、扶植地方武装、利用叛徒瓦解红军游击队的伎俩,经济上从破坏中共后方机关及地方工作入手,实行封锁,对闽西红军游击队发动第五期“清剿”。

  1 月 8 日,红 3 支队在永定坎市寨背炉竹子坑遭粤军第 157 师 938 团 1 个营及孔夫民团的袭击,支队长阙树槐、政委邱尚聪等 20 余人牺牲。同月,岩连宁军政委员会主席罗步云、游击支队政委温新辉被叛徒暗杀于上杭县贴长乡(今步云乡)。由于叛徒出卖,永埔县金丰区委在岐岭下山遭粤军第 158师 946 团 100 余人包围袭击,被捕 17 人,13 人惨遭杀害。面对敌人疯狂的“清剿”,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根据粤军骄纵傲慢,善长夜间埋伏袭击及远袭、搜山等特点,改变红军集中作战的办法,采用更加灵活的伏击、袭击和散兵群等战术,分散游击。疲劳、迷惑粤军,给敌以杀伤。

七树坑伏击战

2 月,红 7 支队、红 4 支队 1 个连、红 3 支队 1 个排在永定、上杭交界处的中华山东北侧大和坑休整。敌第 157 师 469 旅 938 团、省保安团钟绍葵部、大池、小池民团共 750 余人向大和坑“清剿”。时红 7 支队、红 4 支队、红 3 支队共 300 余人,在支队领导率领下,决定伏击来犯之敌。部队首先从大和坑经旱溪撤至七树坑隐蔽。主力迅速占领中华山西北制高点杀人塅。13 日,敌兵分 2 路,分别由大和坑、旱溪杀人塅搜索前进。上午 8 时,敌进入红军游击队设伏地域,红 7 支队当即居高临下发起攻击,埋伏在两翼的红4、红 3 支队从两侧配合,击溃敌军数次冲锋。傍晚,红 7 支队绕到敌背后袭击,敌军大乱,被迫退到大池,再撤回龙岩。此战,红军游击队共歼敌 100 余人,打乱了敌军的“清剿”部署。

与此同时,刘永生率永东游击队在永定西溪黄汪桥伏击粤军运粮队,全歼粤军 1 个加强排 42 人,缴枪 40 余支。3 月,红 4 支队在永(定)湖(雷)公路拦截伏击粤军第 157 师军车,歼粤军 1 个排,击毁军车 1 辆,缴机枪 1 挺,长短枪 15 支,子弹 4000 余发。战后,红 4 支队又急行军 50 多公里,来到闽粤边境,在曲潭附近的分水岭,袭击了粤军设在分水岭上的税务所,全歼粤军 1 个排,缴枪 30 多支,子弹 4000 余发。此外,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还领导闽西红军游击队继续运用“散兵群”战术打击敌人。2月24日,红 4 支队18 名战士分 4 组和粤军作战,一日之内,消耗粤军子弹 3 万余发,粤军死伤 40 余人,而游击队员无一损失。

  反“清剿”斗争中,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还将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发动社会人士,揭露粤军打着“抗日讨蒋”旗号、打击抗日讨蒋力量的行径和所谓“反对移民烧杀”的欺骗宣传。向粤军大力宣传中共中央“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以争取、分化、瓦解、团结粤军。这样,闽西红军游击队在军事上、政治上逐渐掌握了主动权,粤军则处于逃亡、疲惫、分化、死伤的被动地位。1937 年 3 月以后,粤军的第五期“清剿”逐渐无力,并随之结束。闽西红军游击队取得了反“清剿”斗争的全面胜利。这时,红军游击队武装已经发展到 3000 余人,党的组织也发展到有上杭、永定、龙岩、永和靖、永埔、岩永靖、岩南漳、岩连宁等8个县委,56个区委,400多个支部,党员3000 余人。 

“联蒋抗日”

1936 年 12 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中共中央从“逼蒋抗日”转为“联蒋抗日”,于 1937 年 2 月 10 发表了《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以促进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从多种渠道获悉西安事变的消息和收到周恩来 1936 年 9 月 22 日致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信,其中谈及“中共中央将为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和抗日的国防政府而斗争”的指示,不久,又收到由闽南转来的中共中央 1935 年 12 月的政治决议。这些使富有斗争经验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意识到时局的发展和中国革命又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遂于 1937 年 3 月 15 日召开全体委员及附近地区县委委员会议。会议经过讨论,通过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 2 月 28 日起草的《关于闽西南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议,决定进一步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愿意联合抗日的党派、武装进行谈判,订立抗日协定。为进一步明确中共中央的具体方针和策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派方方前往延安,向中共中央汇报闽西游击区的情况和请示工作。4 月上旬方方出发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收到闽南红 3 团转来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3 月 5 日《给闽粤边特委的指示信》和中共中央 1936 年 9 月 17 日《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等重要文件。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即于 4 月 25 日在南靖县上科岭村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会议认为,为执行中共中央“抗日联蒋”方针,必须首先在闽西南地区开展一场和平运动,创造和平谈判的气氛,以推动国民党的抗战。5月 15 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联名发表《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致闽西南各界人士书》,重申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和平条件。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还以张鼎丞、邓子恢名义分别写信给旅居漳州、厦门的闽西同乡和各界人士,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吁,并派代表赴漳、厦进行闽西南和平问题的商讨和募捐红军游击队的给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动的和平运动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闽西同乡和各界人士除积极赞助闽西红军游击队外,义正词严地致电国民党福建政府,促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以利实现闽西南地区的国共合作。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还令各县、区军政委员会,各作战分区的红军游击队,采取写信、发传单或派代表等方式,与国民党县政府,区、乡公所或群众团体进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宣传和谈判,造成了广大的和平合作的社会基础。

龙岩谈判

在举国上下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形势和压力下,福建国民党军政当局不得不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谈判。1937 年 5 月,由和党有密切联系的、原国民党军第 19 路军营长谢再发从中斡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派岩南漳军政委员会主席魏金水到龙岩适中洋邦,与粤军第 157 师 469 旅 937 团 1 营营长吴滇接触。魏金水力促吴琪策动粤军与中国共产党实现和谈,一致抗日。接着,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派原红 9 团政委谢育才为总代表,负责与粤军及驻龙岩的国民党军政当局谈判。6 月 15 日,谢育才与吴琪、谢再发等到漳州会见粤军第 157 师师长黄涛,充分阐述中国共产党与红军关于国共合作的抗日主张。谢育才返回龙岩后,与驻龙岩的粤军第 157 师旅长练惕生及第 6 行政专员公署专员张策安举行谈判。此时张策安等对和谈尚无诚意,他们在“和平合作”的掩护下,提出取消闽西共产党和红军苏维埃组织,发表“投降自新宣言”等无理要求,拖延谈判。同时,极力阻挠对粤军的谈判。原是 19 路军编制的练惕生旅长表示愿在自己的防区内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实行停战谈判后,张策安才在练惕生旅的压力下,表示愿意继续同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谈判。为了闽西南尽早实现国共合作抗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派邓子恢亲赴龙岩。

文章图片23

魏金水(1906—1992)

7 月 10 日,邓子恢、谢育才抵达龙岩,与旅长练惕生、参谋主任王晓侯正式谈判。经过多次协商,国民党方面大致接受了邓子恢所提出的和平条件和原则立场。29 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代表邓子恢、谢育才,粤军代表练惕生、王晓侯以及国民党方面代表张策安在龙岩商会签字,正式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根据协议规定,红军游击队准备集结点编。在红军集中地点问题上,国民党方面指定要红军在龙岩溪南或沿漳龙公路 15 公里之内集中驻防。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警觉地注意到,这一集中地点,因交通方便,国民党军便于调动兵力,红军游击队随时有被消灭的危险,遂坚持红军游击队集中地点在不通公路的龙岩白沙至雁石一带。同时坚持部队番号不变,坚持不发恼就不停止征借经费的原则。决定将红军游击队定名为“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 1 支队”,支队长谢育才,政委邓子恢,参谋长罗忠毅。下辖 3 个大队。由于国民党方面不断制造事端,谈判陷入僵持状态。此时,从闽南传来红 3 团在漳浦被国民党军缴械的消息,邓子恢义愤填膺,向粤军提出严正抗议,指出:“由于粤军背信弃义,制造漳浦事件,部队很不放心,因此坚持两地集中。” 张策安被迫同意。

  8 月中旬,红军游击队开始集中。国民党军仍不断埋伏、截击红军游击队。但闽西红军游击队遵照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指示,顾全合作抗日之大局,主动避免接触,取道山路集中。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人民抗日红军第 1、3、4、5、7 支队和各县人民抗日义勇军分别开赴龙岩白沙、平和芦溪集中待命。23 日,粤军第 157 师代表陈柏麟在福建省第 6 行政督察公署保安副司令韩遇隆陪同下,由龙岩到达白沙。邓子恢、谢育才出面欢迎。30 日,陈柏麟在白沙点编,闽西南人民抗日红军第 1、2、3、7 支队及龙岩、上杭、岩连宁、岩南漳等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 1 支队第 1、3 大队。9 月 4 日,陈柏麟到平和县芦溪点编,将闽西南人民抗日红军第 4、5 支队和永定、永东、永埔等县人民抗日义勇军改编为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 1 支队第 2 大队。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从 4 月 25 日作出与国民党军政当局进行谈判的决定,到 7 月 29 日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的 3 个月中,由于正确地执行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坚持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终于在历史转折关头在闽西南地区顺利地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中共闽粤赣省委的成立

  1937 年 9月中旬,方方从延安回到闽西。10 月 9 日至 15 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龙岩白沙乡南卓召开闽粤赣边区党的临时代表大会。由方方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指示,张鼎丞作了闽西党与红军斗争的报告。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撤销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及各县军政委员会,成立中共闽粤赣省委。书记张鼎丞,组织部长方方,宣传部长邓子恢,军事部长谭震林。委员17 人。省委下辖韩江、闽粤边、赣南 3 个特委。中共闽粤赣省委成立后,继续领导闽西南地区的斗争。

编入新四军,开赴抗日疆场

  1938 年 1 月 10 日,中共闽粤赣省委派谭震林赴南昌新四军军部汇报请示工作,接受关防命令。谭震林返回后,根据新四军军部指示,于 28 日在龙岩白土宣布,成立新四军第 2 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邓子恢调任军政治部副主任。方方另有任用。 随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闽西抗日义勇军第 1 支队开赴龙岩白土集结待命。与此同时,闽粤边的闽南抗日义勇军第 3 支队和闽赣边的(长)汀瑞(金)游击队也相继到达白土会合。各部队会师后,正式颁布了改编为新四军的命令,调整了干部,成立了支队司令部。支队下辖第 3、第 4 两个团。第 3 团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第 4 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2 月20 日,新四军军部命令江南所属各部立即开赴安徽歙县岩寺集中。

文章图片24

黄火星(1909—1971)开国中将

文章图片25

卢胜(1911—1997)开国中将

叶道之(1910—1938)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军连长、营长、团长。1933年任红四方面军七十三师团政治委员。7月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师长。1934年任第九十二师师长。1935年7月任红四方面军四军第十师政治委员。1937年1月入抗大学习。1938年春被分配到新四军工作,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副团长、军部特务营营长。因对职务偏低有意见,想到八路军工作。1938年7月31日以看地形为名与徐长胜(后被追兵击毙)、陈康携抢私走,被抓回拘禁。同年8月30日被处决。1983年10月21日总政治部经复查证明系违犯纪律行为,决定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2月27 日,新四军第2支队以及各界代表和当地群众6000余人在白土镇广场举行北上抗日誓师大会,与当地父老及各界人士洒泪而别。第 2 支队还在龙岩白土设立新四军第 2 支队留守处,主任谢育才,副主任魏金水,处理后方一切事宜。3 月 1 日,1300多名闽西游击健儿随第 2 支队从白土出发,经连城、宁化、石城、广昌、临川、瑶里等地,到达安徽岩寺,随即投身于抗日战争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