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世纶:不走出这些误区,再学也学不懂《伤寒论》

 经方人生 2022-09-27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导读


李心机教授6月2日在第七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上作了大会讲演,题目叫 《从〈伤寒论〉误读传统中走出来》,讲了一些误读传统。

误读传统是多方面的,以下从六个方面讲讲,事关中医的主要理论。由于篇幅限制,我们今天先分享其中三个误读。

01

误读传统之一:《伤寒》的六经即《内经》的六经

这是错误的,但是我们的大学教材已用了60年,正确的应该怎么说?《伤寒论》六经与《内经》迥异, 根本是两码事。

误读传统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在汉代医经和经方都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医经著作流传得比较广泛,著作多,而经方作为方技,流传非常匮乏。

所以杨绍伊据考证,1948年写了一本《伊尹汤液经》,他在书中说:“《汤液经》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唯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 书。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汉世岐黄家言最盛,汤液经学最微,以是传者盖寡。”

经方传播遇到了困难有多种原因。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王叔和,王叔和以医经解释《伤寒论》、解释仲景书,后来他自己改名为《伤寒论》,误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就是《内经》的六经,对解读仲景医学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后世医家走了不少弯路。

我们的5版教材上写《伤寒论》的六经就是经络脏腑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经方会上我们才知道,李心机等人都参加了5版教材的编写,对这个情况有所了解。 

现在我们有所体会,写文章纪念章太炎。章太炎主要是批判王叔和强引《内经》,《伤寒论》的六经就是《内经》的六经是错误的。

李心机呼吁我们的教材进行改革,现在没改。不过时至近代,经几代多方思维考证、临床研究渐渐拨开其 迷雾、探明其实质,我们的前贤有许多的研究和论证。

第一个就是章太炎,他说“《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十二经脉之含义……王叔和对《伤寒论》 传经,强引《内经》一日传一经,误也。因仲景并无是言。”

山田正珍谓:盖 《伤寒论》以六经言之,古来医家相传之说……仲景氏亦不得已而袭用其旧名, 实则非经络之谓也。”喜多村直宽曰:“本经(是指的《伤寒论》),无六经字面, 所谓三阴三阳不过以表里寒热,虚实之义,故非经络脏腑之谓也。”

陆渊雷说:“六经之名,其源甚古,而其意所指,递有不同。最初盖指经络……本论(《伤寒论》)六经之名,譬犹人之姓名,不可以表示其人之行为品性。”

它是一个代名词而已。这个人取名叫大河,这个人就是河吗?一个人叫二狗子就是二狗子吗?不是。这是个代名词。

岳美中都明确指出:“《伤寒论》中的六经与《内经》迥异, 强合一起只会越读越糊涂,于读书临证毫无益处。”以上注家明确了两个六经根本不同。

但是谁明确了六经的实质?在不同杂志、不同书上记载了 41 种说法。胡希恕先生集众贤研究成果,并结合临床研究, 进一步明确了六经实质,指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六经来自八纲”,六经的实质是由八纲变来的,这才是经方的原创思维。

02

误读传统之二: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

这是错误的,正确地说:“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王叔和把仲景书改为《伤寒论》,仲景书来自上古神农时代至汉代用方证治病的经验总结,是自成体系的经方医学体系。

最近邓杨春发表了一篇文章,这里面考证杨上善所编的《黄帝内经太素》是《黄帝内经》的最早版本。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成书于隋朝后期,至王冰时期才正式成熟,而其主要内容形成于南北朝。

《长沙汉墓马王堆的医书》里头, 经络是多少条?不是十二经是十一经,说明经络在张仲景以前还没有十二经。那 张仲景怎么能够根据南北朝的书来写《伤寒论》呢?这不符合历史发展。

所以稍微了解一下中医发展史,就可以明白造成误读传承的原因之一是《伤寒论》的序,后世不少人认为张仲景是根据《内经》撰写的《伤寒论》,其最主要的依据 是《伤寒论》的序,但《伤寒论》的序根本不是张仲景写的。

这个内容最早出现在成无己所著的《注解伤寒论》,还有一个版本叫《仲景全书》也不是张仲景写的。他这个序叫《伤寒卒病论集》,本没有序,但是后世慢慢就传成了张仲景序、 张仲景自序。

重庆中医学会的版本叫张仲景原序,而我国台湾的版本根本没有序。所以稍微有点知识的人仔细读《伤寒论》后也能发现这不是张仲景的自序, 所以自序出来以后,就备受质疑,因为漏洞百出,序中的“撰用《素问》《九卷》 《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这 23 个字,经过考证,是后人所加的。

1948 年版《伊尹汤液经》有一个专门考证序的文章,好长好长, 这本出版的时候正是解放战争时期,买到的人不多,胡希恕看到后给我们讲过课。

1966 年,在雍和宫东边的小平房,他讲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指出:“仲景书序言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 辨证等为文,遂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的迷途,影响后世甚大。其实细按序文,绝非出自一人手笔,历来识者多疑这是晋人作伪,近世杨绍伊辨之尤精。”

这里所举杨绍伊之辨,是指扬绍伊1948 年所著《伊尹汤液经》一书。书中 “考次汤液经序”专门考证了“《伤寒论》序”之伪,其中写道:“知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非骈非散,的是建安(就是汉朝 的文字)。天布五行,与省疾问病二段,则笔调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就 是王叔和写的晋朝的文字),试以《伤寒例》中词句,滴血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

《伤寒例》已明确是王叔和所撰写,用“亲子鉴定之法”,有力说明后世见到的“《伤寒论》序”不是张仲景所写。这个序是王叔和写的。

钱超尘、李茂如等根据康平本《伤寒论》排版的格式考证,“天布五行”的一两段为后人所加。这里刚才还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考证《伤寒论》的序也不是仲景所写,有这么几句话说:“且仲景为医中之汤液家,汤液家举书,不举《汤液经》 而举《素问》,不数伊尹而数岐黄,何异家乘中不系祖祢而谱牒东邻也?”意思是树碑立传写的不是自家的事,写的都是东邻家的事,漏洞百出

03
误读传统之三:特别强调,把《伤寒论》的“伤寒”解释成“伤于寒”

正确地说,《伤寒论》的伤寒是以症状名证,《内经》是以病因名病。“伤寒”这两个字在《内经》和《伤寒论》中多次出现,如果仔细读两书,再结合临床,就不 难发现两者的理念根本不同。

《伤寒论》怎么说?经方的理念是什么?是症状反应的证名。《伤寒论》的第 3 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个证就是伤寒,这是表实证、表阳证、表实热证。

而《内经》的“伤寒”以病因名病:“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所以姜春华在《上海中医杂志》中说:“《内经》伤寒就是热病,热病就是伤寒,没有区别。”

《内经》的伤寒本身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广义的伤寒是指《难经》记载的“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不论是狭义的伤寒还是广义的伤寒,这个概念都不同于仲景书,都不同于经方,都不是经方的概念。由于王叔和定名为《伤寒论》,从而认为仲景书是一部讨论多种外感病、热病的专著了。

由于概念的混淆,后世会认为《伤寒论》成书是因为当时发生了伤寒病,而促使张仲景挂官为民,不当太守了,发奋写成《伤寒论》,明显远离了 历史事实和经方发展史。所以混淆概念是读不懂《伤寒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