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井坛门桥多古蕴 李忠义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2-09-27 发布于陕西

.

井坛门桥多古蕴

北京晚报 | 2022年09月27日

李忠义

  圜丘、祈谷两坛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大多数游客前去天坛,也是奔着这些建筑而去。其实,除了这些宏大的建筑,一些细微之处也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比如天坛里的古井、圜丘坛的望灯、祈年门的金砖……


  祈谷坛北神厨“甘泉井”的甃石

  斋宫寝殿北侧值房前的古井

  1994年天坛公园复建的圜丘坛“望灯”

  祈谷坛丹陛桥具服殿西侧的券形涵洞

  ▶古井◀

  清波一勺卖千钱

  天坛现有古井五口。南宰牲亭、南神厨尚未开放,那儿有两口古井,游客暂时还看不了。可观看的只有北神厨、北宰牲亭、斋宫寝殿值守房前的三口古井。

  当然,天坛在历史上不止这五口古井。据载,牺牲所西北角有五间东向的平房,是所内守军驻地,有井亭一座,今已无迹可寻。而神乐署中昔日有各种房间共计600多间,乐舞道士达数千人,署内有没有水井?虽然史志典籍没有记载,但据推测神乐署在古时不仅有水井,而且不止一口。

  在天坛现有的北神厨东殿前的古井为绿琉璃瓦六角盝顶井亭,井深逾10米。因该井水甘洌,明清时被称为“甘泉井”,祭天祈谷都使用此井水调制羹汤。清代王士祯有《竹枝词》记甘泉井,诗曰:“京师土脉少甘泉,顾渚春芽枉费煎。只有天坛石甃好,清波一勺卖千钱。”

  北宰牲亭月台前有石井,为祭祀时汲水之处,上覆六角盝顶井亭,建制基本同北神厨。南神厨院神厨殿前也有古井,井上有亭,为六面坡盝顶。南宰牲亭的古井与南神厨院的古井,在样式上基本相同。

  天坛几口古井的井亭都有“盝顶”。盝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经常用在帝王庙中井亭的顶口。古代的井亭最大的特点是顶子中央开有露天的洞口,如果是攒尖顶,则像是把上部水平截去了尖,称之为盝顶。顶部开口为的是纳光以看清下边水井里的水面,同时也为了便于工作和清掏,不必另搭架子,为了支撑洞口,井亭的大木构架做法也与一般攒尖顶不同,有的加用垂莲柱,有的用斜木支撑,从外观及受力情况看都类似现代的悬索结构。现在保有盝顶的井亭并不多见,北京的故宫、太庙、天坛、先农坛还有一些。

  除了上述祭祀用水的水井,天坛中还有一处古井是皇帝斋居时的洗漱用水,今已干枯。天坛里的斋宫寝宫垂花门前左右有随事房,又名值守房,左值守房前有古井一座。《天坛志》记述:“传说井口原为铜圈,今甃以白石”。这口井就是供皇帝洗漱用的。

  ▶圜丘坛◀

  望灯高悬宝蜡亮

  圜丘外壝内西南隅有三座青石砌筑的望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最初仅设一座,明崇祯九年(1636)又增建了两座,使天坛望灯增至三座。这些望灯是祭祀时照明用的灯具,明清两代每次大典均于黎明前开始,届时望灯高悬杆头,以警示全坛,庄重严肃。

  三座望灯一字排开,并列于圜丘西南。1914年,袁世凯祭天时,因为望灯杆已经糟朽,就拆掉了其中的两根灯杆,仅留下中间的一根。1936年时,仅存的一根灯杆也被大风吹折,只剩下望灯杆石座。

  望灯杆石座也称望灯台,青石砌造,正方形,台高1.7米,边长约5米,台上中心竖以白色巨石,石高约1.5米,厚逾0.9米,两块巨石对峙,中间有圆形空隙,用以插装望灯杆,故称“夹杆石”。1994年天坛恢复了圜丘北面的一根望灯杆,复建的望灯杆为钢管,红漆包镶木,上覆鎏金宝顶,架以品字形戗杆。复建的望灯杆高达32米,极壮观。同时,按中间一座旧有饱经沧桑的望灯石座形制复建了南、北两座望灯石座。每座望灯均置有保护栏,护栏内均有插灯杆雕花石一尊、拽拴望灯绳索铸铁环两个。

  金梁著《天坛志略》中谈道,圜丘“望灯杆”杆顶所挂的“望灯”是用铁丝织成的宛如瓮形的“铁丝灯笼”,灯笼高八尺,径六尺,大可容人。灯笼里面所燃点的蜡烛,是用川滇等省所进贡的黄蜡,由清廷内务府“蜡库”工人制成长四尺,粗一尺,铸有凸龙花纹的“蟠龙通宵宝烛”。这种宝烛,可以由晚间六时燃点到次早六时,通宵不用剪蜡花,是中国“宫蜡”中最珍贵的艺术品。

  ▶祈年门◀

  “金砖”铺地声铿锵

  “金砖”是中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在古时是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经苏州香山帮工匠推荐,陆慕砖窑被工部看中,决定“始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由于质量优良,博得永乐皇帝称赞,遂赐窑场为御窑。

  天坛祈年门中,北向的五开间均铺墁金砖,从东至西共53排,计铺墁整块金砖约480块左右;南向明开间三间,铺墁金砖共290块左右。这些金砖保存尚好,其形状并非正方形,而是长方形,尺寸是63.5×60.5厘米。这些金砖棱角清晰,质地细腻坚实,里外均透灰青色。

  祈年殿东、西配殿廊庑也铺有金砖,尺寸是57.5×53厘米,保存较好。这些金砖规格与祈年门建筑形制相匹配,其质地与祈年门铺墁金砖基本相同,疑似永乐年代的金砖遗存。

  祈年殿第三层汉白玉圆台上,南半部铺墁的扇面形金砖,凹凸不平,大部分已碱蚀。这些金砖做工粗糙,许多露出土黄色内痕,与乾隆时包砌天坛内坛墙青灰色城砖质地截然不同,疑为光绪十六年重建祈年殿时所铺墁。皇乾殿地面铺设的金砖质地与皇穹宇东西配殿铺墁的金砖基本相同,推测系嘉靖年间的御窑金砖。

  ▶具服殿◀

  “天桥”涵洞独一孔

  丹陛桥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因其下面有两孔涵洞,且只西面有一阶梯,故被戏称为“单臂桥”,后为求吉利遂命名为“丹陛桥”。丹陛桥全长约420余米,嘉靖十七年(1538)改建皇穹宇时因“地甚隘促,北扩数十丈”,将南天门移至今址并改名为成贞门,致使永乐时所建丹陛桥缩短了约60米。

  丹陛桥为南北走向,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地表逾4.5米,台面原为青砖海墁,是一座漫长的砖石混做平台,史书称为“海墁大道”。丹陛桥南接圜丘成贞门,北接祈谷坛庑殿顶南砖门。其北端桥下东、西柴禾栏原为明天地坛东、西跨院,设从祀神位,祭日月星辰、岳镇海渎等。丹陛桥东侧是具服殿,嘉靖二十四年拆除具服殿改为具服台。

  具服台为砖石混做方形砖台,高逾4米,方广18.6米,面积逾340多平方米。具服台南、北、东三面竖立汉白玉栏版及出水螭首4尊,西向设通道与丹陛桥相通。西向通道下面有一孔拱形涵洞。据笔者多次实地勘察,认为它不是烧火取暖用的设施,也不是排水用的“水关”,而是象征皇帝“敬天”理念,同时象征皇帝系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属于象征性的巧妙设计。因为皇帝在上天皇帝面前俯首称臣,故具服殿前修建的“天桥”只有象征性的一孔涵洞。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