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汉之忠臣'到'国之窃贼'——以曹操诗文看其政治抱负的变化

 四地闲夫 2022-09-27 发布于山东

导读:有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之称的曹操,在历史上的总体形象以负面居多,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的是,曹操也经历了从'匡扶汉室'到'效仿周公'再到'代汉自立'的政治心路历程。今天,我们从曹操诗文这一角度,来看看曹操是怎样从'汉之忠臣'走到'国之窃贼'的。

曹操最广人为知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但实际上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与曹植、曹丕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曹操流传至今的诗文共有二三十余首,其诗文文风古直、悲凉,曹操也常常以诗文咏志,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从曹操——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 青年曹操——匡扶汉室

曹操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据传是西汉名相曹参后人。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本人也官至太尉,位列三公。曹操家族在当时虽不及袁绍袁术家族'四世三公'般显赫,但也是名门望族。

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曹操虽然幼时十分顽皮,但还是耳濡目染、学习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报国'思想。青年时代的曹操,正值东汉末年朝纲紊乱、宦官外戚专权、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刚出仕的曹操此时的志向是想匡扶汉室、做一代名臣。

曹操曾在《述志令》一文中对年轻时自己的志向做了一番描述:

'始举孝廉,年少,自以为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之所见愚,欲为一郡之守,好作功弊,已建立名誉使世士知之'。

这反映出青年曹操深受儒家学说的长久浸染,立志为汉室效力、为百姓出力,救困扶危,建功立业,显示出此时曹操的政治抱负是做一名治世良臣。

从青年曹操像

东汉末年自汉灵帝之后,天下逐步陷入了混乱之中。前有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张让争权夺利、后有董卓带兵进京暴行逆施,废少帝,改立陈留王为帝、继而关东各郡军阀相继讨伐董卓,天下陷入混战局面,民不聊生。

青年曹操见此惨状,痛心于汉室之将倾、愤慨于军阀之暴行、忧心于百姓之疾苦,写下了《薤露行》、《蒿里行》两首诗文,诗文中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局面,具有极强的写实意义,因此被明代文学家钟惺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薤露行》中写到: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从曹操诗文《薤露行》

'贼臣'所指即为董卓,诗文中描述了西北军阀董卓入洛阳作乱,京城遭毁,民众西迁,天下哀鸿、尸体遍野的局面。曹操在诗中对汉室大厦之将倾覆,内心满怀伤感。同时诗文中也表达出曹操虽然对朝政不满,但仍以商朝名臣微子为榜样,表明自己内心的志向仍然是匡扶汉室,做中兴之臣。

《蒿里行》中前四句: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从曹操诗文《蒿里行》

诗文中描写了各州郡起兵征伐董卓时的情况,此时曹操也参加了讨伐,志在驱逐董卓,匡扶汉室以图中兴;然而各州郡虽然起兵伐董卓,却又各怀异心,相互倾轧,不图进取。曹操极力规劝各路诸侯协同出战,同时提出了详细的进攻方略和兵力部署,但都没有被采纳。

青年曹操对此十分气愤,他毅然自行引兵西上,与董卓部队展开交战,但由于势单力薄,作战失败,自己还受了伤。

曹操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愤然写下《蒿里行》表示内心的不满;同时通过这首诗也再次说明,此时的曹操,仍然具有讨贼平乱的正义感和匡扶汉室的志向,仍然是汉室的忠臣,并无二心。

这是曹操政治抱负的第一阶段:做汉室忠臣、中兴汉室。

二、中年曹操——效仿周公

董卓之乱之后,天下仍然处于纷乱之中,袁绍、袁术、孙坚、刘表、刘璋、公孙瓒等军阀各自称霸一方,曹操也趁势发展了自己的力量:招募青州军、收编黄巾军部队,先后占青州、据徐州,败吕布、征张绣,抗袁绍,一步一步成为北方的重要割据势力。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随着形势的变换和实力的增长,曹操的政治抱负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汉室皇权有名无实、地方割据势力混战不堪,要再次使天下归于汉室一统,需要中央政府出现一位强权人物,使用集权手段,以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震慑四方。

这一时期的形势,和西周初期形势何其相似,曹操于是也以西周初期名臣周公为榜样,自己效仿周公,代行皇权摄政,征讨四方,完成了对除刘备、孙权两大之外割据势力之外其他势力的消灭,基本统一了北方,对稳定天下局势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周公像

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转折点即是:迎奉汉献帝至许昌。

在谋臣荀或、毛阶等人的极力劝说下,曹操决定迎接献帝东归,并于建安元年(196年)这一年的九月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以许昌为都城,以天子礼节对待,'奉天子以令不臣',自己则效仿周公摄政、

曹操所效仿的周公,是西周一代历史名臣,古之圣贤。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武王时期,周公尽心尽力辅佐周武王灭掉殷商,为建立周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周武王死后,周平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尽心竭力辅佐周成王建章立制,治理国家。周公虽位高权重,却效忠周平王忠贞不二、毫无异心,是周朝兴盛的股肱功臣。

这一段时期的曹操,在诗文中也屡屡以耿耿忠心的周公自比。

如在《短歌行·对酒当歌》中写到: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从

而关于'周公吐哺'这个典故,《史记-鲁周公世家》曾记载: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曹操在这首诗文中表达的是招贤纳才,广纳能人,表明自己要以周公为楷模,礼贤下士,为国招揽各类人才。

在《短歌行·周西伯昌》中,曹操也写道: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从曹操诗文《短歌行·周西伯昌》

这首《短歌行·周西伯昌》,可以视作是曹操的'自明本志'之作。诗中曹操对齐桓公和晋文公二人的行为极为推崇、大加赞扬,目的在于向世人昭示,自己也要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以大事小'去'奉事周室',意在向天下表明自己绝无代汉之心,而坚守'臣节不坠'。

这是曹操政治抱负的第二阶段:相仿周公,辅佐汉献帝,结束天下纷争局面。

三、 晚年曹操——代汉自立

曹操晚年时期,内心中'代汉自立'的想法开始产生。

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曹操开始立祠祭祖,这一事件标志着曹操政治地位的实质性变更;建安十九年(214年),

'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

建安二十—年(216年),曹操进一步进爵为魏王,出行、使用各项标准都以天子的规格进行,无论是冠冕形式还是乘车策马等规格上,曹操都已经是天子的待遇了,但他始终保留了汉王朝在形式上的统治,始终没有公开表露称帝的内心想法。

然而,此时的曹操,其政治抱负又一次产生的重大的变化:已经不在满足于效仿周公,而是代汉自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由周公转变为周文王。

从周文王像

曹操曾谈及: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虽未被写入公开发表的诗文中,但真实反映了曹操的内心想法:自己虽然不称帝,但以周文王自居,为子孙后代称帝扫除障碍。。

周文王姬昌,是周武王姬发和周公旦的父亲,周部落的首领,曾被殷纣王封为西伯,是当时天下四大诸侯之首。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以服事殷,故雍、梁、荆、豫、徐、扬之人,成被其德而从之。'

在当时的情形下,周文王势力非常强大,却始终以臣下之名之侍奉商王,但在暗地里极力发展周部落的实力,周文王自己虽没有取代殷商,自立为王,却为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日后伐纣、建立周王朝准备了条件。

由此可见,周文王和周公旦所代表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抱负:前者有对现行统治者的取而代之之心,而后者尽心尽忠辅佐现行帝王。曹操的政治抱负由周公旦转为周文王,表明实质上已经有了对汉室取而代之的想法,但由于各种原因,曹操本人并没有称帝,但已经为曹丕做好了所有的前期准备。

同样是在《述志令》一文中,曹操写到:

'设使国家无有孤,正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从

诗文中已然没有了曹操以往诗文中的谦虚、低调作风,转而对自己极力称赞,看似是表明自己对稳定天下、消除割据贡献的赞扬,实则把自己提高到、甚至是超越帝王的高度,暗里隐晦的表达了自己的称帝欲望。

这是曹操政治抱负的第三阶段:由'效仿周公'到'代汉自立',曹操本人也彻底由'汉之忠臣'走到了对立面'国之窃贼'这一方向。

四、 结论

曹操政治抱负的三次变化:从青年时期'匡扶汉室'到中年时期'效仿周公',再到晚年时期'代汉自立',自己的形象也随之从'汉之忠臣'变为'国之窃贼',这既有主观上的观念转变,又有客观上形势所迫。

从

当曹操初入仕途时,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他的行为充满了报国热忱,忠于汉室,嫉恶如仇,敢作敢为。当曹操平定北方,意图恢复汉室荣光时,曹操渴望成为振兴汉朝、扭转乾坤的周公一般的贤臣良相。当曹操已建立盖世功勋时,曹操内心充满了改朝换代的思想,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自己未能称帝,但他选择了做周文王,为子孙称帝铺路。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任何事,任何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人的思想抱负都是可能而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曹操晚年时期产生的'代汉自立'的想法,也是很自然的,并不能因此否定曹操前期的'匡扶汉室'和'效仿周公'的真实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