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苕溪诗》逐字分析,用笔结构一目了然!

 新用户4117 2022-09-27 发布于广西
行书的点画变化很大,在楷书的基础上用笔增加了动势和牵丝变化,结构更加多姿。

现以宋 · 米芾《苕溪诗》为例,来体会行书的点画特点和结构特点。

图片

▲ 北宋 · 米芾  《苕溪诗卷》全卷

《苕溪诗》为墨迹纸本,纵30厘米,宽190厘米,35行,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八月米芾38岁时所书,与另一件传世名作《蜀素帖》仅相隔一月。

此卷是米芾即将前往苕溪(湖洲)时所写的六首五言律诗,米芾此时虽属壮年,但书法上已卓然成家。

《苕溪诗》和《蜀素帖》字数较多,用笔结体多富变化,通幅舒卷自如,是行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苕溪诗》局部

《苕溪诗》点画分析:

一、点

点在行草书中有提神、贯势的作用,所以行书中,点比楷书多变化。

作点之法,其势要重,如高峰坠石。落笔速度要快,落点后,迅速将毫铺开并取势,乘机稍作顿挫,然后反折而疾收,自然劲健。

行书的点分为:独立点、横两点、竖两点、三点水、横三点和四点等。

(一) 独立点

以下五字,不算以点代画的点,共有八个点,这些点虽都不完全相同,然而用笔方法相近。

图片

“交”——上点与右点起笔笔势一致,不过上点收笔时,顿笔后迅速从腹中出锋,而右点收笔则为藏锋,戛然而止。

图片

“主”——其点起笔处多一个小钩,此为承上一字笔势,这种点多了一层曲折。

以收笔出锋来看,“交”字的首点靠近起笔处,“讴”字稍后,“主”字在中后段,收笔均有启下之意。

图片

“宫”——左点粗重有力,“字”的“^”均变化不同。

图片

“病”——上点起笔藏锋,收笔微出笔锋,故圆浑。

(二) 横两点

横行两点都强调呼应,在形状上又要注意变化。

图片
图片

“八”、“花”——点为“S”形用笔,但前者跳跃大,点不相连,后者两点以游丝相连。

图片

“茶”——上面的两点与下面的两点均相对,然后一横一竖以求其变化。

米芾的“艹”基本上分四笔书写,这是他的特征,可从此处辨别米书真伪,如《离骚经》中的“苗”、“芷”等字皆露出马脚。

图片

“兴”——下面两点相对,左点饱满而稳定,右点瘦健而流畅,形成对比。

图片

“巢”——下面两点代撇、捺,笔势与“兴”字一致,然后以游丝连成一弧丝,妙在游丝轻盈而两头重,这也是“米字”的独特笔法。

(三) 竖二点

竖二点比横二点在字中运用得少,横二点常常距离远,而且中间要隔笔画,竖二点则反之。

图片

“情”——“月”中二小横变为两点,笔势不同。

图片

“满”——其右下“入”可写成两点。

图片

“自”——合两点为一笔。

图片
图片

“有”——左为两点合笔,右为一长点代表两点。

(四) 三点水

以下五种写法,各个不同,可见其善于变化。

图片

“酒”——这三点水是“米字”特殊的笔法,第二点的笔法多细微转折,颇具风致。

图片

“江”——三点形不同,二、三点紧连。

图片

“流”——二、三点并为一竖长点。

图片

“源”——二、三点瘦长,似竖挑笔画,左右形成疏密反差。

图片

“漫”——三点虽无游丝相连,然笔断意连,多体会能知其笔法、笔势之妙。

(五) 横三点

图片

“浮”——竖三点水不连,故横三点相连,以示变化。

图片

“心”——三点有呼应。“意”字将“心”造为三点,三点相连,成两个“S”形笔势,活泼生动。

图片

“留”——前为四点写法,笔断意连;后为三点写法,一笔连写。

(六) 四点

图片
图片

“为”、“鸿”——四点成一横画,“为”字收笔出锋,“鸿”字收笔藏锋。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为”、“热”——“点”字四点笔笔清楚,“为”字四点相近相连,“热”字四点连成一笔成波浪式 ,富有节奏。

二、横

“米字”横画不平,向右上倾斜,而且是起笔略重,可藏可露,行笔要逆势快进,收笔要回顾,顿笔不可过重。

图片

“春”——三横变化丰富。上二横短而有曲度,第三横长而直。

第一横起笔承上一字笔势,故无折钩,仅露锋向上,第二横接第一横笔势,故有折钩,三横亦然。

上二横收笔藏锋,第三横出锋上钩,以连竖撇起笔。

图片

“枚”——逆笔出锋,有欲右先左之势。

图片

“无”——三横画极可玩味,可见相背之变化,最长横画起笔带有侧锋横“刷”之意。

图片
图片

“旧”、“不”——两字横画一方一尖,提按的痕迹鲜明。“不”字一横可见米芾行笔的变化之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