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为文明城市添光彩征文​ | 应急救援,“救”在身边

 大河文学 2022-09-27 发布于河南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多亏你们的帮助找到了我们的家人,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我们心中的感激之情......"2022年7月27日上午,济源市轵城镇彭庄村张某父子二人专程来到济源市红十字会,将一面写着“危难显身手,真情暖人心”的锦旗,送到了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副队长黄河手中,对应急救援队的无私善举,表示诚挚感谢。

情况是这样的,2022年7月18日上午8点04分,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接到一群众求助电话,称其母亲意外掉入位于轵城镇彭庄段的引沁济蟒渠,希望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帮忙寻找。时间就是生命,应急救援队立即启动报警群,发布紧急救援出动公告。

9点36分,红十字应急救援队12名队员携带冲锋舟等救援器材抵达现场,进一步与家属核实情况后,根据失踪人员在水渠边脱下的鞋子和留下的痕迹,迅速制定出搜救方案,分三组往下游展开拉网式排查。

因引沁渠水域狭窄,不适合使用橡皮船搜救,队员们只好跳入水中,在水渠中步行摸排。天气炎热,烈日当空,水渠内有的地方水深已经齐腰,不时还碰到树枝、杂物和一些动物的尸体,队员们又累又热又渴,但是一想到报警家属还在焦急等待,大家坚持搜寻,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10点28分,第三组队员在引沁济蟒渠孟州龙台段洞口发现溺水者,对讲机呼叫请求支援打捞,救援队伍迅速向第三组靠拢。因洞口设有过滤网,现场垃圾淤堵,污泥沉积,臭气扑鼻,队员们忍着难闻的恶臭跳入水中,将溺水者打捞上岸,可惜已无生命体征。大家将逝者转移至马路交给家属,救援行动结束。

这次救援,其实只是红十字应急救援队执行救援任务中的一例。他们红色的身影,对于群众来说,是希望,是力量,更是光明。并非他们有超能力,而是在他们的字典里从来没有”退缩”二字。在这一信念支撑下,救援队员一次又一次冲在群众危难的第一线,完成了无数次艰巨的救援任务。截止到今年9月份,2022年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已执行救援任务11次,搜寻走失人员20次。可以说,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那一面面闪闪发光的锦旗就是对他们救援的最好褒奖和证明。

让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仅2021年一年时间,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就组织山地救援7次,搜寻走失人员97起,成功搜救12人。参加王屋山、五龙口景区五一公益安全保障80余人次,参加中国马拉松山地越野赛济源站大型赛事安全保障1次,全民核酸检测大型活动保障6次,服务造血干细胞采样志愿活动300余人次,成功入库130例。迎接,开展“红十字公益百场行”活动,投入活动800余人次,完成志愿服务106场次,受益群众达12余万人。

还有去年7月份,济源遭遇暴雨突袭,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在第一时间抵达王屋镇东西山村,在断路、断水、断电的情况下,往返近20公里的山路,转移受灾群众40余人。7·20特大暴雨灾害,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更是派出了21名突击队员,携带冲锋舟和救援装备前往新乡参加灾情救援。4天4夜的时间,共转移人民群众600余人。

2021年8月,新冠病毒疫情再次突袭,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义无反顾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不仅承接了济源防控办和红十字会的防疫物资装卸和转运工作,队员们还分布到各社区和村口的疫情防控检查站执勤,济源这座小城,到处穿梭着救援队员火红的身影。

你以为他们都有超能力吗?不,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和所有人一样,有家有孩子有工作,但是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他们所有人都是牺牲休息时间坚持日常训练,苦练技能确保救援时万无一失。在去年上半年应急管理局组织的中国民间救援队伍“安康杯”大比武中,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更是夺得了横渡系统团体第一名和个人上升下降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以实力展示了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的应急素质和能力。

每一个荣誉都来之不易,每一份感谢里都有他们无私付出的汗水。他们普通吗?是的,他们普普通通,就是生活的每一个我和你。他们伟大吗?是的,因为他们本可以安心在家,却选择危险时刻冲在一线救援。他们傻吗?是的,作为志愿者,他们没有任何报酬,却甘愿让自己身处危险之中。还记得今年春天蟒河口那起拔韭菜坠崖事故吗?那场艰难的救援即使现在提起,仍让当时参加救援的队员们心有余悸。

今年3月30日的下午3点20分,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长鬼龙接到119请求协助:“蟒河口内一名拔山韭菜群众坠崖,鉴于路远山陡,跨水域需要技术装备救援。“事发地点在蟒河口水库4公里后泗坪村东山上,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立即携带冲锋舟和精良装备进行驰援。由于山上没有信号,手机、对讲机通信信号无法保持联络和沟通,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只好利用最原始的方法,后方指挥员派出4组(每两人一组)队员走进山区制高点,利用对讲机作为中继了解现场情况和指挥。

16点54分,前方指挥员灯塔副队长传来消息,由于路途崎岖,危险性太大,建议增派救援力量进行支援,后指立即响应,指派体力、救援技能较优秀突击队员3名,再次乘船进山。19点17分,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与消防队和兄弟救援队汇合,跟着自发前来救援的群众向导披荆斩棘,艰难地向事故地点前进。

夜色深深,山风猎猎,春天的山上更是异常寒冷。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在山顶负责中继的红十字救援队员又冷又饿,山中负责搜寻的突击队员还在艰难搜寻,热量在一点点减少,唯有“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激励着队员们坚持下去。

3月31日凌晨2时40分左右,第一艘冲锋舟终于安全归来,岸边等待的人群暗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接着,遇难人员被运送出来。救援队员们经过近12个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完成救援任务。直到凌晨4点50分,救援队员才安全到家。

没有人知道这是他们第几次救援,也没有人知道他们以后还会接到多少救援任务,但你一定能感受到,这样的救援对于他们来说已是寻常。真实的救援,往往比我们看到的还要艰难。而真正的艰难,都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鲁迅曾在《故乡》中说:“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从无到有,脚下的路人们太熟悉了。 但有一种特殊的路,救援队员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创造的一次又一次的奇迹那就是在灾难现场,救援力量与死神争夺,强行开出的路——群众的“生命通道”。当获救者得救后喜极而泣,当 遇难者家属虽悲痛欲绝仍不忘感谢救援队员的无私帮助,救援队员再多的苦和累都化为两个字——值了!因为,“给生者以希望,给逝者以尊严”是铭刻在所有救援队员心中的信念。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危险面前,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英雄就在人群中,就是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人,在危难时刻,选择挺身而出。

现在,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已经和110、119实现联动,成为济源重要的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之一。他们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对群众进行救护知识宣讲、救护知识培训;实施山地救援、水域救援、走失人员搜救;并担负着疫情防控、全民核酸检测、爱心助考、景区保障等公益保障任务。他们用实际行动保障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

请记住他们的名字——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应急救援,“救”在身边!

撰稿: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宣传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