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治疗十法

 图书 馆员 2022-09-28 发布于内蒙古

【盛国荣:高血压治疗十法】

盛国荣教授(生于1913年,福建南安市人,福建中医学院盛国荣中医药研究所所长,福建中医学院教授,内科中医专家)论治高血压病以肝肾为主,旁及心脾肺。根据辨证将高血压病分为10种证型,用育阴潜阳法、疏肝解郁法、健脾渗湿法等10法进行治疗。现将临证心法实录如下:

1、育阴潜阳法

适用于阴虚阳亢,水不涵木之高血压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目眩晕,行走飘浮,手足拘急,烦躁不安,甚则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舌颤舌红,苔黄,脉弦。常用方药:桑寄生、怀牛膝、生地黄、杜仲、钩藤、鳖甲、龙骨、牡蛎、磁石、石决明。方中桑寄生补肝肾、通血脉的功效卓著,对于高血压病属肾阴亏损、虚阳上扰者尤为适宜,常为首选之品。
2、疏肝解郁法
适用于肝气郁结,气机阻滞,疏泄失司之高血压病患者。主要衷现为头目眩晕,胸闷不舒,胁肋胀痛,呃逆口干,易怒纳少,大便秘或溏等。常用方药:柴胡、丹参、川芎、赤芍、玫瑰花、郁金、青皮、陈皮、蒺藜、香附。盛氏认为,解郁莫过于逍遥散,故常用之,然而对于肝郁化火者常需去辛温之当归,代之以川芎、丹参等。
3、健脾渗湿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痰湿内生,络脉为痰浊阻滞之高血压病患者。其形体多虚胖,主要表现为头重眩晕,腹胀纳呆,恶心便溏,眼睑或下肢水肿,舌质淡,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脉弦滑。常用方药:带皮茯苓、白术、怀山药、蚕沙、赤小豆、玉米须、车前子、泽泻。盛氏擅长用玉米须,以其性味甘平,功能利水祛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玉米须具有利尿、抗凝血、抗过敏及解毒作用,民间常以之炖冰糖饮服治疗高血压、水肿等病,惟其气味平淡,临证须用较大剂量,方能奏效,一般可用30~60克。
4、滋肾柔肝法
适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面色憔悴,两颧嫩红,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少寐,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少,脉细或弦细。常用方药:桑椹、熟地黄、何首乌、白芍、太子参、枸杞子、玉竹、柏子仁、龟版。临床使用桑椹滋肾柔肝,以其性味甘寒,专入肝肾二经,功能滋肝肾、熄虚风,对于肝肾阴虚所致的高血压病尤为适用,惟其性和缓,用量需大,方能奏效,一般可用15~30克。
5、平肝熄风法
适用于肝阳妄动,络道受扰之高血压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胀,目眩耳鸣,烦躁易怒,夜寐多梦,口苦咽干,手足麻木。常用方药:水牛角、代赭石、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珍珠母。临床常用虫类药于平肝熄风法中,因地龙清热平肝之力尤强,全蝎、蜈蚣长于熄风解痉,对于肝阳妄动之高血压病投之尤效,且能减轻肢体麻木偏瘫的程度。
6、清胃泻肝法
适用于肝胃火盛,上冲清窍之高血压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头胀痛而眩,面红目赤,口苦且臭,食欲亢进,心烦梦多,尿赤便秘等。常用方药:石膏、知母、菊花、夏枯草、龙胆草、黄芩、连翘、玄参、栀子。治疗此类高血压病患者,喜用白虎汤加味,尤其对体壮者效如桴鼓。盛氏认为,临床上应用白虎汤未必均见“四大症”,只要脾胃健运者,即可随症化裁,加减应用。
7、通阳逐淤法
适用于胸阳不振,阴寒上乘,血行不畅,脉络瘀阻之高血压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彻背,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涩或结代。常用方药:丹参、瓜蒌、薤白、桂枝、茜草根、郁金、三七、桃仁、红花等。或用自拟参七散(西洋参、川三七、鸡内金等量,焙干研末),长期服用,或配以汤剂,对高血压病伴动脉硬化、高脂血症者疗效尤著。
8、培元益气法
适用于元气虚衰,阴亏阳损之高血压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气喘,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少气懒言,手足麻木不温,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常用方药:党参、黄芪、黄精、肉苁蓉、枸杞子、当归、附子、肉桂。对此类高血压病患者,临床上喜用肉桂,在补阴药中佐以肉桂,具有鼓动气血运行之功效,配以附子则通利血脉尤佳。
9、调摄冲任法
适用于肝肾亏损,冲任失调之高血压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腰膝酸软,月经不调,食欲缺乏等。常用方药:肉苁蓉、女贞子、旱莲草、桑椹、何首乌、阿胶、鹿角胶、菟丝子、杜仲、仙茅、淫羊藿、巴戟天、锁阳等。冲任不调之高血压病,在妇女绝经期是常见之疾,方药之中,常以二至丸、二仙汤为基础以调摄冲任。
10、通腑降浊法
适用于腑气不通,升降失常之高血压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头胀头晕,口苦口臭,脘腹不舒,纳食欠佳,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质红,苔白厚或黄,脉弦大。常用方药:大黄、玄明粉、火麻仁、郁李仁、草决明、枳实、生莱菔子、苦杏仁、桃仁等。腑气不通,湿浊痰饮留滞,升降失常,气血逆乱所致血压升高者,用通腑降浊法以釜底抽薪,临床喜用草决明,盛氏心法是本品性凉味甘,功专清肝明目,利水通便,且其性缓味醇,滋益肝肾,镇潜补阴,对于高血压病之便秘,无论男女体弱或年老者,均为佳品,常以本品研末冲服,或入复方中煎服。

图书名称:名老中医话高血压

【姜琦:高血压病辨证论治】
姜琦临证心法

姜琦主任医师(生于1933年,浙江湖州市人,浙江省名老中医,浙江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湖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湖州市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善治疑难杂症,对高血压病的治疗颇有心得。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散见于中医学“头痛、眩晕、中风”等范畴。姜氏通常认为,高血压病是因肝阳偏亢所致,故临床每以平肝潜阳法治之,但疗效不甚满意。姜氏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并不依常规运用平肝或某些“降压”药物,而是循《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原则进行辨证治疗,以恢复人体阴阳自稳调节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以滋阴潜阳、复衡阴阳,通阻利水、调畅气血,温肾通络、以平厥阳,是姜氏临床中最善用的治疗高血压病的法则。临证心法如下:

1、滋阴潜阳,复衡阴阳

姜氏认为高血压病虽多“肝亢”,但肝体阴而用阳,肝肾同源,肾阴不足,则水不涵木,木少滋荣,阴不维阳,而致肝阳偏亢,当然亦有过度谋虑或禀性躁急,肝阴亏损而致肝阳偏亢者。高血压病临床常见眩晕,头痛,耳鸣,咽干,腰痛,心烦少寐,舌红,脉弦细等症状。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姜氏十分强调阴阳的相对平衡性,常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方用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龟版、牛膝、朱砂、茯苓、白蒺藜、生牡蛎、决明子等药,达到复衡阴阳的相对平衡。如以肝亢表现为主,而阴虚症状不显者,治之又当重镇潜阳,高屋建瓴,方用建瓴汤生怀山药、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地黄、生白芍、柏子仁、铁锈水)、镇肝熄风汤生白芍、天冬、生麦芽、玄参、生赭石、生牡蛎、茵陈、生龟版、怀牛膝、甘草、生龙骨、川楝子)之类。

2、通阻利水,调畅气血
姜氏认为人体气血津液莫不以流通为贵,而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上下内外,三焦通则气血津液循行有序,如三焦壅滞,则气血运行不畅、营卫壅遏,阳气阻滞、血脉不利,而阳菀于上,肝阳逆亢,正如《内经》所谓“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此类患者多见于形体肥胖或水肿者,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常有眩晕,头重少食,或呕恶,尿少,舌体胖苔腻,脉弦滑,如误投重镇,则必致三焦更滞,病反加剧。故姜氏治宜通阳利水,以决三焦之壅滞,复气血之正常运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偏中上焦者,常用半夏、白术、胆南星、陈皮、天麻、菖蒲之类;偏于下焦者,常用茯苓、泽泻、车前子、泽兰、牛膝、地龙之类。
3、温肾通络,以平厥阳
肾阳乃人体诸阳之本,姜氏认为肾阳一虚,则肌表失其温煦,寒邪易客,客则孙络收引,气血集注于大经,阳气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厥而为逆,而致血压增高,故谓之“厥阳”。临床多以四肢清冷畏寒,腰背及两膝酸软,头晕耳鸣,常易感冒。脉象以轻按弦细少劲,重按则弦而有力为特点,血压常不稳定。这类高血压病患者临床并不鲜见,西药降压常难以奏效,治之宜温肾通络,以平厥阳,常选用淫羊藿、仙茅、桂枝、降香、赤芍、丹参、天仙藤等。
例1,患者王某,男性,66岁,干部,1981年3月初诊。
患者原有高血压病史10年,长期口服复方降压片等降压药。近旬来眩晕,头痛加重,左耳蝉鸣,终日不除,伴咽干,腰酸,夜尿频多,舌红苔微黄,脉细弦,关上有力。血压24. 0/14.7千帕(180/110毫米汞柱)。证属老年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治法拟滋阴潜阳。药用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枸杞子、山茱萸、白蒺藜各10克,怀牛膝、决明子、生牡蛎各20克。共服5剂。
二珍,眩晕、头痛等症均见减轻,血压22.0/12.7千帕(165/95毫米汞柱)。守方2个月,症状缓解,血压稳定。
例2,患者沈某,女性,50岁,工人,1981年7月初诊。
患者近1年来常有心烦,面肢虚浮,四肢困重,纳谷不香,或有恶心,尿少腰酸,大便不成形,舌质胖淡,苔腻,脉弦滑。血压22.0/15.3千帕(165/115毫米汞柱)。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多,八九天净。证属天癸将绝,阴阳偏颇,中、下二焦湿浊逗留,气血运行不畅,阳苑于上,肝阳逆亢。治法拟通阳利水,化湿泄浊。药用姜半夏、姜竹茹、生枳壳、大泽兰、生姜、甜茅术各10克,茯苓、泽泻各30克,天仙藤15克。共服57剂,病愈。
例3,患者杨某,男性,69岁,农民,1981年11月1日初诊。
患者3年来眩晕耳鸣,临冬畏寒,入夏畏热,较常人不能耐受,腰酸乏力,血压偏高,每遇感冒血压激升,夜尿频多,形体偏胖,舌胖黯,边有齿痕,苔薄,脉软,重按弦紧。证属老年肾阳虚衰,血行欠畅,厥阳上逆。治法拟温肾通络。药用淫羊藿、仙茅、炙桂枝、广地龙、赤芍、全当归各10克,天仙藤、杜仲叶、茺蔚子、决明子、怀牛膝各15克,守法随证加减,2个月治愈。
姜氏临证治疗高血压病时,遵循《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原则,恢复人体阴阳自稳调节的平衡,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清上滋下法原发性高血压
桑叶15g,白芍15g,钩藤30g,怀牛膝30g,生牡蛎30g,玄参15g,麦冬15g,生地黄12g,白蒺藜30g,菊花15g,草决明30g,龟甲15g
血瘀明显者加丹参、当归、赤芍等;纳差者加炒麦芽、砂仁。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 眩晕” 、“ 头痛” 范畴。《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 。所以肝肾阴虚是高血压发生的基础。清代名医叶天士认为“ 精气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 是导致“ 内风旋动” 的发病机理。“ 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 。但肝又“ 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 。所以在下则责之于肾,“ 阴精衰耗” 是其病理实质。可见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气血失和,病变在肝,根源在肾。故立“ 清上实下” 之法治疗“ 上实下虚” 、“ 本虚标实” 之高血压病。治宜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方中生牡蛎、草决明、钩藤以平肝潜阳;怀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生地黄、龟甲以补肝肾之阴;白芍以柔肝;玄参以清热养阴;菊花、桑叶质轻性凉,轻可去实;白蒺藜以清肝。诸药合用具有滋补肝肾、平肝潜阳之功。

中医学家邓铁涛(心脑血管病)
一、冠心病的辨证论治研究

中医虽无冠心病之名,但邓氏认为可以古说参证。古人所说的“真心痛”、“胸痹”等,给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如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所记述的证候与冠心病十分相似,其治则与方药也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冠心病辨证首先要辨明病位。《内经》既称“真心痛”,《金匮》又有“胸痹”篇,则此病病位在心无疑。其次要详审病机,邓氏认为冠心病是本虚标实之证。虚与实往往同时并存,但其间有先后主次缓急之分,因而病人即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本虚虽指全身之虚,但心虚是其突出的矛盾。心虚必累及阴阳气血,因气属阳,血属阴,故可概括为阴阳。气血是阴阳派生的,因此,轻则反映为气虚血虚,重则为阴虚阳虚。心虚的特点,心主火,意味着人体能源之所主。心搏一停,其他系统也就随之停止。《内经》所谓阳中之阳心也,故全身阳气中最重要的是心阳。当然还有命门亦十分重要,但从五脏角度言,心应当有重要的位置。实,主要是痰和血瘀。虚与实孰先孰后?应该说是先有虚。由于心阳心阴俱虚,才引起气血失畅,气虚生痰,血滞成瘀。且冠心病的发病率以老年人为最高,老年之病多虚。至于血瘀如何形成?瘀由于血流不畅。气与血,阴阳互根,所谓“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故血瘀乃由于气滞。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故气是主动的,血是被动的。当然,血瘀也可导致气滞;痰湿等引起血瘀,亦可反作用于气。但冠心病一般是由气滞引起的为多。气虚也可引起血瘀,因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现代血流动力学认为,血液的推动力对流速、流量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与中医所说的气的作用很相似。联系到胆固醇在血管壁内膜下的沉积,似可相等于痰的病证;心脏血管的痉挛,可能与气滞有关。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血管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进一步发展,便会影响血液的流通,产生中医的所谓“瘀”。从全国各地对心肌梗塞的治疗分析,大部分的方剂是以祛瘀为主的。通常所见之心肌梗塞,亦以瘀证为多。
说明冠心病的早、中期以痰证为常见,而中、后期则以瘀证为多。从广东的病例来看,心气虚(阳虚)兼痰浊者为多见。特别是早、中期患者,其后则兼瘀或兼痰瘀者为多。而心肌梗塞患者则以瘀闭为主,亦有痰瘀相兼者。
冠心病的病因可归纳为劳逸不当,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内伤。但这些因素,并非可使人人罹患此病,而是决定于正气之盛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虚则上述因素才起作用。正气内虚包括五脏之虚,但本病是因心阳亏虚,心阴受损,以致“心痹者,脉不通”,痰瘀闭阻心络而成“冠心病”。心与五脏关系非常密切。如高血压心脏病,往往先有肝胆亢盛,再影响到心,而肝的病又多先由肾阳虚衰,水不涵木所致。此外,与命门亦有关系,症见休克,阳气衰竭,脉微欲绝,这不仅是心阳衰,命门之火亦衰。心阳衰可用独参汤,甚则用参附汤,命门火衰则以四逆加人参为宜。心与肺的关系,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为心主血脉之助。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冠心病痰阻之证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根据上述理论,对冠心病的辨证如下:

1. 心阳虚(兼痰或瘀)。心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或黯滞少华,畏寒,肢冷,睡眠不宁,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胖嫩,苔白润,脉虚或缓滑或结代,甚则四肢厥冷,脉微细或脉微欲绝。
2. 心阴虚(兼痰或瘀)。心悸,心痛憋气或夜间较显著,口干,耳鸣,眩晕,夜尿多,腰酸腿软,舌质嫩红,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而促,或细涩而结。
3. 阴阳两虚(兼痰或瘀)。既有心阴虚证,又有心阳虚证,同时兼痰或瘀。
4. 痰瘀舌脉辨证。舌苔厚浊或腻,脉弦滑或结代者,为痰阻;舌有瘀斑或全舌紫红而润少苔,脉涩或促、结、代者,为瘀闭;若两者合并则为痰瘀闭阻。此证可并见上述三型,无论因痰因瘀,心绞痛都较明显严重,或痛有定处,一般瘀的疼痛比痰的疼痛为甚。
至于心肌梗塞,则以标证为主要矛盾,即痰瘀闭阻阳虚型、痰瘀闭阻阴虚型、痰瘀闭阻阴阳两虚型,一般以治标为主,以攻瘀为重点,随证变通论治。
对于本病的治疗,汉代《金匮要略》论胸痹继承《内经》“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这一论点,认为阳气虚于上,痰湿等阴邪乘虚干扰而成病,治疗强调温阳除痰(湿)以恢复胸中阳气。其治胸痹诸方从栝蒌薤白白酒汤到薏苡附子散,都是针对阳虚的,邓氏根据这一论点,选用温胆汤加党参进行治疗。从临证实践来看,只知阳虚不知有阴虚是不全面的,但邓氏认为,心有阴阳两方面,而心阳则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使是心阴虚,亦往往宜加补气之药。故本病心阴虚型我们常用生脉散加味即根据这个道理。正如肾有阴阳,而肾以阴为主,补肾阳,往往在补肾阴的基础之上是同一道理。
至于治标与治本的问题,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攻多补少,攻少补多,宜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切忌一攻到底或只识补虚而忽视疏导痰瘀。
常用方药如下:1心阳虚:一般用温胆汤加党参(竹茹10克、枳壳5克、橘红5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甘草5克)。此方对于期前收缩而舌苔白厚、脉结者,有较好的效果。若心阳虚而兼瘀者,用四君子汤加失笑散2~5克顿服;若阳虚而心动过缓者,用补中益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若阳气虚,四肢厥冷,脉微细或脉微欲绝者,选用独参汤、参附汤或四逆加人参汤(参用吉林参、高丽参或西洋参),选加除痰和祛瘀药。
2心阴虚:一般用生脉散(太子参18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为主方。心动过速者,加玉竹、柏子仁、丹参;期前收缩脉促者,加珍珠粉2克冲服;心阴虚兼痰者,加栝蒌、薤白;兼瘀者,酌加桃仁、红花或三七末2克冲服。
3阴阳两虚:用温胆汤合生脉散,或四君子汤合生脉散,或用炙甘草汤(炙甘草10克、党参15克、生地15克、阿胶6克、桂枝10克、麦冬9克、火麻仁10克、大枣4枚、生姜3片)加减。
凡舌苔厚浊或腻者,不宜用炙甘草汤。
4兼痰兼瘀:痰证为主的可于温胆汤中酌加胆星、远志或栝蒌、薤白之类,并按心阳虚、心阴虚加减用药,阴虚者可去法夏加花粉。瘀证为主的可用蒲黄、五灵脂、川芎、丹参、三七之属为主,并加入补益心阴心阳之药。
5血压或血脂高:兼血压高者,于方中选加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牛膝之属;若气虚甚之高血压宜重用黄芪30克;血脂高者,于方中选加草决明、山楂子、首乌、布渣叶之属;若舌苔厚浊者宜加用一些除痰湿之药。但无论血压高或血脂高,治疗之关键仍在于辨证论治。
6急性心肌梗塞:①急性心肌梗塞多数病例都有较剧之心绞痛,故通脉止痛是抢救的首要步骤。一般可用冠心苏合丸1~2枚立即嚼服。但阴虚或有内热者不宜用苏合丸,可用人工牛黄、冰片各0.4克,麝香0.2克,同研末含服。②参芎汤:党参24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川芎18克、丹参18克、红花10克、陈皮2克,水煎服。若舌苔厚浊或为兼痰盛者,应加祛痰之药,如栝蒌、薤白、法夏等;若神志模糊者,是痰迷心窍,宜加石菖蒲12克,远志6克,或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之类;若心源性休克,需加用吉林参或高丽参10~18克另炖服,并根据阴虚阳虚加减用药;偏阴虚者,可用西洋参10~18克,另炖服。
冠心病用药物治疗只是一个方面,在药治同时或药治后,应注意饮食起居,以及精神生活方面的卫生,所谓起居有时,饮食有节,身心愉快等。此外坚持体育锻炼更是十分重要,体育锻炼宜采用柔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之类),不宜刚劲的运动。年过60的患者,宜散步不宜跑步,慢跑亦非所宜。
对于冠心病的标证,在强调痰阻的同时,亦不能忽视瘀闭。针对心绞痛有突然发作,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的特点,急则治其标,邓氏根据祖传治疗痛证的验方,创造出五灵止痛散,(已由广州中药三厂正式投产面世)用于治疗心绞痛发作获得较满意的效果。近年来又在五灵止痛散的基础上,结合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特点及中医脏腑经络学说,加减制成冠心止痛膏,外贴心俞、膻中、虚里等穴,使其药效通过脏腑和经络的联系直达病所。汤散、膏剂内服外用合而治之,标本兼顾,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邓氏上述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治疗经验,形成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他指导研究生丁有钦,通过检测30例心血管病痰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有关指标,与健康人组73例和未分型心血管病人组162例作比较(实验材料与方法限于篇幅从略,下同),结果30例心血管病痰证患者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及血小板电泳时间、血沉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和β-脂蛋白浓度均明显增高,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这些指标的异常是心血管病痰证患者血液流变性较突出的变化。
80年代中期,邓氏又指导研究生方显明,以益气除痰法方药对5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痰证与非痰证患者组间疗效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对78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痰证与非痰证患者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沉等指标均高于正常组(P<0.05),痰证患者尚伴有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P<0.01),35例病人用益气除痰方药治疗后,症状疗效与全血比粘度改善的符合率痰证为82%,非痰证为75%,提示益气除痰法治疗冠心病,无论是痰证患者还是非痰证患者均有一定疗效,辨证论治不应排除专方专药。丁氏、方氏两人之研究,从临床实验的角度,支持了邓氏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主张。
二、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研究,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
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仅就文献的论述及临床实践,试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如下: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肝脏的特性,前人的描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足见肝脏之阴阳相对平衡则无病,而肝脏之阴阳得以平衡,又与其他各脏有密切的关系。
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肝阳过亢的继续发展,可以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证候(脑血管意外)。肝阳过亢不已,可以伤阴伤肾,又进而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肝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前人用母(肾)与子(肝)来形容两者的关系。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而致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阳偏亢,出现阴虚阳亢之高血压。其发展亦可引起阴阳俱虚的高血压或中风等证。
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致高血压。这一类高血压,往往见心脾之证。
基于上述病机,确诊为高血压病之后,辨证可分以下四型:
1肝阳上亢:头痛、头晕、易怒,夜睡不宁,口苦或干,舌边尖红(或如常),苔白或黄,脉弦有力。
2肝肾阴虚:眩晕,精神不振,记忆减退,耳鸣,失眠,心悸,腰膝无力或盗汗,舌质红嫩,苔少,脉弦细或细数。0 O$ j4 W4 P$ p) j: r/ b
3阴阳两虚:头晕,眼花,耳鸣,腰痛阳痿,遗精,夜尿,或自汗盗汗,舌淡嫩或嫩红,苔白厚或薄白,脉虚弦或紧,或沉细尺弱。& U9 b) K5 u* V! e2 s
4气虚痰浊:眩晕,头脑欠清醒,胸闷,食少,倦怠乏力,或恶心,吐痰,舌胖嫩,舌边齿印,苔白厚或浊腻,脉弦滑,或虚大而滑。
本病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调肝为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一环,但治肝不一定限于肝经之药。清代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对于肝气、肝火、肝风的治疗共30法,用药颇广,值得参考。
王氏治肝,以肝气、肝风、肝火辨治。王氏说:“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症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王氏治肝之法虽多,而偏重于清滋。肝气、肝风、肝火之症,不等于只属于高血压,但其中一些治法,已为后世所采用。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羚羊、丹皮、甘菊、钩藤、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法是也。……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亦乙癸同源义也。”清代医家叶天士早已对肝风一类病有较丰富的经验。如华岫云为《叶天士医案》立“肝风”一证,总结叶氏治肝风之法,华云:“先生治法,所谓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是介以潜之,酸以收之,厚味以填之,或用清上实下之法。若由思虑烦劳身心过动,风阳内扰则用酸枣仁汤之类;若由动怒郁勃,痰火交炽则用二陈龙荟之属。风木过动必犯中宫,则呕吐不食,法用泄肝安胃,或填补阳明。其他如辛甘化风、甘酸化阴、清金平木,种种治法未能备叙。”这些论述,对于高血压的治疗,都值得重视和参考。
总之治疗高血压,治肝是重要的一环,但疾病变化多端,不能执一,应辨证论治。根据上述辨证,邓氏常用之治法如下:
1肝阳上亢,宜平肝潜阳。用石决牡蛎汤(自订方):石决明(先煎)30克、生牡蛎(先煎)30克、白芍15克、牛膝15克、钩藤15克、莲子心6克、莲须10克。
此方用介类之石决、牡蛎以平肝潜阳为主药,钩藤、白芍平肝熄风为辅药,莲子心清心平肝、莲须益肾固精为佐,牛膝下行为使药。如苔黄、脉数有力加黄芩;若兼阳明实热便秘者,可加大黄之类泻其实热;苔厚腻去莲须加茯苓、泽泻;头痛甚属热者加菊花或龙胆草;头晕甚加明天麻;失眠加夜交藤或酸枣仁。
2肝肾阴虚,宜滋肾养肝。用莲椹汤(自订方):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山药15克、龟板(先煎)30克、牛膝15克。此方以莲须、桑椹、女贞、旱莲草滋养肝肾为主药;山药、龟板、生牡蛎为辅药;牛膝为使药。气虚加太子参;舌光无苔加麦冬、生地;失眠心悸加酸枣仁、柏子仁。
3阴阳两虚,宜补肝肾潜阳。方用肝肾双补汤(自订方):桑寄生30克、首乌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玉米须30克、杜仲9克、磁石(先煎)30克、生龙骨(先煎)30克。若兼气虚加黄芪30克。若以肾阳虚为主者,用附桂十味汤(肉桂3克、熟附子10克、黄精20克、桑椹10克、丹皮9克、云苓10克、泽泻10克、莲须12克、玉米须30克、牛膝9克)。若肾阳虚甚兼浮肿者,用真武汤加黄芪30克、杜仲12克。
4气虚痰浊,宜健脾益气。用赭决七味汤:黄芪30克、党参15克、陈皮6克、法半夏12克、云苓15克、代赭石(先煎)30克、草决明24克、白术9克、甘草2克。
重用黄芪合六君子汤补气以除痰浊,配以赭石、决明子以降逆平肝。若兼肝肾阴虚者加首乌、桑椹、女贞之属;若兼肾阳虚者加肉桂心、仙茅、淫羊藿之属;若兼血瘀者加川芎、丹参之属。
以上是对辨证论治的一些体会。
若从预防与比较系统彻底的治疗来说,应针对病因病机采取综合措施。
1调节情志。本病与精神因素,工作紧张关系较大,对患者的精神环境与工作安排十分重要。当然患者的内因是决定因素,因此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与注意劳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措施。饮食与生活上的调节都很重要。
2体育疗法。如气功、太极拳,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论预防与治疗,都有可靠的作用。
3中西并用。中西结合治疗也是需要的,西药疗效快,中药疗效慢但比较巩固。可以结合使用。如见高血压危象,先用西药或针灸控制,然后中西并用。对顽固之高血压亦宜中西并用,至一定时期然后才纯用中药。
邓氏防治高血压病,并不单纯满足于临床治疗有效。80年代,他又指导研究生杜少辉,从免疫学的角度探讨高血压病中医分型的物质基础。杜氏根据邓氏上述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拟定含有滋阴、潜阳、补肾等方药的“邓氏降压汤”,对64例高血压病患者(含对照组30例)进行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从两组降压疗效比较,第一周中药组不及西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此后两组之间疗效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现西药降压特点为下降幅度大,降压速度也较快,而中药降压特点为呈逐渐性下降,远期疗效好。同时症状疗效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患者经中医药治疗后,除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以外,升高的体液免疫指标有所下降,IgG和补体C3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下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有所增强,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人体免疫失调的平衡得以纠正,支持了邓氏关于“高血压病是内脏阴阳失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的学术主张。
由于高血压与冠心病经常联系在一起,因此邓氏又指导研究生张英民,对119*例确诊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四型:痰证43例、痰瘀证28例、瘀血证23例、其它证型25例,以及正常组30例,进行血小板聚集性和血脂水平的测定。结果痰证、痰瘀证、瘀血证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其它证型组(P<0.01),而血脂异常与血小板聚集性相互影响,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偏高引起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更为明显。根据邓氏经验拟定的“降压一号方”,对其中44例高血压冠心病痰证(包括痰瘀证)患者治疗观察,降压疗效总有效率83.3%,症状疗效总有效率94.4%。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致动脉硬化指数(AI)比值均明显下降(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所提高(P<0.05),证实“降压一号方”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改善血脂水平、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有关。
三、脑血管意外的辨证论治研究
脑血管意外属中医中风病范围,中医的“中风”包括现代医学多种疾病。邓氏说:风、痨、臌、膈,古称四大证,而中风居其首。故历代医家对中风病论述甚广,文献资料亦很丰富。在病名上有中风、风痱、风懿、风气、卒中、类中风、真中风、非风、偏瘫、痿证……等。通过这些定名,可以概见其理论论述之广泛。究其主要焦点,在于病因、病机问题,也就是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邓氏认为,有几本书值得参考,如清代姜天叙《风痨臌膈四大证治》、清代尤在泾《金匮翼·卒中八法》、近代张山雷《中风诠》、建国初上海中医文献馆《中风专辑》,以及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长春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等。通过上述文献的复习及结合多年的临床治验,邓氏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应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内动,或湿痰、瘀血内阻,或虚阳浮越而发病。但外风外寒亦往往为本病之诱发原因。
本病的辨证分型,分为:①中脏:阳闭证、阴闭证、脱证;②中腑:肝阳亢盛、气虚血瘀、阴亏血虚;③中经络:风痰阻络、阴亏阳亢等证型。治疗上则根据上述分型,吸取清代尤在泾《金匮翼·卒中八法》及张山雷《中风诠》治中风八法的精华部分,结合个人的经验,邓氏拟定了下述辨证论治方案。
(一)中脏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发热或不发热为主要表现
(1)阳闭证: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或痰声如锯,或身热躁动,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而数。
治疗方药:至宝丹及清肝降火,滋阴潜阳之剂;针刺:十二井(针出血),太冲、人中、丰隆(均用泻法)。
(2)阴闭证: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苔白滑腻,脉沉滑。
治疗方药:苏合香丸及熄风豁痰之剂;针刺太冲、人中、丰隆(均用泻法)。
(3)脱证: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肢冷或手撒遗尿,大汗出,或汗出如油,或面色如妆,脉细弱或浮大无根,或沉细欲绝。
治疗方药:急救回阳,用参附汤,若属肾阴亏而虚阳浮越,而见足冷面赤的,则用地黄饮子;艾灸关元、神阙(隔盐灸,不拘壮数)。以上汤药均灌服或鼻饲。
(二)中腑以神清,或神情默默,善悲而哭,半身不遂或但臂(腿)不遂,失语或语言不利,口眼歪斜,或大小便失禁,关格等为主要表现。
本型多经中脏转轻而出腑,或中经络转重而入腑。
(1)肝阳亢盛: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必舌质红绛或艳红,舌体颤,苔黄或腻腐,脉必弦而有力或兼数。
治疗方药:宜平肝熄风,用羚羊角骨汤(自拟),羚羊角骨25克、钩藤15克、白芍12克、地龙12克、石决明30克、竺黄10克、云苓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兼热盛者,可加黄芩、莲子心、石膏;兼痰可加胆星、全蝎、僵蚕;兼失语者加全蝎、菖蒲,或合至宝丹。
(2)气虚血瘀: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舌必胖嫩,有齿印或黯淡,有紫斑瘀点,脉多浮大或大而无力。
治疗方药:治以补气祛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若兼失语则加全蝎、菖蒲、远志,或合猴枣散(成药)。若以血瘀为主,气虚不甚者,可用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加减。
(3)阴亏血虚: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舌必嫩红,舌瘦或舌痿,少苔或无苔,脉多沉细而涩。
治疗方药:宜养血滋阴,用地黄饮子。若兼失语,加竺黄、菖蒲、生葱。
针刺治疗:以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为原则。偏瘫者,上肢取肩、曲池、外关,下肢取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三阴交;失语者,取通里、涌泉、廉泉、哑门。
(三)中经络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肌肤不仁,手足麻木为主要表现。
(1)风痰阻络: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或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舌苔白或兼滑腻,脉浮滑或弦数。
治疗方药:宜养血祛风通络,用秦艽牵正汤(自拟):秦艽18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白第四卷113芍15克、生地20克、云苓15克、白附子10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羌活10克、防风6克、白术12克。兼热者加石膏、黄芩;痰多者,去生地加胆星;血虚者,加熟地、鸡血藤。
针灸:针地仓、颊车、攒竹、合谷(均取患侧)、太冲。久病者当用灸法,或在上述部位作维生素B1加B12注射。
(2)阴亏阳亢:口眼歪斜,舌强语謇,舌质红,苔少,脉弦滑数。
治疗方药:宜滋阴平肝阳,用钩藤饮加减(自拟):双钩藤12克、牡蛎30克、牛膝15克、竺黄12克、全蝎10克、石决明30克、天麻10克、首乌20克、杜仲12克。
针刺:地仓、颊车、合谷(均取患侧)、太冲。
西医对脑血管意外的病理生理改变认识比较具体,尤其是近年来头颅CT的广泛临床应用,故其辨病更为清楚;而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故进行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论治,疗效自应比较理想。邓氏曾治本病数十例,并于1965年与某医院搞协作时治20多例,疗效均较满意,特别偏气虚血瘀的病人疗效更明显。在中医方药使用方面,张山雷重视肝阳夹痰夹火,治用降气化痰,潜镇摄纳诸法,乃治闭证脱证通用法则,但是要根据病情,分缓急主次施用。张氏对中风的治疗,是在尤氏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值得学习。但张氏略于治瘀,反对补气法,诋毁王清任用四两黄芪治疗半身不遂,故其对瘫废不用之症,认为病延已久,“皆无痊愈之望”。其实补阳还五汤及通窍活血汤加减,对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中腑),疗效比前人方法有其独到之处;补阳还五汤取效的主要关键,在于重用北芪二至四两,甚至四两以上(此时煎药用水量及煎药时间,必须相应增加,否则便不能获得应有的疗效)。通窍活血汤加减宜用于脑血栓形成,不可用于脑溢血,应加注意。上述两方曾用于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用之得当,多获良效。
中风又为近年来中医急症攻关项目之一,邓氏对于中风昏迷(中脏)者,多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苏合香丸等,由于有麝香、安息香、苏合香等芳香开窍之品,故研碎化水,滴入昏迷病人舌上,舌为心之苗,心主神明,患者即能吸收而起治疗作用,某些浅昏迷患者在滴入的过程中可逐渐出现吞咽动作,随即便可顺利灌服。

80年代中期,邓氏指导研究生廖青对急性中风进行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临床观察31例急性脑血栓形成及脑出血患者,脑血栓形成先以活血化瘀通下,10天后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脑出血先以止血消瘀通下,待标证俱去后,以益气化瘀法重用生黄芪。治疗结果,除3例死亡外,大多恢复正常。实验研究建立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采用直径约为76~98μm的白芨微粒,配成0.2%的生理盐水悬浮液,从大鼠颈外动脉插管注射入颈内动脉,从而栓塞一侧大脑的动脉,造成急性脑缺血,实验动物术后都出现了偏瘫、惊跳等中枢神经受损症状。观察中药“黄芪化瘀”方(即补阳还五汤黄芪量减少70%)的疗效,并与中药“化瘀方”(即补阳还五汤去黄芪)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化瘀方”对实验性急性缺血性脑水肿的减轻作用比单纯的“化瘀方”更强(P<0.01),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善“半暗区”血供而缩小了梗塞范围,使缺血性脑水肿得以减轻。【陈文伯:三降汤】

三降汤:地骨皮、葛根、丹参、山楂、牛蒡子各3克。
每天一剂,用3杯热水在保温杯冲泡饮用,冬天泡25分钟,夏天泡20分钟,坚持3个月,能安全平
稳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疗效甚佳。

高血压是怎么治疗?注意这八大药方!

高血压中医称为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及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一)辩证分型
1.肝肾阴虚型
主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烦躁易怒,五心烦热,盗汗,潮热,口干喜凉饮,腰酸腿软,便干尿赤,舌红无苔,脉细无力。治宜滋肝肾明,杞菊地黄汤加龟板、夏枯草。
2.阴阳两虚型
此型多见妇女更年期并发。主证:头晕目眩,五心烦热,烘热出汗等阴虚内热现象,又有汗后背部畏冷等阳虚证候,舌红少苔或白苔,脉沉细。治宜调理阴阳,二仙汤加勾藤、煅龙牡、浮小麦。 
3.肝气郁结型
主证: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胸闷憋气,胸胁胀痛,喜叹息,善吸气,舌红苔微黄,脉弦涩。治宜疏肝解郁,丹栀逍遥散加佛手、珍珠母。
4.肝火上炎型
主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畏热,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有力。治宜清泻肝火,龙胆泻肝汤加减。
5.肝风内动型
主证: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手颤足晃,步履沉重,甚则口眼歪斜,舌强言骞,半身偏枯或牙关紧闭,鼻鼾昏睡,人事不醒,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或沉细。治宜平肝息风,天麻钩藤饮合牵正散化栽。 
6.脾虚痰盛型
主证:眩晕体胖,身倦乏力,头重如裹,痰多,浮肿,便溏,舌胖嫩,苔白腻,脉滑。治宜健脾化痰,十味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二)民间单验方
1.罗布麻叶:开水泡代茶饮,每次5克。 
2.花生叶:开水泡代茶饮,每次3-5克。
3.黄瓜藤:15克煎水2次,分3次服。
4.丝瓜络:12克煎水2次,分3次服。
5.夏枯草:10克开水泡,代茶饮。 
6.芹菜及其根:不拘量,炒菜或与胡萝卜等同煮(炒)吃。 
此外,吴茱萸研细末,取少量加醋调成膏糊状,敷两脚底涌泉穴,外用塑料纸包扎住,早晚各敷1次,为中药外敷法。
 (三)中药方剂
  (一)【方名】三草汤
  【辨证】肝郁化火上炎。
  【治法】清肝泻火,行血通经,缓急解痉
  【组成】夏枯草10克,龙胆草3克,益母草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渡舟方。
(二)【方名】玄参钩藤汤
  【辨证】阴虚阳亢。
  【治法】滋阴平肝
【组成】元参21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麦冬10克,夏枯草15克,钩藤15克,菊花10克,丹参15克,泽泻10克,生山楂1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0天为1疗程。
【出处】傅云江方。
(三)【方名】化瘀清散汤
【辨证】瘀热。
【治法】化瘀清热
【组成】柴胡10克,葛根15克,丹参15克,杭菊15克,桑枝15克,丹皮12克,赤芍10克,红花12克,地龙12克,薄荷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润民方。
(四)【方名】赭决九味汤
【辨证】气虚痰浊阻滞。
【治法】益气化痰
【组成】黄芪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决明24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白术9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五)【方名】清肝汤
【辨证】肝火上扰清空。
【治法】平肝清热,通络止痛
【组成】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地骨皮15克,菊花20克,地龙10克,夏枯草30克,玉米须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龚志贤方。
(六)【方名】莲椹汤
【辨证】肝肾阴虚,阴虚阳亢。
【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组成】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山药15克,牛膝15克,龟板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出处】邓铁涛方。
七)【方名】脾肾双补汤
【辨证】肾阴阳两虚。
【治法】平肝滋肾潜阳
【组成】桑寄生30克,玉米须30克,生龙骨3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首乌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杜仲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八)【方名】附子龟板汤
【辨证】阴阳两虚,虚阳上亢。
【治法】滋阴潜阳。  
【组成】附块6克,龟板9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何首乌15克,丹参15克,磁石30克,石决明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蒲辅周、邓铁涛、刘渡舟、来春茂、龚志贤等名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经验方

 中药处方(一)

 辨证 脾肾阳虚,痰湿内盛,水气上逆。
治法 温阳利水,健脾化痰。
方名 龙牡真武汤。
组成 茯苓9克,清半夏9克,白术6克,白芍6克,附片6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生姜4.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 蒲辅周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 肝阳上亢。
治法 清肝,平肝,潜阳,镇痉熄风。
方名 红龙夏海汤。
组成 红牛膝12克,地龙12克,海藻30克(另包水洗),夏枯草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 黎炯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 肝阳上亢,肝肾阴虚。
治法 平肝熄风,育阴潜阳。
方名 清脑降压汤。
组成 珍珠母20克,石决明25克,何首乌50克,白菊花15克,钩藤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 张成思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 肝火上扰清空。
治法 平肝清热,通络止痛。
方名 清肝汤。
组成 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地骨皮15克,菊花20克,地龙10克,夏枯草30克,玉米须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 龚志贤方。
中药处方(五)
辨证 肝肾阴虚,阴虚阳亢。
治法 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方名 莲椹汤。
组成 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山药15克,牛膝15克,龟板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出处 邓铁涛方。
中药处方(六)
辨证 肾阴阳两虚。
治法 平肝滋肾潜阳。
方名 脾肾双补汤。
组成 桑寄生30克,玉米须30克,生龙骨3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首乌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杜仲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 邓铁涛方。
中药处方(七)
辨证 肝郁化火上炎。
治法 清肝泻火,行血通经,缓急解痉。
方名 三草汤。
组成 夏枯草10克,龙胆草3克,益母草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 刘渡舟方。
中药处方(八)
辨证 阴虚阳亢。
治法 滋阴平肝。
方名 玄参钩藤汤。
组成 元参21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麦冬10克,夏枯草15克,钩藤15克,菊花10克,丹参15克,泽泻10克,生山楂10克,木香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0天为1疗程。
出处 傅云江方。
辨证 瘀热。
治法 化瘀清热。
方名 化瘀清散汤。
组成 柴胡10克,葛根15克,丹参15克,杭菊15克,桑枝15克,丹皮12克,赤芍10克,红花12克,地龙12克,薄荷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 李润民方。
中药处方(十)
辨证 肝经热盛,痰浊中阻。
治法 清肝熄风,活血散瘀。
方名 八味降压汤。
组成 紫丹参30克,怀牛膝15克,夏枯草30克,丹皮15克,马兜铃30克,钩藤15克,刺蒺藜15克,代赭石30克(碾细)。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 来春茂方。
中药处方(十一)
辨证 肝肾阴虚。
治法 滋补肝肾,降压熄风。
方名 七子汤。
组成 决明子24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女贞子15克,金樱子9克,沙苑子12克,桑椹子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十二)
辨证 阴阳两虚,虚阳上亢。
治法 滋阴潜阳。
方名 附子龟板汤。
组成 附块6克,龟板9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何首乌15克,丹参15克,磁石30克,石决明24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 姜春华方。
中药处方(十三)
辨证 气虚痰浊阻滞。
治法 益气化痰。
方名 赭决九味汤。
组成 黄芪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决明24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白术9克,甘草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 邓铁涛方。

名老中医治高血压方
处方(一)
  辨证 脾肾阳虚,痰湿内盛,水气上逆。
  治法 温阳利水,健脾化痰。
  方名 龙牡真武汤。
  组成 茯苓9克,清半夏9克,白术6克,白芍6克,附片6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生姜4.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二)
  辨证 肝阳上亢。
  治法 清肝,平肝,潜阳,镇痉熄风。
  方名 红龙夏海汤。
  组成 红牛膝12克,地龙12克,海藻30克(另包水洗),夏枯草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三)
  辨证 肝阳上亢,肝肾阴虚。
  治法 平肝熄风,育阴潜阳。
  方名 清脑降压汤。
  组成 珍珠母20克,石决明25克,何首乌50克,白菊花15克,钩藤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四)
  辨证 肝火上扰清空。
  治法 平肝清热,通络止痛。
  方名 清肝汤。
  组成 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地骨皮15克,菊花20克,地龙10克,夏枯草30克,玉米须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五)
  辨证 肝肾阴虚,阴虚阳亢。
  治法 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方名 莲椹汤。
  组成 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山药15克,牛膝15克,龟板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中药处方(六)
  辨证 肾阴阳两虚。
  治法 平肝滋肾潜阳。
  方名 脾肾双补汤。
  组成 桑寄生30克,玉米须30克,生龙骨3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首乌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杜仲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七)
  辨证 肝郁化火上炎。
  治法 清肝泻火,行血通经,缓急解痉。
  方名 三草汤。
  组成 夏枯草10克,龙胆草3克,益母草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八)
  辨证 阴虚阳亢。
  治法 滋阴平肝。
  方名 玄参钩藤汤。
  组成 元参21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麦冬10克,夏枯草15克,钩藤15克,菊花10克,丹参15克,泽泻10克,生山楂10克,木香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0天为1疗程。
中药处方(九)
  辨证 瘀热。
  治法 化瘀清热。
  方名 化瘀清散汤。
  组成 柴胡10克,葛根15克,丹参15克,杭菊15克,桑枝15克,丹皮12克,赤芍10克,红花12克,地龙12克,薄荷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0天为1疗程。
中药处方(十)
  辨证 肝经热盛,痰浊中阻。
  治法 清肝熄风,活血散瘀。
  方名 八味降压汤。
  组成 紫丹参30克,怀牛膝15克,夏枯草30克,丹皮15克,马兜铃30克,钩藤15克,刺蒺藜15克,代赭石30克(碾细)。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十一)
  辨证 肝肾阴虚。
  治法 滋补肝肾,降压熄风。
  方名 七子汤。
  组成 决明子24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女贞子15克,金樱子9克,沙苑子12克,桑椹子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十二)
  辨证 阴阳两虚,虚阳上亢。
  治法 滋阴潜阳。
  方名 附子龟板汤。
  组成 附块6克,龟板9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何首乌15克,丹参15克,磁石30克,石决明24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十三)
  辨证 气虚痰浊阻滞。
  治法 益气化痰。
  方名 赭决九味汤。
  组成 黄芪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决明24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白术9克,甘草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李士懋辨治寒凝证高血压病经验
李士懋简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医大师,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50 余年,学验俱丰。在学术上坚持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尤重脉诊,在临床上擅长应用中医疗法治疗急症、心脑血管病及内科疑难杂症等。
1. 从寒辨治寒凝证高血压病的理论基础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风眩”等范畴。寒邪虽然“客于脉外”,但其影响的范围不仅局限在脉外。风寒之邪入侵机体,经由皮毛、经络传至脏腑。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涩。寒凝血脉,侵袭经络,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清阳不能上升温养清窍,因而出现头痛、眩晕等高血压病常见症状。据此提出从寒辨治寒凝证高血压病的学术观点。
高血压病是一种与气象变化密切相关的疾病。冬季、寒冷刺激易使患者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心脏收缩力增强,周围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人体与自然界相应,阳气亦最旺于体表,毛孔张开,血脉流畅,助体内郁邪外出。然而现代社会日常出行、工作均离不开空调,加之疏于运动,使人体本应张开的毛孔反而处于闭合状态,导致体内寒邪留滞,不能及时发散。另外,冰饮寒食的肆意摄入又加重了内寒,进一步增加了寒邪所致高血压病的成因比例。
2. 如何辨识寒凝证高血压病
寒凝证的辨证指征首要是脉。在临床上,李士懋教授注重“平脉辨证”,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疾病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将脉诊作为辨证的主要方法。针对寒凝证,创新性地提出其主脉为“痉脉”,并以此为辨证寒凝证的主要依据。素体阳虚之人感邪易于寒化,寒主收引凝涩,寒客于脉外则脉因寒而缩踡收引,平时舒缓之脉变得踡缩,失去舒缓之象从而在指下形成“痉脉”的形态,指下有痉挛状态的感觉; 寒邪阻络则气机凝滞,血脉不畅,故此脉当沉弦拘紧涩滞。同时临证还发现,辨证寒凝证的轻重程度与脉的拘紧程度成正比。
恶寒、疼痛等外在症状及体征为其次的辨证指征。这些症状和体征在辨证中按其权重大致可划分为: 脉象占80%,疼痛占10%,恶寒占5%,其他如舌象、体征、症状占5%。
寒凝证或有其他兼邪,或兼气血阴阳之虚者,会出现诸多兼症,而痉、痛、寒是主要指征。只要“痉” “寒” “痛”三征俱在,尤以“痉脉”辨证为重,不管其他症状与体征再多,均以“寒客”论之,都可归为寒凝证,依此辨证,给予寒凝汤加减治疗。
3 制定寒凝汤
针对寒凝证,李士懋教授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止痉散为基本方化裁而成寒凝汤。麻黄细辛附子汤见于《伤寒论》,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神农本草经》载麻黄,曰“主中风,伤寒头痛……”,性温味辛,功效散寒解表,利水消肿,广泛用于风寒、咳喘、水肿等病症;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 《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是温阳救逆、散寒回厥的要药,临床多用于治疗亡阳厥逆,身凉肢冷、脉微欲绝等多种疾病,因疗效显著而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细辛,《神农本草经》载: “味辛温,主咳逆,头痛,……百节拘挛……”,细辛温肾,有行阳化气之功,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等病症。《金匮要略》曰: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以细辛配桂枝、当归,散寒通脉治疗手足厥冷; 《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方加减法”中更明确记载“下有陈寒者加细辛”,故细辛是专以散寒的良品。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评注曰:“当汗出如虫行皮中者,盖欲使既结之阳,复行周身而愈也。”阳复自当血脉舒张,三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温通经脉、通达上下之效。
止痉散中蜈蚣、全蝎可以解痉止痛。蜈蚣具有熄风止痉、通络止痛的功能,配以全蝎熄风止痉之力更强。然此“痉”非邪风导致血脉抽搐之痉证,乃寒凝导致血脉痉挛之痉证。二者虽临床表现不同,但病机相同,因此治疗上“异病同治”。两方合用,寒散痉解,血脉舒缓,血压自可降低。此方标本兼顾,是治疗寒凝证高血压病的良方。
细辛、附子、蜈蚣和全蝎等均有毒,使用不当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心悸等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使用时附子须炮制,常用量为10~15g,且须先煎1 小时以上,以减少毒副作用; 全蝎通常使用10g,蜈蚣5~8 条; 细辛常用6g。李士懋教授认为,传统用药强调“细辛不过钱”,实指单方而言,在复方应用中,细辛的毒副作用可以被他药牵制,如果用量过小反不能有效发挥其温阳散寒、温通经脉的作用。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65 岁。2011 年5 月12 日初诊。主诉: 头懵10 余年,头痛、颈部不适4 天。患者高血压病史10 余年,头懵,平时口服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等药,血压控制在140~150 /95~100mmHg之间。4 天前患者出现头部跳痛,颈部、背部拘紧不适感,轻咳,纳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拘紧。即刻血压160 /100 mmHg。中医诊断:头痛,证属寒凝脉痉。治以温阳散寒解痉,方宗寒凝汤加味。处方: 麻黄10g,桂枝10g,细辛6g,葛根10g,苦杏仁9g,生姜15g,蝉蜕6g,炮附片10g ( 先煎) ,全蝎10g,蜈蚣8条。5 剂,水煎服,3 小时1 剂,服后啜粥,温覆,取汗。嘱停西药。
2011 年5 月18 日二诊: 药后汗出湿衣,头懵减轻,头部跳痛,颈部、背部拘紧不适感明显减轻,仍有偶咳,余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稍拘紧。血压135 /90 mmHg。药已中病,上方加前胡9g,5 剂,水煎服,每日1 剂,不再取汗。
2011 年5 月24 日三诊: 头懵、头部跳痛,颈部、背部拘紧不适感均消失,余无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上方去苦杏仁、前胡、生姜,继服30 剂,血压降至正常。半年后电话随访,患者诉血压130~140 /85~90 mmHg 之间,无明显不适,未再使用西药。

按语: 本案初诊因脉象沉弦拘紧,故诊为寒凝脉痉,予寒凝汤加味治疗。寒凝汤中君药麻黄,传统上认为麻黄是高血压病的禁忌用药。然而也有研究发现,麻黄所含的麻黄次碱有降血压作用。麻黄在此还取其“解表散寒,发越阳气”之用,正如《金匮要略》所言:“麻黄发其阳故也”,阳气发越于外,不为寒邪所束缚,则脉静、血压降。配合温阳散寒的附子、细辛,熄风止痉、通络止痛的蜈蚣、全蝎,治疗“项背强几几”的葛根,宣肺止咳的苦杏仁等,全方共奏温阳散寒、解痉之功效。本案采用温阳解痉之法,用麻黄、附子、细辛等辛温之药,然而患者服后血压不升反降,进一步说明中医治病不可囿于常规和现代医学的病理、药理,只有掌握了辨证论治才能辨清疾病的本质,治病求本以提高临床疗效。

用道家思维解读高血压
我是研究汉传古中医的,就是汉代之前的中医,汉代之前的古中医是道家思维的。道家思维又是什么呢,说简单些,就是顺应一切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既然用道家思维来看高血压,就要去思考人体为什么会出现高血压。一切疾病其实都是人体为了应对某种特殊情况产生的应急手段,所以用道家思维看待这个问题,就会明白出现高血压是有道理的,人体不是盲目的,人体做的一切处理都是有道理的,那为什么要有高血压呢?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才能谈到怎么解决高血压。

说到人体为什么要升高血压,这就要牵扯到人类构造的问题。人类有两个特征,第一,直立行走。带来一些问题,人的海拔与体重比例,相对于其他动物,是最高的。第二,人类还有一个比其它动物容量大很多的大脑,大脑需要消耗很多气血。所以人类就存在一个困境,血压不够的话,供不上大脑,大脑就要死亡。于是天地孕育人的时候,就有了高血压这种模式,来专门应对这种情况。我们顺应人体来思考,高血压既然是人体自我调节的自然模式,那什么原因才会造成高血压呢?

第一个原因——血液清洁度的问题
清水的话,流动起来会很容易,浑水则不易。现在的人营养摄入大大超过了所需,等到岁数增长之后,身体机能走向衰退,对营养的需要只会更少,如果继续过剩,囤积的营养物质便会进入血液,血液变粘稠,流动不再流畅,心脏难以将血液送上大脑,人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升高血压,或者将血管壁变厚、变细,压力便升高,这样血液就更容易升入大脑,所以营养摄入过剩是造成高血压的一大主因。
怎么解决呢,我的观念是人到三十之后就要逐渐转向吃素。大家就要问了,人是可以吃肉的,为什么要吃素了呢。其实很简单,因为现在我们运动量太少了,大部分时候都在房屋里,要不就是在车里,当然,如果你是运动员,或者体力劳动者,是可以吃一些肉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消耗与摄入要成正比才对。所以我们可以用减少摄入的方式,或者增加运动的方式让自己的血液流通,这样不仅会减少患高血压的几率,也一样会减少癌症以及糖尿病的几率。
第二个原因——衰老的问题
我们中医讲,人老先老腿,腿是肾主管,人的元气在肾。肾是代号,指的是人的下焦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肾功能会衰退。肾是人体的压力泵,压力泵的功能降低了,血液压不上大脑,人体也会启动应急模式,将血管壁变细、变厚,就像水管,水压不够我们一捏,水就能喷出来了。
衰老引起的这一类高血压,该如何办呢。通常来讲,就是要保养自己的肾气。肝肾都属阴,所以要保养精气,晚上要早睡,不要过于操劳。还有就是,要常锻炼下肢,老是不走路,血液不走下焦,也是很不好的。所以我们正常作息,锻炼下肢,这些都可以保养肾气。我们经常形容一个老人身体好,就说腰板很硬,腿脚利索,这是因为下焦都属肾管,所以肾气好,高血压一类的老年病,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
第三个原因——身体里有淤堵
除了血液粘稠,肾脏功能不好,还有其他原因么。还有第三类原因,就是身体某一层面有淤堵,有淤堵的话,人体就会升高血压,加大压力攻这块淤堵。身体里有淤血,有痰,都属于这一类。还有另一种情况,体表不通畅,我们经常不运动并且思虑,这样容易闭塞,体表不通畅,人体气血送不到肢体的末端,所以人体也会升高血压,送气血到体表。这一类我们统称为人体大循环受限高血压。以上情况,痰湿就从痰湿攻,淤血就攻淤血,大循环问题的话,就让他生活规律,减少思虑,也能让体表大循环通畅。
治疗高血压的千古神方——续命汤
治疗高血压,中医历来有个神方,续命汤。其实我们都知道中医是要辨证的,因人而治,这种所谓的神方,只能说在多种情况下有用,也不是每一次都会有效。我现在来讲一下这个方子的组成。
续命汤里面包含三类药。首先是解表药,麻黄桂枝,发汗,打通体表循环;第二类,当归川芎这一类,去瘀血;第三类,地黄甘草,补肾补脾胃,有的还加炮附子,也是补肾阳补元气;第四类,石膏黄芩,所谓清上热降血压的。大家看传统中医很有趣,后世中医会大量用银杏叶羚羊角这一类降血压的,只治标,传统中医就很全面,都兼顾到了,所以才在高血压临床时,使用率很高,所以大家使用时还是要辨证,不可滥用。
高血压的应对方法
高血压事实上是一个生活习惯病,也是身体正常衰退引起的疾病。用药物,就算一时降下来了,生活习惯不好将来还是会出现,所以我建议大夫首先要将病人不好的生活习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找出来,然后再说药物的事。关于药物的,我就不再说了,按照我前面说的传统处方,辨证加减组合是可以的,至于辨证组方的方法,这是个大课题,在这里就不细讲了。
我在临床上见到最多的高血压病人,实际上还是营养过剩类型的多,中年以后酒肉多,又不运动引起的。其次是情绪问题,长期思虑压抑,一般来讲这两类我见得比较多。
高血压有一个应急措施,假如病人有类似中风前的一些症状,像是晕眩,站立不稳时候,我一般建议高血压患者,家里都放一些尖锐的物品在容易触及的地方,比如针,能够扎破皮肤的,因为假如血管壁破裂,一些血液进入大脑,引起中风,事实上在这时,压力只差一点的,如果差的多,全身的血管岂不是全破了,所以如果只是一点点的话,我们在手心脚心放血,压力放下来,很快就可以缓解。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一些疾病只要找到了原因就好办,当今医学的问题,就是很多疾病病因不明,所以往往找不到很好地解决方法。我们也常见到一些高血压病人,长期服药,结果越来越不好控制。也有住院的,做心脏支架,但是我们看到,就算这么处理了,结果也不一定好,怎么回事呢。还是要用道家思维来想,这个既然是自然人体的模式,我们就要顺其自然,不能采用对抗的模式,水只能疏不能堵,如果强行的去抑制,人体也只会积蓄更大的压力来反弹,所以也常常出现打了支架之后,反而发生不良的情况,长期服药很多时候也会有比较严重的情况在后期发生。到底该怎么处理高血压,相信大家知道了高血压产生的人体的原理之后,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