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如歌:儿时的童谣

 jkjkjk55 2022-09-28 发布于河北

作者:胡西林  朗读:荷 静


什么是童谣?我理解的童谣是,在儿童间广泛流传的小诗小歌。这些小诗小歌形式上简短、风趣、合辙押韵,内容上有的具有知识性、有的具有娱乐性、有的具有民俗意义,有的具有互动功能,有的有嘲讽功能,有的就什么意义也没有,光为了过嘴瘾,也引得孩子们说起来乐此不疲。

我小时候听到的一些童谣,觉得有意思,跟着小伙伴说也就记下来了。比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杜鲁门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美国出兵打朝鲜,我们去抗美援朝,憎恨美国总统好像是人心所向、童心所向。又比如“小日本儿,喝凉水儿,拉裤兜子,满地打滚儿。”也是这样爱憎分明。

“小老鼠,上灯台”是各地都流行的童谣,各地的版本还不一样:有的是“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吱,叫奶奶。奶奶叫不来,叽里咕噜滚下来”;有的是“小耗子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妈妈,妈不来,叽哩咕噜滚下来;有的是“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叫奶奶,抱猫来,喵儿喵儿抓下来。”

有一些童谣是有曲调的,比如“水牛儿”:“水牛儿,水牛儿,先出了犄角后出头哦哦。你爹,你妈,给你买的烧羊肉哦哦。你不吃,你不吃,猫儿叼了去嘞”。

小时候住平房,下雨过后,经常可以看到蜗牛在地上、在墙上爬,留下一道道闪着彩虹色的印记。北京的小孩子管蜗牛叫水牛(音:妞儿)儿,见到蜗牛或捧着蜗牛都会对着它唱。这首童谣,还差一点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唱的儿歌。有一个著名的男声四重唱还把它搬上舞台。

我看到别人写的一段回忆,同感,记录如下:“还有一首较为诙谐的,也是用一首古曲改编的歌谣:“苏武,老头卖豆腐,卖的不够本,回家打媳妇。媳妇说,不怨我,怨你给的多。”记得我小得时候,许多小学生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或者在一块玩耍的时候唱着这首歌。”嗯呐,这个调调大家都会唱,《苏武牧羊》正式的歌词是以后才知晓的:“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北京最著名的过年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

有的说辞有些出入,比如:“二十六,去炖肉”、“二十六,炖羊肉”“大年初一扭一扭”等等,但是大体差不多。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大家都会说。

有关年节民俗的童谣还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儿,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腊七腊八,冻死寒鸭;腊八腊九,冻死小狗;腊九腊十,冻死小人儿”。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等好多。

有些童谣可能年代久了,有了一些历史的味道:比如“金箍勒棒,烧热炕,爷爷打鼓奶奶唱。一唱唱到大天亮,养活过孩子没有地放,一放放到锅台上,嗞儿嗞儿喝米汤,喝半碗儿,留半碗儿,留着给你爸爸浆布衫儿。”用米汤浆衣裳,那已经是较久远的事了。

还有:“谁跟我玩儿,打火镰儿。火镰花儿,卖甜瓜。甜瓜苦,卖豆腐。豆腐烂,摊鸡蛋。鸡蛋鸡蛋磕磕,里边坐个哥哥。哥哥出来买菜,里边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边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点灯,烧了鼻子眼睛。”打火镰就是用打火石取火,这个时代就久远了。

还有:“摇铃的,你别摇,人家的孩子刚睡着。买你的针儿,买你的线儿,买你的头绳儿扎小辫儿!”童谣中所说的“摇铃的”,就是指过去北京城里走街串巷叫卖针头线脑儿的货郎。孩子们一看到,就会围着货郎唱。

许多童谣都是有些教育意义或知识意义的,但是也有很多童谣并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可能是因为新奇、有趣、搞怪,反而深得孩子们的喜闻乐唱,一代代传诵不已。我们儿时的无聊童谣,居然现在还有小孩在嘻说,比如:

“一个老头老太太,他们俩人上北海,老头背着老太太,摔个跟头起不来”;

“老头儿老头儿玩火球儿,烫了屁股抹香油儿;老太老太玩火筷,烫了屁股抹香菜”;

“星期六的晚上路灯亮,拾破烂儿的小孩排成行。老头一指挥,冲向垃圾堆。风一刮,纸一飞,拾破烂儿的小孩玩了命的追。”

我的小孙子告诉我,他们也有好多童谣,比如:“一年级的小豆包儿,一打一蹦高儿。二年级的小不点儿,一打一瞪眼儿。三年级的吃饱了饭,四年级的饿死了算。五年级的发了火,六年级的全滚蛋。

有些童谣虽然可笑、但是不文明,不雅,有太糟改人的,有涉及屎尿屁的,小孩们说唱出来,大人、老师都会呵斥、制止。可越是这样,小孩们在底下越说的欢。其实小孩子只是觉得好玩,还有点叛逆,过过嘴瘾罢了。

我们小时候还有些莫名其妙的童谣,也流传很广,比如“数一数二数老张,老张的媳妇会打枪。枪对枪,杆儿对杆儿,不多不少十六点”;

“哥俩好,哥俩坏,哥俩儿上街买皮带。你戴戴,我戴戴,你家是地主老太太。”

甚至是没有什么词儿的“索索索,亚乌亚,嘛杜启拉索米索……出了一个洋钱票儿”,许多小孩在一起拉着手说唱,最后都把手一伸,天知道是什么意思!

有一些童谣先不是孩子们说唱的,反倒是大人们对小婴孩说的。比如捏着小娃娃的小手往一块碰,再打开:“虫虫虫虫飞呀,拉屎一大堆呀,大虫前面跑呀,小虫后面追呀”,如果表情夸张点,一准儿逗得小娃娃咯咯直乐。还有“两只小蜜蜂啊,飞到花丛中啊,飞呀,飞呀,biabia,飞呀,飞呀,莫儿莫儿”作亲嘴状。逗小孩的。

小孩大了,教数数了,掰着小娃娃的手指头或脚指头:“大拇哥、二拇弟、三中指、四兄弟,小妞妞来看大戏”或者“大门栓、二门鼻、三通鼓、四要钱、笤帚疙瘩来开门儿。”还有“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个仙女来摘果,七只篮子手中提。七种果子摆七样: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既练了数数,又训练了儿童发音。
小孩再大些,可以坐着了,就可以拽着小胳膊一拉一送,说:“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去不去?拉着不去,扯着不去,叽里咕噜滚着去。”要不就蒙着小孩的眼,牵着走:“拉瞎,拉瞎,拉到河里喂王八。”
等到小孩能说话了,这才是童谣发挥作用的时候,可以敎的童谣和儿歌就多了去了:“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
“喵,喵,小花猫,小猫不吃草,小猫要吃鱼”“天长了夜短了,耗子大爷起晚了。天塌了地陷了,小花狗儿不见了。”“这么好的天儿,下雪花儿。这么好的孩子,臭脚巴丫儿。”
等到上学了,语言能力强了,想象力也丰富了,耍怪的本事也大了。这时候的童谣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比如“小板凳儿,四条腿儿,我给奶奶嗑瓜子儿;奶奶嫌我脏,我给奶奶搁块姜;奶奶嫌我嗑的慢,我给奶奶煮碗面;奶奶嫌我不搁油,我给奶奶磕俩头。”
"×××他妈,会耍叉:洗脚水,熬冬瓜:干窝头,一嘴儿仨:老咸菜,大把儿抓"。“小分头儿,二两油儿,娶个媳妇不发愁;小分头,一把抓,娶了媳妇不要妈。要妈就打架,打架就分家。”
对小伙伴,也有嘲讽的、取笑的,比如“×××的头,像地球,有山有水有河流。×××的腰像镰刀,撅起屁股像面包。”“奔儿头窝窝眼儿,吃饭挑大碗儿,给他小碗儿他不要,给他大碗儿他害臊。”
“没羞没臊没脸皮,偷人家的西瓜皮。人家给你两块糖,你给人家掏茅房。”“小气鬼,喝凉水,砸破了缸,喝不到水,讨了老婆吊死鬼,生个孩子一条腿。”“一旋横,两旋拧,三旋打架不要命,四旋打架抄板凳。”
当然也不是都这样,小女孩们的《拍巴掌歌》就很好听:“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开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梳小辫儿;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吃饼干;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写大字;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小孩吃红薯;你拍六我拍六,六个小孩吃炖肉;你拍七我拍七,七个小孩捉公鸡;你拍八我拍八,八个小孩吹喇叭;你拍九我拍九,九个小孩喝大酒;你拍十我拍十,十个小孩打倒蒋介石。”
颠倒歌谣别有意趣,其特点是偏把事物往反了说。比如:“吃牛奶,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出门碰见人咬狗,拿起狗来砍砖头,又怕砖头咬了手。”这首童谣幽默诙谐,在男孩子中间流传较广。
我在《少年文艺》上还看到一首“颠倒歌”,至今记得:“正月十五月儿明,八月十五黑咕隆咚。天上无云下大雨,树梢不动刮大风。刮得那石头满街跑,刮得那鸡蛋一动也不动。这个鸡蛋就去碰石头,把石头碰了个大窟窿。鸡蛋裂了用锯补,石头破了用线缝。世界上没听过的新鲜事,老鼠生了个大狗熊!”
我小时候在《新儿女英雄传》里看到一首童谣:“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呀?点灯,说话儿;熄灯,做伴儿,明儿早起来梳小辫儿。”觉得挺有趣儿就记下了。没想到,以后见到有关童谣的文章都记载有这首童谣,只不过有的是“上庙台儿”、有的是“坐井台儿”的,看来不只是北京地区,更多的地方也流传着。
要说各地的童谣也都各有特点,可有些又是共同的。比如我小时候在上海听到的“一只小黄狗儿,坐在大门口儿,两眼黑溜溜,想吃肉骨头。”到北京居然也有一样的童谣,只是“小黄狗”换成了“小花狗”。还有“猫来了,狗来了,老虎背着鼓来了”南北都一样。不知是南方人带到北方的,还是南北共生的。
北方是“下雨了,冒泡儿了,王八戴着草帽儿了。”“下雨了,刮风了,小王八儿回家了。”南方是“落雨喽,打烊喽,小八辣子开会喽。”小八辣子是个什么?我也搞不清楚。
我9岁之前生活在上海,倒也记得几首上海的童谣,这是在北京没有听到过的:比如“一歇哭一歇笑,两只眼睛开大炮,一开开到城隍庙,城隍老爷哈哈笑。”一歇哭一歇笑就是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是揶揄小孩儿哭笑无常的。
比如:“炒,炒,炒黄豆,噼里啪啦翻跟头。扁豆,圆豆,电线木头长豇豆,来了瘌痢头,跑了小乌头。”小乌头就是小丫头。还有顶顶有名的“摇啊摇,摇啊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又吃糖果又吃糕。”
你看,正经的没记得什么,尽记得那些没用的玩意儿。童谣从总体上说属于民间歌谣,具有浓重的民间文学的色彩,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民风与爱好。听说2008年北京童谣还被纳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这里记录的大部分是我记忆的,有一小部分是参考网上的有关文章核对与转录的。

朗诵者 荷静:退休后开启了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旅游、书法、游泳、养花……,不断开拓生命的外延。近年又习练朗诵,开启主播修炼之路。在声音的世界里,做一个心中有光的人 ,温暖自己,照亮别人。

编后:作者记录并分享这么多珍贵的“童谣”,令人敬佩。尤其是经荷静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更为之增添了不少色彩。

此文会勾起每个人儿时的回忆!请分享给亲友欣赏,也可在留言中分享您的记忆,让我们共享、共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