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重读无字之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的读书法

 我是皓春夏秋冬 2022-09-28 发布于甘肃

毛泽东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成就了千秋伟业。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去探寻毛泽东成功的奥秘。其中,他学而不倦、博学多才显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毛泽东酷爱读书,嗜书如命,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能生巧,堪称典范。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的求知精神,更要学习他的读书方法。

注重读无字之书。毛泽东非常赞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毛泽东一生中读了两部大书,一部是“有字之书”;一部是“天下国家万事万物”的“无字之书”。毛泽东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走到哪里、读到哪里、学到哪里。正因为毛泽东饱读无字之书,他得以对社会现实有着透彻的了解和体悟,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有字之书和中国国情的无字之书结合得浑然天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认为,“绩学之士,读书必有剳记,以记所得著所疑。记所得则要领明矣,著所疑则启他日读书参证之途矣”。毛泽东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就是从恩师那里学来的。毛泽东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会在重要的地方画上竖线、横线、曲线、三角或圈、点、勾等各种符号作标记,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批语。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毛泽东就曾在《伦理学原理》这本约10万字的书上用小楷写下近15000字的批注。

不盲从,善于独立思考。毛泽东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时,他提倡“四多”,认为要在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基础上做到学思结合。在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时,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发现这些书中讲的都是些文官武将,从来没有人把农民作为主人公去正面塑造。反复琢磨后,毛泽东意识到作者在著书时,本意就是通过歌颂统治者来粉饰太平。正是在不断地读书过程中,毛泽东开始深入思考中国农民的现实问题。

联系实际,时刻居安思危。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说过:“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毛泽东强调在读书过程中,要将书本内容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与读书人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等紧密地联系起来,要做到随读随想、随想随记、实想实记。

注重对比,深入研究。毛泽东善于将同一个内容的不同作者、不同版本、不同体裁、不同注释、不同评说的书,进行对比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1957年12月,他要求工作人员把各种版本的《楚辞》和与《楚辞》内容相关的著作收集起来。工作人员经过两个多月的寻找,最终收集了50多本相关书籍。对于题材相同的书籍,毛泽东还常常把观点相反的版本对比起来通读。他让人到不同图书馆借来有关美国历史的书籍,且明确表示不论是由马克思主义学者还是资产阶级学者撰写,都一并借回。

好书要反复读。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他对喜欢的书籍,总要一遍遍地研读,一次次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他都会在封页上画一个圈。在他的藏书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至少画有四五个圈。有些页面上留有各色的批注,这是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反复阅读时留下的手迹。其中,毛泽东最常读、精读、细读的一本书当属《共产党宣言》,他说自己读《共产党宣言》不下100遍。

读书有法、法无定法,读书要从个人的学习、工作、思想、需求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千书一法,要做到因人而异、因书而异。

来源:《旗帜》

责编:姚润萍

编审:陈卫平 陈竞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