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人食菱,不仅是贻笑大方

 今日字条 2022-09-28 发布于广东

江盈科,字进之,号绿萝山人,湖南桃源人,明万历二十年进士,是明朝晚期文坛“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之一,著有《雪涛阁集》《雪涛诗评》《谐史》等。

他在《雪涛小说》中记载了一个“北人食菱”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官,不认识菱角。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到了菱角,结果连壳一起放进嘴里嚼。

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这位官老爷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便说道:“我又不是不知道。之所以连壳一起吃,是因为菱角壳可以清热解毒。这个你们就不懂了吧?”

那人很奇怪,又问:“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官老爷说:“当然有啦,前山后山,哪块地不种点儿?”

当然,我们都知道,菱角是长在水中的,他就是不懂装懂,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反而现出了更多的无知。

这位北方大老爷只是沦为当地人的笑柄,而远赴福建做官的一位郑老爷则直接“祸害”乡里了。

这位郑老爷来自河南,到福建龙溪县做县老爷。手下有个衙役,名叫阿牛。春末夏初,郑老爷一大早就破口大骂。阿牛战战兢兢,以为郑老爷踩电门了。他仔细听,使劲听,只听懂了一句:“东村谁胡的,把这个人给鹅抓来!”

阿牛立马前往东村,要抓一个长胡子的人。到了东村一问,还真有个鼎鼎大名的大胡子,于是二话不说,抓了就走。

郑老爷看着堂下唯唯喏喏的大胡子,问:“东村你胡的?”

大胡子听了半天也不明白县太爷说了句什么鸟语。阿牛只好翻译:“老爷问你是不是东村的胡子?”

胡子就点头承认了。

但是,郑老爷不相信,便把众人带到县衙大堂里,指着东边的窗子对大家说:“你们看,整个大堂就这个窗口能采光,其他方向都被树木、屋顶挡住了,你们还胡乱在窗子上糊窗纸,搞得里面黑呼呼的,叫我怎么办公呢?”

大伙一看顿时明白了,只见原来通风敞亮的东边窗子,不知被谁糊了一层厚纸,糊得歪歪斜斜的,不仅难看还挡光,郑老爷问的是:“东窗谁糊的?”因为普通话说不好,所有人都听成了“东村谁胡的。

既然事情闹明白了,大家就三下五除二,一起把窗纸撕了,再用水清洗了一遍。郑老爷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转眼到了秋天,这天一上早堂,郑老爷又生气了,把阿牛挡在衙门口大声问:“东村是谁胡了又剃的?把人给鹅抓来!”

阿牛一听又是东村的事,马上点起兵马直往东村去了,村长赶紧接待,问:“这是咋了呀,兴师动众的?”

阿牛说:“老爷说了,东村是谁胡了又剃的?让我来抓人。”

村长一听就懵逼了,自打上次胡子被抓后,以为县老爷不喜欢人家留胡子,所以每天都把胡子剃得干干净净的,怎么这次又要抓他呢?但是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啊,就算一个保安,只要口罩一戴,红袖章一套都可以人五人六的人,何况县太爷,人家是有正规编制的!

于是,阿牛把已经剃了胡子的胡子又抓走了。

郑老爷问:“东村是你剃的?”

他紧张地拼命点头。

郑老爷又把一众人带到县衙大堂里,气呼呼地什么话都不说,只用手指着东边的窗子,阿牛一看,糟糕,又是谁干的?只见东窗不知道被谁贴上了窗花。

郑老爷想说“东窗谁贴的?”出口却变成了“东村谁剃的?”

胡子连续两次被抓,而且是莫名其妙就被抓了,他觉得很没安全感。古人讲,有恒产者有恒心,如果没有恒产,有个稳定的预期,也是可以有恒心的。但是现在,他连稳定的预期都没有了。谁知道这个来自北方的官老爷下一次什么时候脑袋瓜子进水,又莫名其妙地把自己抓了呢?他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于是,他就离开东村,离开龙溪,离开了福建,最后离开了中国。有传言说,他后来去了波斯。

这个故事还有个后半截,就是解释窗户纸到底是谁贴的。故事中说,这位郑老爷是带着家眷来赴任的,有一个10岁的千金,一个7岁的公子,姐弟俩和妈妈一起就住在县衙后面。

河南有换季节贴窗纸的风俗,郑夫人把这习俗带到福建了。小孩子也要贴,母亲怕他们弄不好,不让他们干。姐弟俩就偷偷地跑到公堂上,学妈妈在东窗上贴窗花玩。

这后半截故事多半是附会的,因为古代异地做官必须在千里之外,而且三年内不准带家属。

“北人食菱”的故事虽然记录在《雪涛小说》中,但多半是真人真事,因为江盈科记录的基本是自己的所见所闻。而龙溪郑老爷的故事,民间传说的成分要大一些。

不过,大明王朝时,一位北方官员到南方公干,却逼反了当地老百姓,却是记录在史册上的真人真事。

这位官员姓师,名逵,是山东兖州人,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廉吏,历经朱元璋、朱棣、朱瞻基两任皇帝,没有贪污朝廷一分钱。朱棣北征,师逵负责粮草和物资供应,这绝对是美差,油水大得很。但是,他经手的物资全都造册在案,战后核对账目,毫厘不差。朱棣对他的行事风格非常欣赏,不止一次在朝堂之上夸赞他,并号召所有文武大臣都要以他为榜样。

不过此人最大的问题是,眼中只有皇帝没有百姓。

1406年,朱棣要建造一座宫殿,师逵被派到湖湘一带去采购楠木。

楠木生长于深山之中,采伐非常困难,因为山中多猛兽,伐木者常被猛兽吃掉。老百姓当然不愿意去送死,但是师逵心中只有皇帝,他认为皇帝的宫殿比百姓的性命更重要。百姓们,一群蝼蚁而已!何况,他一个北方官员,更不会关心湖湘一带人民的死活。于是,他给地方政府施压,动用衙役强制百姓进山伐木,这等于逼着百姓去送死。

老百姓当然不干了,于是就有了反心。正巧当时有一种宗教名叫弥勒教,首领名叫李良发,他利用宗教一煽动,很快就聚集起几万人造反。

朱棣派大军镇压,才算平息了这场事变。有大臣弹劾师逵,说百姓造反都是因为师逵简单粗暴给逼的。但是师逵毕竟是为了皇家宫殿而做出了猪狗不如的事,所以朱棣并没有治他的罪,只是象征性地警告了一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