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善于和孩子来点虚的

 江南木客fh3om0 2022-09-28 发布于浙江

做人不能太“实在”,太“实在”让人看不起。

你看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中的描述: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你看他们,豪华游艇,顶流乐队;有头有脸,非富即贵;有吃有喝,山珍海味;灯火辉煌,美女明媚……多实在啊,多享受啊,实在是实实在在的享受啊!但被张岱们看不起。
那张岱们是怎么玩的呢?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没有排场,也没费什么钱,就矫了个情。然后自己宣布:完胜。
我们后世读者读了,也认为完胜。凭什么啊!
凭的是文化。 
“文”与“质”、“实”相对,就是一种很不实的东西、很虚的精神性的审美性的科学性的东西;文化,就是化成某一种很虚的精神性的审美性的科学性的东西。
文化人,就是有这种能力的人。学文化,就是学习这种能力。
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文化。因此,我们就要引导他们对这些虚的东西的重视和尊崇,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很多看起来很虚的东西其实是很“值钱”的,齐白石画的一棵白菜比一车真的白菜更值钱,梵高的几朵向日葵比一车皮的瓜子更值钱,虽然他们都是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穿的东西。
因此,生日的时候,花几百几千块钱请同学们吃一顿,也许不如买成书更有意思。有钱人家,每年生日给孩子买3000块钱的好书,等孩子上大学,五六万块钱的好书满满在架,也是前1%的家庭了。如果是二娃三娃家庭,那书房的规模,有点吓人了!
有些人会说,我买来的书,他又不看!买什么书,如何引导孩子看,这也是家长的学问,坚持18年,家长每年在这件事情上也可以增长不少学问了。也有人觉得,我买来的书,他又看不完,不是浪费吗?书是能养人的,不一定要每一页都看完的,就像你家里的钱,不一定要每一分都花完的,存在银行里一下子花不到的钱,恰好能增加你的底气和安全感。看不完的书,你就当成战略储备好了。
房子装修,最好的装饰品,就是书!装修款的10%如果是书,也是不得了的家庭了。书房是最好的学区房,书房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不是十分富裕的家庭,每年生日前全家去一趟当地博物馆、美术馆,又省钱又有意义,也是最好不过的生日礼物。如果附近有一些特殊的文化景点、文明遗址,每年生日去一趟,就是最好的仪式感,比如,每年去一趟明招书院、五峰书院……讲讲吕祖谦讲讲陈亮,一年一年的累积,就将孩子放在了历史的延长线上,他就有了和其他孩子不同的历史感和时空感……有家长问,如何培养孩子的使命感?这就是培养孩子使命感的方式之一。
有些本身不是很富裕的家庭,还在各种情况下和别人比物质,生日礼物、生日宴席、期末奖励、名牌球鞋……这在策略上不就错了吗?难道本身物质不丰富的家庭,还希望在物质上不输于人从而建立孩子的物质自信?我们这样的家庭,孩子从小应该建立的是文化自信啊!
……
我们做家长的要想在孩子的教育上省心省力一点,那么就应该将着力点着眼点放在一些大的虚的方面,比如,学习意义的探讨。为什么要你学这个学那个?是我们家长虚荣?是我们家长爱攀比?是我们自己不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是我们希望你出人头地?错了,你这么想,就把我们做家长的看扁了!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现在出钱出力,让你去探索认知的边界,去开拓自己的各种可能性……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大幸福所在!我到老都有这种兴趣,要不,再过二三十年,等你挣钱了,你每年资助我五万十万去学各种东西,怎么样?
比如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的建立。学习不是一种兴趣,它是一种责任。不是你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的东西。当然,你如果能将责任作为一种兴趣,两者结合,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我都佩服。
你现在享受的每一种东西,都是前人的伟大发明和创造。有本事,你也去发明创造一两个,造福于人,留名青史。没这么大的本事,那就老老实实学习,尽量弄懂它们,以学习的方式向伟大先贤和伟大创造致敬!不要学点东西还讨价还价一脸不情愿,好像全世界都欠你三千万一样……
瞧你那点没出息的样子。
善于和孩子来点虚的,孩子就会向自信与崇高趋近;和孩子太讲物质,孩子容易向功利和鄙俗靠近。向自信与崇高趋近,孩子就会越来越上进;向功利和鄙俗靠近,孩子的思想和行动就会不可避免地滑向下行通道……
做人不能太“实在”,太“实在”孩子都会看不起我们。哈哈

学习,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