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造统一盛世的汉代才是玉器的黄金时代!

 天宇楼33 2022-09-28 发布于四川
    继良渚、殷商、春秋三大时期之后,西汉成为玉器使用和制作的又一黄金时代。帝王之墓,要么早年被盗掘一空,要么至今未被发掘。所以,规格高、规模大的王侯墓葬,成为汉代玉器的主要来源。通过海昏侯等墓葬中的玉璧、玉磬、玉衣、玉剑具等琳琅满目的珍室,我们可以想象汉代人对玉器的痴迷程度。

图片
▲海昏侯墓发现的龙凤纹透雕玉佩。

从生到死,从公到私,汉朝人对玉器的尊崇和喜爱,可以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汉代王侯墓常用大量玉器随葬,当时流行的观念是,用玉器随葬,可以让墓主精气不散,从而保住尸体不腐。“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的观念深入人心。现存汉墓出土了大量玉器,这其中又以河北满城汉墓和广州南越王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最为著名。刘贺一生经历王、帝、候三种身份,他的随葬品中,玉器占了很大分量。

图片

▲2015年11月18日,海昏侯墓1号主墓主椁室东寝一侧平台,出土了三件玉器。其中,一件环状铜镶玉配饰,从屏风架上跌落下来。这几件惊艳出土的玉器,代表了汉玉制作的最高水平。

证明海昏侯墓主身份的,

不是硕大的金银青铜器,

而是一枚玉印

长达2000多年的岁月里,海昏侯墓的主人与其珍爱的玉器长眠于地下。历经岁月沧桑和地质变迁,它们一直安眠在鄱阳湖畔。其间,它们所在墓园遭遇过数次地壳沉降,屡遭洪水侵袭,甚至还经历过一次地震。2000多年后,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拨开土层,清理掉淤泥后,玉环、玉璧、玉佩、玉璜······它们依旧保持着墓主刚入殓时的光泽。

图片
河南·芒砀山旅游区出土的金缕玉衣,现被河南博物馆永久收藏,视为镇馆之宝

层层泥土拨开,带有龙、凤、虎图案的成组玉佩出土。主人平时所用的玉印也出现在主棺附近。方方正正的玉印上,刻着四个清晰的小篆--大刘印信。最直接能够证明墓主身份的则是另一枚印鉴,上面明确刻着“刘贺”字样--无疑,这是海昏侯墓园考古发掘进行5年多来,最让人兴奋的出土器物。

图片

图片▲玉印

此前,纵有堆积如山的铜币、光彩熠熠的金饼、厚重庄严的编钟,也无法直接证明墓主人就是第一代海昏侯,生前身份显赫的主人,决定用一枚小小的玉印向后人表明自己的身份。那个时代的人对玉器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

图片

▲礼器,方柱形圆孔。功能:礼地。《周礼·大宗伯》:“以黄琮礼地。”

朝聘礼器或佩饰,环有缺口。功能:赠人玦,表示决断、决绝。《荀子·大略》:“绝人以玦。”祭祀礼器,“半璧曰璜”,形似璧的一半。功能:祭祀北方之神。《周礼·大宗伯》:“以玄璜礼北方。”

图片▲祭祀礼器,长条状。功能:祭祀东方之神。《周礼·大宗伯》:“以青圭礼东方。”

图片

▲朝聘礼器。扁圆而有大孔,便于二人抓握相援。功能:寓“援”,上级召见下级。《荀子·大略》:“召人以瑗。”

祭祀礼器。扁圆而有小孔。功能:礼天。《周礼·大宗伯》:“以苍璧礼天。”

朝聘礼器。孔径等于或略大于边宽。功能:寓意修好、和好。《荀子·大略》:“反绝以环。”

图片

▲祭祀礼器,“半圭为璋”,形似圭的一半。功能:祭祀南方之神。《周礼·大宗伯》:“以赤璋礼南方。”

图片

▲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好谓之壁,肉好若---谓之环。--------《尔雅·释器》

琮玦璜圭璋瑗环壁,八种玉器各司其职。孔子曾如是总结玉的诸多美好品德,汉朝人推崇孔子的儒家学说,对象征德行的器玉极为尊崇。

创造统一盛世的汉王朝,

也让玉器使用达到了一个黄金时代

图片
▲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剑,有金丝缠绕,弥足珍贵,刚从淤泥中漏出真容的是玉剑首和玉剑格。

“剑者、君子武备,所以防身。”汉朝的建立者刘邦“提三尺剑,斩白蛇,遂有天下”的故事,历来为汉朝人所津津乐道。汉代贵族佩剑普遍,剑器乃是贵族出行必备之物,“世人之主,皆以珠玉戈剑为宝”。剑道如君子之道,藏器待时,厚积薄发,一旦出鞘,锋芒毕露。

图片
▲一枚精美绝伦的龙凤纹韘形佩,是非常珍贵的高等级饰物。

总的来说,汉代玉器分为四类:

1、礼器玉、主要有玉圭(也叫珪)、玉璧,其中玉璧有素面璧、几何璧纹、出阔式璧、铭文璧等几种;

2、随葬玉,主要有玉衣、玉塞、玉握,其中玉衣仅在汉代出现;

3、陈设玉,有高足杯、耳环、奁、卮、洗、枕、屏风、奔马、辟邪等玉器;

4、装饰玉,主要是佩玉、有璧、璜、扈等串珠组成的玉组佩,还有心形玉佩、玉舞人佩、翁仲、玉簪、玉带钩、玉剑饰,以及挂在腰带上的玉印和玉刚卯等精美配饰。

图片

▲玉瑗,有学者考证,瑗为礼玉,是身份的象征,非皇帝不能使用。

西汉王侯墓的出土玉器,

最能代表汉代玉器的总体风貌

 汉代所有随葬玉器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玉璧和玉衣。未被盗掘的王侯墓葬,必然会有玉璧出土。先秦时期,璧就是最重要的礼器。正所谓“苍璧礼天”。玉璧是礼天之公器,玉衣是护体之灵物。

刘贺虽然是“候”,但其身份特殊——曾经当过“昌邑王”,又登上过帝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