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书籍,向来都有暴秦、强汉、盛唐与弱宋的论断,可你是否知道:看似软弱的北宋和南宋,加在一起总共有300多年,比起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元、明、清,宋朝的存活时间还是很长的!
不仅如此,我们后人一旦提起宋朝,也总是对它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宋朝的美学观念,至今依然风靡世界。
相对来说,宋朝的创立也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温和的政权,就连改朝换代,也几乎是兵不血刃,与以往的开国皇帝相比,宋太祖赵匡胤的皇权之路还算是很平静的。
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隋主唐宗,他们要么骁勇善战,要么狠辣聪明,从个性上相比,赵匡胤并不如他们突出。
但是,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开国君主,他所建立起来的宋朝(南宋、北宋),得以延续了三百多年,而且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非常繁荣和富庶的。
危机四伏的后周朝廷
公元960年,也就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后周显德七年,当时的后周皇帝名叫柴宗训(死后被追谥为周恭帝),只有8岁。
【周世宗柴荣,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柴荣登基为帝,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rǒng)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修订礼乐、制度、刑罚,使得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区经济开始复苏。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在商议攻取幽州时突发疾病,不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在位六年。】
半年之前,周恭帝(柴宗训)的父亲周世宗柴荣驾崩了,因此这个春节是他继位后的第一个春节。
按照礼节,大年初一当天,文武百官都要上朝向周恭帝祝贺春节。可谁都没有想到,祝贺仪式还没完,就传来了一个坏消息:北方边境有契丹军队南下,而后周的敌国北汉小国,也同时派出军队东下,据说两股军队准备合军,要直杀后周的京城开封。
【宣慈皇后(后周皇后符氏),符皇后(公元932年-公元993年),陈州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人,后周世宗柴荣的第二任皇后,节度使、魏王符彦卿之女,宣懿皇后符氏的妹妹,后周恭帝柴宗训的养母,又被称为“小符皇后”或“周太后”。】
当时,周恭帝年纪太小,显然是不可能亲自处理朝政的,而他的母亲符太后也只有二十多岁,是个年轻的寡妇,一样没有能力处理国家大事。因此,后周的国政都是由范质和王溥两位执政大臣来处理的。
作为周世宗柴荣临死前的托孤大臣,范质与王溥两人一合计,就以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立刻派出一位得力干将,领军抵御敌人的入侵。
毫无疑问,这位得力干将就是当时后周国家禁军的都点检——赵匡胤。
正所谓:皇命难违。赵匡胤在接到命令后,便马上调领手下军马准备出征。
流言四起,点检为天子
正月初二,赵匡胤就派出了自己的先锋官(殿前副都点检),率领兵马作为前锋先行出发了。
恰恰就在此时,京城开封忽然传出了一股流言:将以出军之日,侧点检为天子!(意思是说:在出兵的那天,要拥立点检做天子!)
很明显,流言中的点检,指的就是都点检(赵匡胤)。
【注】:五代后周时期,都点检就是殿前禁军的一把手。根据五代军制,中央政府军队被称为禁军,地方藩镇节度使军队被称为牙军。后周的禁军当时分为两支,一支叫侍卫司,一支叫殿前司,赵匡胤是殿前司的最高统帅,因此被称为殿前都点检。
京城的流言一经传开,城内的百姓和官吏们都显得异常惊恐,终日里人心惶惶。
因为,五代时期各个王朝的皇帝换得都非常快,只要一换皇帝,紧跟着就是一场大混乱,抢劫、屠杀……可谓是生灵涂炭,百姓遭殃。
天象异常,众将拥立赵匡胤当天子
正月初三,赵匡胤也亲自率领大军出城了,见出城的大军走得非常整齐,部队的纪律也很严明,京城的百姓们才觉得心里踏实了一些。
但是,在出城的部队中,很快又传出了一股谣言……
据说,军队中有一个人非常善于观天象,他说当时的天象是: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
在《宋史》卷一《太祖本纪》中就曾有过这样的记载:“日下一日”,指的是天上有一个太阳,下面又有一个太阳,一共是两个太阳,并且两个太阳还在互相激荡搏杀。
要知道,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古谚:天无二日。如今,天上出现两个太阳,还在相互搏杀,肯定是非常不吉利的。
当赵匡胤率领大军走到陈桥驿的时候,部队就在此驻扎了下来。此时,军队中的一部分将领就聚集在一起,开始商量另立天子的事情:“如今,小皇帝(周恭帝)才只有8岁,不能理政,我们干脆立点检为天子吧!反正已经有谶言传了出来,咱们何不照此谶言来以应天命呢?”
禁军将领们商量完之后,便找到了赵匡胤手下一个最得力的文官赵普,把他们的想法告诉给了赵普。
赵匡胤醉酒撇干系
那么,在禁军将领们策划此事的时候,赵匡胤在干什么呢?
根据史书记载,赵匡胤当时喝醉了酒,正在睡大觉。
于是,其弟弟赵光义对拥进大帐里的将领们表示:“太尉赤忠,必不汝赦。”(太尉,指的是赵匡胤当时的荣衔。整句话的意思是,太尉是绝对忠于大周王朝的,也绝对不会同意你们另立天子,等其酒醒之后,知道你们干出了这种事情,肯定不会赦免你们。)
当时,将领们先是愣了一下,但立刻就变得更加坚定了:“我们现在已经表明要另立天子了,如果此事不成,肯定都是谋逆大罪,因此也没有任何退路了!”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赵光义和赵普二人还曾掏心窝地劝过这些将领:“如今外敌当前,我们何不先将契丹与北汉的军队解决掉,再考虑另立天子之事。”
谁料,这些将领压根就不同意,急赤白脸地说道:“如果太尉不肯接受,我们就绝不再往前走了!”
言外之意,事情已经闹到了这一步,按照当时五代的传统,被拥上位的这位将领如果不识抬举的话,肯定会被这帮人立马除掉的。
当时,赵光义和赵普也没有办法,因此只好表示:“既然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那咱们也只能接着做下去,但你们一定要严加管束好各自手下的士兵,绝对不能做出烧杀抢掠之事。同时,一定要保证好京城官员和百姓们的安全。”
根据史书记载,此时的赵匡胤还在那里呼呼大睡,烂醉如泥。换言之,对于大家商量的另立天子之事,是在赵匡胤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其手下人自作主张开始忙活的!
首先,陈桥驿距离汴京开封只有四十里地,于是他们便派人立刻返回开封城,先安排军队将赵匡胤的家人保护了起来。
其次,再通知禁城(宫城)里和赵匡胤关系很好的几位将领,以及石守信和王审琦两位禁军大将,让他们在保护赵匡胤家属的同时准备接应。
最后,他们就在赵匡胤身边候着,待其酒醒后将整个事情的部署全部告诉他。
赵匡胤半推半就,黄袍加身
根据宋朝大臣司马光的笔记《涑水纪闻》记载:当时的赵匡胤一直在睡觉,而策划此事的将领们则围在赵匡胤的大帐周围,一个个把刀都拔了出来,显然是要逼宫。此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先入账,与其将整个事情仔细说了一遍,赵匡胤立马就惊醒了,可还没等他缓过神来,一位兵将就拿着已经做好的一件皇帝的黄袍,一下子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此时的赵匡胤一脸茫然,可在场的所有将领却立刻跪在了他的面前,高呼万岁。
而这件事情,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袍加身”!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赵匡胤的反应就只有三个字:固拒之。(固,古汉语中是坚决的意思)
面对赵匡胤的坚决拒绝,将领们自然是不会听的,于是即刻将其拥上马背南行,往开封城疾行。
关于上述事件,在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包括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篇》这两部正式的笔记和史书中,都是这样记载的。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产生疑问:赵匡胤是不是在装,是在演戏?自打他一出门就谣言四起,谣言从何而来呢?会不会就是他手下人散布出去的呢?
虽说,赵匡胤没有亲自出面,但起事的这些将领基本上都是他的亲信,其中还有自己的亲弟弟赵光义,很难说这件事情事先没有得到他的授意!
或许,赵匡胤是为了避嫌,故意装作酩酊大醉,万一事情不成也好有个说辞与推脱,如果他的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就算被人拿刀架在脖子上,作为禁军统领的他也是绝对不会答应的,可他最后还是勉强答应了,谁敢说赵匡胤当时真的不想当皇帝?
无论如何,抛开被迫与否(拉着军队或被军队拉着回到京城),赵匡胤就是当上了皇帝!
赵匡胤兵不血刃,改朝换代
刚一回到京城,赵匡胤就和手下的将领们约定了几件事情:第一,必须保护小皇帝(周恭帝)和太后(符太后)的安全;第二,绝对不能伤害朝中的文武百官;第三,绝对不能对老百姓进行任何的烧杀抢掠,如果谁敢违反,定会对其加以诛杀,并且还要灭其三族。
实际上,赵匡胤当时和手下将领们的约定,也可以说是约束,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头脑清醒的赵匡胤,非常明智地维护了朝野官员和老百姓的人身安全,给自己争取到了最大限度地谅解和支持,没有弄到鱼死网破的地步,同时也赢得了人心。
因此,赵匡胤的这次改朝换代,基本无人伤亡,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特别是京城里的百姓们,没有受到任何乱兵的烧杀抢掠,可谓是兵不血刃地起事成功了!
后周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那么,如今赵匡胤改朝换代成功,开封城内的后周朝廷在干什么?又准备怎么办呢?
正月初一,后周得到了外敌入侵的战报;正月初二,赵匡胤派先锋官出兵了;正月初三,赵匡胤本人也率领大军出征了;正月初四,赵匡胤“黄袍加身”又回到了京城。
由于事发突然,当时京城里的朝贺活动还没有结束,小皇帝还坐在大殿之上,而文武百官则坐在殿里,正在讨论国家大事。
就在此时,城外的赵匡胤便派手下大将潘美带来了消息(告知众人):陈桥兵变,赵匡胤已经黄袍加身了。
听到了这个消息,殿内的后周大臣们如雷轰顶,立刻乱成了一锅粥,尤其是当初决定派赵匡胤出征的范质与王溥两位宰相,简直是后悔无及。
当时,范质握着王溥的手,捶胸顿足地说道:“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
见文臣如此懦弱,只会手拉手在那里痛心疾首地流眼泪,身为武将的韩通更是忍不住气愤不已,立刻拍案而起并骑马回家,准备组织和调动城内军队来抵抗赵匡胤。
【注】:韩通当时也是中央禁军里的一位重要将领,但却不属于赵匡胤的殿前军,而是侍卫司的领头大将。
谁料,韩通刚刚到家,就被赵匡胤的亲信王彦升杀掉了,包括一家老小全都杀于府中。
赵匡胤演技过人,摆平旧僚
虽说,韩通一家人死了,但开封城内的老百姓基本上却是安堵如故(和平常一样相安无事),他们看见赵匡胤的部队初三出城,初四回城,而且回来后纪律严明,任何大事也没发生,自此心里也就踏实了。
赵匡胤进城后,还是回到了当初自己当都点检的衙门里。没过多久,范质和王溥两位宰相,就被赵匡胤手下的军士押了过来。
虽说,赵匡胤如今掌握了军队,但文武百官还没有完全听从于他,要想摆平朝中的众位大臣,就必须先摆平这两位宰相!
根据《宋史·太祖本纪》的正式记载:
【太祖进登明德门,令甲士归营,乃退居公署。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质等未及对,列校罗彦环按剑厉声谓质等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
【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赵匡胤)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
当时的赵匡胤绝对是一位高级演员,一见到两位宰相就立刻痛哭流涕地说道:“我受世宗厚恩,如今为六军逼迫才走到了这个地步,实在是有负于天地,惭愧不已!”原本,两位宰相就已经吓得心惊胆颤,以为自己性命不保了,没想到赵匡胤却对自己来了这么一招。同时,其手下将领们也在一旁大声嚷嚷:“我们如今没有主人,今天必须得弄出个皇帝来。”
幸亏范质和王溥二人还算聪明,他们二话没说立刻跪了下来,顺坡下驴地对着赵匡胤大呼万岁。而赵匡胤和手下将领们做事也够利索,见两位宰相都已经摆平了,于是马上率领人马感到了崇元殿,换上皇帝的衣帽,举行禅位大典。
正式典礼之前,众人才发现还没有官员起草禅位诏书,就在此时,翰林学士陶谷从衣袖中掏出了一份已经写好的禅位诏书,并即刻当众宣读,等这份以后周小皇帝和皇太后名义所下的禅位诏书读完之后,赵匡胤就正式成为了新朝的皇帝。
此后,禅位的小皇帝(周恭帝)被赵匡胤封为郑王,而后就与母后(符太后)一起被软禁起来,成为了两个锦衣玉食的高级囚徒。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四,赵匡胤登基为帝,正月初五改元建隆。自此,大宋新朝代的建隆元年来临了。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赵匡胤篡国的过程非常神速,也非常简单,如同演戏一样。
要知道,赵匡胤所处的五代十国,是一个非常动乱的时期,根本就不讲究什么君臣之义,但凡是换了朝代之后,自己的待遇和俸禄不变,绝大多数的文臣武将还是无所谓的,给谁干活都行!
为此,五代时期的后晋,一位名叫安重荣的军阀就曾说过: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天子难道是什么天生的贵种吗?只要谁的手下兵强马壮,谁就能当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