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深到骨子里的教养,是不让别人“难堪”

 w2666 2022-09-28 发布于广西

作家凯鲁亚克说:“教养是一种不用说出来的美好。”

生活中,有的人总是喜欢高调地去帮助别人,恨不得众人皆知。

如此做法,虽然是在行善,却也有可能会伤害到被帮助的人。

深到骨子里的教养,是即使站在给予的角度,也依然能够体谅被帮助者的感受,不让对方感到难堪。

01
不让别人难堪,知人不评人
图片

古语云:“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管好,就已经是不容易了,何必去多管闲事呢?

有的人,自己的事情还是一团乱麻,却总是热衷于去管别人的私事。

他们把别人的私事,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还添油加醋的评论。

结果,给当事人造成了各种不良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意为人知的私事。

面对别人的私事,如果不小心知晓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装不知,保持沉默。

如此做法,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能为自己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口德即品德。”

一个人用言语伤害他人,损害的,也是自身的福报。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多是由于“话太多。”

只有克制自己的“评论欲”,知人不评人,才能还自己的生活一份清静。

02
不让别人难堪,得理且饶人
图片

《增广贤文》中说:“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面对别人的错误,有些人总是喜欢紧紧抓着不放。

他们或者是为了发泄心头的怒火。

等到他们消了气,才会停止对犯错的人的指责。

或者是为了欺辱他人。

一旦他们抓住了别人的把柄,便会肆意的攻击别人。

不管出于何种动机,面对别人的错误,步步紧逼,是不妥当的。

《道德经》中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面对他人的错误,能够容人之过,不苛责,显示的,则是自身的涵养与格局。

咄咄逼人,把别人指责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并不能显示自身的能耐,反而暴露了自身的狭隘与刻薄。

再者,指责别人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不貮过”。

但指责过度,很可能不但不会让犯错者反思错误,反而会令犯错者产生逆反心理,变本加厉,如此便适得其反了。

能够征服人心的,从来不是疾言厉色指责,而是“润物细无声”的体谅。

面对他人的错误,点到为止,不让对方难堪,换来的必然是对方的感激与反省。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

懂得宽容他人、善待他人的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善待。

03
不让别人难堪,放下优越感
图片

俗话说:“玩物丧志,玩人丧德。”

德,即得。

一个人,纵然是身处富贵,如果丧失了德行,也就离破败不远了。

有些人一旦身处富贵,就一副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模样。

在他们看来,如此才能显示出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态。

实则不然。

如此傲慢的姿态,恰恰暴露了他们的浅薄与无知。

古语云:“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一个人越是见识广阔,往往就会越谦卑,越会平易近人。

温润如玉,光而不耀,才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

如果自己个子高,就不要在个子矮的人面前,谈身高;如果自己身材好,就不要再胖的人面前,谈身材;如果自己皮肤白,就不要在皮肤黑的人面前,谈肤色。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一个人付出的善意,对他人的体贴,最终,也会返回到他自己身上。

结语:

契科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不去看他。”

每个人都会有处于困窘的时候。

面对别人的困窘,有时候,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视而不见”。

这份“视而不见”的沉默,看似什么都没做,却是对他人最大的善意。

愿你我,都能温暖待人,同时也照亮自己。

与君共勉。

*来源:哲学  作者:龙靖,一个热爱哲学的理工男,自由撰稿人, 愿用一支笔,点亮每一盏心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