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藩王选讲(贰拾贰)-吴王朱允熥

 省愚杂谈 2022-09-28 发布于四川

(本文的唯一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379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12分钟)

上一辑,我们讲述了朱雄英的故事,在其结尾之时称,朱雄英是改变大部分明初历史走向的人,剩余小部分是谁改变的,今天将用简短的文字揭晓这一答案。
或许已经有朋友可以猜到了,他便是朱雄英的胞弟,朱允熥。
省愚自青少年时期开始关注明史,最开始接触时,能够看到的书籍或者文献里,即便提及过朱允熥的名字,也很自然而然地被自己给忽略掉了。
最近十年,忽然在互联网上发现一个论题,说,朱标过世后,真正应该接替朱元璋皇位的是朱允熥,而不是朱允炆。
说明朝,讲藩王。如果说朱雄英的虞王是追封的,所以提他有点牵强的话,那么今天这位朱允熥,他的吴王爵位是实实在在被他的皇帝兄长朱允炆册封的,属于实至名归。
今日,我们就讲述吴王朱允熥的故事。

没有朱允熥的画像,以其父朱标的影视形象代指

  • ·朱标真正的嫡次子
本段落小标题,已经完全介绍了朱允熥的身份。
没错,虽说他是朱标的第三子,头上有大哥朱雄英,二哥朱允炆,但是,他才是实实在在的嫡次子,因为他和他大哥朱雄英是同母胞兄弟,他的母亲也是太子妃常氏。
也因为他是常氏的儿子,所以他也是常遇春的外孙,蓝玉的甥孙,这句话用小本本记下来,后面还会细聊。
137811月,朱允熥出生,是为朱元璋的第五孙,前面四孙,我们都讲过,长孙朱雄英,次孙朱济熺,三孙朱允炆,四孙朱高炽。
根据现代社会对于天气的理解,朱允熥出生之时应该是当年的秋冬交际。然而,他出生后的那一个冬天,对于老朱家来说,并不太平。
  • ·满月母亡继母立,十四父卒更弦张

为什么不太平?因为朱允熥出生后一个月,其母亲太子妃常氏薨逝。

上一辑我们讲述朱雄英的时候就提及过此事,常氏的薨逝大概率与朱允熥的出生直接相关。常氏在23岁的年纪离开人世,大概率是因为产后抑郁与免疫力下降搭配导致,在明初那样的医疗环境下,这是一个十分难以处理的局面。

上一辑我们也讲述过,太子妃常氏薨逝后,太子次妃吕氏被朱标扶正,自此,吕氏所生的朱标次子朱允炆也莫名成为了嫡子。

然而,省愚想说,这样所谓扶正吕氏就把朱允炆算作嫡子的论法,个人认为不太符合《皇明祖训》的文件精神。不过那时候,朱元璋或许会认为,此事件将来朱标会处理好的,所以,在当时的朝野上下与后世史学者看来,朱允炆算嫡子这事情仿佛也没有太多的过错。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朱允熥14岁那年,他父亲朱标也薨逝了。这里多说一句,也有一个所谓阴谋论的说法,说朱允熥这孩子命里与父母相克,出生便克死了母亲,未成年随即也克死了父亲。关于这种论调,就算是一家之言,供各位看客参考吧,就不做详细分解了。

但是,实实在在的是,朱标薨逝,致使老迈的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此刻,在当初扶正吕氏后造成的嫡子庶子的纲常论断,就需要朱元璋做出一个决断了。

根据历史的结果来看,朱元璋选择了认可侧室扶正之前所生的孩子算作嫡子的做法,也是因此明朝历史在此处改弦更张,原本毫无承继可能的朱允炆,顺位落在了朱允熥之前。

那么,为什么呢?

  • ·其实,他更有资格做皇帝

要解释为什么朱允炆算作嫡子这个问题,几乎是很难的,因为,我们站在当今社会的视觉上去回望六百年前的史学观点,很难再去揣测朱元璋的想法。

如果非要解释原因的话,省愚认为,当时已经64岁的朱元璋在朱标突然去世后,他自己所有的计划被全盘打乱,他已经顾不上到底谁是嫡出,谁是庶出这样的礼法,就凭朱允炆比朱允熥大11个月,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幼主”的产生,因为,那时的朱元璋,已经到了暮年,随时有撒手人寰的可能。

虽然,我们可以站在几百年后一切结果尽知的情况去评价说,不应该认可朱允炆的嫡子之位,同时朱允熥更有资格做皇帝。但是,朱元璋当时是无法想到的,等他驾崩后,他的儿子会起兵造孙子的反,他以为选朱标儿子最大的一位就可以有江山永固的保障,实际上后来的发展,一切都不如他所愿。

这也不能怪朱元璋,这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局限性。

  • ·祖父诛功臣,防其被利用

因为确立了朱允炆的储君之位,这时候作为常遇春外孙、蓝玉甥孙的朱允熥,就显得很特殊了。

所以,这里抛出一个史学观点,在某些特定的时候,省愚认为,朱元璋在朱标过世后对于功臣,尤其是对于以蓝玉为首淮西武将集团的大开杀戒,都是因为朱允熥的存在。朱元璋担心,等他离世后,武将们会拥立朱允熥从而冲击朱允炆的皇帝宝座。换言之,朱元璋担心,朱允熥被利用。

关于“蓝玉案”,我们就不再赘述了。对于这里所提及的朱元璋的担忧,省愚表示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后来牵扯一万五千条人命的杀戮,可是把老朱杀红了眼。为了保住朱允炆,老朱不惜杀掉如此多的功臣,不惜彻底让朱允熥死心,其实原本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朱允熥或许就根本没往那里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夸两句朱棣,隐忍得太好了,当时若是露出了半点马脚,朱元璋或许也会换个思考方式。

  • ·安静地做一个吴王

终于,这一天还是来到了,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朱允炆即位的第二年,是为建文元年,作为皇帝亲弟弟的朱允熥被封为吴王,封国拟定位于杭州,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不过,当时21岁的朱允熥未能就藩,因为那几年他哥朱允炆正在与四叔朱棣扳手腕呢。

假如当时没有靖难之役,朱允熥这辈子或许可以安安静静地做一个吴王,在江南过自己的逍遥日子。然而事与愿违,那时候,他几乎所有的至亲都没有了,父母没有了,祖父母也去世了,外公他没见过,大舅常茂也早在1391年去世,做皇帝的哥哥还不是一母所生。

朱允熥打着灯笼找,能够找到的唯一一个算是至亲的就是二舅常升,根据非正史的记载,常升是帮助朱允炆抵挡燕军的主要将领之一,靖难过后,常升在永乐初年“被死亡”。

靖难结束后,朱允炆消失得无影无踪,此时的朱允熥连做吴王的机会都没有了。

  • ·靖难后贬居漳州,同年回京废庶人

1402年,朱棣即位后,朱允熥便不能再做亲王了,朱棣将其贬为郡王,封号为“广泽王”,封地位于漳州。漳州本是建文初岷王朱楩被贬谪所居住的地方,朱允炆当时把朱棣的弟弟朱楩贬谪去漳州,此刻朱棣主政后,朱棣也把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贬谪去漳州。

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居所,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

即便是郡王的封号,朱棣也没有让朱允熥“享受”多久。当年农历九月,朱允熥与四弟朱允熞同时被朱棣召回到燕京,朱棣以“不能匡正其兄惠帝以及心怀怨愤”为由,将朱允熥兄弟二人皆废为庶人,自此,禁锢在凤阳高墙之内。那一年,朱允熥24岁。

与朱允熥同时被禁锢在凤阳的,还有当时17岁的朱标第四子朱允熞,当时11岁的朱标第五子朱允熙,以及当时仅1岁的朱允炆次子朱文圭。自此,朱标家的所有后代,要么死了(朱雄英),要么不知所踪了(朱允炆、朱文奎),剩余的,全部圈禁在凤阳老家。

  • ·不惑之年惨遭诛,高墙之内留后人

在即将结束朱允熥故事的讲解之前,首先还是向大家致歉。在《省愚说明帝-明惠宗朱允炆》一文中,省愚说,朱标的所有后代绝嗣,这应该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当时省愚查阅史料有误,朱标应该的的确确有后代传袭,结合史料分析,应该即是朱允熥与朱文圭。

朱标第四子朱允熞在被废为庶人后不久便去世,享年不详,史书未记载其任何婚配或者后世子孙的记载。

朱标第五子朱允熙在公园1407年2月初的一场大火中离奇身亡,时年15岁,未婚配,无后世。

而明史记载,本文主角朱允熥在1417年“暴卒”。直到万历年间,民间有记载,称1417年之时,当时蜀王朱椿第三子朱悦燇诈称是“建文君”,朱棣因此认为当时朱标唯一在世的儿子朱允熥不能再留下,防止其被利用,所以将其杀死。朱允熥时年39岁,年近不惑之年。

1457年,英宗朱祁镇夺门复辟,《英宗实录》记载:“今遣太监吴昱管送吴庶人及其母杨氏等共一十八名,日前去凤阳居住。每月令所司支与食米二十五石、柴三十斤、木炭三百斤,听于军民之家。自择婚配,其亲戚许相往来。”

这里所说的“吴庶人”,应该是朱允熥的儿子或者孙子。如果是儿子,名应为“朱文X”,X为五行属土的某字;如果是孙子,名应为“朱遵Y”,Y 为五行属金的某字。个人猜测,大概率是儿子“朱文X”,

这里所说的“其母杨氏”可能是朱允熥的正妻,也可能是朱允熥的儿媳。个人猜测,大概率是“朱文X”的母亲,即是朱允熥的正妻。

到了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令工部供给建庶人朱文圭的后世与吴庶人朱允熥的后世衣料,为其家中女奴穿戴使用。

成化二十一年,是为1485年,守备凤阳太监李棠奏称已故吴庶人的姐姐,这里的已故吴庶人是朱允熥的儿子“朱文X”,他的姐姐即是即朱允熥的女儿,“年八十六岁,近卒于高墙内”,请求令所司安葬。

宪宗朱见深闻之恻然,“啊,还有这样一位宗室?”论辈分,朱见深应该把这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称呼为姑奶奶。随即,朱见深命礼部令所司按例安葬。根据古人算虚岁的习惯,这位朱允熥的女儿应该出生于1400年。

几百年后的20世纪30年代,学者王丕煦、梁秉坤等纂修的《莱阳县志》里有关于朱允熥后世的记载,不过该书将朱允熥后人名字记载为“朱载坤”,这是错误的,“载”字是燕王朱棣家的谱系,比如后来的穆宗朱载坖。所以,如果是朱允熥的儿子的话,名字应该是“朱文坤”。不过省愚认为《莱阳县志》要么是误记,要么是瞎说,因为其书错误之处太多,不仅犯了谱系误乱之错,甚至把后来朱高炽的年号“洪熙”记载成了“弘熙”。个人认为,不太可信。

至此,吴王朱允熥的故事讲述完毕。说是吴王,其实他的一生作为“吴王”的时间极短。最开始他是太子的嫡子,皇帝的嫡孙;后来他做了三年没有存在感的吴王;再后来,他被贬为广泽王;此之后,他一直是庶人直到去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