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年轻一代走上了“断亲之路”?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亲戚很窒息

 谢耳朵馆长 2022-09-28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亲戚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因为有血缘纽带维系,彼此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密性。但凡我们遇到困难,我们最先求助的也是我们的亲戚。
小的时候,我们和亲戚的关系是最近的,只要多走动一些,彼此就会变得非常亲密,那时候长辈对我们都很好,彼此真诚相待,患难与共,我们也在心底把他们当作真正的亲人。
长大后,大家斗有了自己的生活,亲戚之间也因为疏远逐渐淡化。许久不见的亲戚突然联系,多半是因为利益关系。
于是我们就明白了那句话:亲情是天生的,血缘是天然的,但是亲人的感觉却是靠后天交往来的。
并不是说这个世上没有真情,而是每种真情背后,都必定有需求。为什么年轻一代走上了“断亲之路”?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亲戚很窒息。
有的亲戚连陌生人都不如,甚至还不如外人,这种关系已经失去了亲情的意义,我们把这种亲情,叫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利益关系。
莫言《晚熟的人》这本书,讲述了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衣锦还乡,与亲戚来往之后见证的百态人情,万象人间。
其中有这样一句名言解释了这种利益关系“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晚熟的人,到了合适的时候,出现了能让他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便会闪闪发光的。”
莫言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有句话说的好,真正造成亲人之间疏离的原因,不是冷漠,而是越界。
亲人之间,总有人借着亲人关系,交浅言深,比如每年过年回家总是会问那几句“结婚了吗?”“找对象了吗?”“什么学历呀?”“工资收入怎么样?”然后就自带主张地给你提意见,甚至帮你“办事儿”。
这类亲戚多以中年女性为主,她们最喜欢干两种事,不顾感受地参与你的生活,还有救是一厢情愿地替你做决定。
人与人之间,过分的关心,真的很让人难受。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叫做:“你被逼婚到什么程度?”有位农村的女生表示了自己的无奈:她明明已经有男朋友了,亲戚却给他爸妈介绍了“条件更好的对象”,最后一群人逼她去相亲,结果大过年的,她不得不躲到二楼的谷仓里,虽然里面很脏,但她宁肯这样也不愿见到那些亲戚 。
这部分亲戚大多自卑又狂妄,他们认为你跟他们没什么不一样,最关键的是他们自己年过半百却过得非常糟糕。
这个时候,他们就不希望你将来这个年龄过得比他们好,所以就假装以“过来人”的身份和口气,以高高在上的口吻,对你指指点点,总想给你建议,替你做决定。事实上,这些事无一例外都是他们挖空心思想做却因为无能做不了的。
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投射心理亲戚自己做不到事情,也会认为别人做不到,自己讨厌自己,厌恶自己,就转化为对别人的讨厌和厌恶。
和投射心理有关的还有“自我分化水平”。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也称为自我分辨、自我辨别,是由家庭治疗的心理学家鲍恩所提出来的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他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良好的自我分化水平,应该完成理智和情感在心理上的分离,同时懂得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
很多亲戚仗着熟人关系,跨越人际关系的边界,总想去说服对方,完全没有把握好亲密和独立的平衡。
要么想着找你借钱,一旦你想让对方还,对方就开始道德绑架“这点钱还一直催,还是不是亲戚了。”
要么就是喜欢干涉你的私事,先给你讲自己的家事,然后再来干涉你的私事,甚至是把你的的私事说给其他人。
这些亲戚的自我分化水平明显不足,他们总喜欢把别人拉到自己的世界里,或强行参与到别人的世界里,把简单的关系,变成了复杂的多元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的00后,90后都流行断亲热,因为在这样的亲戚关系中,身处其中的孩子,要在金钱和心理上被迫成受他们的双重控制,很难完成自我分化。
年轻人断亲,其实就是通过情绪阻断的方式来逃离情绪缠结的痛苦,完成自我的分化。
无论是谋划陷害,还是刻意讨好。各种亲戚之间反目的根本原因,其实还在分化不够彻底,很多人迫于亲戚关系无法从中割舍,自然而然要无限内耗,无形中被对方掌控,最终导致各种复杂问题。
人就是这样,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失败,就喜欢回过头来唱高调,在亲戚圈子里面再崭头角。
人与人之间,三观不同很正常,因为成长环境不一样,不要以为亲戚就会无条件的包容你,也不要因为是亲戚关系就自我道德绑架。
彼此之间保持正常距离就够了,能容的地方则容,容不了大可减少来往,执着于说服对方只会造成冲突,最后弄得深仇大恨,连亲戚这一层脸皮也撕破,实在得不偿失。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