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且思且行且成长】巧借外力克惰性,不待扬鞭再出发

 麻雀校长张学勇 2022-09-29 发布于山东
     巧借外力克惰性,不待扬鞭再出发

          2002年7月15日
有人说,人与人的差距决定于8小时之外,这话一点儿不假。假期来临,因为炎热,更因为疫情,不宜到处乱跑,大把的时间可供我们自由支配。但人是有惰性的,往往只顾享受空调、WIFI、西瓜带来的惬意,虚度了每一个日子。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假期收获多多呢?巧借外力克惰性,激发内需再出发。
这个假期,我计划阅读四本书:梅洪建《简约的力量》、朱永新老师的《教育:创造无限可能》、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于洁老师的《我就想做班主任》。
书选好了,不想干怎么办?我跟自己“约法三章”,上午至少读一个小时的书,实在不想看了吧,就利用“微信读书”APP的听读功能,闭目倾听相同的内容;晚上要把所读部分中精彩的章句整理,一字一句地纯手工输入到电脑上,做好“电子读书笔记”。我还加入了一个教师网络阅读联盟组织,和书友结对,互相监督、互相提醒,每天要打卡、要分享、要交流。我想:和一群尺码相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行走,才能走得更远。
这个假期,我打算写三万字左右的文章。乍一看,很多,但仔细想想分解一下,并不是多么难以企及的目标。每篇文章1500字算的话,也就20篇左右,也就是说,大约三天写一篇。写点什么呢?除了完成自己平时记下的一点儿灵感,主要写一写教育报刊杂志的征文,选择自我感觉比较好的,投一下稿,说不定也会有意外的收获。而且,这些征文都是有时效性的,在截稿日期之前,必须完成,无形之中给自己一种压力,能够很好地帮助自己战胜惰性。另外,我还借助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给把自己零碎的、点滴的思考找一个展示的平台,借助粉丝的点赞、期待倒逼着自己把更多的思考变成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