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文人的“雅集”|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

 黄之中 2022-09-29 发布于上海

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这座北宋文人流连的古村其更新示范了另一种'联系’的可能——'生长’,这种既自然又浪漫的创造,终于将上海'追问去处’与'追溯来路’联系了起来,也终于将空间置于了时间之中,从而让乡愁和新生得以彼此攀援。

图片
青浦区博物馆馆长王辉说:将海派城市考古的触角深入聚焦到沪郊偏僻的小镇章堰,叙说古桥古街的缠绵,记录古庙古宅的年轮,表达古镇涅槃重生的哲思,古镇的“包浆”层层尽显,大都市上海广角下小小古镇的人文之美、恬静之魅,具有磁性诗意般的吸引力让人神之往之……


01


离宋时的“国际大都市”只有2公里


章堰,一座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西北2.5公里的古村。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这里是福泉山文明的发源地,通波塘潺潺流淌了千年,从章堰村东边贯穿而过。多年以前,这条水路商道正是一个繁华的所在。


图片
章楶在北宋元丰年间来到华亭,监华亭盐务,“爱斯风土”,便在章堰一带落地生根,又曾因他疏浚青龙江,筑堰于此,就此有了章堰这个名字
章堰的得名,来自于宋代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章楶。随着时光的流逝,章楶这个名字,逐渐淹没在历史中,但若提及他毕生的挚友——苏轼,则为章堰添画了不少浪漫的色彩。苏轼曾客居于此,并为章楶新建书房题写《思堂记》。
图片
实论起辈份,章楶应是苏轼“长辈”,盖因仁宗嘉祐元年(1057)三月章楶族侄章衡中甲科状元,苏轼中乙科第六,同年相交往者有章衡、曾巩、章惇等人,如今在章堰村建有“东坡居酒店”,便是对“苏章之好”情谊的纪念……
苏、章的交往,多有诗词酬唱,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有时互相戏谑,有时议论时事,有时交流心得,不一而足,例如为今人熟悉的诗句“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首词即为章苏唱和诞生的精彩之作。


图片
▲一条叫通波塘的小河,是重固镇上一条南北走向的市河。多年以前,这条水路商道可是一个繁华的所在,它正好从章堰村东边贯穿而过

不仅是苏轼,由于宋时的“国际化大都市”青龙镇离章堰只有2公里,所以,米芾、梅尧臣等人当时都流连于此过,并在诗文中多次提及。



02


金章堰保留30处历史建筑

依着崧泽塘和章堰泾,章堰人泽水而居,丰富而稳定的粮食产出,让章堰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河两岸粮米、绸缎商铺林立,茶坊、酒楼聚集,商埠码头载着各色南北货物的舟楫往返穿梭,一派繁华商埠景象,这就是“金章堰”的由来了。


图片
▲更新前的章堰村


图片
保留至今的30处历史建筑,散落在整个古村落的各个角落,经古村水系、驳岸、小桥等要素串联,形成了章堰村特有的古村落格局

“两岸人家尽枕河”描画的就是章堰的村落图景。古厅宅临水而筑,古桥津梁跨河,据称曾经共有“内四、外四、周十二”二十座,如今依然保留了三座。


图片
汇福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章堰内四桥之一,章堰人习惯称之为王家石桥,是一座传统的三板石梁桥。斑驳的石面,浸润烟雨打湿的痕迹,像有生命力般,岁月虽然无痕,但饱含故事的面孔,还是脱落了一层又一层。不禁令人好奇,古桥上的故梦,是不是就是章堰村残留在百余年前的旧梦?

内四桥的第三座桥便是犹如明月跨河的石拱桥——金泾桥,又名观月桥,据传为元朝年间,章楶九世孙章伯颜为官告老还乡后,在章堰建观月堂,堂前有桥。伯颜常邀当地文人墨客,饮酒赏月,吟诗作对。


图片
庙最早修建于北宋年间,清朝嘉庆、光绪年间都曾局部修整,庙内主要有清代的山门和新建的大殿以及辅房,山门位于城隍庙北端

除去石桥,章堰最热闹的地方,当数城隍庙,位于章堰村东,坐北朝南,东、南两侧依章堰泾,正南有兆昌桥,西、北为民居。最初,这里是章氏家族香火院,也叫庄敏公庙,以祭祀章楶疏浚青龙江的功绩,而后改成了青浦城隍庙别庙,称为章堰城隍庙。



03


老屋变身全球十佳博物馆
图片
同城隍庙香火一同复燃的,还有章堰老街本身,从一屋一瓦,都秉持着修旧如就的原则,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处处复原

章堰人认为,江南文化、江南百姓的信仰与记忆,幻化在了这些古桥古庙之中,小小的一座庙、一间屋、一座桥,连接的是一代代人的乡愁,也是章堰的过去与未来。


图片
古村、古树、古桥、古宅,如今的章堰,仍是人们记忆中那个青石板、乌篷船、水系环绕的江南水乡,这里仍有着与上海闹市区天然隔绝的静谧

从城隍庙再往老街转过一座石桥,你立即就会看到一幢令人过目难忘的建筑:章堰文化馆。章堰文化馆的原址,包括了原村史馆、章家宅及一部分空地。这幢目前还未获得巨大名声的建筑,我相信任何第一个看到它的人可能都会失语


图片你不知道用怎样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它——首先,它具有古老建筑通常的斑驳,灰瓦白墙在时间的侵蚀中,渐渐磨出包浆;然后,你就会注意到令人触目的混凝土,沿着残缺、斑驳的墙根,竖起了简洁的高墙

若能抑制住惊讶,进而走入建筑内部细细观察:混凝土高墙所归拢的空间,与老墙脱开最少三十公分距离,这让整个文化馆看上去就像是从老建筑中重新“生长出来的”,或者说是从时光中“生长出来的”。


图片2020年,Dezeen 大奖公布了它的入选名单,其中,看似名不见经传的章堰文化馆名列其中。Dezeen奖由世界上最受欢迎和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和设计网站Dezeen主办,是国际卓越设计的基准,也是对各地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最终褒奖。不止于此,章堰文化馆亦入选了“2020年全球十佳博物馆及文化中心”,且是上海唯一一家

对于章堰文化馆的建筑师而言,章堰文化馆设计的核心,就是“时间”,他令人叹为观止地将新墙从老墙里“长出来”,从而让石拱桥、城隍庙、灰瓦白墙这些江南水乡的意境标识,不仅仅具有空间的意义,从这里开始,你可以熟悉章堰的过去。


图片
毫无疑问,更新时时刻刻在发生。尤其是在章堰,这种更新带来的冲击,就像是石头投进湖心,激起的涟漪,一圈圈往外荡漾,久久不能平息
图片▲章堰村导览地图:老房子大多已经退役,保留的老桥残墙与全新的设计一起,让章堰老街勇敢地走出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固有场景;但老街的格局一如往昔,章堰泾静静流淌
修复或是保留?复古或是创新?各种老街、古镇更新的例子,都会面临着看似两难的选择题。更多时候,我们对于历史的依恋,实际上是出于脱轨历史的恐惧,“追溯来路”是永恒不变的命题;老房子,老街,老镇,老地方,老朋友……这些记录着自身、人际、血脉的物证,在流淌的时间面前,守护着暂借的恬静。


图片
过去与未来,在今天相遇了,又分别。就和世间的一切那般,都是在相遇的瞬间,就开始道别,道一声再见。那么,难道相遇就没有意义了吗?千年前北宋的浪漫,在千年后今时上海的古镇,得以精神的重现,这何尝又不是一种重逢呢?
海派寻踪

01|青龙镇、青龙寺和青龙塔

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

图片
▲宋时青龙足有三十六坊,二十二桥,十三寺院,七塔,三亭,镇学、官仓、茶场、酒务等一应俱全。

青龙镇是上海拥有悠久历史的有力证明。在唐宋时期,青龙镇是上海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那时烟火万家、商贾云集、市井繁华,享有“小杭州”的美誉。因为繁荣,就有了人来人往,及至宋时,从文艺大咖到文学青年——米芾来过,还在这里做了镇监,相当于镇长职务吧,画过画,也写过字;梅尧臣来过,他或许是个喜欢历史的人,于是作了一部《青龙杂志》,算是青龙最早的镇志;苏轼也来过,帮着几个在青龙住下的朋友题题字,写写匾额,当时也算是名人效应了。墨迹诗作今犹可见,当为青龙历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图片
青龙的衰落和它的繁荣一样,缘自吴淞江。由于改道和淤积,当这里不再是合适的出海口的时候,青龙逐渐失去了魔力。这是在南宋末期
青龙镇的繁华已然随时光淡去,风韵犹存的青龙塔巍然屹立。这座上海市最老的古塔,又称隆福寺塔,是上海最大港口古迹青龙镇遗存的标志建筑,原为七级八面,砖木结构,后被兵火破坏,现只留下宋代修建的塔身,残高30多米,为研究上海古代史、古建筑和佛教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02|福泉山遗址
青浦区福泉山路658号

图片▲福泉山遗址东临通波塘,西靠堰西港,南依山泾港、庄泾港,地势低平,海拔3.3米,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它为上海早期历史的缩影,也是上海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代表,它的发掘对研究长江流域的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福泉山遗址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与战国、汉代等时期遗址,被誉为“东方的土建金字塔”“古上海的历史年表 ”“上海的发祥地”。



|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热忱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