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话印度洋板块(22) |
|
|
漫话印度洋板块(22)
胡经国
五、板块边界
㈠、与亚欧板块的边界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边界属于消亡边界,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伊朗高原(伊朗、阿富汗)、印度河(巴基斯坦)、雅鲁藏布江(中国)、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湾(孟加拉国)、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印度尼西亚)。
1、雅鲁藏布江谷地
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为一条大致呈东西走向的、与山脉平行的构造谷地。
雅鲁藏布江的上中游谷地大部分为宽谷,宽约10~15公里;江水东流,在东经95°附近大拐弯处,切穿喜玛拉雅山脉,流向发生完全相反的转折,即先向东北流,在切穿山脉以后转向西南流。这段河床坡降非常大,水力资源特别集中而丰富,是世界罕见的大峡谷。其南流以后进入印度。
该谷地地势平坦,日照长,辐射强,多夜雨,夏暖冬温;为青藏高原上重要的农业区,是中国西藏重要的粮食作物——青稞的主要产地。近几年来,在此谷地大面积种植冬小麦。西藏的主要城镇多分布在这里。
2、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边界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它是由印澳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块仍在以每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同时还处于板块边界碰撞型地震构造带上。
喜马拉雅山脉最典型的特征是扶摇直上的高度,一侧陡峭参差不齐的山峰,令人惊叹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蚀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复杂的地质构造。
喜马拉雅山脉就像是一弯硕大的新月,主光轴超出雪线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后者从而成为大多数喜马拉雅山脉河流的源头。
喜马拉雅山脉的大部却在雪线之下。创造了这一巨大山脉的造山作用依然活跃,并且有水流侵蚀和大规模的山崩。
喜马拉雅山脉可以分为4条平行的纵向的不同宽度的山带。
㈡、与非洲板块的边界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边界属于生长边界,其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死海、红海、亚丁湾等(埃及、苏丹、沙特、索马里、也门等)。
1、死海
死海(TheDeadSea)地处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交界处,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其湖面海拔为-430.5米;湖水最深处为380.29米,最深处湖床海拔为-800.112米。
死海位于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之间的大裂谷——约旦裂谷,南北长86公里,东西宽5到16公里不等,最深处为380.29米。死海的湖岸是地球上已露出陆地的最低点,有“世界的肚脐”之称。远远望去,死海形似一条双尾鱼。在阳光的照射下,其海面像一面古老的铜镜。
死海海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盐分,为一般海水的8.6倍。死海是地球上盐分居第三位的水体,仅次于含盐量第二的南极洲唐胡安池及含盐量第一的位于埃塞俄比亚的Gaet''alePond。因此,死海海水中没有生物存活,甚至连死海沿岸的陆地上也很少有除水草外生物。这也是人们给它起名“死海”的原因之一。
由于板块之间的运动因而使得地表形成断层裂谷,从而导致死海的形成。但是,如今死海正在消失。据世界环境保护组织的相关数据,死海水位正在以每年3.3英尺(大约1米)的速度下降;随着不断减少的水量,使得死海的盐浓度大大提高。
2、红海
红海是一个年轻的海。大约在2000万年前,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分开,从而形成了红海。现在还可看出,红海两岸的形状很相似,这是大陆被“撕开”留下的痕迹。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裂谷,沿红海海底中间通过。在近300~400万年来,这两个板块仍在继续分裂,两岸平均每年以2.2厘米的速度向外扩张。红海在不断加宽,将来可能成为新的大洋。
红海是印度洋的陆间海,实际上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按照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理论,红海和亚丁湾是海洋的雏形。据研究,红海底部岩石确属海洋性的硅镁层岩石,在海底轴部也有如大洋中脊一样的水平错断的长裂缝,并且被破裂带连接起来。在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非洲大陆与阿拉伯半岛开始分离。目前,还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继续扩张。
印度洋版块与非洲板块由于地球内部力量相互拉张,因而形成裂谷。其典型代表就是红海。由于地壳的张裂运动,红海正在狭长性的慢慢变宽,扩张。
㈢、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属于消亡边界,其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新几内亚岛(印尼)、所罗门群岛、新西兰。
1、新几内亚岛
新几内亚岛(NewGuinea),又叫做伊里安岛,是太平洋第一大岛屿和世界第二大岛,仅次于格陵兰岛。新几内亚岛是马来群岛东部岛屿,位于澳大利亚以北、太平洋西部、赤道南侧。其西与亚洲东南部的马来群岛毗邻,南隔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与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相望。
新几内亚岛属于新生代构造区,地壳很不稳定。全岛地形呈横向排列,由北而南分为:北部山脉(海岸山脉)、中央山脉、南部平原。
2、所罗门群岛
所罗门群岛(Solomon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该群岛共有990多个岛屿,陆地总面积共有28450平方公里。
所罗门群岛境内多火山、河流。但是,与其他群岛相比,这里的火山活动不频繁也不剧烈,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并不产生严重影响。所以,所罗门群岛又有“幸运之岛”的美称。
㈣、与南极洲板块的边界
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边界属于生长边界。
南极洲板块,简称南极板块,是一个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海洋的板块。其面积约为1690万平方公里。它每年正以1厘米的速度向大西洋运动。
南极洲板块与纳斯卡板块、非洲板块、南美洲板块、斯科舍板块和印度-澳洲板块交界,并且正在与之合并。
1、纳斯卡板块
⑴、概述
纳斯卡板块(NazcaPlate),又译作纳兹卡板块,以秘鲁南部的纳斯卡地区命名。它本来是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后来分裂成一个独立的小板块。它位于东太平洋赤道以南,其东边与南美板块交界。在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地球六大板块中,它是南极洲板块的一部分。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两个板块相撞,会形成高大的山脉,并且会经常引发地震以释放板块撞击产生的能量。纳斯卡板块正是由于向东南方向运动,冲击南美板块,因而形成了安第斯山脉。智利正位于安第斯山脉脚下,是一个地震多发区。
纳斯卡板块和它北部科科斯板块的前身是法拉龙板块,在大约2280万年前的晚渐新世发生分裂。这一地质年代是通过对磁异常的解释而获知的。
卡内基海岭是纳斯卡板块北部的一处特征地貌。它长1350千米,宽300千米。加拉帕戈斯群岛即位于其西部末端。它和纳斯卡板块的其余部分都消减于南美洲之下。
⑵、边界
纳斯卡板块的东界为一汇聚边界消减区,俯冲于南美洲板块和安第斯山脉之下,形成“秘鲁-智利”海沟。
其南界与南极洲板块形成离散边界,即智利海隆;在该处因为海底扩张,岩浆得以溢出。
其西界与太平洋板块形成离散边界,即东太平洋海隆。
而其北界则与科科斯板块形成离散边界,即加拉帕戈斯海隆。
⑶、三联点与地震和微板块
在纳斯卡板块的西北角,哥伦比亚海岸以外的太平洋中,它和科科斯板块、太平洋板块形成一个三联点。另一个三联点位于其西南角,智利海岸以外的太平洋中,是纳斯卡、太平洋和南极洲板块相会之处。这个三联点被认为和1960年的一次9.5级大逆冲地震“智利大地震”有关。
在这两个三联点处,各存在一个罕见的微板块,即北边的加拉帕戈斯微板块和南边的胡安·费尔南德斯微板块。而复活节岛微板块则是又一个微板块,位于胡安·费尔南德斯微板块以北不远处,即复活节岛西边不远处。
⑷、运动
纳斯卡板块的绝对运动速度,经校准为3.7厘米/年,运动方向为偏东(88°);在所有板块中是绝对运动速度最快的之一。纳斯卡板块的消减是少见的平板消减。在发生消减的时候,变形和撕裂同时发生,并且持续不断地形成具有火山的安第斯山脉。纳斯卡板块的变形甚至还影响到了远在其东部的玻利维亚的地理。
2、斯科舍板块
斯科舍板块(SkociaPlate)是南美大陆南端与南极半岛之间的一个东西向小型大洋板块。
其南、北分别以两条大致平行的转换断层(北面的马尔维纳斯左行走滑断层和南面的南斯科舍脊右行走滑断层)与南美板块及南极洲板块分开。
东界为向东突出的南桑德维奇岛弧。
西界为北西向的转换断层带。2022年8月29日编写于重庆
5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