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垃圾成堆,7万多人义务打扫

 历史客栈 2022-09-29 发布于山东

1949年10月1日,当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时,全国人民都欢呼雀跃,也让群众见识到了天安门广场的宏伟。

但是,今天的人肯定想不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天安门广场其实垃圾成堆,臭水遍地,让人不忍直视。

其实,不光是天安门广场如此,就是整个北京城,也是垃圾堆积如山,到处充满了恶臭,根本不像现在这样干净整洁。

说起北京城的垃圾山,可是大有历史了,自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北京城就被垃圾问题所困扰。

那个时候,根本没有环卫和市政观念,各家自扫门前雪,皇宫和官府衙门以及达官贵人的居住区,自然有大量的下人打扫,但产生的垃圾,却没有妥善安置的观念,而是哪里穷人多,就往哪里堆放。

这一堆,就是几百年,日积月累,怎能不垃圾成山?

到了清朝末期,北京的垃圾山随处可见,不仅居住着大量贫民的外城到处是垃圾,就连八旗贵胄们居住的内城也照样如此,比如今天寸土寸金的西单,当年就堆放着七八米高的垃圾山,北海公园大墙外的垃圾山,更是高过大墙,人们踩着垃圾就能随意出入。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那么大的城市,每天产生的粪便也得不到科学的处置,都是由各地的恶霸把持,露天堆放在一个个“粪场”、“粪院”里,成为这些恶霸们谋取钱财的“资源”。

有人可能会奇怪:这些粪便怎么还有利可图吗?

不要忘了,在旧社会,农民种地全靠这些肥料,城外的农民要想得到这些肥料,就得从这些“粪霸”们手里买,所以,这些“粪霸”们虽然地位低下,但是也把持着“大权”,一个不如意了,北京城的粪便就拉不出去,尤其到了夏天,恶臭熏天,北京市民的生活环境可想而知有多么恶劣!

北京和平解放后,解放军进驻北京,成立了军管会,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大清扫运动。广大市民也踊跃参加,第一次大清扫就有7万多人参加,极大地净化了北京城的卫生环境。

尤其是天安门广场,中央已经决定,开国大典的地址就选定在天安门广场,因此,必须要尽快把天安门广场修缮一新,迎接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这是一个无比艰巨的任务,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如今宽阔宏伟的天安门广场,在70多年前是如何的脏乱差!

原来的天安门广场可没有今天这么宽敞,而是天安门城楼与大前门城楼之间一个狭长的通道,两边都是官府衙门和民巷,清朝时期属于皇宫禁地,还算干净,但是到了民国后,就沦为了垃圾场,堆积的垃圾足足有好几米高。

天安门城楼也是残破不堪,荒草杂木丛生,一群群野鸽栖息在上面,鸽子粪竟有几尺厚,城楼下面的金水河也被厚厚的鸽子粪堵塞,发出刺鼻的恶臭。

当时的北京市长是叶剑英,看到这残破污秽的场景后,非常痛心,发誓一定要扫除一切垃圾,创建一个清洁的新北京,迎接开国大典的到来!

在叶剑英的亲自指挥下,军管会广泛发动群众,展开大扫除。群众们也踊跃参加,每天天不亮,就有无数人从四面八方赶到天安门广场,要求参加义务劳动,由于人数太多,每天不得不进行抽签,抽中的人像中彩一样高兴,没有抽中的人只好遗憾地离开。

据统计,在天安门广场的扩建和垃圾清理工作中,累计有7万多人参与,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清除掉了堆积几十年的垃圾山!

同时,叶剑英还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两次大扫除,一共清理出了60多万吨垃圾,相当于8座景山的规模,有些地方的垃圾山挖到最后,竟然挖出了明朝的文物,可见这些垃圾山有多么“悠久的历史”!

北京著名作家老舍,也参加了建设新北京的义务劳动,感受到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决心,也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下了著名的话剧《龙须沟》,就是反映这次北京大扫除的事件。

事实证明,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北京城几百年都处理不了的垃圾顽疾,被共产党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清扫一空,创造了一个干净卫生的新北京!

1949年10月1日,当全国人民看到宽敞整洁的天安门广场时,很少有人会知道,北京人在那几个月里付出了多么辛苦的劳动。

但是,这样的劳动再辛苦,也是幸福的!

(参考资料:《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