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温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战术思想艺术

 dawn的图书馆 2022-09-29 发布于贵州

进入正文之前,先让我们重温一首毛泽东同志作于1935年10月的诗词: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文章图片1

毛泽东同志,不但是伟大的马列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而且也是一位性情豪放的伟大诗人。

名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第二十位,该书对他的评价是:“与秦始皇的功绩最相当的是毛泽东,两者都是中国人,都是在自己的国家实行一系列革命改造的掌舵人。”

历经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直至最终的全国解放战争,解放后的抗美援朝、对印作战。

历经无数次的战火洗礼,直接奠定了一代伟人的不朽的战略战术思想。

重温之一: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同志所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十大军事原则”,“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是其中的第五条。

内容是: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毛泽东不论做什么事情,总是不断地分析国内国际的形势,不断地分析敌我友的力量、敌我友的情况,然后分析对方是怎么想的。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他老人家都是在那判断形势,才会最终做出决策。

文章图片2

就拿1950年,解放军是否入朝参战这件事来说,当时中央内部分歧严重,毛主席亦是举棋不定,毕竟我们建国才刚刚一年,所有的家底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但那可是真刀真枪,战火烧到家门口的事啊!

在如此的形势之下,显示出了伟人异于常人的大智慧!

要是不出手,我们必将被围困,刚刚获得新生的华夏儿女,又将陷入怎样的黑暗境地?

几个昼夜的不眠,换来了朝鲜半岛的和平,也换来了新中国的太平。

重温之二:避实击虚,避强击弱,迂回作战

四渡赤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要不是毛泽东同志及时调整战术,还像第五次反围剿那样,同国民党军正面硬抗,打阵地战,中央红军能不能保存下来,是个很大的问题。

毛泽东打仗取胜最大的特点就是出其不意,打的对方不知道这仗怎么打,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出兵,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干什么。

文章图片3

四渡赤水之后,中央红军南渡乌江,威逼贵阳,西进云南、抢渡金沙江,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搅得老蒋顾此失彼,没了头尾。

至此,中央红军终于摆脱优势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这一胜利,充分显示出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重温之三:高屋建瓴,胸怀全局,敢打硬仗

看解放战争毛泽东同志指挥千军万马打仗,如烹小鲫。

一开始,国共两军力量悬殊,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指挥的解放军却展开了战略返攻。

三大战役之后,蒋家王朝的半壁江山落入了人民的手里。

文章图片4

对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是这样说的:

“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

“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一着。”

只有全局在胸,才能有把握地走好每一步棋。

在中共七大他又总结说:

“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

“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战略思维能力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先决条件。

毛泽东同志要求我们:“拿战略方针去指导战役战术方针,把今天联结到明天,把小的联结到大的,把局部联结到全体,反对走一步看一步。”

重温之四:不畏艰难,打持久战,打运动战

强忍屈辱,有时候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

所有的战争无不是无数人的血肉堆积,无数人的流离失所,无数建筑变作残垣断壁。

此等残酷,无有亲历,常人是体会不到的。

有些人本质上就是“流氓”,到处各种挑事,一脸的无赖,往往做出:懒蛤蟆趴在脚面上--不咬人恶心人的事。

我们有句谚语:好男不和女斗,好人不和狗斗。

对方放出一只未牵绳的狗出来吠你,你要是真的在意啦,那你就上当了,因为,你不知道放狗的门后面藏着什么?

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著就了《论持久战》一书。

文章图片5

他指出:这场战争将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毛泽东同志着重指出:

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

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

现在有人把持久的主权纷争,比喻作“切香肠”,贴不贴切,但很形象。

但“切香肠”的目的,不是看谁表演得好,就能达到,而是靠不屈不挠,稳扎稳打的战略战术决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