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史宬的大门,正在被徐徐打开:申哥寻访老北京系列之二百零七

 北京的骑士 2022-09-29 发布于北京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01
处于“江湖高位”的皇史宬

有时候,我喜欢拿国保单位的批次,来评价一处文物古迹的“江湖地位”。这种方式虽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也八九不离十。比如,北京市境内的前三批国保,就很有说服力。

北京入选前三批的国保


第一批 1961年
周口店遗址、房山云居寺(北)塔及石经、真觉寺金刚宝塔、妙应寺白塔、居庸关及云台、故宫、八达岭长城、天坛、北海及团城、国子监、雍和宫、智化寺、颐和园、北京大学红楼、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卢沟桥、十三陵等十八处

第二批 1982年
皇史宬、古观象台、恭王府及花园、北京城东南角楼、宋庆龄故居(醇亲王北府花园)等五处

第三批 1988年
琉璃河遗址、圆明园遗址、正阳门(城楼与箭楼)、太庙、社稷坛、北京孔庙、崇礼住宅、法海寺(壁画)、牛街礼拜寺、天宁寺塔、银山塔林、郭沫若故居等十二处

在这些“文物价值应属最高”的国保文物中,就包括了皇史宬。而且,“小小的”皇史宬居然能进国二(第二批)。这处规模并不算大、营造时间也不算太早的建筑群落,究竟有何魅力,赢得了文物界权威人士的青睐呢?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02
纠结多年才得以建造的皇史宬

其实,建造一座皇家档案馆的动机,早在弘治五年(1492年),就被内阁大学士丘曾提出过。只是,弘治皇帝拿起奏折后又轻轻放下,不置可否。待到嘉靖十三年(1534年),一心求变的嘉靖帝终于下旨,正式启动“石室金匮”的神御阁项目。此工程的建设倒也顺利,只两年时间便告完工(至嘉靖十五年,1536年)。神御阁的占地面积为846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3400多平方米。这组由宫门、主殿、东西配殿等组成的皇家建筑,自建成之后便更名为皇史宬。

“皇史宬?这最后一个字念啥?”感到好奇的朋友,私下发信息问我。念“成”!“有什么讲究么?为什么这样叫?”这个问题让我一时语塞。“老《燕都》杂志里,有一篇小短文,读读看。是郑炳纯先生写的。” 

待我大海捞针一番,总算查找到相关的一段文字:

“(皇史宬)匾额由嘉靖皇帝亲自题写,本意命名为'皇史藏’,可是嘉靖误写成了'皇史宬’,发觉错写一字,想更改重写,作为陪侍大臣的张璁,一向善于迎合上意,为了讨好皇帝,说'惟天子考文,御书即为纶续,请勿更’,结果将错就错,把'屋所容受’的宬字空阔义,当成收藏义用下来。但是作为收藏图籍常用的楼堂斋阁等字,一直延用不衰,只有这个宬字,独一无二地孤零零地用过这一次。

《现代汉语词典》注'宬’;古代藏书的屋子。是根据明末人编的《字汇·补》解宬为“藏书之室也”而来。《字汇·补》则因当时有了既成事实的例子,就不管他是错不错了。”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03
皇史宬的“精贵之处”

在皇史宬初建的时候,在它的周围,还有一组明代的宫廷建筑。这些建筑群落,被统称为“东苑”,其包括了重华宫、宜春宫、洪庆宫、崇质宫等,此乃明代帝王们游戏娱乐的场所。于一些文献资料中,“东苑”亦被叫做“小南城”,或是“南内”。待到明亡清兴,这组“南内”建筑群亦随着大明王朝的衰亡而走入历史,唯有皇史宬尚存,且为清代帝王继续利用。

至于这皇史宬的精贵之处,也就是后来的清朝皇帝们所看重的地方,或许在于:此宫室的主殿乃是无梁之殿,殿墙厚度达到6米,有利于室内恒温恒湿;殿中南北墙壁上开石窗,有利于空气对流通风;殿内砌有汉白玉石座,上面放置着150多阁镏金雕龙的铜皮樟木大柜,这便是“金匮”。此等“石室金匮”的规制,具有防火、防潮、防蛀虫等特殊功效,从而使明朝的历代“实录”、“宝训”,以及清朝历代的“圣训”、“玉牒”得以完整保存。

其实,于皇史宬内所收藏的最重要典籍,还应属《永乐大典》。只可惜,此套“大典”仅为永乐朝“大典”之副本,且只是分担了紫禁城内的文渊阁之“大典”收藏功能。如此安排的起因,在于嘉靖年间所发生的文渊阁火灾。而灾后之文渊阁残存书籍,则被悉数移至皇史宬内保管。然这套《永乐大典》的副本之抄录年代,亦是在嘉靖年间。于是,在其抄录完成之后,“副本”即被转存于皇史宬之中。待嘉靖帝去世之后,《永乐大典》的原本也不见了踪影(有学者推测,原本就在嘉靖帝的地宫之内)。由是,这皇史宬内所存留的“大典”副本,就变得异常珍贵起来。(待“庚子国变”时散落民间的“永乐大典”典籍,无一例外都是嘉靖年间的副本。)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待新中国成立后,介绍皇史宬的相关文字并不算多。在1961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撰写的《北京名胜古迹》一书(油印版)中,对于皇史宬的介绍,是这样的:


“历代以来我国的档案库不为不多,然而完整地保存下来的目前就只有北京皇史宬一处了。皇史成又名表章库,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43),到现在已经有420余年。虽经过清代重修,却仍然保存着明代原有的形制。整个建筑群由皇史宬门、皇史宬主殿、东西配殿和御碑亭组成,外围以红色高墙。这原是规划整齐的故宫建筑的外围组成部分。

主殿皇史成建筑在两米高的台基上,台四面设有滴水龙头,围以汉白玉栏杆,望柱头上浮雕翔凤盘龙。台南面有八级垂带踏跺,中间为浮雕双龙戏珠的御路。台基上的全部雕工细致美好。

(皇史)宬面宽九间,庑殿顶,黄琉璃筒瓦。脊、大吻、顶部装饰的垂兽、仙人也都是用黄琉璃砖烧制的,太阳照耀,金光灿烂。墙身砌以灰色磨砖,厚达5米。裙肩部份是采用汉白玉雕成的须弥座。额枋、斗拱、门、窗也都是用洁白的汉白玉雕成,额枋上施以描金旋子彩画。正门开五个门,门分两层,外层为实踏大门,内层为朱红隔扇门。南北墙有两面对开的窗子,整个建筑全部为砖石仿木结构。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宬内屋顶为拱券式。没有一梁一柱,俗称无梁殿,显得十分爽朗开阔。地面铺设浮雕海水游龙的汉白玉须弥座一个,高1.2米,宽大几与屋同。上面原本放着刻划龙云镀金铜皮樟木柜150余个(现有一部分移置东西配殿内),柜高1.31米,宽1.34米,厚0.71米。皇室挡案就珍藏在这些柜子里。

宬的建筑和内部设置,既能防火、防潮和避免虫咬鼠伤,而且能经受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它是一座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三者兼备的和谐美丽的建筑。

1956年皇史宬又曾重新粉刷装饰过,更显得红墙黄瓦上下交映,彩绘描金相互争辉,秀丽中透出庄严,给人以特别明快而协调的感觉。

皇史宬不仅是一个完整美好的古建筑,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从它的形制上,窥测到一千多年前历史上就已经提到过的'.....迁为太史令。缕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后汉《司马迁传》)的“石室金匮”的具体面貌,因而它又是一个很完整的史事例证。”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这段文字,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新中国诞生后有关皇史宬的最现实记录。八九十年代出版的诸多涉及皇史宬的书籍,都近乎原封不动地照抄。

图片
04
皇史宬的大门再次被推开

就在照抄的那段日子里,皇史宬曾默默地开放过。当然,于皇史宬的两重院落中,“开门迎客”的只是第二进院落,即皇史宬无梁殿区域。至于头道院落,则被居民搭建的违章建筑所占据。“站在皇史宬门附近,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的面貌。”一位考察过头道院落、且被蜗居于此的人家轰出来的民间学者对我言道。而今的皇史宬,也只能从“偏门”进来,正经的南门、皇史宬门等依然封闭。

2021年9月,皇史宬“封尘已久的大门”又一次被徐徐推开。此次开门,距离其“偷摸关闭,谁也没告诉”已有二十多年了。“感到很意外,印象里皇史宬似乎从没开放过。就像紫禁城外的皇家八庙一样,永远保持着神秘感。”老北京网掌柜张巍言道。

与张巍感受相同的,还有北京文化圈的一群朋友(贾建中、邵国玺、夏惠生、罗“闻者”、华新民、张伟荣、夏凡、刘旭等)。众人皆持一个想法,急不可待地要进皇史宬看看。

“圣训、实录等已经搬到新馆里,但还有金匱可看。”这些铜皮樟木柜,按照制作年代划分,大体可成为明嘉靖、清康熙、清同治三个时期。“你看,红卫兵们也在这些木柜上留下了涂鸦。”红色风暴,岂能放过这座巨大的无梁殿建筑,以及殿内的重要文物呢。

还好,风暴已然远去,皇史宬亦宁静多时。参观完毕,我突然想起作家陈平(三毛)的一册书名《雨季不再来》。期待着,在未来的岁月里,曾经的风暴不会再来。你看,少人打扰的皇史宬,它有多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