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娃谁来带?一省发文医院开托儿所

 医粒种子 2022-09-29 发布于北京

医护没白天没黑夜地上班,保护别人的健康,可是自己家的娃谁来带,是个难题。找保姆,还是把孩子送回老家?一想到这些,脑袋估计都能快爆炸了!

近日,海南省卫健委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自己办托育服务机构,既能解决自己医护的后顾之忧,有能力者还可对外开放,推动健康孕育产业发展。

海南省试点医院开托儿所


▲▲▲

以上解决方案,是海南省卫健委制定印发《海南省公立医疗机构开展托育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简称《方案》)中所及。

《方案》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公立医疗机构创办托育机构,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进一步推动产前保健、产后康复、育儿照护等健康孕育产业发展。

《方案》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多方参与,扩大公立型和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效供应。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要将托育服务工作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在人员、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普惠性、非营利性托育服务,解决职工托育服务困难、便捷性不足等问题。

根据《方案》,试点托育机构可设置乳儿班(6~12月龄,10人以下)、托小班(12~24月龄,15人以下)、托大班(24~36月龄,20人以下)三种班型。

服务形式有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福利性托育服务。

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琼海市先行试点,每个试点城市要至少建1家以上公立型或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带娃困境


▲▲▲

从怀孕开始,谁来带娃,就成了准父母最头大的事情,如果夫妻二人都是医护,这一问题就更加严峻。二十四小时待命,随时都可能撇下娃,赶往医院。

身为护士的刘霞(化名)怀孕了,婆婆坐高铁从山东一个村子来过北京两次,总背来一大筐散养土鸡蛋和现宰的几只鸡鸭。婆婆用刘霞(化名)几乎听不懂的方言安慰他俩,趁年轻以工作为重,孩子出生后送回老家,他们老两口带。

可刘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父母南下打工,她跟外婆留守在西北一个荒凉的小镇。缺钱又缺爱,与父母始终不熟,是她童年最苦涩的记忆。不愿孩子重蹈覆辙,成为新一代“留守儿童”。

因此,决定在北京找一家托育机构,这样至少晚上能看到孩子。

今年春节过后,怀孕已经七个月的刘霞,找遍周围几乎所有托育机构,没有一家接收0~2岁的孩子。这些机构受疫情重创,动荡、艰难,甚至濒临倒闭。

无奈之下,她咬咬牙,辞去了工作。

与刘霞不同的是,有的父母选择了请保姆,但经历一个比一个颠覆人生观的阅历:保姆脏话吼孩子、掌掴孩子、用辣椒拌饭喂孩子、干活时突然晕倒送120急救,自己的项链、手表不翼而飞……

只能感叹,生活事业难两全!

医院开托儿所 您怎么看?


▲▲▲

如今海南省卫健委鼓励公立医疗机构自己开展托育服务,让人联想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民办托育”。无论工厂、学校、医院,还是局委办,基本都开办有职工托儿所、幼儿园。

托儿所的开支由单位支出,保育员也是单位职工。一个月只有几块钱的托费,人人上得起。医院等单位24小时三班倒。托儿所、幼儿园也配合职工的工作节奏,提供夜托、长托住宿,确保职工家庭没有后顾之忧。

如果医院早已开办托儿所,宝宝送到了一个相对可靠的托班,刘霞或许也不会离开工作岗位。

当然,医院尤其是具有儿科科室的医院或妇幼保健院,举办托育机构有天然的优势:①提供免租场地和装修,可降低托育机构投资成本;②不定期对园所相关人员进行医护知识、儿童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有助于真正实现“医育结合”。

不过,再好的托育机构,也比不上父母的陪伴。几个月到3岁的宝宝,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相比举办托育机构,延长育儿假,或是一个更有利于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选择。

对于医院开托儿所,医护们“带着萌娃去上班”,您怎么看?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