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流星雨刘鑫 2022-09-29 发布于浙江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83岁退休老人鲍运达的精彩生活

折叠、旋转、下剪……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张,在上下翻飞中落定,他那双饱经风霜而灵巧依旧的手轻轻展开剪好的成品,一副精美的镂空窗花就展现在眼前。

退休前的鲍运达,业余时对剪纸乐此不疲,无论出差工作、走亲访友,对农村的剪纸习俗和建筑三雕都留意考察,有时拍照留影,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退休后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他的案头长年放置的刀剪刻盘,就不得闲,反而更忙碌了。

             非遗传承人

“剪纸是我国特有的集民俗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被誉为“活化石”,联合国将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金华剪纸历史悠久,有记载文字就有1500多年。兰溪民间剪纸的历史渊源已无从查考,但明代《武林梵志》记载的'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点出了江浙一带早就有剪纸艺术流行,侧面说明了属于吴越地带的兰溪民间剪纸亦应当有一段悠远的历史。”谈起剪纸艺术的历史,兰溪民间剪纸金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鲍运达思维敏捷,滔滔不绝。

“兰溪民间剪纸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门花,以元宝为主;堂花,以福禄寿喜题材加上元宝或苹果的外框有五花八门的礼品花,如被褥喜庆婚礼花、烛台香供花、四时果品花等等名目繁多,最别致的尤以幡扎窗花魅力吸引人,连外国人都惊叹不已。”精镂巧刻诚情掬,剪艺传承正有时。多年来,鲍运达为收集、抢救、整理民间剪纸,沉湎其中,进行广泛调研,积累了大量资料。

“你知道剪纸也分南北流派吗?这些流派因地域文化的不同,都各有特色。浙江剪纸普及面广,题材多样……"提到剪纸,鲍运达就有说不完的话。他说,就风格而言,兰溪民间剪纸与毗邻的浦江、永康剪纸便有所不同,后者如戏曲窗花类,似朝“文人玩赏”方向发展,显得细柔俊美,有书卷气,极似明清绣像木刻版画;兰溪民间剪纸则粗犷朴拙类占比较大,属于较原始的那种,与陕西安塞一带的剪纸异曲同工,"可以说属于'原生态'剪纸"。

为什么会这么喜欢兰溪剪纸?“正是源于它的原生态之美。”鲍运达说,他少时跟随父母从外地迁居兰溪,受母亲的影响,一直对当地的各种文艺活动很感兴趣。“上世纪50年代初,我读小学五年级时,姐姐从她教书的节门张村带回几张剪纸。头一次见到这些不到巴掌大的精美'花样’,给了我极大震撼,从此和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若干年后,18岁的鲍运达到民办文化站(大跃进时代产物,工作一年多后,三年困难时解散)工作,开始收集民间剪纸和采集记录民歌,坚持至今。后当了民办老师,直接接触农村,他经常会带着孩子做些剪纸手工劳动。鲍运达摸索着学习、提升剪纸知识和技艺,也慢慢在剪纸艺术界有了立足之地。

2000年退休后,鲍运达更是专心扑到了剪纸这项爱好上,常常查资料、练习剪纸,一忙一整天。难得抽空和老伴出门旅游的当儿他却总被景点的门窗木雕、石雕等迷住了脚,只顾着拍照以致掉了队。说来好笑,今年9月22日夫妻俩随团上齐云山,在徐霞客住宿过的榔梅观耽时过久,没跟上,手机拍照耗尽电与导游联系不上,便从霞客古道迳直徒步下来,他连连向大家道歉,团友均表谅解,一位团友竖起拇指说:“你俩虽没坐上索道缆车,可我们就没有享受走霞客古道的福气!”大伙都笑了。对团友宽慰耄耋老人的暖心话,说出了鲍运达的心声。

2003年11月,经被誉为“金华第一剪”的王风多年奔走呼号,金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正式成立,鲍运达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因为协会活动,他与外地剪纸达人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多,开始注重对兰溪剪纸这项非遗更加理论化的研究和总结。

边看边学,他先后将部分成果总结成《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初探》、《民间剪纸与中国绘画之间的渊源关系管窥》等论文发表。在2006年发表的《兰溪“原生态”民间剪纸的艺术特性》一文中,鲍运达就对兰溪剪纸的应用范围、表现形式、特点、技艺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同时,结合研究,鲍运达持续尝试创新题材和剪刻手法,如将兰溪当地的建筑、蓝印花布花样、风俗故事、书画作品等融入作品,收获普遍好评。“你看墙上的这一幅作品,外圈我用的就是蓝印花布花样,里面则是自己创作的一首诗,主要用了蓝纸阴刻,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还以为这是蓝印花布呢。”

为了更好地留住和传承这份手艺,2004年3月,鲍运达应邀在兰溪市老年大学开办剪纸教学班(后为剪纸联谊会),近些年来,他到聚仁学校开过课,并在兰二中、实验中学担任剪纸拓展课教师,老年大学剪纸教学班学员结业后,走向社会,成立剪纸联谊会,他任顾问,仍如在老年大学时一样,给会员以指导,每年春节前组织会员下农村、养老院送窗花元宝等祥瑞剪纸。多年来,剪纸班培养了一大批爱剪纸的老年人,如70多岁的周根美、汤爱春、赵郁娟等十多位学员先后赴武汉、舟山等地参展,兰溪第一本农村妇女剪纸书《周根美剪纸作品集》被舟山海洋学院剪纸团队作为珍贵礼品带到青海院校赠送交流。鲍运达为了传承有人,带出一批中青年剪纸艺人。据悉,今年新增的三位兰溪市剪纸非遗传承人中,两位是鲍运达的学生。2011年5月他将多年教学讲义汇编为《中国剪纸与民俗文化》计13万字,辑录670多幅图片,作为校本教材流传至今。

他不仅定时组织学员与书法班学员一起下农村写春联、送元宝剪纸,还勉励学员多接触民间艺人,抢救继承兰溪行将失传的技艺,如学员叶玉玲、丁素琴、张素娥等都收集了不少民间剪纸资料,在鲍运达的指导下,以专栏或版块形式复制张贴,让人们知晓民间是蕴藏艺术的宝库。他鼓励学员运用民间剪纸元素的手法进行创作,大胆参加各种剪纸展赛,多人斩获过各种荣誉,出席颁奖活动中扩大视野,提高技艺。

在金华市民协会的关心下,在有“金华第一剪”美誉的王风老人倡导下,他积极参与金华市民协剪纸艺委会的成立工作。剪纸协会成立后,之前由他一手创办编印的《兰溪剪纸》主动停车让道,继续协助傅亦武秘书长编辑《金华剪纸艺术》。《兰溪剪纸》与《金华剪纸艺术》两种刊物都已载入王伯敏教授编著的《中国民间剪纸史》中。

人称“多面手”

“有人会写不会剪,有人会剪不会写。鲍运达属于能剪会写爱创新的人,很是难得。”王风如是评价。

不光是这些,鲍运达年轻时兴趣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如研究刺绣、蓝印花布等手艺的流变,儿歌、民谣的记录采集,都用文字作好记录存档等等。他干过民办文化站工作,当过民办教师,困难时学过油漆外出谋生,无论顺境、逆境他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始终初心不变。收集的民歌曲调,被县文化馆采用,部分民歌收进《兰溪市志》中。公社化时,短暂的民办文化站工作期内,他在农村修水利、绿化造林等中心工作配合编写文艺资料,忘我地进行宣传鼓动,于1958年5月被兰溪县委授予“二等红旗干部”称号。以后在农村信用社工作,从基层干起,成为兰溪县信用联社工会副主席。主笔编写《工会园地》和《兰溪农村信用合作》内刊的责任编辑。1986年创作的《金融工作者之歌》参加省农行比赛获奖,反映秋后农村储蓄大好形势的《农村秋色》创作歌曲获奖后由歌手演唱,1988年6月被省电台《浙江乐坛》系列选用,一周滚动播放。

退休后,他发扬光大,多方涉猎,刻苦钻研,在各方面都做出了不俗的成绩,人称“多面手”。

兰花是兰溪的市花。为弘扬兰文化,退休前后,他与兰花爱好者在报上多次呼吁,并将所发表有关侃兰的散文集,用郑宇民书记赞兰语《兰溪一枝花》为书名,中科院院士、兰溪人王伏雄为其扉页题字,印成小册子广为传播,引起领导重视,兰花协会应运成立,兰花村也于20世纪末动工兴建,落成后又受市委委托,由他主持完成编写《兰溪市兰花史馆》展版的文字设计。为举办首届兰花博览会,他又主笔参与了《中国兰花之乡--浙江兰溪》一书的编辑工作。

兰溪是个移民商埠,徽商占比大,退休后的部分徽籍领导早就

为筹建徽学会作努力,2000年,作为祖籍徽州的他,一退休即被吸纳加入筹备组。2000年3月起,他协助方念裕先生主编《兰溪徽学研究资料(试刊号)》到2003年8月,研究会终被批准成立,前后经过长达八年艰苦的筹备期,共印发8期,计118篇文章。而后会刊改为大8开版,到2010年底编印到18期止,每期的组稿、编辑、校对、印发工作,皆由他一手尽义务操持,未领用一分钱补贴。他虽不是兰溪徽商后裔,可他是徽州人,说∶“比起徽商前辈们辛勤打造繁荣的兰溪商埠,我做点微不足道的慎终追远工作是应当的。”

兰溪徽商后裔与故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得悉安徽省歙县县长熊军来兰溪挂职,任副书记后,他就与徽学研究会(筹)相关人员去县委招待所拜访。2002年5月22日上午,兰溪市委副书记、市长周益民和歙县县长熊军正式签字,兰溪与歙县正式结为友好县市,在《兰溪市志》上留下华丽的一章。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熟悉者都知道,精神矍铄的鲍老退休生活丰富多彩。他积极参加力所能及有益的社会活动,登山、旅游、歌咏、诗词、剪纸等等,采访革命烈士后代,为英烈或优秀老手艺人立传,多年来在市政协诗词书画社、兰溪史志上以及《兰韵》等花卉、剪纸刊物上多次发表诗词和文章引起。最近,省剪纸协会、金华日报、兰溪诗词学会分别为83岁的鲍运达制作了微信公众号。

他说:“我是茫茫尘世中的一粒微小的芥粒,快快乐乐地、自由自在地飘荡着,即将消逝在遥远的天际。去与来是同样之事,不必多添烦恼,即使与众多星星

一道在天际作为微尘一粒俯瞰绚丽的世界,心中也应坦荡无羁绊。我衷心祝愿地球村村民少些争斗,多些和平友爱,如此过往的人生,才是值得留恋的!”

兰溪农商银行老年人协会    王永清

          2022年9月27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