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启示录094:贤人怎样修正自己的不真诚

 新用户17779036 2022-09-29 发布于江苏

导读
达不到圣人的生而知之,次一等的贤人,怎样让自己做到至诚?又怎样进一步带动别人改变?中庸书中讲的其次致曲该怎样理解?我们普通人修正自我的过程中,为什么一定会走弯路?又为什么不要怕走弯路?修正自我,为什么最好从自己的职业开始?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今天我们一起来精读《中庸》的第二十三章,先读经文。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01
还是先用今天的家常话,把这段文字翻译一下。
次于那些生而知之,能够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圣人,是能够致力于某一方面,一点一滴用功,修正自我的贤人。
虽然他们不能一下做到圣人的至诚境界,但通过致力于某一方面,不停修正自我的起心动念和待人接物。
虽然会走弯路,但也能让自己的心生起诚意,回归真诚。
他们的内心回归至诚的境界后,内在的真诚就会从外在的言行当中表现出来,这种体现于外的诚敬,到了一定程度都会变得非常显著。
显著的程度继续必须增强,就会有内在明理,外在有德性的光辉。
内在明理,外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就能带动他人。带动他人的力量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使他人发生转变。
带动他人转变的作用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力量,能够在社会上形成向善的风气。
只有全天下真诚到极致的人,才能够教化大众向善而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02
这一段文字当中“其次致曲”这四个字,不是太好理解。
为了能够真正理解这四个字的含义,了解它对我们今天的价值和启发,我专门去找名家对这段文字的解读。
我们先来看宋代大思想家朱熹先生,在他《中庸集注》一书中怎么解释这句话。
其次,通大贤以下凡诚有未至者而言也。致,推致也。曲,一偏也。
很明显,朱熹老先生把“其次”理解成圣人以下资质的人,从贤人一直下到最普通的凡人。
他把“曲”字理解为局部的某个特定方面。
这里应该重点关注到,唯天下至诚的圣人,有我们普通人,甚至那些大贤人也不具有的博大胸怀,以及圆融无碍的智慧,能够恰到好处地应对各种状况。
而贤人们最多只能在某一方面做到优秀,胸怀与智慧和圣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03
我们再来看当代的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在他的《话说中庸》一书中如何解释。
譬如人的意念和思维,根本就不是单一直线的作用,它是由生理和心理的交曲而形成来来往往,反复回旋,一点一滴,断断续续,连接构成了方圆曲直的心态表而已。
南先生的意思很好理解,圣人的智慧深,对天理领悟得透,因此遇到任何局面能立刻看清、看透,立刻就产生恰到好处的应对方法,没有任何反复,也不走弯路。
而慧根不够深的普通人,乃至仅次于生而知之的贤人,都做不到马上看透、看清,更做不到直接立刻找到恰到好处的应对方式。
在领悟天理的过程中,在让自己的心能回归至诚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反反复复,也会走很多的弯路。
但只要是不懈地努力,去做自我的修正,最后也会到达和圣人一样的至诚境界,也能够像圣人一样化育大众。
只不过圣人走的是笔直的大道,而贤人以下的我们要走弯路,绕远以后才能到达目的地而已。
也就是说,既然我们这些普通人没有近路可走,那就老老实实地绕路走,一步一步走,不要怕走弯路。
04
台湾的著名学者傅佩荣老师在《译解大学中庸》一书中这样解读。
曲,偏曲,隐微之处,意即今日所谓的起心动念。换言之,致曲就是要省察自己隐微的意念是否合乎善。一般人先明善才可以做到真诚,致曲是介于明善与真诚之间的功夫。
其实,傅佩荣先生的意思,本质上与南怀瑾老师的解读也差不多。
生而知之的圣人不用刻意,待人接物自然而然能做到中庸,因为他们的起心动念已经真诚到极致了,犹如提纯了的没有任何杂质的黄金。
而普通人,甚至是普通人当中最优秀的贤人,内心仍然有不中、不正、不直的念头,待人接物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偏离中庸之道。
因此,必须要自我刻意训练,修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上的偏斜之处。
用今天的白话讲,就是让自己别动歪脑筋,不要去搞歪门邪道。
而这个省察和修正自我的功夫,就相当于把纯度不够的黄金通过冶炼进行提纯一样。
05
虽然他们三位的文字表述不同,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放下文字,放下抽象的解释,而是回到形象生动的生活当中就会发现:
师有师道,商有商道,医有医道,甚至盗亦有道。
每一个细分的领域,每一个职业都有其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的那个境界存在。
也都有人做到这种状态,这些行业里面技能高超而又德高望重的人就是贤人。
他们只在某个细分领域中打磨自己,不仅找到了自己专业领域中的道境,而且最后一通百通,待人接物也能够做到一片赤诚。
我们去看一看,那些两弹一星的大科学家们,不就是最生动的例子吗?
06
还有,咱们普通人,谁能没有几个坏念头?谁能啥事儿都做到无过无不及的境界呢?
不是这里有失误,就是那里有遗憾。就算自己去下功夫修正了,也肯定会反反复复。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根细铁丝,圣人的心是笔直笔直的,没有一点儿弯。
而我们普通人的心思,就像把一根铁丝揉成了乱七八糟的一大团,要把它重新恢复到直的状态,是肯定要下功夫的,甚至在取直的过程中,经常会矫枉过正,会很花功夫,很烦人。
但是只要不放弃,功夫到家,仍然能把自己的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也变成像圣人那样笔直、真诚和无伪。而且,最后也能做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至诚境界。
其次致曲,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把自己扭曲偏斜的思维和行为校正和拉直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