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7岁财务自由后,雷军又踩过很多坑|中企荐读

 timtxu 2022-09-29 发布于江苏

37岁财务自由后,雷军又踩过很多坑|中企荐读

作为一个工程师和创业者,雷军尝试总结和分享基于小米创业历程的思考。


整理|《中国企业家》记者 赵东山

来源|《小米创业思考》

头图摄影|邓攀


37岁那年,带领金山完成IPO后,雷军实现了财务自由,但他依然经常想起18岁时在武汉大学图书馆看过的那本《硅谷之火》。他想创办一家技术公司,去影响全世界。


2010年,小米诞生。2021年3月,雷军宣布造车,再次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这是刘慈欣在《三体》中的精彩表述,雷军用这样的心态来要求小米造车团队。


过去几个月,雷军和造车团队高管们讨论最多的问题是,到底要用什么样的心态造车?“是用500强公司做新业务的心态,还是一个小团队从零开始创业的心态?”由此引申,雷军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过去大公司做新业务,失败的概率会那么高?


事实上,这不是雷军思考的最新议题。过去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从大学生时代尝试创业,到金山期间开发通用软件、电商、游戏,再到创办小米做智能手机、云服务、IoT智能设备,甚至到进入智能电动车行业,雷军一直在思索商业中的成败得失。


为此,雷军新出版了一本新书《小米创业思考》,将自己创业以来的思考,全部集结成册,一次性对外输出。更为珍贵的是,除了那些成功的故事,雷军还分享了很多自己在创业过程中踩过的坑,以及通过这些挫折收获的果实。


坦白讲,雷军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但他的创业历程算不上一帆风顺:做社交,雷军做得比张小龙早,但米聊最后还是败给了微信;做电商,雷军早期在金山内部创业的卓越网并不比马云创办的淘宝晚,但卓越网最终卖给了亚马逊……好几次,雷军赶了个大早,却错过了最佳风口。

雷军在《小米创业思考》中回忆这种感觉时称,“这种痛苦最折磨人的地方在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却被抛入了最痛苦并且看不到尽头的炼狱中,而你鼓足勇气都不敢去想象的目标,却被别人不费吹灰之力跨越。”


但雷军也并未因此而自暴自弃。从程序员到管理者,从创业者到投资人,从互联网到硬件,再从手机到汽车,雷军的每一次选择都是认识结构和人生阅历的巨大翻新。“每一次进入新的领域,过去的知识、经验、声望、荣誉,大部分都清零了,你能依靠的只有一颗一往无前的心。”


在无数个高光和低谷的时刻,雷军从没被情绪打败,而放弃思考。他一直在坚持思考和自我反思,并将之纪录。这些零星的感受就像他发微博的频率,从2011年至今,雷军已经发布了近15000条微博,平均每天3条,十几年如一日。


在书的前言,雷军这样写道:“这是我的第一本关于商业思考的书。作为一个工程师和创业者,我想尝试总结和分享基于小米创业历程的思考,以及改进、完善的方法。这些思考不一定完美,也不一定是商业进步和模式创新的唯一解。但我相信,其中的不少方法和思考,对创业者和管理者会有一点借鉴、适用的价值。”


相比成功学书籍带来的情绪价值,大佬的踩坑经历或许会让人获得更多的实操价值。《中国企业家》结合本书中雷军的主观讲述和当时的媒体客观报道,尽可能还原雷军当时的处境和困难,希望大家能从雷军的过往中,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收获独属的心得。


冒进:芯片还没装配就过时了


2010年,小米成立之初,因为没有手机制造的经验,但又想打造革命性产品,雷军给团队定了严苛的标准:非苹果供应链不用。在雷军的愿望中,希望可以用最好的供应链,造出最强的手机。


在芯片方面,雷军通过各路朋友帮忙找到了高通,正好当时高通出了全球最先进的双核1.2G的处理器,雷军毫不犹豫就下了15万片的订单。


然而,仅仅几个月后,高通就又推出更高级的双核1.5G处理器。雷军当时就懵了,600多万美元已经支付,15万片芯片已经在库房里,然而这些芯片还没来得及装配就已经过时了。雷军自己回忆,“当时想哭的心情都有了。


然而,既然跟团队和外界说了伟大的梦想,手机还得继续造,最终雷军不得不将旧芯片搁置,再去采购最新的芯片,而这也成了雷军进入手机制造业踩的第一个大坑。

自嗨:螺丝比别家贵5倍有必要吗?

雷军创办小米的前五年,可谓风生水起,所向披靡。然而,随着快速增长而来的,是逐渐暴露的创业公司的问题。


2015年,小米未能完成当年的销售目标,并由此进入两年的低谷期。这对于手机企业来说,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在过往,销量一旦下滑,几乎没有公司可以逆转。因为当公司处于困境时,供应链也会失去对你的信心,从而进入死亡螺旋,爱立信、摩托罗拉、诺基亚、HTC等曾经的巨头都经历过这样的绝望。

在危难时刻,雷军决定重掌手机部。因为在此之前雷军曾给手机各个部件提出过严苛的要求,但雷军在接手后才发现,小米手机的螺丝钉供应商只有一个,价格比同行贵5倍,每个螺丝钉上都铣出一个小米的标识。


雷军找到这个供应链老板询问才发现,小米手机同事选料过于夸张,该供应链以前是服务苹果的,但是现在只服务小米,连苹果都用不起,只有小米用得起。


在小米同事看来,这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但在雷军看来这是自嗨和盲目的自我感动。“我们不要在自嗨上浪费宝贵的成本,应该用到真正对用户有用的地方。”


误判:造SoC芯片

2014年,随着小米手机销量的快速增长,雷军开始动起了造芯片的心思。当时,雷军从小米手机硬件研发团队中派出一支小分队,组建了松果公司。


最为关键的是,虽然当时松果只有不到20人,但雷军从一开始就瞄准了芯片领域的顶端——以CPU为核心的手机SoC。历时3年,小米投入约10亿元人民币,团队规模达到200多人,终于造出第一款芯片澎湃S1,并搭载在小米5C手机上。

然而,很快,小米的造芯业务就陷入僵局,进展不顺。虽然雷军没有提具体细节,但据媒体报道,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澎湃S2芯片几次“流片”均失败。要知道,作为衡量芯片是否成功的关键程序,“流片”一次就需要耗费数百万元,而这只不过是芯片研发所需资金的一小部分。


最终,S2芯片迟迟没有发布,松果公司进行改组,分拆成立了一家独立新公司,业务转向IoT芯片研发。


在雷军看来,盲目造芯的根源是,自己对芯片业务的理解不够深刻,错误地估计了业务的难度,选择了错误的前进路径。后来,小米没有放弃造芯业务,只是转向了ISP自研影像芯片和自研充电芯片等更轻量化的芯片研发。


傲慢:线下渠道危机


2014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机的出货量首次进入全球前三。对于一家仅成立4年的公司来说,是难得的高光时刻。但高光背后,也正在遮蔽很多潜在的隐忧和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渠道危机。


在此之前,小米发展迅猛的关键原因是,自建电商体系,完全没有线下渠道,从而节省巨大的成本。连华为都不能忽视小米的快速成长,并成立荣耀来与小米抗衡。


然而,虽然那几年电商的势头迅猛,但电商终究是有天花板的。恰好在当时,迎来了电商对零售业疾风暴雨式冲击的阶段性平衡点,线上市场占零售总额的比例相对确定,线上线下开始融合。


与此同时,OPPO、vivo等手机厂商开始着力布局运营商渠道和线下渠道,手机市场的竞争正在从单一市场进化到多渠道市场。雷军并未意识到,自己创业初期构想的互联网思维防线很快就会迎来巨大挑战。


当时,在小米内部是否做线下是个原教旨式的根本路线问题,不少人认为应该继续坚守电商路线,如果做线下就是打破了小米模式的纯洁性,甚至引发了小米是否会变质的组织文化思考。


线下渠道虽然相比互联网要更笨重,更接地气,但是对品牌宣传、用户体验、销售促进等方面增益不少,如果不承认这些,就成了毫无根据的互联网式傲慢。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小米的线下门店如今已经超过1万家。事实证明,电商占手机零售总量的比例至今也不过30%左右,如果当时雷军没有坚定地布局线下,小米现在的生存状况难以想象。


冲动:印度10亿库存


小米在国内风生水起的同时,投资人却给雷军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小米模式能不能在全球复制?


为此,雷军在2014年6月,开启了国际化探索,出国的第一站便是印度。刚刚进入印度,小米势如破竹,并很快找到了当地的合作伙伴,成为当地耀眼的品牌。


2014年7月,小米4率先在国内发布,销量大涨,市场供不应求。看到小米4在国内的盛景,刚刚组建的小米印度团队也充满了信心,毕竟在国内市场已经经过了消费者的验证。当时,在品牌和渠道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条件下,小米印度团队特地找到雷军特批50万台手机。


2015年1月,这款旗舰手机在印度发布,但谁也没想到,居然卖不动。50万台手机,将近10亿元的库存,这对刚刚起步的印度市场业务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如果选择运回国内,也不是办法,因为国内已经是4G的天下。

一时间,因为挤压的10亿元的库存,小米内部陷入困顿。雷军不得不火速组建一支团队,紧急去开发全球的3G手机市场,来消化这尴尬的库存。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如果当地市场也跟进4G信号网络,意味着这批手机就成了一堆废铜烂铁。


最终,小米国际化团队通过卖石油天然气的贸易商,原本卖笔记本电脑、一批二线的代理商才把这些库存全部及时消耗掉。虽然损失惨重,但基本都消化了。好在,这批国际化市场先遣队开拓出来的渠道成为日后的国际化市场渠道,加速了小米国际化的进度。


雷军才发现,成功往往不是规划出来的,而危机有时也是你想象不到的机会。

自嘲:R U OK成神曲

在公众领域,几乎很难看到一个企业家形象如雷军这般接地气,且有网感。而最为人称道的就是雷军在B站的鬼畜视频“R U OK”。


当时是2014年,雷军在印度发布会上的开场英语寒暄,因为口音浓厚,被B站用户做成了鬼畜视频。雷军回忆,自己当时看到就觉得有点奇怪,但很快就释然了,甚至想录个视频跟B站的用户交流一下。


小米公关部的同事出于谨慎安全的角度都不赞同,认为这个视频过一阵就没有热度了。但在雷军看来,既然这个视频如此受大众欢迎,说明这可能就是一种新的交流方式,自己有必要了解一下。后来,小米制作了雷军的第一支B站视频,亲自下场跟B站的用户交流,R U OK也成为社交媒体上经久不衰的一个梗。


就这样,雷军将一次尴尬,化解为一种幽默。相比其他公司的严肃回应,雷军亲自下场玩梗,反倒让用户觉得轻松愉悦。


事实上,这些只是雷军复盘小米创业历程中一部分踩坑事件。


在《小米创业思考》一书中,还有更多关于小米和雷军的创业方法论总结。比如小米为何能快速发展?雷军何以一次次突破自己能力,进入不同领域?小米为什么要造车?等等。


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展开,如果这样的思考对你的创业或管理有一些借鉴的意义和价值,那就再好不过了。当然,如果因此产生了更多兴趣,也可以自行阅读全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