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及其对农田土壤效应研究进展

 深海之星ccpsl0 2022-09-30 发布于江苏
由于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了土壤及水资源的污染、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养分失衡等问题。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的有效措施。美国秸秆还田量占秸秆生产量的68%,英国秸秆直接还田量占秸秆生产量的73%我国玉米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产量常年维持在2亿t以上。但秸秆利用率不高.2010年玉米秸秆还田比例仅有17.6%相当部分的秸秆未被利用,直接在田间焚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另外,我国秸秆还田工作起步较晚,配套技术不完善,存在量化不合理、操作不当等系列问题。如何完善秸秆还田技术,提高秸秆还田利用率是现在农业研究的热点。本文作者将从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进步探讨秸秆还田技术存在的问题.为秸秆还田的研究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一、玉米秸秆还田的方式
目前。秸秆还田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包括直接还田.间接还田和综合还田。
直接还田相比间接还田来说简单易行,主要包括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翻压还田以及留高茬还田。秸秆覆盖还田操作简单,省时省工,可以自动调节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储水量,提高降雨利用率。秸秆腐烂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理化性能。但是覆盖还田不利于机械操作。影响下茬作物的出苗,增加病虫害,进而降低作物产量。秸秆翻压还田是通过农业机械将秸秆粉碎.均匀撒于地表,然后配合化肥~同将秸秆翻入土壤中,一般深度以20~30cm为宜。
翻压还田可以全部保留秸秆中的营养物质,通过粉碎和深翻可以加速玉米秸秆的腐解.更加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实现作物增产。但翻压还田耗能偏大,容易受地域的限制,而且限制土壤的碳汇作用。
间接还田是将秸秆通过微生物腐解,高温堆沤等方法进行相应处理后再施入田间,间接还田包括快速催腐还田.过腹还田和堆沤还田等。快速腐解还田是指在玉米秸秆中加入秸秆腐解剂或腐解菌剂,使秸秆快速腐熟,然后将秸秆还田。一般腐解剂中都含有纤维素高效微生物降解菌,可以产生大量的纤维素酶。从而加快秸秆的腐烂速度。堆沤还田是将玉米秸秆、杂草、泥土等混合堆置,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以及高温发酵。将秸秆制成沤肥,堆肥,腐熟后施入土壤,堆沤还田秸秆腐熟效果好,钾素含量提高,通过高温发酵还可以杀灭病原菌、寄生虫卵及杂草种子,但堆沤还田容易使氮素流失,而且费时费工。
过腹还田是将秸秆作为饲料,在动物腹中经过消化变为粪便后施入田间。这种方式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增加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维持和提高土壤中N、K的水平,但目前我国相关配套设施及技术不完善。该方式只占玉米秸秆还田总量的25%。
综合还田是将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结合在~起的还田方式。目前应用较广的方法是将秸秆粉碎成小于10cm的茎段,均匀覆盖于地表,将适量的氮肥和腐解剂混合后撒于秸秆上,并及时深翻.深度在20~30cm,然后压平,防止墒情的流失。
二、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影响
1、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玉米秸秆还田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的团聚作用,添加玉米秸秆后.大团聚体含量明显增加,>2mm和2~0.25mm粒级成为优势粒级。玉米秸秆还田还促进了>2000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后0~10cm表层土壤1~0.05mm团粒增加20%左右。秸秆还田后土壤总孔隙度增加5.1%~12.2%.0~10cm总孔隙度增加10.99%~16.37%,2O~30cm的总孔隙度增加8.97%~34.16%。020cm土层的土壤容重降低5.26%~9.02%,土壤紧实度下降32%~46%。秸秆还田对土壤三相比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使土壤三相结构更加合理。
2、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秸秆还田明显增加了土壤的持水能力。覆盖还田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有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可以使近地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1%~2.8%。秸秆覆盖后灌溉水可以影响到80cm处土层,而无覆盖秸秆的处理只影响到60cm处,说明秸秆覆盖可以加强水分的入渗。秸秆深还则随秸秆剂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适量秸秆深还可提高土壤含水量,过量则效果相反。秸秆覆盖会降低耕层土壤温度,秸秆深施还田明显提高土壤日平均温度,随秸秆深施还田量的增加,土壤温度随之提高。
3、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养分供应和化学缓冲性能。土壤中全量及速效养分含量都随秸秆还田的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2年后。土壤全N含量增加ll%。全P增加10%,水解N增加4l%,连续3年秸秆还田后土壤全氮含量增加25.3%。宫亮等研究表明.连续3年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提高7.13%~9.44%。秸秆还田方式不同,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贡献不同,过腹还田可以维持和提高土壤N素水平,直接还田对土壤中P素和K素的贡献率更高。秸秆还田后,土壤中胡敏酸阳离子交换量升高,土壤pH值降低,秸秆还田在盐碱土改良方面效果明显,在每公顷6~7.5t的秸秆施量下.盐斑下降53%~74%,耕层盐分下降41%~54%。
4、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秸秆还田能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群落数量均随秸秆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腐熟后施入比直接还田更有利于微生物数量的增加,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随季节波动变化较小,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多,效果越明显。秸秆还田明显提高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秸秆腐熟后施入对酶活性的提高更为显著。这与秸秆本身带入大量活的微生物有关。
三、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秸秆还田起步较晚.配套技术并不完善。秸秆还田不是一项单项技术,而是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生产条件而形成的以秸秆还田为主体的复合技术体系。例如,东北地区热量条件差,春季降雨少。不利于秸秆的腐解,容易影响第二年出苗;降雨多的地区,秸秆还田后,土壤表层水分含量过高,会影响根系的生长;干旱地区秸秆腐解过程会吸水,从而降低土壤含水量。加重旱情。因此需要研究和建立不同生态区域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另有研究表明.与秸秆还田技术配套的耕作方式不合理也会影响秸秆的腐解,使出苗率下降造成减产;秸秆还田机械不配套,秸秆粉碎质量差,还田不均匀也会影响还田效果。另外,目前对秸秆还田量及N肥施用量的量化研究不够.玉米秸秆腐解所需C/N为65:1.微生物活动适宜的C/N为25:1,较高的C/N使秸秆不易腐解,还会加剧土壤微生物与作物对土壤有效N的竞争。秸秆还田技术目前还存在严重的不足,随着机械化水平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如何研究并建立适宜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达到更好的还田效果是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附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