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军事战争史-132》三十年战争(五)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2-09-30 发布于上海

三十年战争(五)

10.三十年战争后期:列强参战

1)规模与性质的改变

瑞典军队被神圣罗马帝国为首的天主教军队击败后,战争性质开始改变。在战争中,法国作为天主教国家却站在了新教国家一边。瑞典军队被打败后,法国在战争中的地位公开化、明朗化。从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新旧教之间的战争,此时变成了以法国波旁王朝为一方,同以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为另一方的争权夺利的战争。战场也从原来的神圣罗马帝国扩大到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瑞士、丹麦、荷兰等国。

16355月,法国向西班牙宣战。瑞典则出动人数众多的远征军去对付波兰人。530日,法国正式向西班牙宣战后不久,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新旧教之间签订了"布拉格和约",彻底摒弃了战争的宗教性质,使政治性质公开化,战争更加野蛮,公开进行侵略和掠夺,只有军人才能活命。房屋被毁,农田荒芜,饥民遍地。大群饥饿的妇孺紧跟在军队的后面。据记载,一支3.8万人的军队,后面尾随着近13万人的妇幼及其它各色人物。

2)西班牙入侵法国

"布拉格和约"签订后,瑞典拒不承认这一和约。此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战争折磨下已衰弱不堪,瑞典军队足以应付。

法国之所以对西班牙宣战,是因为首相黎塞留另有打算。当时的尼德兰正在进行独立战争,法国希望割断西班牙伦巴底(意大利北部)与尼德兰的联系,让尼德兰的独立战争获得成功。为实现这一目标,法国必须拔掉西班牙与法国东部和德国西部的一些据点。黎塞留把法国的13万军队分成五个军区,完成五项任务:第一,入侵阿尔萨斯,攻占西班牙人所占领的地区;第二,攻占洛林,驱逐西班牙军队;第三,假道瑞士,攻占阿尔卑斯山上的重要隘口要道;第四,同意大利的萨伏依结盟,进攻米兰;第五,与尼德兰结盟,共同进攻西班牙。

黎塞留制定的五项任务只有前三项完成,后两项告吹。从以上五项任务不难看出,黎塞留多头出击,兵力分散,且带有极大的冒险性。西班牙利用这一点,组织了一支西班牙——巴伐利亚联军,仍由那位"红衣主教王子"斐迪南指挥。这支军队于1636年入侵法国,将法国东北部实力薄弱的军队驱逐出该地区。与此同时,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在加拉斯的指挥下进入勃根底公国。

西班牙军队由北向南推进,渡过索姆河,直逼巴黎城下,巴黎城内一片恐慌。黎塞留和法王路易十三急忙召集一支5万人的军队(其中大部分是民兵),派到前线,去抵挡西班牙军队。恰在此时,尼德兰独立战争中荷兰军队恢复了对西班牙军队的攻势。西班牙联军从巴黎附近撤走,去对付荷兰军队,巴黎城才免遭灭顶之灾,法国人虚惊一场。这件事说明了黎塞留的军事战略有不成功之处。事后有人评论说,如果没有黎塞留,三十年战争可能会就此结束。

3)托斯坦森的功与过

虽然瑞典军队在神圣罗马帝国留下过惨遭败绩的记录,但神圣罗马帝国无力将瑞典军队彻底打败。诺林根失败后,瑞典军队很快恢复了元气,多次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打败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1641年,林纳特.托斯坦森继任瑞典远征德意志的远征军司令。这位少年得志的将领曾深得古斯塔夫的赏识,不足30岁时就被委以瑞典炮兵司令重任。他对远征军稍事整顿后,便开始出征神圣罗马帝国,先后在萨克森等地连续取得四次胜利。

1642年秋天,神圣罗马帝国新继位的皇帝斐迪南三世,令其弟威廉大公带一支军队进攻托斯坦森。双方于164211月在布莱坦平原进行了三十年战争中第二次布莱坦战役。

当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在炮火掩护下修筑工事时,托斯坦森带领一支骑兵出现在帝国军队左翼。帝国军队左翼的部署尚未完成,抵抗力不强,因而迅速溃败。在中央战线,瑞典军队稍遇麻烦,托斯坦森骑兵冲过来时,中央部位的敌军也被打垮。中央部位的帝国步兵四处逃散,剩下的右翼成为孤军。瑞典军队将其团团围住,大部分被俘。威廉大公损兵折将过半,自己侥幸逃得性命。

1644年,托斯坦森带领他的远征军转战丹麦。他的远征军仍保持着瑞典军队的优良传统,机动性强,行动神速。他的远征军使丹麦的防线不堪一击。

神圣罗马帝国也派出一支军队尾随而至,企图从背后发动袭击。托斯坦森留下一部分军队牵制丹麦,主力避开神圣罗马帝国军队,进入德意志境内,攻击那些无兵防守的地区。帝国军队只得返回,尤特堡一役,帝国军队惨遭败绩。托斯坦森的远征军进入波西米亚,大肆劫掠。

1646年,托斯坦森的远征军终于在占考(今捷克西南)遇到了强大的敌手,即神圣罗马帝国和巴伐利亚联合组成的一支军队,其实力在瑞典远征军之上。托斯坦森以森林为掩护,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将敌军分割开来,各个击破。素以能征贯战著称的巴伐利亚精锐骑兵——帝国所依赖的精锐部队被托斯坦森彻底消灭。托斯坦森取得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胜利。

然而,正值胜利之时,托斯坦森旧病复发,无法扩大战果以延续他的辉煌,不得不回国养病。而他的那支远征军也因疲于征战,无力继续再战。

托斯坦森也是30年战争中不可多得的军事将领。这并非因为他少年得志,备受赏识,而在于古斯塔夫死后,是他带领瑞军纵横驰聘,创造了一系列的军事记录。他在战争中几乎没有遇到过令他费心机的敌手,他的军事业绩仅次于古斯塔夫。然而,与古斯塔夫同处一个时代、同样作为出类拔萃将领的托斯坦森,在历史上有闪光之处,也多有骂名。他的治军之道与古斯塔夫有许多相悖之处。他上任伊始,就停止给手下人发饷,纵容士兵抢掠,使抢劫行为逐渐合法化,几乎与瓦伦斯坦的"以战养战"毫无二致,致使古斯塔夫时代的军风、军纪荡然无存。军队的成份亦发生改变,士兵不再单纯是瑞典的自由农民,一些流氓、恶棍、无赖等纷纷投到他的门下,成为军人,而他们当兵入伍的目的则是为了在战争中打家劫舍。他也讲"军纪",但主要靠体罚、毒打、酷刑和绞杀来维护"军纪""严肃性"。他对部下"一视同仁",无论军功多高,一概严加惩罚。他的强硬手段使部下对他仇恨万分。在战争策略上,他也与古斯塔夫截然不同。他对待敌军和被征服区域内手无寸铁的居民毫无怜悯之心,一律"格杀勿论"。攻克多瑙河南岸的克林西尔之后,他对城内居民大肆屠杀,其行为之残暴,令人发指。此时的瑞典军队已改变了性质,成为纯粹以抢掠、毁灭为目的而进行战争的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和托斯坦森同为三十年战争中的一代名将,军事业绩,为同时代的其他将领所望尘莫及。但托斯坦森的军事功绩是建立在毁灭、抢劫、屠杀基础之上的,军队在他手中变成了一伙不法之徒。他的恶行抵消了他的军事成就,使他无法与古斯塔夫齐名。

4)洛克鲁之战——"步兵之花"的凋谢

1643年,法王路易十三临死前任命恩善公爵为法国东北方面军总司令。这位年仅22岁性情暴躁的将领,在法国境内缪斯河畔的洛克鲁与西班牙——帝国联军发生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决战。是年5月,西班牙——帝国联军2.7万人(骑兵9000人,步兵1.8万人),由米洛将军指挥,围攻洛克鲁要塞。恩善带2.3万人(骑兵7000人,步兵1.6万人)前往解围。洛克鲁周围尽是沼泽和树林,只有一条狭窄的小道可以通过。他人劝阻恩善不要贸然走这条路,恩善坚持己见,使部队顺利通过险路,占领了一个制高点,准备与西班牙——帝国联军决战。

米洛兵力在数量上略占优势,另有6000援兵即将到达。但他不打算马上与恩善交锋。米洛仍采用传统的西班牙步兵战法,把1万名久经沙场的老兵部署在中央,中央后面是8000盟国军队,作为二线和预备队,而把9000骑兵部署在两翼。

法军阵形与之大体相似,步兵居中央,骑兵在两侧。但法军步兵单位比西军步兵方阵小得多,这是仿效瑞典军队的编制而形成的,也是已故首相黎塞留的巨大贡献。黎塞留废除了雇佣兵制度,任用没落贵族子弟为军官,招募青年农民为士兵骨干,清除军队后面的"尾随大军"。经过黎塞留的认真整顿,法军已今非昔比,不仅战斗力增强,而且也有了凝聚力和爱国之心。

恩善指挥法军先发制人,带领右翼8个骑兵中队首先击破西班牙军队左翼。这时,他发现法军左翼被西军打败。他没有绕道增援左翼,而直接打击西班牙步兵团的侧翼,从西班牙军队与盟国军队中间插过去。西军和盟国军队在法军突然而来的打击下,顿时溃散。恩善马上绕过战场,夹击西班牙的右翼骑兵。这一攻击突然性极大,令西军始料不及,骑兵抛弃了步兵,逃离战场。法军从三面包围了西班牙的中央步兵。西班牙步兵虽亦属精锐之师,且多次打退法军进攻,但却无法冲出重围。法军一直围攻到天黑。使素有"步兵之花"美名的西班牙步兵7000人丧生,6000人被俘,被俘者几乎全是伤兵。法军付出的代价是4000人伤亡。

洛克鲁战役是三十年战争中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决战。如果说古斯塔夫以新的战术在布莱坦平原之战中令传统的旧战术黯然失色的话,那么,洛克鲁战役中的法军则让开放已久的西班牙"步兵之花"终于凋谢。法军的胜利是其战术、军队改革的结果,是新战术对旧传统的西班牙战术的胜利,是新的步兵体制对旧的的步兵体制的胜利。瑞典人创造的这种体制又一次在战争中显示了优越性。自三十年战争开战以来,西班牙的传统陆军战术多次失败,但此次失败,西班牙损失惨重,"步兵之花"开始凋谢,西班牙军事霸主地位发生了动摇,所谓西班牙陆军的荣誉终于毁于一旦。

5)名将图吕尼

图吕尼是与恩善同时代的一位法国将领。图吕尼自幼从军,由一个二等兵凭借战功升到上校,后又担任莱茵地区法军指挥官,成为人们注目的将领。他与恩善有许多不同之处,二人的战争指导思想也迥然不同。恩善的目标是打胜仗,不考虑付出多大代价,而图吕尼则只在占有优势时,再向敌军发起进攻,尽量避免伤亡。但结果是,恩善第一次参战就打败了"步兵之花",一战而名扬天下,而图吕尼第一次独立指挥战斗却打了败仗。

恩善因病离开军界后,图吕尼成为法军的一员主将。他收容了几国的雇佣兵,用了一年的时间将这些雇佣兵整编完毕。1646年夏天,他利用神圣罗马帝国混乱之际,与瑞典将领兰格尔将军所带瑞军会师,并联合起来打败了3万巴伐利亚联军。

11.战争终结

古斯塔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黎塞留、法王路易十三等三十年战争的主要人物相继死后,战争逐渐接近尾声。1648年,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国、瑞典等国签订了"威斯特法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至此正式结束。

三十年战争是发生在德意志领土上的欧洲大战,欧洲各军事强国竞相厮杀,竞相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这场战争最直接的结果,是给德意志造成荒凉与贫瘠。据说瑞典军队攻占过1500个城市18000个村镇,平均造成的人口损失高达70%。这些数字可能有夸大之处,但据权威史家估计,德意志在三十年战争中的死亡人数高达几百万,财产损失无法计算。

三十年战争是近代史上的一场"欧洲大战"。这场战争重新规划了欧洲的政治地图,在整个人类军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意义。

第一,古斯塔夫开创了军事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瑞典本不属欧洲强国,既非地域辽阔,亦非人口众多,加之军事强国西班牙在欧洲独树一帜,似乎难以给瑞典留下可争夺的机会。然而,古斯塔夫的军事天才、军事改革,使历史选择了瑞典,使瑞典成为三十年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古斯塔夫对军事的改革,改变了军事文明发展的历史,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三十年战争不仅为瑞典提供了用武之地,也因其战术新颖、军纪严明、兵器更新而改变了军事文明史旧有的走向,使许多欧陆国家由仿效西班牙转向学习瑞典。

第二,西班牙军事强国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动摇。就战略战术而言,三十年战争可称"西班牙式""瑞典式"的反复较量,并且由始至终。瑞典的新式战术一直占据上风,直到法国让西班牙"步兵之花"凋谢,才使传统的西班牙方阵、战略战术走向无可挽回的衰落。如果我们把古斯塔夫的作为看成一个新世纪的开始,那么西班牙战术上的屡屡失利则是旧世纪的丧钟。

第三,三十年战争的3O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战火考验了各国的军事体制、军队战斗力,也锤炼出一大批杰出的将领,诸如古斯塔夫、瓦伦斯坦、提利、托斯坦森、恩善、图吕尼等等,无一不是叱咤风云的军事天才。尽管他们各自命运结局不一,但他们的作为却为人类军事史增色许多,以至后世的军事将领、军人不止一次地研究他们的军事业绩,汲取对自己有益的经验。

第四,三十年战争的重要之处还在于,战争作为军事实践,不仅锤炼了军人和将领,而且还对军事文明的诸方面,如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军事训练、军事科学等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提供了用武之地,从而使许多传统的、旧的东西被淘汰、被取代,军事文明迈上了新的台阶。三十年战争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