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中盆地: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决定四川盆地命脉的第一道防线

 零壹贰012 2022-09-30 发布于湖北

秦岭是一个南北平均宽达200多公里,长800多公里的庞大的山系,中国因它被分为南方和北方,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也在此分野,而在它的南侧山麓,与大巴山之间有一处富饶的盆地,从这里向南越过大巴山,便可通巴蜀之地的地四川盆地,而向北翻过秦岭,则通向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就是汉中盆地,一个掌控四川盆地安全命脉的战略要地。

文章图片1

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断陷盆地

汉中盆地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的汉中市,秦岭与大巴山之间,是一个是晚新生代山间断陷盆地,是青川断裂带的尾端,秦岭构造带、大巴山构造带及摩天岭地块的构造结合部位。范围西起勉县武侯镇,东至洋县石槽;南以元墩—吴家坪—石咀子—周家坪—山口—秦家坝一线为界,北抵留旗营—广家苍—溢水—楚家坡一线,长约116公里,南北宽约10~28公里,呈西宽东窄的狭长楔形。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汉中盆地内的地形包括了平原、丘陵、河谷,总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而其中汉中平原的面积约为3000平方公里,可耕地集中。气候上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4~15℃,10℃以上活动积温4500~4800℃,无霜期240~250天,年平均降雨量在900毫米左右,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水稻占陕西省水稻总播种面积的60%,产量则占70%以上,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是陕西省稻、麦两熟的地区。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发源于秦岭南麓、全长约1500公里的汉江在境内浩荡流过,向东南奔向湖北,并经十堰、襄阳等地,于汉口汇入长江。这里是汉朝的发祥地,“大汉民族”、“汉文化”、“汉学”、“汉语”这些名称,都是因有了汉朝才定型,而汉朝正是得名于汉水,发祥于汉中,是刘邦登上皇帝宝座后,以其发迹之地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王朝的结果。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汉家发祥地,与巴蜀唇齿相依

那是在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咸阳,按照楚怀王与诸将的约定,刘邦理应在关中称王,但项羽不愿让刘邦占据当时的“天府之国”关中平原,但又不便违背楚怀王的约命,便与谋士范增商议,以蜀、汉亦属关中之地为由,将刘邦封为汉王,掌控巴、蜀、汉中三郡,建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南郑区)。刘邦不愿受屈欲发兵项羽。萧何谏劝刘邦曰:“《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文章图片8

于是刘邦便受封成为汉王。数月后,在萧何的引荐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暗度陈仓,平定三秦。四年后,统一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汉中盆地自此便有了“汉家发祥地”之称。其实刘邦选择暂避锋芒,待项羽离开关中后卷土重来,也跟汉中盆地的地缘结构息息相关。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由于汉中盆地是夹在秦岭、大巴山山间断陷盆地,其北便是故秦的核心盘关中平原,其南便是另外一个同样富庶的四川盆地,所以汉中盆地是关中与巴蜀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四川盆地抵抗北方侵入的第一道防线,与巴蜀唇齿相依,而刘邦被封汉王,掌控巴、蜀、汉中三郡,实际上已经掌控了一块完整地缘板块,以此为基本盘,寻机北进汉中只是时间问题。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而在四百多年后的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正是以汉中为复兴汉室的基地,六出祁山,但终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宝鸡五丈原,后人遵遗命葬于汉中定军山。当然很多人会觉得为何刘邦可以兵出汉中,而诸葛亮却六出祁山无果呢?其实这里面存在着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刘邦阵营人心聚敛,而蜀汉自刘备兵败夷陵,病逝白帝城后,元气大伤,内部还存在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本土派等派系的掣肘,典型表现便是频频发生的粮草不济。

文章图片13

定军山位于勉县城南5公里,三国时期古战场,有“得定军山则得汉中,得汉中则定天下”之美誉。

文章图片14

天荡山地势险要,在勉县城北4公里处,与勉县城南的定军山、古阳平关成犄角之势,为汉中盆地西部门户。

汉中盆地的南北通道

当然这不是本文的重点。事实上从地缘结构上来看,汉中盆地是控制关中与巴蜀通道联系的战略基地,只有将汉中盆地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才有资格通过蜿蜒在秦岭大山中的几条蜀道攻击关中,反之亦然,所以汉中盆地就是刘备占据巴蜀后,第一个与曹操兵戎相见的主战场,不管是定军山还是汉水之战均在此地发生。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既然汉中盆地对于关中和四川盆地来说战略地位紧要,那么我们来看看二者进入汉中的路线差别。首先四川盆地与汉中隔着米仓山,米仓山是大巴山山脉的一部分,山地层状地貌结构明显,海拔1500~2000米,有三条通道联通四川盆地,自东向西分别是洋巴道、米仓道和金牛道,其中洋巴道又称荔枝道,联通的是川东,米仓道在翻越米仓山后与巴中相接,而金牛道则连接川西的成都平原。

文章图片18

而成都平原在古典时期作为四川盆地的地缘中心,所以金牛道最为常用,但从汉中到益州(成都),必须要经过勉县、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城镇和阳平关、朝天关、剑门关、葭萌关等关隘,全程600公里。特别是从汉中至广元的一段,几乎都要穿行在傍山修建的栈道之上,来翻越崎岖险峻的米仓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所言非虚。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至于从汉中盆地到关中平原,由于隔着秦岭这道东西绵延400—500公里,南北宽达100—150公里,海拔均在1500—3000米的“华夏龙脉”,难度要比翻越米仓山更为艰难。但在秦岭腹地还是开辟出了四条通道,自东向西分别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斜谷路)和陈仓道,这其中最先被利用的,也是通行条件最好的便是“褒斜道”。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但这只是相对其他三条小道而言通行条件较好,主要也是因为这条通道是汉中到达关中最近的,所以维护更频繁。褒斜道是循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行其北入口在眉县斜谷口,南出口在汉中褒谷,由此得名,全程249公里,是古代巴蜀通秦川的主干道路。但褒斜道虽然穿行在河谷之中,但褒水和斜水并没有留出足够让人通行的距离,为此古人只能在沿着河道旁边的峭壁开凿孔洞,插木为梁,铺木板联为栈阁,接通道路,这便是栈道。

文章图片24

《史记·货殖列传》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褒斜栈道是南北兵争军行和交流必行之道。

文章图片25

1975年石门水库大坝高水位蓄水,栈道石门及将军铺、褒姒铺、栈道平歌摩崖等古迹和栈道遗迹都淹于水库中。

褒斜道上的栈道始建于战国的范雎相秦时期,当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伐蜀时便是途经此道,后来到了公元前266年,秦相范雎为了加强秦与巴蜀之间的往来交通,“使天下皆畏秦”,便创修了褒斜栈道。此后褒斜道就一直是关中至汉中兵争军行和经济、文化交流必行之道。当刘邦被封汉中王时,为迷惑项羽,便“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所烧的便是褒斜道。

文章图片26

由此可见,在古时候,防守方若想阻止敌方的进攻,只需要将栈道烧毁,便能起到迟滞对方进攻的目的,所以这条能够直插关中和汉中腹地的通道至关重要,所以当年刘邦兵出关中时,便大张旗鼓的修复被烧毁的褒斜栈道,一举吸引了关中三王的全部注意力(项羽为防范刘邦,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管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封司马欣为塞王,管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管辖陕北),但实际上“明修栈道”是虚,绕个大圈子“暗渡陈仓”才是实。

文章图片27

这个“大圈子”便是最西端的陈仓道(又称嘉陵道,从陈仓向西南出散关即至汉中),绕道陈仓道的远路到达宝鸡,实现了顺利北进,这是一个典型的声东击西战术。相反从关中到达汉中,依然困难重重,唯一意外的案例就是公元前314年的秦灭巴蜀,之所以能够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覆灭四川盆地中的巴、蜀两国,完全得益于苴国的“内应”作用。作为疆域主要在今四川广元、甘肃陇南和陕西汉中西部的苴国来说,邀请秦国进入相助对抗蜀国自然是不需要设防的。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于是有了苴国的带路和放行,秦国大军顺利通过秦岭和米仓山这两道天险,进入川西平原,秦军便找到了关中平原的感觉,一路攻城拔寨,而失去天险保护的蜀国就成了待宰的羔羊。这样的案例在几百年后,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覆灭蜀汉时依然适用:一旦汉中沦入敌手,四川盆地便仅剩下最后一道米仓山防线,朝不保夕。

文章图片30
文章图片31

就像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纵论天下大势时所说:四川争衡天下,上可称王,下可称霸,然四川若“恃险坐守,必至于亡”。因为像剑门关、瞿塘峡这些险要地方,只能迟缓攻击,并不能完全阻隔攻击。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描述四川盆地像一座城池,北面以汉中褒斜谷为前门,西南以熊耳、灵关(雅安宝兴、天全一带)为后户,中间以峨眉山为城郭,西有汶川少数民族地区的牧场,南有以云贵的南中为苑囿,“城池”前还有岷江、渠江等天然护城河。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这就是汉中盆地,一个集合了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四大国宝”的宝地,也是一个关系到四川盆地生死存亡的要地,巴蜀大地因其方才能够恃险而守。

卧龙吟--戴建明.mp34:29
来自维达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