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绚秋多姿 逐彩京华

 贫娇堂行道 2022-09-30 发布于北京
北京的秋天似锦,极为壮美。
银杏、黄栌、元宝、焕丹红……它们组成的一幅幅震撼人心、惊艳绝伦的绚丽画卷,让人流连忘返。而在一片片斑斓色彩中,特别耀眼的是黄栌,如片片红霞,使人心醉。满目秋色中,最靓丽的是元宝枫,金灿灿,变成了一座金库。片片彩叶铺满古老地砖、林地,使整个古建筑、山林变成藏金宝地。这红、黄的基调,又随着节令的变化和生长过程,演化出嫩红、粉红、淡黄、橙黄等灿烂缤纷的秋色世界。每年的10月和11月,因此也就成为北京一年中最美的彩叶观赏时间。在这座城市,无论是市区公园,还是近郊浅山、远郊风景区,都有绚烂秋叶可看,其中,位于城区的地坛公园,位于近郊的八大处公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岭景区、大运河森林公园,位于远郊的延庆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怀柔慕田峪长城、密云司马台长城,尤其值得亲身前去探寻。

Image

那里,与斑斓的彩色相映衬的是或悠然矗立、或深埋功与名的名胜、古迹。它们见证了历史,蕴含丰富的文化,千百年来只是无声倾诉着。数百载来,方泽坛在迎来送往着一代又一代的帝王贵胄,也见证着时代的巨变和时间的一天天流逝;运河之畔,柳荫广场上的雕塑“祭坝”,是“千里舳舻”的盛景在数百载后的历史回响;深山之中,证果寺、香界寺和龙泉寺经历风雨沧桑,依旧保存完好,如今默默诉说着关于它们的前尘往事;寂寂无声的清代健锐营碉楼早已不再雄浑巍然,却仍然为人们探寻一段旧事提供着坚实的历史材料;仙女楼上,坚实的砖墙并未剥离,仔细聆听,金戈铁马的岁月似乎仍在耳畔萦绕……翻阅浩瀚的史料,那些丢失的岁月,那些或静谧美好、或喧嚣繁闹的时光,都将从这个灿烂的秋天被一一拾起。
地坛公园
鸭脚虽百个  得之诚可珍
古代文人雅士喜欢用银杏叶相互馈赠,北宋欧阳修就曾作诗《梅圣俞寄银杏》,称赞银杏叶“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地坛公园银杏大道是北京最古老的银杏大道之一,园内200余株银杏树植于上世纪50年代末,每到深秋,茂盛的树上、树下满眼金黄,是京城一道迷人的“秋韵”风景。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的第二大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东侧,依邻北二环,与雍和宫、国子监、孔庙隔街相望。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

Image

地坛公园西门牌楼

历史悠然
自古以来,大地一直因滋养万物、孕育生命而被看作是人类万物的母亲,获得人们的虔诚敬仰,崇拜祭祀。周朝开始,人们便于夏至之日在水泽方丘之上举行祭地仪典,以祈求来年农物丰收、生活安康。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扩建,其中就包括各种对皇室具有重要意义的坛庙建筑。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地坛(即天坛)建成,并根据当时皇家采用的“天地合祭”制度,用以合祭皇天后土。直至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认为“天地合祭”不合古代礼制,于是恢复明太祖“天地分祭”的制度。
根据《周易》中八卦的排列: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分别代表天地日月,嘉靖皇帝下令将南郊的天地坛改为圜丘以祭天,在北郊择地另建方泽坛以祭地,并在东郊建朝日坛以祭日、西郊建夕月坛以祭月,史称“更定祀典”。为祭地所建立的方泽坛,也就是如今人们所说的地坛。地坛等诸坛的建成,形成了左祖右社、四郊分祀、先农祈谷并举的新格局,从而奠定了北京祭坛格局的基础,实现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先农坛环绕京城的规划模式,突出了紫禁城在京城的中心地位,标志着古代都城形制最终完成。
北京地坛依循古代“天南地北”和“天圆地方”的说法而建,与天坛遥相对应,天坛在南,地坛在北。天坛内的建筑以圆形为主,地坛内的建筑则全都是方形,形成了地坛建筑的一大特点。地坛占地面积37.4万平方米,长宽各约600米左右,由两重正方形坛墙环绕,分成内、外坛,内坛墙四面辟门,外坛墙仅西面辟门,由一条坛街连接西侧的安定门外大街。位于此处的西门牌楼高大雄伟壮观,建设规模居北京市牌楼之最。绿色的琉璃瓦面,绘以单凤图、双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现已成为地坛的主要景点之一。
地坛内部建有三组主要建筑,方泽坛和皇祇室在中轴线上,是皇帝行祭地大典、供奉“皇地祇神”等诸神之处;方泽坛西侧有神库和宰牲亭,用来存放祭祀时使用的一应器具及各种贡品;西北方向为斋宫、钟楼、神马圈等附属建筑。整体建筑朴实端庄,别具一格,周围植满柏树,庄严肃穆。方泽坛是地坛的主体建筑,是皇家盛大的祭祀礼仪之地,俗称拜台,因坛台四周有方形泽渠而得名。坛面为正方形,象征“天圆地方”,以水渠环绕象征“泽中方丘”。坐南朝北的布局和按六八阴数铺成的墁石象征“地为阴”,黄琉璃砖象征“地谓之黄”。

Image

地坛公园银杏大道

厚重底色
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壝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壝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处。整座祭坛气势磅礴,宏伟广阔,占地面积达17689平方米,其规模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地坛因年久损毁严重,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和改建。乾隆认为皇祇室绿瓦和方泽坛面黄琉璃砖“于义无取”,于是依据《周礼》和《考工记》等,将皇祇室及方泽坛围墙绿琉璃瓦顶改为黄瓦、方泽坛面黄琉璃砖改为白石块。这次改建使这两座主体建筑的礼制意义更加明确。
历代皇帝都极为重视祭地大典,自1531年嘉靖皇帝在地坛首祭以来,明清两朝共有14位皇帝连续381年在此祭地,使地坛成为历史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祭地之坛。整个地坛祭祀共分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等九个仪程,各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并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组成的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清乾隆时额定地坛设文、武、乐舞生480人,执事生90人。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可见其规程之复杂、纪律之严格。
1925年,地坛被辟作京兆公园向巿民开放,1928年更名为市民公园。受战火影响,公园曾一度荒废甚至关闭,直至1957年,地坛才重新被建设成公园,恢复“地坛公园”的名称。如今的地坛公园,早已成为人们亲近自然、品味历史的好去处。“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正如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所写,地坛这座古老的皇家祭坛,在繁忙嘈杂、人口川流的城市中,巍然宁静地历经了400多年风霜,宛如一片净土,沉静却不孤独,古老却富有生气,遍尝世事却历久弥新,是历史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徜徉园中,回望过去,感悟人生,地坛之美,不止于此。
地坛公园的银杏大道位于正对公园南北门的中轴线上。从公园南门进入,绕过方泽坛即是。方泽坛周边,布满了高大、挺拔的侧柏、桧柏等树种,这些树有些是古树,树龄超过300年,一道道纵深的树纹透出饱经历史风霜的古老和苍劲,郁郁葱葱的树叶又迸发出勃勃生机。
古坛、古树与公园北侧的银杏大道一路之隔,不仅成为银杏大道独一无二的背景,也为银杏大道铺上一层幽然、厚重的底色。

大运河森林公园

随风落彩叶  述说前尘事
通州地处千年大运河北首,向来文脉蔚然、古韵萦绕。在通州,运河总长度为40多公里,其中10公里为城市段,沿北运河而建的大运河森林公园串起了新旧通州城。

Image

大运河森林公园

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北起六环路,南至武窑桥,河道全长8.6公里,占地面积10700亩,40余万株树木遍植两岸。公园的秋天色彩缤纷。随风飘落的是元宝枫、黄栌、天目琼花的红叶、金黄的银杏叶……站在公园最高处眺望彩色的林海,一切都显得十分美妙。事实上,在大运河森林公园,人们除了能欣赏秋天的色彩,还可以看到皇家码头、燃灯佛舍利塔、验粮楼、漕运码头、皇木厂等一批文物古迹。史书中记载的“舳舻千里”的盛景虽然无法在今天得以重现,但沿河而建的大运河森林公园,却还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凭吊历史的好去处。漫步在运河沿岸,看着悠悠河水,曾发生在这里的“前尘往事”还是会在人们眼前浮现。

Image

京杭大运河通州段

昔日盛景
通州处北运河之尾,是3400华里的京杭大运河最北端,因“取漕运通济”而得名,自然担负着通济京城的使命,“不见潞河之舟楫,则不识帝都之壮也”。当年,北运河上浩浩荡荡的几十公里长的漕运船队,帆影点点,水声嘈嘈,极为壮观。清《御制通州石道碑》载:“潞河为万国朝宗之地,四海九州岁致百货,千樯万艘,辐辏云集,商贾行旅梯山航海而至者,车毂织络,相望于道,盖仓廪之都会而水陆之冲达也。”清代乾隆年间来华的朝鲜学者朴趾源目睹这一场景,不禁赞叹潞河“舟楫之胜可敌长城之雄”。
随着漕船运送到北京的不仅限于漕粮,还有数量极其巨大的商品,据相关史料的记载,主要有农产品、棉纺织品、丝织品、油类、酒类、干鲜果品、各种食物、纸张、竹木藤器、杂货、铜铁器、药材等12大类,共计近千种货物。漕粮验毕,就要入藏仓廪。
矗立在通州的众多粮仓曾备受瞩目。明清两代,通州粮仓专储白粮,供京城内的王公大臣自行到通州领取俸米。史载,通州仓众多的储粮也曾引起了明朝之敌的觊觎,但明朝即使在危难之下也能从容部署,处置有方。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御驾亲征的明英宗被俘,瓦剌的统帅太师也先以送明英宗回京为名率师南下,并有先占据通州粮仓、再围攻北京的企图,一时间人情汹汹。此时,通州各仓尚存有约1900万石的粮食,这笔巨大的战略物资倘落入敌手,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有人建议立即放火焚仓,以免资敌。主持北京保卫战的于谦却不肯就此毁掉粮草,他心生妙计,决定坚壁清野,在敌人到来前把通仓储粮全部运进京城供守城军民食用。于是他奏请明代宗朱祁钰,给京城官员发放9个月的俸粮、给守城士兵发放6个月的饷粮,让大家自己到通州领取,并且还发动百姓协助政府运粮,凡能从通州官仓运粮20石交给京城官仓的百姓,发给白银一两。此命令一下,全京城的军民登时忙得热火朝天,通州到京城道路上运粮的队伍汇成一股洪流,白天车马相接,夜里火把通明,仅仅几天的工夫,就把通州粮仓搬运一空。京城则储备了足够全城军民食用一年多的粮食,家家都有存粮,人心大定,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随着漕运制度的日臻完善,北京最终形成了京通十三仓的庞大粮储体系。清朝的官仓之外均有围墙,墙上安设棘刺以防翻越。大门又称外门,每仓三间,两旁为八字形影壁。每仓还有辕门一座,内有影壁一座,影壁后是三合土的仓路。廒座是官仓的主要建筑,每五间为一廒,每间七檩六椽,面阔一丈三尺,进深四丈五尺,柱高一丈二尺五寸,前后出檐,明间前接抱厦一间。廒的墙壁用大城砖砌成,厚约三尺以上。“每廒顶各开气楼一座,廒底砖砌,上铺木板。廒门及墙下均开窦穴,以减地气。”(《大清会典事例》)每廒的存粮约1.2万石,造价银一般在1100两到1500两。除仓廒外,官仓中还有许多附属建筑,龙门、官厅、科房、大堂是办公用房,其中大堂又称监督值班所,是官仓负责官员的办公室,科房又称官役值班所,是一般职员的办公室;警钟楼、更房为报警巡更人员所用;仓神庙、土地祠等为祭祀之用;激桶库和水井供救火之用。

Image

大运河森林公园

秀美画卷
作为一处有着800余年历史的漕运码头,通州这块古老的土地曾见证了大运河上的喧嚣和繁华。而每年在这里上演的“开漕节”,更是深刻镌印在了当时人们的心中。
史载,在明朝前期,由于通惠河淤塞严重,漕船只能在张家湾卸粮,再用马车转运至京通粮仓,这样费工费时劳民伤财。嘉靖六年(1527年),时任巡漕御史的吴仲多次上书皇帝请求疏浚通惠河,这样粮食便可由水路直接运送入仓,每年可节省大量运费。但是通惠河一旦修通,朝中个别官员便无法牟取陆路运费利益,因此纷纷上书反对修河。嘉靖皇帝因此犹豫不决。
当年夏秋下了一场大雨,天安门吻兽被雷击碎,吴仲借机向嘉靖皇帝上书说这是天怒人怨,神灵降罪,嘉靖皇帝终于下定决心疏浚通惠河,并在第二年命令吴仲主持修河,大获成功,此河的贯通为北京的建设和繁荣立下不朽功勋。通州百姓为了颂扬吴仲的巨大贡献,特意为他建造了生祠。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第一批漕船抵达通州码头时,两岸的百姓就会举行祭坝仪式来纪念吴仲,这就是“开漕节”。史料显示,开漕节当日,驻通州的户部仓场侍郎、仓场总督、巡仓御史、坐粮厅厅丞等漕运官员主持盛大的祭坝神的仪式。这一天,整个通州热闹非凡,仓监督、坐粮厅的吏员和仓役以及车户、船户、第一批漕船的领运、官兵们,还有通州的各级官吏都齐聚祭神的现场,通州的百姓们也争相围观。
今天,作为重要的游人集散地的柳荫广场,公园主入口与公园内最大的游船码头相连,广场命名来源于十余株大柳树。广场中还有一组雕塑叫做“祭坝”,展现通州独有的节日“开漕节”。
“古塔凌云遥在望,平湖缓流近无声。荷塘红莲幽香沁,芦荡深处听蛙鸣。”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门外的山石上,题有《建园记》,详述该公园建园始末及游园胜景。沿河堤行走在大运河森林公园,夕阳照在波光粼粼的运河上,运河两岸是蔓延的秋天景色,一幅秀美的画卷就此构成。不论是对于历史而言,还是对于美景来说,影像能够记载的只是短暂的一瞬,亲自感受,远比白纸黑字的记载和画面中色彩与清晰度的对比更具冲击力。
八大处公园
深山藏古刹  幽幽听梵音
西出京城,举目眺望,就会看见小西山南端有三座突兀的山峰。南为虎头山,北为青龙山,中间的是翠微山,三山形如三角,呈鼎足之势。盛名远播的山地佛教寺庙园林—八大处公园,正是分布于三山之间。八大处公园是登高赏秋观红叶的理想观赏地之一,入秋季,公园内8种10余万株的秋色树种“变脸”,从山下蔓延到山顶,加以青松翠柏的点缀,间或还有明黄的银杏叶,形成了一幅多彩画作。到八大处赏红叶可谓形式多样,沿寺庙石阶步步登高,则是人们观赏红叶的首选。
三山庵、大悲寺、龙泉庵、香界寺、宝珠洞、长安寺、灵光寺、证果寺等存留至今的宗教建筑,无不彰显着八大处公园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八座古刹中,最古老寺庙证果寺和最大寺庙香界寺,又因历史悠久、且先后成为清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的行宫而备受世人瞩目。

Image

八大处公园登山步道

巍峨壮丽
香界寺是八大处的第六处寺院。整个寺院门户重重,构造精良,其雄伟壮丽的寺容堪为八大处诸寺之冠。
香界寺布局严整,左右对称,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殿、大乘门、天王殿、大雄殿、西方三圣殿、藏经楼。山门殿面阔三间,汉白玉券门,檐下嵌汉白玉石额,上刊“敕建香界寺”五个丹漆大字,是乾隆帝御笔。殿中对塑哼哈二将立像,二者戎装怒目,状极威猛,不失“金刚力士”之孔武。
进大乘门是一平展院落。院中有钟鼓楼左右峙立。此二楼均为重檐歇山卷栅顶楼阁式造型,高大精美,足以显耀“敕建香界寺”巨刹之威仪。鼓楼下玉石围栏内是一棵古老的油松,数枝巨杈遒劲盘曲,枝叶交互分披于大乘门和钟鼓楼之上,有如苍龙闹海,状极雄奇,因而有“龙松”之美誉。
登上几级石阶便是天王殿。殿前有两通型制高大、雕造精美的石碑。东首石碑,龟蚨螭首,碑阳精刻康熙十七年(1678年)《御制圣感寺碑文》,碑阴镌刻的是《御制香界寺碑文》,此碑为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圣感寺工毕后所立。西侧是一方青石巨碑,碑座四周精雕着梅鹿海马图文,碑阳为“大悲菩萨自传真像”;碑阴为“敬佛”二字。此二字大如斗口,庄严凝重,是康熙大帝的御笔。
据寺僧们传说,这块石碑是康熙皇帝发现的。当年,康熙帝来香界寺礼佛,行至大雄宝殿前忽然双腿一软跪在了地上,眼前倏然浮现出了观音菩萨的音容,康熙大为惊诧,忙令僧众诵经礼忏,自己也连连念诵菩萨名号,好一阵才回过神来,随即命人在跪倒之地挖掘。结果挖出了这块碑,康熙更觉得灵验,于是即兴挥毫恭恭敬敬地写下了“敬佛”二字,为表深受佛法感化,便又为寺院取了个新名“圣感寺”。
过大雄殿,再上十八级台阶便是藏经楼院。藏经楼东面有一处古朴的古建群落,这便是清乾隆皇帝的避暑行宫,俗称“行宫院”。行宫院院门西向,院内栏楯相接,游廊环绕,雕梁画栋,奇石兀立,超然意趣,令人目不暇接。乾隆皇帝曾四度临幸香界寺和行宫院,并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和超绝的墨迹。
千年古刹香界寺以其巍峨壮丽的殿宇楼阁,博大精深的佛家风范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帝王显宦和文人墨客。他们不但频频往游,且多留下了感人至深的不朽华章。

Image

八大处公园佛牙舍利塔

殿宇恢弘
证果寺是八大处的第八处寺院,初创于唐天宝八年(74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堪称京城最为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
寺院坐北朝南,全寺殿宇分为三组,中路由南向北分别为山门殿、天王殿和三世佛殿。东部是方丈院;西部是秘魔崖和其他附属建筑。山门左近有一方深池,青条石围砌,宽广丈余,名叫青龙潭。青石券顶,额镌“阿耨达流”四字梵语,意思是“能觉知一切真理”。过青龙潭沿石板路上行百余步,即可望见山门殿,危耸于20余级青条石阶之上,气势逼人。殿额石刻“古刹证果寺”是明英宗朱祁镇御笔。阶西一株数百年古槐长势奇伟、荫蔽广阔,左右两通龟蚨螭首石碑均为清道光二年(1822年)所立。西碑《镇海寺旧碑记》铭文为当朝内阁大学士、著名书法家祁隽藻所书;东碑《中兴秘魔崖证果寺十方住持缘起碑》为当年著名高僧崇理杲鉴撰文,南书房翰林、著名书法家程恩泽手书。
山门殿内是新塑的哼哈二将立像,表情十分威猛。大雄殿内现供新塑的“横三世佛”,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左为阿弥陀佛,右为药师佛。东跨院是方丈院,院内假山瘦劲玲珑,花草林木掩映扶疏,环境幽雅异常。院外皆为坡地,松涛滚滚、凉风习习,更可环顾林壑峰峦之美,是夏日避暑胜地。西部是一组园林式建筑,地势低迥,狭长曲折。院前殿堂三楹,前出抱厦,旁配耳房,清雅别致。殿东开一宝瓶石门,上面雕饰着蟠龙莲花图案,门边刊刻着唐人常建的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过石门是一宽敞庭园,园内翠竹千竿,生机盎然,竹边是一座名为“环中环”的青石假山,雄奇浑厚。再沿曲径北行不远,眼前豁然开朗,但见一黝暗巨岩横空斜出,状若怒狮之口。这便是饮誉千秋的秘魔崖。崖下是一天然石室,崖壁间刻有“天然幽谷”“别有洞天”等字。临崖有1936年所建“招止亭”一座,内墙嵌石刻一方,上镌《秘魔崖招止亭记》。登上招止亭览胜,或于清晨,或在傍晚。清晨可得旭日金辉染醉千树的“高林晓日”;傍晚可得五彩云霞笼罩下的“卢师夕照”。
文人田树藩所著《西山名胜记》道:“秘魔崖风景雅洁无比,游人每多留连。文人观赏题壁,触动诗情,到此更难舍去。”秘魔崖上的题壁诗原来不下百余首,皆为鸿儒绝唱,然却终为风雨所磨蚀,唯余翁同龢、宝竹坡及林琴南等聊聊数首。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
何时霜叶下  同醉万山秋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北京西郊小西山东部,西倚自然山脊,南起八大处公园,北至香山公园,是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一个森林公园。据资料显示,1952年,北京市开始大规模绿化小西山,经过林场60多年的辛勤造林、抚育和管护,形成了今日郁郁葱葱的小西山森林景象。小西山纷繁的树种和不同的混交林形成四季分明、风景秀丽的森林景观。春季桃杏满坡,山野吐翠;夏季林木森森,浓荫蔽日;冬季松柏长春,银装素裹;而到了红叶如云的金秋时节,千余亩黄栌、元宝枫叶焕丹红,红火似锦,更是极为壮美。
史料记载,因小西山一带风景优美,早在11世纪初,辽代就曾在西山一带修建离宫,12世纪末,金章宗开始经营香山。历代在北京建都的统治者,均在西山一带进行过离宫别苑的建设,亦因此留下了许多内容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文传说。其中,留存至今的清朝健锐营操练的碉楼等历史遗迹,构成了独特的西山人文历史景观。
Image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
沧桑阅尽
健锐营是清代精锐部队中的劲旅,与圆明园护军营、蓝靛厂的火器营并称为“京西外三营”,是清代京营八旗的重要力量。而伫立于旗营中的碉楼,是供健锐营兵丁日常训练用的基础设施,为维护健锐营的强大兵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史载,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川金川地区(今四川省金川县一带)土司间发生冲突。第二年,大金川发生叛乱,并波及附近重藩。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派征苗有功的张广泗前往镇压。
大、小金川地区,山势险峻,土司依山筑寨,在梯状山坡上建有众多大小不一的碉楼,最高的有20多层,可谓壁垒森严。清军远道而来,敌众我寡,形势险恶,可想而知。加之张广泗用人不当,指挥失度,致使清军久攻不克,一度陷入困境。针对这一情况,乾隆皇帝发布上谕说:“我国家从前用兵以云梯登城为要务,其时人思奋勇,建功受赏,延及子孙。今承平日久,兵革不试,旗人已不知有此艺矣。朕思金酋恃其碉极险固,正可用此破敌。即使金川无所用之,亦满洲武艺所当训练者。可于八旗前锋护军内上三旗每旗派50人,下五旗每旗派30人,择其少壮勇健者,演习云梯,以备遣用。”最终从八旗部队中选拔2000名身强体壮的士兵组成“健锐云梯营”,又名“飞虎营”。
健锐营极盛时,共有官兵18000多人,是一支包括云梯、战船水手、火器、骁骑等在内的特种精锐部队,直接隶属中央,为拱卫京师、保证边疆安定建立了重大功业。今天,除碉楼外,与健锐营相关的历史遗迹还有香山团城演武厅。团城演武厅是一座完整的古建筑群落,位于香山南路的红旗村一带,附近的老百姓称它“鸭蛋城”。因为这个团城不是正圆形,而是东西直径50米,南北直径40米的椭圆形。团城演武厅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演武厅本是检阅军队操练演习的地方,各处均有。团城演武厅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皇帝阅兵之处,乾隆曾多次亲自到这里检阅健锐营操练。
在演武厅北阅武楼上现存有乾隆御笔《实胜寺后记碑》,上载“健锐云梯营之兵,是役效力尤多,故不可不旌其前劳,以少敌众”。文字记载简明,实则当时战役异常艰难。据载,为了能让健锐云梯营进行攻打碉楼操练,乾隆皇帝又命令从金川押解回京的俘虏和工匠在香山附近仿制碉楼。据史料记载,健锐营当年借助碉楼进行战术演练的场面也十分壮观。演练分攻守两方,攻方云梯每节两侧各站1名士兵,共约22名,云梯后有30名士兵手持尖刀,腰缠九节鞭待命。前锋参领发出号令后,云梯两侧士兵抬云梯冲向碉楼,迅速将云梯架于碉楼顶部,云梯后的30名士兵攀梯而上,杀敌占领碉楼。
雄浑依然
清乾隆十四年,傅恒率部队和健锐云梯营前去金川平叛,面对大兵压境,土司莎罗奔自知再难抵抗,选择归顺投降。首次金川战争以大金川土司投降而告终,云梯部队也获得清军正式编制,称为“健锐云梯营”,分东西两翼。为了庆贺胜利,乾隆下旨修建实胜寺,除专门在实胜寺建碑以记其功,他还命人在香山八旗营房附近修建象征胜利的碉楼。史书《钦定日下旧闻考》一书称:“各营碉楼,共计六十有七。”
首次金川战争期间,川陕总督张广泗在奏陈战况时,曾对碉楼进行过如下描述:“隘口处所,设有碉楼,累石头如小城,状如浮图,或八九丈、十余丈,甚至有十五六丈者,四围高下皆有小孔,用于瞭望,以施枪炮,险要尤甚之处,名曰战碉。”当时,清军使用300余斤重的“劈山炮”射击碉楼,只有在击中碉楼顶部时才能造成微小损伤,其他部位毫发无损。碉楼的主要建造材料是木材、石块和泥土,高度15至50米不等,地基深厚。墙体厚度自底部向上递减,最厚处1至2米,中部往上的厚度在1米以内。碉楼上的射孔既确保视野、射界开阔,又给守军提供良好防护。
碉楼呈下大上小之势,均系虎破石拌灰泥砌成,其基用三合土夯实。碉楼有两种类型:一是实心碉楼,不能上,纯属纪念物;二是活心碉楼,一面开门,入门有石蹬盘旋至顶,人可在顶上眺景。碉楼高矮不一,有三、四、五层之别,层与层之间以青条石腰线为界。其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碉楼即为内部砌成实心,只能从外部借助云梯攀爬的碉楼。
西山的碉楼是分两次兴建的。第一次是为了训练攻打大金川的云梯兵攻碉之术而建。第二次是为了纪念金川之战的胜利,仿照金川之境的碉楼情况,由番民俘虏按八旗方位而建,一旗建八个,其中七个实心碉楼,一个活心碉楼。
沧桑阅尽却雄浑依然,位于西山的碉楼早已成为西山八旗文化的永久保存者。今天,这些碉楼散落在八旗营房所在的山坡上或山脚下。它们经历了300年沧桑巨变,仍旧寂静矗立,并诉说着一支部队乃至一个王朝的兴衰。
凤凰岭景区
一念秋风起  一季秋叶黄
北京凤凰岭,位于海淀区西北部,总面积10.62平方公里。耀眼的黄栌、亮丽的枫叶、火红的爬山虎、火炬树……秋天的凤凰岭,彩叶、蓝天、绿水、银杏、白山呈现出色彩斑斓的视觉盛宴。
凤凰岭主要分南、中、北三条登山线路,其中,中线龙泉寺至上方寺的“丽景香道”、北线神泉至飞来石塔的“雄关漫道”、南线国家级登山步道移步易景,红叶景观壮观,皆是登山赏叶的最佳线路。除了炫目的彩叶之外,凤凰岭景区内密集的景点,也常常让人驻足不前。凤凰岭历史上又称驻陛山、神山、老爷山,山上有许多闭关修行的山洞,如三佛洞、玄元洞、修仙椅、仙人洞等,其中龙泉寺和高僧继升的故事至今为人传诵不息!

Image

凤凰岭景区

千年历史
龙泉寺因寺南有龙泉池而得名,始建于辽代应历元年(95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寺院坐西向东,此方位布局是辽金寺庙的典型特征。北京地区最大最古老的单孔古石桥位于其山门殿后;寺内有古银杏树两株,一雌一雄,距今均千年以上,古石桥与古银杏是龙泉寺千年历史的见证。
据说,龙泉寺的由来与高僧继升有着紧密的联系。继升是河南人,幼时因家穷困,父母将他送进白马寺。他天资禀赋,聪明伶俐,很受师父的喜欢。他的师父了因大师有意让他继承自己的衣钵,所以给他起法名叫继升,意思是使自己的佛法在他那里得以升华。继升也没有辜负师父对自己的一片苦心,他对佛教典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十几岁时,他的佛法修为在同门师兄弟中已是首屈一指,20多岁的时候佛法修为就已经可以和师父并驾齐驱了。但同时他也惹起了师兄弟们的妒忌,尤其是他的大师兄继慧,他联合其他师兄弟处处与继升为难。在了因大师圆寂后,本应该是继升成为下一代的住持,但因继慧的处处刁难,继升愤而出走。
继升出了白马寺后,心里一片茫然,他拿出自己唯一的财产—一本《金刚经》,默默祷告,然后自己随便翻一页,里面第一个字如果是关于方向的字,自己就向那儿走,正好那一页有一句说到北,于是他毅然向北边化缘边走,一直走到了今天的北京西山凤凰岭。相传,继升走到北京地界天色已晚,且早已饥肠辘辘。当他准备向当地人化缘时,却看见当地老百姓家家关闭大门,心里非常奇怪,于是就敲开一家大门,询问缘由。原来当地山上有一伙强盗,专门打家劫舍,当地人晚上根本不敢开门。他决定用自己的佛法来感化这伙强盗。他亲自上山住下,边化缘边建起自己的小屋和佛堂。一天夜里,强盗们在山下抢劫无获,便悻悻往山上走,路过继升的小屋,便准备破门进屋,谁知走到门前,发现门并未锁上,而是插着两支筷子。慢慢地,强盗们发现,每次继升都在门上插着筷子。一天,强盗首领来找继升说:“我们下山,别人都是用大铜锁把门锁得严严实实的,唯独你插着筷子,邀请我们进屋里坐一坐,我们虽不懂多少道理,侠义之心还是有的,你是和尚,做的是善事!”慢慢地,继升用自己渊博的佛法感悟了这伙强盗。
不仅如此,继升还利用出去化缘的机会,救苦救难,给贫苦的老百姓治病。说来也怪,几片小小的树叶,经过他的手便成了神药,几乎能治百病。他治好的病人数都数不清,还不让病人说一个谢字。百姓纷纷奔走相告,送给他一个“神医和尚”的绰号。由于继升的名气越来越大,当地贫苦百姓成群结队前来拜求继升,求医问药。他有求必医,从不收钱。当地居住的人们感念于继升的功德,便主动修建一座寺庙,让继升日常打坐练功。后因其练功之时,常有一条赤链金蛇陪伴左右,于是继升便将修建的寺庙命名为龙泉寺。相传,当时只要提到龙泉寺,都是一片赞扬之声,因此,寺内香火旺盛,香客源源不断。
至今见证
继升长老坐化的那天,四乡八邻的人们纷纷向寺内拥来,给这位可敬的长老送行。后来,人们在龙泉寺后修建了一座灵塔,将继升长老的尸骨舍利安放塔下,以示纪念。继升塔,又称龙泉寺石塔。塔建于清代,石结构,全部用花岗岩石砌筑,覆钵式,高6.1米,坐北朝南。此塔形制秀丽,为花岗岩石塔中的珍品。据当地的百姓说,塔建成后,塔周围的檀香味,三年都没有散去。
昔日,龙泉寺坐西朝东,至清乾隆后期,昌平州府在原寺东侧,以金龙桥为中轴线,将寺院改建为坐北朝南的三进院,建有哼哈殿、天王殿、魏老爷殿及茶棚。而旧的坐西朝东的寺院建筑基址残留至今。今天,进入山门,有座古石桥,桥长26.5米,桥面宽4米,是北京最为古老的一座独孔古石桥。这是当年第一代住持继升和尚募化修建的,人称金龙桥。
彼时,龙泉寺还在熬鱼沟的北面,继升修建完龙泉寺后,每日下山化缘。一日外出化缘,出门时艳阳高照,谁知回来之时已是大雨滂沱,雨水像是从天空中泼洒而下。山上的洪水暴涨汇聚到熬鱼沟内,夹杂着石块、树木狂泻而下,洪水把继升阻挡在南岸,无法渡河回到寺里,因此他决心在熬鱼沟上建一座桥。他不辞辛苦,云游四方,开始游说化缘。路途中,很多人劝继升,一座木桥就够用很久了,何必花那么多钱建石桥。继升总是笑着说:“石桥结实,石桥结实!”终于,三年过去了,继升和尚筹集到了足够多的钱,他请了昌平最好的工匠、石匠,自己亲自挑选石材,建成了这座石桥。百年过去了,金龙桥不知经历了多少山洪冲击,现在仍能承载八方游客。
除金龙桥外,在龙泉寺中,有两棵古老的银杏树。一棵长在金龙桥北,是棵雌树;另一棵长在古刹原址大雄宝殿台阶左侧,是棵雄树。这两棵银杏树间隔不到20米,树龄虽千年以上,仍枝叶繁茂,生机盎然。有趣的是,这两棵古银杏树树干均呈弯曲状,相互向对方倾斜,人们称它们为“夫妻树”。龙泉寺的千年银杏至今依然焕发着活力,金黄的银杏树叶每年都会向众人讲述着古老而禅意的故事。
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
天气晚来秋  回味百年情
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八达岭和居庸关长城之间,总面积4.4万亩,公园内的红叶岭景区是京郊观赏红叶最佳地点之一。红叶岭景区面积近千亩,景区里五万余株黄栌、元宝枫等彩叶树种都换上了“红装”,迎来了红叶最佳观赏期。受八达岭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小气候影响,红叶岭景区的红叶红得格外娇艳,在太阳映照下显得晶莹剔透。拾级而上,穿枝拂叶,在林间小道上随手一拍就是美美的红叶背景,登到高处还能远望中华第一条铁路—京张线“人”字形铁路的壮观奇景。

Image

八达岭长城

历史回溯
100多年前的一天,尚未头顶“中国铁路之父”荣誉之冠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来到了现在的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此行,他无心欣赏秋色,只为实地勘探测量,以解决他眼前遇到的难题。彼时,京张铁路的修建工作早已正式提上了日程。史载,1905年2月,京张铁路总局成立,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担任总局的“会办”兼总工程师,主持京张铁路筑路工程。詹天佑清楚地知道这一任务的艰巨性,他在给他的美国老师诺索卜夫人的信中说:“许多外国人露骨地宣称中国工程师不能担当京张线的石方和山洞的艰巨工程,但是我坚持我的工程。”然而,因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身为总办兼总工程师的詹天佑不得不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背着标杆、经纬仪,日夜奔波在崎岖险峻的山岭上,在峭壁间定点、测绘。
詹天佑率领勘测人员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实地勘测了三条路线,最终决定采用第一条路线,即从丰台北上西直门、沙河,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到张家口,全长360华里。沿路叠峦重嶂、峭壁林立,南口和八达岭的高度相差180丈,工程之难为当时世界所罕见。詹天佑把全线分为三段:丰台到南口为第一段,南口到康庄为第二段,余为第三段。
1905年9月4日,京张铁路正式开工。12月12日,铺轨的第一天,因为铁路坡度较大,一列工程车的车钩链折断,造成脱轨事故。这下质疑诽谤之声纷至沓来,但詹天佑没有惊慌失措,经过思索,他使用自动挂钩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1906年9月30日,第一段工程全部通车,第二段工程同时开始。难关就在第二段,首先必须打通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八达岭四条隧道,最长的是八达岭隧道,长达1092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工人下到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倍提升了工程进度。
凿洞时,需要新式的开山机、通风机和抽水机,但当时的中国没有这些机器,碎落的山石只有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只能一担担地挑。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与工人一同挖石挑水,经常一身污泥一脸汗。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爬坡时非常吃力。詹天佑决定引进国外大马力机车,采用“双机牵引”,就是使用两台机车,一台在前面拉、一台在后面推—到了“人”字形线路的头部,火车无需掉头,原先在前面的机车变成了车尾、由拉变推;原先在后面的机车变成了车头、由推变拉。其实,使用两台机车的主要目的是加大牵引力,如果仅仅是为了解决掉头折返的问题,在载重量小的时候,仅用一台机车也可以办到。但是,火车的载重量大时,一台机车就不够用了。使用双机牵引解决了京张铁路的运输动力问题。

Image

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红叶岭景区

壮观奇景
在纸面设计“人”字形线路容易,但是,在连绵的军都山间、在预先设定的关沟路段,还需要找一处完全符合要求的理想之地。关沟路段地形最为险恶,尤其是自南口至八达岭的十几公里路程。这一带层峦叠嶂、沟壑纵横,詹天佑通过反复勘察测量、不断修订设计方案,才发现并选中了青龙桥为折返地点。青龙桥天然地形恰好适合于修筑这样一个供列车折返的场地。过了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车回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这一决策,使八达岭隧道的长度减少了一半,大大缩短了工期。詹天佑的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方法,一直到今天还在铁路施工中采用。
经过几年奋斗,京张铁路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通车之日,各国工程师乘车沿路观摩,均对施工质量赞不绝口。
在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过程中,詹天佑深感中国铁路人才的匮乏,他非常重视铁路人才的培训,制定了工程师升转章程,对工程人员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规定,并且规定工程师薪酬与考核成绩挂钩。京张铁路培训了不少中国的工程人员,詹天佑所制定的考核章程亦成为其他中国铁路的模仿对象。1914年,詹天佑和同行成立了“中华工程师学会”,被公推为会长。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而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晚年时,詹天佑仍不忘铁路人才的培养,编写出版了《京张铁路工程纪要》《京张铁路标准图》等工程技术书籍,以及《华英工程词汇》这部中国最早的土木工程辞典。
如今岁月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詹天佑修筑的铁路,依然完好无损地继续发挥着作用。今天,踏上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的红叶岭,中华第一铁路和詹天佑纪念铜像正位于其南侧山岭上。每年9月底到11月初是观赏红叶的最佳时节,穿行于红叶林中,回头望去,昔日之人与事往往会令人的心情澎拜激动不已!
俯瞰层林尽染
巍峨司马台  独秀慕田峪
每年的10月中旬过后,是慕田峪长城和司马台长城最绚烂恣意的季节。万里无云的蓝天下,彩叶带渐次染色。一望无垠的斑斓色彩映衬着雄伟壮丽的长城,为观览者勾勒出一幅幅如诗如画般的金秋胜景。
在层林尽染的时节,这段锦绣的金秋色彩与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把古老沧桑的慕田峪长城和司马台长城装扮得更加迷人,走进这诗一般的风光画卷,游人无不为之倾倒。

Image

司马台长城

古老城墙
明代是中国继秦、汉之后长城修建的又一个高峰,长城工程技术和建筑结构难度远远超过以前历代。位于怀柔区渤海镇慕田峪村北的慕田峪长城,坐落在燕山山脉之上,长城横亘,依山就势,以险制胜,陡缓相间,堪称是中国万里长城中较为雄伟壮观秀美的一段。   
慕田峪长城具有直接保卫皇陵安危的军事要冲作用,是军事地位险要的名关要塞,成为明长城中建筑最为坚固、最为雄伟的段落。据统计,明初洪武年间至万历年间,曾先后修筑慕田峪长城18次之多。史载,明代中期,由于北方游牧部落对北京的威胁日益严重,为了加强防御,在蓟镇总督谭纶和总兵戚继光主持下,对京北和京东的长城进行加固,大量使用城砖包筑旧有边墙,将城墙增高加厚。此外,戚继光还上书请筑,在慕田峪关建空心敌台22座,楼房44间,官厅房3间,铺房149间,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了长城的防御功能。这段时期是慕田峪长城修建史上的重要阶段,开始在长城上建筑储育粮草、武器和可供戍守长城的士兵居住的敌楼,“两台相应,左右相救”,使长城的建筑构造得到了最后的完善。
明代在重修慕田峪长城时,在墙顶的两侧都加修了垛口,还新设置了滚木礌石孔,可攻可守。修筑“刀把楼”,可控制制高点,减少对主城的威胁。慕田峪长城从正关台左侧起,随山势翻转,奔向远方。此外,在明代整修过程中,慕田峪长城段以施工精细,构筑造型独特而著称。如今慕田峪长城风景区内的“正关台”“大角楼”“秃尾巴边”“牛犄角边”“单边”“九眼楼”“夹板楼”等都是中国长城军事防御工程中最富有特点的构筑物。这些独特的建筑造型融合于险要的自然地形之中,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工程科学价值,而且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
从现存的明长城遗址上看,由山海关奔腾而来的万里长城,蜿蜒游卧在京畿北部燕山山脉南麓的军都山上,构成了一道从东到西呈半环状的军事屏障。慕田峪长城及关城恰处于蓟镇长城古北口至居庸关之间,关口相邻,危岭峥嵘。长城“用险制塞”的建筑特点,使长城建筑与地貌景观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使雄者益雄,险者益险。慕田峪长城城墙高峙,敌楼林立,烽火台相望,森严壁垒、固若金汤,是明长城最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一段。
慕田峪关以其独特的构造,为自己赢得了“生前身后名”。而曲径通幽的山谷,山坡植被茂密繁盛,尤其是深秋时节的景致,更是令人观之心旷神怡。

Image

慕田峪长城缆车索道

诗情画意
秋天的司马台长城和慕田峪长城是最迷人的。沧桑古老的城墙与山水风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着说不出的诗情画意。漫山遍野的植物被秋天染成了一层绿一层明黄一层红,它们相互交错着,色彩缤纷这一成语在人们心目中就有了最佳的阐释。
司马台长城是唯一一段保留明长城原貌的古长城。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和修筑者们的智慧创造,长城随着刀锋般的山脊奔驰,时宽时窄,时起时落,城台、敌楼、障墙在很短的一段距离设形式之多,变化之大,在整个万里长城之中极为罕见。苍老城墙上的文字砖群,记载着祖辈的辛苦,至今淌流不尽的温泉和冷泉就是古人血泪聚合而成。
据史料记载,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朝,是一段偏离原北齐长城基础的明长城。其设计者是鼎鼎有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他在任蓟镇总兵时,到古北口勘察,发现古北口是华北平原通往内蒙古和东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地扼襟喉趋溯漠,天留锁匙枕雄关”。他认为古北口长城地势好,只需将古长城稍事修葺,防御性就极强。于是利用卧虎山、蟠龙山和两山之间的关口作为新长城关口,把一些小的零段长城连接起来,建成敌楼林立的砖砌长城。隆庆三年(1569年)开始,戚继光正式修筑古北口新长城,并且加意修葺古长城。
纵观司马台长城,全长5.4公里,敌楼、烽火台143座,造型大小不一,高矮错落,宽窄相间,多姿多彩。长城沿山脊建造,随山势蜿蜒曲折,忽高忽低,左右盘旋,尤为壮观。特别是“天梯”和“天桥”两段,修建在绝壁顶梁上。“天梯”是指长城爬坡而上,直上直下,坡度在85度以上,两侧悬崖峭壁;“天桥”是在两座崖壁之间,用长石条架接而成,长约100余米,宽仅一砖。敌楼分布密度大,两敌楼距离最近的仅43.8米,最远在600米。墙体分单边墙、双边墙、砖墙、石墙。门窗也别致新颖,还有雕花花岗岩石门,为不可多得之文物。
东段望京楼和仙女楼是众多敌楼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望京楼是司马台长城最高的敌楼,海拔986米,登楼四望时,一览群山小:东观“雾灵积雪”,西望“蟠龙卧虎”,北看“燕山叠翠”,南眺“水库明珠”。夜间远眺北京城,依稀可见城郭灯火。仙女楼建在孤峰之上,它也是诸多敌楼中最精美的一座,牵系一个美丽传说:当年修此段长城时,玉帝派遣五仙女下凡,帮人们踩位结线。她们日夜奔走,不畏艰辛,休息时见白云缭绕,奇峰异景,便向玉帝提出在此游乐的请求。玉帝对她们辛勤劳作很是满意,便允许她们每年一度可在此享受人间之乐。于是城楼修好后,此楼便隐隐有仙女的倩影和银铃般的笑声。 
坐缆车到达司马台东段第八楼(名叫“白楼”)后开始徒步攀登。到12楼以后属于未开发景区,要集中精神手脚并用才能爬过“天梯”,登上长城上最美的敌楼—“仙女楼”。在仙女楼上,景色更加壮美秀丽,俯首看脚下的悬崖,刀削斧劈一般,几缕红雾岚挂在绝壁处。穿过一条山间小道,巍峨挺立的“望京楼”已在身边。站在望京楼里,远近色彩尽收眼底,眼随身移时,四处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各种红叶、黄叶,还有枝头的红色山楂和山枣,把长城簇拥在一片缤纷里,愈加磅礴。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