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期教研历时一年,每个月一次,每次两个小时,每个月的最后一个 周五下午2:30-4:30。 形式为线上,在企业微信群的快速会议,可以看到绘本的图片,也可以看到每一位老师。 总共12次教研的内容是: 1.整本书 2 名词 3. 动词 4. 形容词 5. 反义词 6. 拟声词 7. 日记 8. 数字 9. 比喻 10. 生命(生老病死) 11. 爱 12. 总结 教研目的: 老师们把绘本带入课堂,让学生爱上阅读和写作。 材料: 绘本 理念: 阅读是输入,我们要带着觉知和鉴赏,输入健康和优秀的作品,自然就会爱上阅读。 写作是对输入进行思考后的输出,有了正确的思维,一定会带着爱去创作。 口号: 读书读人读世界,表达爱、分享爱、用爱创造。 第1次教研 板块1: 整本书的结构,启承转合(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故事发展的线索,这本书跟我的关系,这本书跟学生的关系。老师们自由选择我这里推荐的绘本,或者是推荐以外的绘本去教学,重点是你喜欢,以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次重点介绍从结尾回到开头这种有趣的形式。 时间:2022年9月23日,星期五下午,共两个半小时。 成员: 共11位老师,其中二年级主班老师 位,?年级英语老师 位,?年级德语老师 位。 流程: 1 我读两本绘本 《宝藏》《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 2. 手工书:八格书,四折书,从大到小的书,书中书。 3. 老师选读《打瞌睡的房子》 4. 老师说课: 如何利用今天所学去给学生上一堂读写课。 指导思想: 1. 整体观 介绍一本理论性的书籍《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 ![]() ![]() ![]() 读写能力的发展,是先注意到语言的整体,再注意到局部,对形式和意义的掌握,先是以模糊的大约的形式出现,以框架的形式出现,再逐渐精确,在细微处慢慢形成细节。从具体到抽象,从熟悉的情景到不熟悉或脱离情境的语言。 第二板块以后,我们就会从词和句子入手,但是一直要有整本书的大背景,词、句、修辞手法等细节始终是为整体服务的。 从整本书入手的第二个原因是,大到我们这个世界,小到这个学校,这个班的老师学生及家长,这个教研小组,甚至是每一个人自己,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希望大家一直带着这个整体观,这个合一的概念,去教研,去教学,去工作,去生活。不要轻易被大环境影响,去比较,去执着对错,不知不觉中陷入分离的关系。 2. 看到本质 是什么东西,像无形的胶水一样,把一个整体中个各个不同的零部件粘合在一起的呢?是爱。 比如说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家长,是一个整体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他们之间会产生关系,会出现在同一个地方,是因为爱。 作者和读者能够连接,也是因为爱在起作用。 所以在我们的读写教研中,我会时不时提醒大家,看到作品背后作者的爱,看到读者的爱,看到我们就是爱本身,我们不需要去找爱和求爱,我们需要的是让我们看到的这些爱流动起来。 教研材料: 本板块重点推荐绘本《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宝藏》《打瞌睡的房子》《夜色下的小屋》《翻开这本小小的书》《母鸡为什么过马路》(后面两本没有PPT,封面如下) ![]() ![]() 其他教学材料:(1~4有PPT) 1. 连锁调 2.手工书《从前有座山》 3. 手工书《夜色下的小屋》 4. 手工书《从前有个人》 5. 书中书《从前有座山》 ![]() ![]() 集体游戏: 每人选择一个教室里就能看到的物品,然后每人一句用这个物品说一句话,连成故事,结尾要回到开头。 这是老师们一起编的故事: 教室里有一块黑板,黑板前面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本书,窗帘被风吹得飘起来,吹到了书,书打翻了水杯,水杯里的水把手机弄湿了,幸好手机是用彩铅画的,彩铅又画了一块黑板。 要求: 1. 每位老师选择一种手工书的方式,为自己的一节课制作样板,书的内容要求结合本次重点阅读的故事结构:结尾又回到开头。 八格小书要求封面上有书名,作者名,出版社的名字,封底有条形码,还有定价,可以把故事延伸到封底,或者只是为这本小书写一句广告语。 请大家完成后发到这个微信群来,我会一一点评。 2. 从本次教研结束,到下次教研开始之前,大家把给学生上课的实际情况反馈到群里来,互相探讨和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