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古人消暑十大利器之四--凉房

 风吟楼 2022-09-30 发布于广东

何谓凉房?

就是空调房。

中国古代也有空调房吗?

有的,而且很环保很绿色哦!听我细细说来。

在春秋战国时期,空调房就已经正式出现了。当时的名称是叫“窟室”,是一种修建在地下的建筑。

文章图片1

就像是修建得既讲究又豪华气派的地下室,利用地下室自身就具有的冬暖夏凉的特点,还可以在窟室里储藏冰块,使窟室在夏季里更为凉爽。

到了夏季,春秋战国时的贵族们就特别喜欢在窟室里通宵达旦的饮酒作乐。

文章图片2

奢侈啊!

再来看看更奢侈,规模更宏大的空调房吧!

到了汉代,皇宫里的贵人们不再满足于在地下室里消暑了,于是把空调房从地下搬到了地上,采光和通风都要比地下要好很多,名称也变成了“清凉殿”。

清凉殿的主要降温手段拼的就是人力和财力:床具和桌几要用高级石质的(玉石?)、帘子是水晶的、席子是象牙的、屏风是玻璃的(玻璃在当时可是珍贵又稀罕的物品呢),就连盛放冰块儿的盘子都是玉晶制成的。这还不够,还得让侍女们使劲用大扇子扇冰块儿,加快冷气的挥散弥漫。

文章图片3

到了唐代,国力强大,更是出现了皇帝唐玄宗专享的“空调房”,那就是大唐皇宫里的高档避暑场所––含凉殿。

文章图片4

先说个小故事,证明含凉殿有多凉吧!

在《唐语林》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唐玄宗在位时,盛暑里的一天,他的大臣陈知节去含凉殿汇报工作,刚坐下就感到凉风嗖嗖的,谈了没一会儿公务,这位陈大人就被冻得不停打哆嗦,当天回家后,甚至都跑肚拉稀了,这是连肠胃都冻坏了吗?

含凉殿为什么会这么凉爽呢?

首先说含凉殿的建筑地理环境,是横跨河流而建的,水边的温度一般来说是要比陆地上更为低一些的。

再说含凉殿的建筑设计,在宫殿后方的最高处建有一座巨大的水车,河水可以通过水车被源源不断地循环至宫殿顶处,形成冷水循环系统。宫殿的四个屋檐边上都装有水渠,凉水在屋顶上循环,四边的水就往下流淌,形成了美丽的“水帘洞”,达到了室内降温的效果。

再配上一个水力驱动的大风扇––水激扇车,对着水帘使劲地吹,促使空气循环,加强降温效果。

文章图片5

上行下效,唐代的很多官员家中也往往会有这么一座建筑,不过不敢称“殿”,就命名为“自雨亭”、“凉亭”之类的。设计原理跟含凉殿相同。

再来看看唐代文人的空调房,充满了创意和诗情画意。

文章图片6

白居易在被贬江州的时候,住在庐山中,盖了一间草房,草房的东面有瀑布,水流泻落在台阶角落,然后注入石渠。这是自然降温。

草堂西面采用人工降温法。白大诗人把竹子对半剖开,连接起来架在空中,用来引流山崖上的泉水,山泉水顺竹管而下,从屋檐上飞泻下来。

“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草屋终日似在雨中,真是成本低且节能环保的降温消暑方法啊!而且充满着诗情画意,令人感觉心旷神怡。

文章图片7

宋朝的皇宫中避暑的空调房就更多了,有复古殿、选德殿、翠寒堂等等。

这些宫殿除了可以制冷外,还增加了空气净化技术。

就是在这些宫殿的大厅里摆放很多盆鲜花,用大风扇朝着鲜花吹,新鲜凉爽的空气里便弥漫着芬芳扑鼻的花香,又凉又香,还改善了室内的空气质量。

文章图片8

真是会享受啊!

到了明代,中产阶级的家里,不但有了大型的水车,还发明了轻便的小型扇车。在传教士利玛窦的回忆录这样记录过:在肇庆时,他最喜欢夏天去明朝的读书人家里做客论道,是去讨论学问吗?呵呵,不全是。更是因为这些人的家里有水扇车,是为了蹭个凉快!

至于普通老百姓,自然也有法子让自己在夏天里避暑降温。

在明清两代的民间,夏天大量使用冰井避暑。在冰井顶部开孔,不仅可以向室内释放冷气,用于给屋子降温,还可以在夏天储存食物。

有钱人家的冰井里储存有大量冰块,普通人家直接就是一口土井。

在家中屋里掘一口井,井盖上有若干通风孔。到夏天时,由于地下温度远低于地上,冷气就会从孔中冒出,为屋里送去清凉 ,达到消暑降温的目的。

文章图片9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一书中对这种原理有过细致的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看到这里,有没有很羡慕古人的

绿色消暑方法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