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浅谈世界三大宗教的平等思想及其社会功能

 老玉米棒 2022-09-30 发布于广东

浅谈世界三大宗教的平等思想及其社会功能

摘要

宗教文明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发挥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和促进作用,尤其是宗教的平等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伊斯兰教的“真主面前人人平等”和佛教的“众生平等”的平等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社会功能存在着差异,但又有相同点。宗教教义对平等的追求也不过是精神上和信仰上的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很难真正实现。

关键词:平等思想;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社会功能;

没有其他哪个对象像宗教一样在人类历史上起过如此意义深远的作用[1]。宗教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的角色犹如一块坚硬的磐石,风雨不动。它的根基始终不倒,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

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io,最初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使用的,它是指对诸神的尊崇、崇拜。西塞罗在《诸神的本性》一书中区分宗教和迷信,认为前者是人出于本分而敬拜诸神,后者是对诸神的盲目惧怕。对“宗教”一词而言,至今为止都没有被广泛接受的定义。西方学者一般普遍采用描述性定义,将“宗教”定义为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以信仰超越的精神实体为特征,拥有其特定的宇宙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习惯用较为固定的象征性的语言和礼仪表达其信念,且有组织和教阶神职制度。

在历史上,宗教文明曾经对人类的成长和进步产生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社会里,宗教文明仍然可以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发挥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和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的解释,宗教作为一种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价值观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不说是完美无缺,最起码是教徒普遍所能接受的。自古以来,平等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不仅在我国变现突出,许多国家也都存在着对平等的强烈诉求。那么平等是什么呢?从古到今,学者们给平等下了很多定义,现根据《哲学大辞典·上》的解释是:人们在社会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但是在人类由来已久的平等思想中,宗教平等思想是这些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文要谈的不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而是宗教方面的平等思想,探讨它的产生和演变,以及这些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将分别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来浅谈其平等思想及其社会功能。

一、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及其社会功能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东方行省,即今天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地区,是对信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

历史上确有耶稣其人,他是一位被神化了的人物。当时,罗马帝国征服了耶稣所生活的巴勒斯坦地区,罗马帝国对他们的压迫日益加深,尤其是广大的下层民众更是逃不了被奴役的命运。他们也对此进行了不屈的反抗,要求平等,独立和自由,但是罗马帝国根本不可能给这样的机会实现他们的愿望。既然他们在现实的世界里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实现愿望,于是就希望能有一个领导者领导他们进行反抗运动。耶稣就在这个时期站出来领导人民进行反抗民族压迫的运动,并传播着平等博爱的思想。

基督教的平等思想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平等所说的不仅仅是一种宗教的原则和理论,更是体现在具体方面。在我们看来,所谓人人平等指的就是男女平等、种族平等、贫富平等、贵贱平等,所有的人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不存在以上的差异。男女是平等的,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各个种族之间不应该有差异,每个种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应相互理解和尊重;贫富贵贱更是不应该有差异,所有的人应该相亲相爱,待人如待己。基督教的这种博爱思想和我们儒家的仁爱思想较为接近,都强调平等待人。其实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所说的是在上帝面前人类是平等,但是上帝却是高于一切的存在,所以这种平等思想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

基督教的平等思想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为当时受压迫的民族提供了反抗精神动力,这种力量促成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同时也为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提供了理论的依据。除了政治方面,同时也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动力,影响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创作。

二、伊斯兰教的平等思想及其社会功能

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的一神教,信奉真主安拉,其经典是《古兰经》,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意为归顺和顺从真主的人。

伊斯兰教创立之前,阿拉伯半岛正值氏族制解体,社会变动剧烈,部族之间纷争不断,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牧民、农民和市民之间矛盾异常尖锐。此后外来的侵略更加剧了这样的矛盾,但是这刺激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识,深刻认识到如果还要这样继续内斗,国家即将灭亡。于是在基督教的影响下,阿拉伯人追求民族平等和建立统一国家的愿望日益强烈,于是再这样的情况下伊斯兰教顺应而生。

根据伊斯兰教的教义可知其平等思想是“真主面前人人平等”,这与基督教的平等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真主是宇宙万物唯一的主宰,人人都是真主造化的,在真主面前,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这就表明了,世界上的一切人都恩能够享受到真主安拉的恩泽和福慧,都能平等地追求后世的幸福。这样的平等是信仰上的,精神世界上的,同时又是现实中的、物质上的一种渴求。但是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下,不能够完全达成这样的设想。

伊斯兰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它在创立之初就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凝聚了社会各种族人民的力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更正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佛教的平等思想及其社会功能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它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后世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当时的社会等级森严,全社会的人分属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而婆罗门是最高等级的种姓,掌管宗教事务大权,刹帝利是掌管军事大权的贵族,吠舍是平民,首陀罗是最低等的种族,被称为“贱民”。直到现在印度还存在着以往的种姓制度残余,深深迫害着很多人民。释迦牟尼就是当时极力反对婆罗门至上的人,他宣扬种姓平等、人人平等、以及一切生物都平等的思想,与婆罗门相抗衡,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多中下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即一切人和物都是平等的,这和卢梭曾经将平等划分为自然平等和社会平等一致。众生平等强调,任何一个人以至于有生命的物体,都有可能得道成佛。在佛教创立之初,其平等思想最多的表现就是追求种姓平等,本就是因种姓不平等而产生。后来传入我国,其教义虽有所变化,但总体不脱离其核心教义,即“众生平等”。

佛教的平等思想所带来的影影响,基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佛教平等思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佛教创立之初的平等思想是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进而反抗;后传入中国并且实现本土化的佛教对中国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也表达着一种无言的抗议。第二、佛教的平等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个人的道德修养,保证其修行实践。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首先就要保证自己的思维是人人平等的,只有这样,才能利人利己。第三、就是透过其平等的社会功能来促进公共道德的实现。一切人的生命权利都是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是公共道德意识发展的最基本前提。

四、三大宗教平等思想的相同点

综上所述,从三大宗教的平等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不难看出,都是在社会现实不平等的前提下产生的。这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抗议。我们是否可以用物极必反这一不恰当的词语来说明这样的现象呢?社会不平等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会产生诉求平等的利益群体,各宗教对社会现实不满的表达就是创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来维护自身的精神利益。其实从根本上说,一切宗教都只是人们在精神信仰上追求平等,而不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做到。

宗教平等思想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对于宗教的消极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卢曼认为,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韦伯)的宗教理论有诸多局限。首先,在强调宗教的整合功能时,没有足够重视宗教在历史社会中起的散裂功能(宗教亦引发纷争和冲突)。[2]那么宗教作为“社会的产物”这样一个对象,应该有自己的各种利益诉求。因为社会是由各种利益诉求的集团所构成,矛盾、冲突和变迁内在于任何社会结构。因此每一个集团都追求自身的利益,所以能够促进整个社会团结的单一齐整的价值观和信仰并不存在。宗教也是这样的集团,所以宗教之间存在着冲突,每个不同的宗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而且,在宗教而当这些价值观和信仰之间产生交集又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宗教冲突也就随之产生了。所以在谈论宗教积极作用的时候不能忽视其消极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