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法论狠货」如何判断你适合做某事

 笔触拂晓主编 2022-09-30 发布于浙江

找我领取一份往日的精选推文合集

陆续推出方法论狠货,敬请期待

方法论狠货:如何判断你适合做某事
主笔:小仰笔触拂晓
查看:读者朋友

你们是否听到过这样很标准且熟悉的句式: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美工,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学数学,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美食,

......

简单讲就是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做某事


PART 01

问题背景:如何判断你适合做某事




如何判断你适合做某事?
这也是我最近一位朋友所困惑的问题。我个人感觉他本人对于标准化考试是非常专一且执着,以至于每次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他总喜欢问我学习情况、未来的规划等,我很清楚从我这位朋友的站位出发,他视标准化考试所引导的学习为优先级较高的人生项目,对我的学习情况以及规划情况的问候表达了他对朋友的关心和在乎,对此,我表示非常地理解和赞同。(#这段话可看可不看,单纯表达收获真诚挚友信任的感激。#)
闲言少叙,我的这位朋友所遇到的困惑是什么呢?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读博士。首先,一般而言问问题不建议从如何入手,提议用为何?而为何包含了两种含义,第一,你为什么会有博士这个概念,你是怎么会对博士这一概念产生兴趣的,即来源探索;第二,你为什么想做这件事,即目的性或者意义探索。根据我对这位朋友长期的了解,名校情结是作为他读博的一种很强的动力源,至于,他为什么会了解到这一概念,那也只有本人能回答。



PART 02

问题分析:两条路径“感知”与“竞争”




其次,在明确为何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谈谈如何。我们更一般化地去思考这一命题,即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读博士”属于
“如何判断自己适合做某事”的范畴
考虑适合问题,我觉得有两条线,
其一,通过比较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所谓竞争出英雄;
其二,通过自我特点和对这件事的感知去匹配。
对于前者,是大部分人认为自己适合某事的重要依据。而对于后者,往往需要本人巨大的勇气,因为自我特点所匹配到的事情不一定是我们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竞争力会受到质疑、前景堪忧等一系列社会外界所带给我们的噪音。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读博士,我们转换成陈述句,即
我是适合读博士的or我是不适合读博士的。
再通过对前句或者后句进行反复辩论和提问?(两者其实等价,虽然存在肯否关系)

PART 03

解决问题:拨云见日




·竞争角度
比如,我选择前者作为命题进行解读,且从竞争角度出发。
我适合读博士,从竞争角度上看,我在学术方面确实比周围的人强。可是这显然不够完整。
什么方面的学术?人群范围?什么能力强?强多少?
就我自己而言,在面对数学建模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什么问题),我能够两天专注持续工作16个小时以上并且我在此过程中我通过与其他组别的比较发现自己具有强大的文献搜索能力(竞争力依据),相比我本科阶段的周边同学来讲(竞争人群),在投入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套路上,我完全可以一个人对付校赛(强到什么程度)。

从竞争角度,探索“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做什么”

做什么?

竞争项目

竞争力依据

竞争人群水平

竞争力程度

结论

学术数学建模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招法和文献搜索

本科阶段周边竞争者

校赛一人顶一支队伍

适合







   注记:数学建模只是学术的一个子项目分支。

当我们通过这样一种模式能够清晰地回答“自己是(否)做什么”的时候,就能够做出竞争环境下的理性判断。
·自我感知角度
从自我感知角度出发,根据自我的个性特点去判断我更适合做什么,这个其实是很简单的,按照步骤来:、

从自我感知角度,探索“如何判读自己适合做某事”

Step1明确“做某事”需要有哪些品质or能力

Step2:明确自己哪些能力和品质更为突出(自我比较:比如我缺乏细心,但是我有抓住重点的能力)

Step3自己的能力分布图和“做某事”所需要的能力分布图进行比对。

Step4:相似说明你适合做某事

自我感知角度本质还是在比较,但是这是自己和自己进行比较,主体性更加鲜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