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家妇女的走村梦想之二:消失的蔡店村,回不去的故乡

 清影说农 2022-09-30 发布于甘肃

#头条创作挑战赛#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家在原天光厂旧址隔壁种有八分地,栽了40多棵桃树。每年到了成熟季,我们把自行车托东西的货架上做上两个专用铁钩,挂上两筐秦安蜜桃,推着来到蔡店村卖给那些外地来的采购商。

因为,我们的那块地与蔡店村相邻,每年卖桃子很方便。如今那块地正在准备种上钢筋水泥垒成的高楼大厦。

所以,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年蔡店村的马路上,桃子成熟的夏天,车水马龙,拥堵不堪。村民们有的骑着三轮车,有的推着自行车,三三两两,买桃子的交易忙得不亦乐乎。过路的车辆多了,经常造成交通堵塞现象。想想那些年代的蔡店村是如此的繁华与人丁兴旺,好一派欣欣向荣的农村景象。

那些年的蔡店村,无论川地还是山地,春天桃花烂漫,夏天桃香扑鼻,勤快的村民们,披星戴月地努力奋斗。于是,大约在2010年开始,到2018年之间,基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

历史上孟母三迁,主要是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好让孟子读书,成就大业。但是,如今的拆迁与搬迁,都与古代的孟母三迁,不能相提并论。所以,自从2018年蔡店村以棚户区改造的名义,整个村庄连片都成了拆迁户。而在当时,村民们都苦苦地挣扎着,过程闹得沸沸扬扬,但是,最后的结局依然是拆迁走人。

虽然,蔡店村经过拆迁后建成的小区都有自己的家,但是,却失去了农民本该有的居住环境!

比如,农家院子里可以放农具,晾晒粮食,堆放耐保存的果蔬等等。如果住楼房,农具在哪里搁置?果子又在哪里堆放与贮存?

所以说,曾经有个专家呼吁,千万别让农民上楼!农民还是居住在农家小院,这才是农民的本色。

如今的蔡店村村民,四分五裂,邻居们想见面,只有哪家的红白喜事上才能够相聚。如我所遇见的蔡店村农民兄弟所说的那样,“庄里之前关系对劲的还能够联系,不怎么合得来的见面只是点点头罢了!感觉都很生分,已经没有了曾经在一个村子里居住的那份情感。”

因此,对于蔡店村村民们来说,建成新的居住环境,却变成了人是物非,失去了乡音乡情。

不过,那段情感纽带还在,山上的耕地保持了原来的样子,种植桃园的依然可继续,种植温室大棚蔬菜的照样。

同时,个别村民还在自家的地里搭起了简易的房屋,直接住在里面,干起农活来,既方便又省事。

因为,山上大面积种植了桃树,小面积种植了大棚西红柿与黄瓜以及香瓜,都是科技种植。基本都是年轻人,以80后为主力军。所以,在我们秦安县老百姓的消费观念中,认可的就是蔡店村的西红柿与黄瓜以及香瓜,特别是香瓜在春末夏初成熟期,一斤批发价达到了18元左右,如此的高价香瓜不是普通老百姓消费的!消费过程基本以送人情为主导。

至于西红柿与黄瓜,都是平民价,每斤批发价上好的价格是2.5_3元,残次品每斤零售价2_2.5元。

所以说,我特别敬佩蔡店村的村民,还能够坚守农业一线种植与高科技温室大棚种植,在我的心目中都是值得尊敬的可爱之人。

根据村民介绍,蔡店村人口最多时达到了280户,有1000多人口,在当地来说,还是比较大的村组。那么,至于蔡店村在历史和现代有什么名人,这里无从考证,再不赘述。万幸的是蔡店村小学在这次拆迁中,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再次整修扩建,为将来蔡店小区居住的人们,打好了娃娃上学方便的基石。

蹉跎岁月,岁月蹉跎。“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或许,农村生活的年轻人务农种地,能够接受几十层楼房的居住环境,可是,50、60岁的农村人一辈子住惯了农家院落,真是不习惯!那么,将来的蔡店小区又会是怎样的场景?是人们眼中的新农村吗?还是居民小区?个人觉得都不是!感觉到的就是滑稽。

清影说农图文原创/于2022年9月28日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