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渚、陶寺和二里头,谁有资格称为“最早中国”?

 风吟楼 2022-09-30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2019年7月6日下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来自中国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

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总面积约290万平方米。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持续时间约1000年,广泛分布于长江下游和环太湖流域,面积约36500平方千米。

良渚遗址距今4500~4300年,早于距今4300~3800年的陶寺遗址,更早于距今3800~3600年的二里头遗址。

但为什么陶寺遗址是最早中国,而良渚和二里头都不是呢?这是由最早中国这个概念的特定内涵所决定的,良渚和二里头都不符合进入这个范畴的条件。

文章图片2

作为最早中国,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其一,从文明进程角度来说,最早中国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国家形态。

国家形态,在考古学上一般是以有没有大型都邑的存在为标准。判定一处聚落遗址是不是具备都邑即都城的性质,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一、聚落是否发生了分化,出现了特大型聚落;二、大型聚落是否出现了围沟和城墙;三、大型聚落中是否出现了大型宗教礼仪中心;四、大型聚落的墓葬是否发生了分化,是否出现了特设的墓地;五、大型聚落是否出现了专业手工业作坊和作坊区,是否出现了大型仓储设施;六、大型聚落是否出现了专门的武器和象征权力的仪杖;七、大型聚落是否出现了文字和垄断文字使用的现象;八、大型聚落中是否出现了异族文化的因素;九、各级聚落间是否出现了上下统辖的现象;十、大型聚落对外辐射的范围有多大?辐射的渠道和手段是什么。如果这些要素全部具备,那么这个都城所代表的文化控制的社会组织结构就是一个国家了。

迄今为止,自公元前1800年上溯,在中国大陆范围以内,能够被考古学家认定为具有大型都邑性质的遗址,只有面积为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280万平方米的陶寺古城和300万平方米的二里头古城。其中,对于良渚遗址及良渚文化所代表的社会是否进入了“国家”阶段还存在不同看法,但对陶寺遗址、陶寺文化所代表的社会,以及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所代表的社会进入“国家”阶段,基本上是学界的共识。

其二,从指导思想上来说,最早中国必须是以“地中”为指导思想建立的国家。

“居中以立国”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根本原因。居中是为了“通天”,乃“朕即天子”的原始要义,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居中才能上达天庭,领受天命,治理国家。离开了“地中”这一指导思想,也就无所谓中国了。良渚、陶寺和二里头三个遗址,能够明确看出以“地中”为指导思想建立的国家,只有陶寺和二里头。良渚遗址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出明确的相关证据。

其三,从地理方位上来说,最早中国必须是建立在诸夏或华夏族居住地区的国家,即所谓的中原国家。

“中国”同“华夏”一样,地理上是指中国幅员辽阔的大地,民族上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但“华夏”“诸夏”“中国”等词语都是由汉民族即华夏族原创的词汇和文化,原始内涵和外延很狭窄,其地域范围仅指晋南、豫西等黄河中游地区,其族群也仅是指以炎黄和尧舜禹部族为核心的华夏诸部落联盟群体。夏、商、周系“古国—王国—帝国”时代中的王国时代。在“万邦时代”过渡到西周的王国时代时,还有800多个诸侯小国,这些小国就被统称为“诸夏”。如《左传》:“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文章图片3

中国或中原,原来都是指晋南,到夏朝时才漫过黄河,把二里头所在的豫州地区囊括进来。在诸夏或华夏族居住地区的建立国家,是祭祖以立国,此所谓祖国的本真含义。联系到居中以通天,我们会明白,“中国”这个概念从诞生之日起就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敬天祭祖”这个核心内容。

良渚遗址位居长江下游的杭州余杭地区,是属于上古社会与华夏集团、东夷集团鼎足而立的南蛮集团,是古人所谓的“异域”文明,自然被排除在外。符合这个条件的仍然是陶寺遗址和二里头遗址。

其四,从时间上来说,最初中国必须是最早的中国。

陶寺遗址诞生的时间是公元前2300年,二里头遗址诞生的时间是公元前1800年,陶寺遗址诞生的时间比二里头早了500年。

由以上分析可知,能够同时满足作为最初中国四个条件的,就只有陶寺遗址和陶寺文化所代表的陶寺古国社会了。

——摘自李琳之:《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个别地方有改动。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

文章图片4

商务印书馆,2020年9月版

本书是一部用考古学资料揭示先夏及夏代早中期历史发展脉络的史学著作。全书主体共分16章80节,近50万言。不同于以往学人关于夏代区域性、碎片性的论述,作者置这段历史于同时期以西亚、中亚为世界文明核心舞台发展的背景下,以其高瞻远瞩的全局性目光、严谨缜密的思维逻辑和通俗明快的语言,用国际国内近几十年所取得考古学成果,第一次系统、完整而清晰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这500年夏人兴起、迁徙、建城、建国、定都、扩张等一系列发展行为的脉络足迹。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周初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文章图片5

研究出版社,2022年6月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第4期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等推荐榜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