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记述自然资源

 yzsr273 2022-09-30 发布于山西

 作者简介   晏源源,194710月生于江西南昌市。19708月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经济地理专业。早年曾在广西少数民族山区从事教育工作。198712月调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从事地方志工作,历任市县志研究室编辑、副主任、主任,广西通志馆副馆长、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编审。主要从事市、县、城区志编纂的指导与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很少想到要合理开发利用,更未想到要保护。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要求猛增,于是逐渐出现资源相对短缺的现象;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水、土、气等可更新循环的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逐渐退化变质。我们的志书必须将这些记载下来,给人们敲响警钟。

要记好自然资源,首先必须弄清楚它的内涵。在《地理学词典》中,自然资源泛指在多种自然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资源,包括矿藏资源、水利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以及以山水名胜、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资源等;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中,自然资源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如矿物、土地、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在《辞海》中,自然资源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尽管上述几种说法不ー,但有两点可以统一:一是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天然物质,不是人类加工制造的;二是能被人类利用,即具有使用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种类和范围)和深度(使用价值)也日益增加,自然资源的内涵也不断丰富扩大。比如,石器时代,铜还不是资源;青铜器时代,铁也不是资源;在原始社会,土地、水流也并未成为资源,随着农牧业的兴起和引水灌溉的需要,土地、水流也就成资源了。目前已出版的志书中,记述对象有误的不少,如《宾阳县志》《淮滨县志》等,将苍蝇等也列入自然资源,就不妥当了,这些虽是野生动物,但目前尚无使用价值。又如《如东县志》《武乡县志》等,将人工栽培的粮、油、瓜果、蔬菜类和饲养的水牛、黄牛、鸡、鸭都作为生物资源入志,忽视了自然资源是天然物质这个特征。类似情况在志稿中更是屡见不鲜。

 自然资源的记述有分散记和集中记两种,笔者认为两种形式都可以,但集中记更有利于人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本地自然资源。在自然环境篇()下独立设自然资源章,下分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节,个别地方可增设自然风景资源。专设章后,就不必在其它篇章另列“自然资源”。《肇州县志》《淮滨县志》《武乡县志》等在本章只记矿产(黄沙)、植物、动物资源,而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分别在水文(水系)和农业或土壤中记述,这就造成割裂和分类混乱,不能给人以科学、全面的自然资源观。另外,《资源县志》送审稿等在本章下设旅游资源节,也值得商讨。旅游资源按属性可分为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风景旅游资源系指尚未开发利用的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和物象地域组合而言,主要包括山、水、气、光、动物、植物等水光山色、奇石异洞、流泉飞瀑、阳光海滩、旅游气候、生物资源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与特色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民族风情、历史古迹、城乡风光、旅游文化、旅游商品、风味佳肴等。很明显,后者不能属于自然资源。因此,还是只列自然风景资源为宜。

 自然资源的记述既要考虑科学性,又要考虑实用性。记述资源主要还是为了开发利用,因此各节还是按用途分类记为好。如植物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观赏植物、蜜源植物、果树(野生)、淀粉和饲料植物、橡胶和栲胶植物、紫胶虫寄生植物纤维植物和编织藤条用材树种等等。矿产资源一般记得较好,能记述其分布、储藏量、品位、开采条件、年产量等状况。而动植物资源则记得较差,有的仅记一个名称,有的则按教科书解释一番名称及用途,详略不当。笔者认为,稀有珍贵的和藏量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要详细记述其分布、数量、特点,特别要反映它的历史和现状。这方面的资料有时较缺乏,我们可以从其他侧面来反映。如《宁明县志》中写道:“收购蛤蚧最多的是1967年,达12091条,1970年降到3674条,1982年降到200条。”志书通过几个年份蛤蚧收购情况的记载,反映了该县蛤蚧日趋减少的状况,值得我们借鉴。当然,具体应用时要注意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

 关于水资源的记述是已出版的志书中最薄弱的部分之一。有的志书,如《阳朔县志》《宾阳县志》等,只字不提,有的仅是简单的几句话,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自然界的水资源多种多样,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三种类型,全球和各国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大体是稳定在一个变动不大的数值下,它既跑不出地球,也不会再增多了,只是以不同的形态在地表与近地大气圈之间不断变化、循环而已。由于水资源在分布上有明显的区域性,时间上有明显的季节性,加上水资源被污染日益严重,而人口加速增加,生产规模急剧膨胀,导致用水量激增,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的威胁。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1979年人均水资源量为270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西北华北很多城市闹水荒,广西广大石山地区,旱季人畜饮水也发生困难。人们愈来愈感觉到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社会现实要求我们详细记述本地水资源状况。现代科技水平和物质条件,使我们能掌握水资源的数量,摸清它的变化、活动和循环规律。各地普遍进行过的农业区划都有这方面的资料,为我们记好这个内容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水资源记述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表多年平均流径深度、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地表水资源)、丰水年和枯水年径流总量、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平均每亩耕地占有水量、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地下水资源)、过境水量、可供水量(指现有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后能提供使用的水量)、总耗水量、人均用水量、本地区各项数据与全国全区的比较、人均用水量与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比例、总耗水量与水资源总量的比例等。总耗水量系指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河道外用水,由于航运、旅游、环保、渔业和其它养殖业的需要,还需保持很大比例的水量在河道内利用,否则便会产生矛盾。如据《阳朔县志》载,近几年漓江水量逐渐减少,枯水期延长。1983年后,每年有五、六个月时间桂林至杨堤江段旅游船不能通航。为何出现水量减少呢?除了漓江上游水源林遭到破坏,储水量减少外,另一原因便是流域稻田增多、工厂增多、城乡人口增多,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量增大所致。此外,还要记述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年内变化等情况,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资料。

 自然资源的记述还要注意处理好与其它章节的交叉。自然资源有的就是自然环境中的自然要素,如气候资源实际上在气候中已详细记述了,不必再单独立节。又如,土地资源只需记述各类土地(农林牧用地、城镇工交用地和其它土地)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反映它的变化,而不必详细记述耕地中各类土壤的数量和特征,因为这个内容在土壤章已详述。还有生物资源与野生动植物、水资源与水文的交叉等,都要认真考虑各自的记述范围,避免重复。另外,要记好自然资源,应尽可能实地考察,充分利用近期各地调查研究的成果。有的同志只是沿用旧志资料,不加说明的将老虎记入资源中,实际上,华南虎早已在该地绝迹了。

 (本文原载《广西地方志》1989年第期)

  本文由晏源源先生授权在“新越绝书”微信平台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