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明方志编纂教程(十四) 志稿例析(2)

 yzsr273 2022-09-30 发布于山西

例稿二  《社会科学志·学会·历史学类》目(节选)

广东历史学会

1950年8月成立,原称中国史学会广州分会。其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团结和组织广东省史学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促进史学的发展和繁荣。“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78年1月恢复活动。设有太平天国史、中华民国史、明清经济史、农史和中学历史教研等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杜国库、陈寅恪、容庚等7人,第二届常务委员杜国庠、杨荣国、刘节等17人,第三届会长杨荣国,第四届会长金应熙,第五届会长金应熙,第六届会长。

广东军阀史研究会

1981年4月中旬成立,由广东省社科院、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院、广州师院联合发起组织。研究会主要任务是:组织学术讨论和交流,组织力量开展广东军阀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编撰《广东军阀史大事记》。首任理事会长金应熙,副理事长余炎光、吴仲、李扬程。1985年11月在广州主办西南军阀史研究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1988年改名为广东中华民国史研究会,理事长余炎光。

广东华侨历史学会

成立于1981年6月29日。首任会长孙儒,副会长朱杰勤、金应熙、胡一声、黄重言,倪宏毅、廖钺。该会宗旨是团结有关学者和社会人士,促进华侨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提倡科学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百家争鸣方针,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促使这一门学科的发展。其任务是组织各种类型的有关的学术讨论、报告会,组织有关科研项目的协作和成果的交流,开展调查研究,征集和交流有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出版本会通讯和书刊。编辑出版《广东华侨历史学会通讯》《侨史学报》《华侨论文集》。

广州市华侨历史学会

成立于1983年12月6日,首任会长周锦照,副会长郑曼如、杨万秀、白雪樵、颜美德。该会宗旨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一切活动的基本准则,团结本市有关学者和社会人士,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实事求是:百家争鸣方针,以科学方法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促进华侨历史和华侨问题研究工作的发展。其任务是开展华侨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与著述工作,组织有关的学术讨论、交流和报告会,出版会刊和有关资料,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华侨史史料、文物和有关侨乡资料。编辑出版《广州侨史》。

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

成立于1983年8月28日。该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研究和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任务为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学习和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编撰出版《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会刊》《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会讯》《香山辛亥革命与孙中山》《孙中山研究文集》《海内外友人华侨写给孙中山的信》《孙中山青少年时代的故事》。参与主办1984年孙中山国际学术讨论会、1986年“孙中山及其时代”国际学术讨论会、1990年“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讨论会。会长陈占勤,副会长苏干远、刘玉池、李伯新、萧润君。

广东明清经济史研究会

成立于1984年10月6日,首任会长汤明檖,副会长叶显恩、李龙潜。曾承担“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史研究”、“近代华南农村研究”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参与筹办“1987年国际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暨全国第四届清史学术讨论会”、“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第三届广东社会经济史研讨会”、“十八世纪的岭南学术研讨会”。主要研究成果有:《清代社会经济史区域研究》(论文集)、《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论文集)、《十四世纪以来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论文集)、《广东航运史(古代部分)》(叶显恩主编)、《城市机制与社会变迁:十八世纪广东米价分析》(陈春声著)、《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刘志伟著)等。

孙中山基金会

成立于1990年,为募集孙中山基金并安排和监督基金的使用的非营利性、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其宗旨是:以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为基地,面向全国和全世界,广泛团结居住各地的中国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为推动孙中山学术研究,弘扬孙中山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关心人类共同进步的伟大精神,促进中国繁荣统一和增进国际和平友好而作出积极的贡献。分设孙中山奖金、孙中山研究基金和孙中山社会福利基金,奖励与表彰研究孙中山、弘扬孙中山精神的优秀作品,举办旨在弘扬孙中山精神的社会公益事业。该会下设基金募集、基金用途评审、基金监督三个委员会和“孙中山研究”、“孙中山研究丛书”、“孙中山研究资料”、“孙中山研究译丛”等四个编辑委员会。曾举办1949年至1992年间中国大陆孙中山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优秀成果颁奖仪式,出版《孙中山基金会丛书》10种。会长欧初,副会长陈锡棋、金冲及、张磊等。

广东叶剑英研究会    

1992年5月15日在广州正式成立。该会是在中共广东省委领导下,由广东省研究叶剑英的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旨在团结和协调广东省叶剑英研究力量,推动叶剑莫研究工作和组织有关学术活动。其任务是组织协同有关单位搜集、整理、出版叶剑英研究资料;建立和加强同国内外有关叶剑英研究机构和学者的联系和合作,沟通学术信息,开展学术交流;编辑出版会刊和通讯。刘复之、曾生、郭荣昌为研究会名誉会长,郑群、张江明分别为研究会会长、执行会长。编辑出版《叶剑英风采》《叶剑英哲学思想》《叶剑英与新中国》等。

广东邓演达研究会  

成立于1994年6月14日。该会的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和联系广东省以及若干内陆和境外研究邓演达的学者和有关人士,有计划地开展对邓演达生平、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为总结中国近现代革命发展的规律,为促进史学学科的繁荣,为推动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周谷城、卢嘉锡等8人任名誉会长,廖铺叔、肖翰香等12人任顾问,梅日新任会长,陈本能、邓育京等10人任副会长。曾举办纪念邓演达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邓演达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邓演达纪念画册》等。

本例稿是个草稿,未经过细加工,比较粗糙。作为一个类目中的条目体文稿,条目的选取和各条目收入内容的统筹很重要。本例稿收入的是全省历史学类学会的条目,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是选取入志为条目的学会是否得当,必须与其他各类学会平衡;其次是对学会要记述什么内容要规范。由于未展示其他学会,选取学会是否得当的问题不好讨论,本节只评述后一问题。综观全节各条目,其记述要素大体包括:学会名称、成立时间、宗旨任务、机构组织、领导人名单、学术活动(组织学术讨论会、举办展览、调查研究、对外交流等)、研究成果(出版刊物、著述文集等)。突出的问题是:各条目记述同一要素的标准不一,详略悬殊。关于学会领导人,有的只记述首任会长,有的记述各届会长,有的记述首任和现任会长,有的则名誉会长、委员、常委、顾问、副会长悉予记述,对此应统筹考虑。如果对重要学会要记述详细一些,则须对划分重要学会明确提出记述规则。关于学术成果,有的一字不提,有的连个人著作也列举上去。本志另设有学术成果专节,因此成果一般不在此处记述。关于宗旨任务,多为套话,除确有本会特色需要记述者外,皆可删去。另外,学会会址(如“广东邓演达研究会”)、成员情况(规模)有必要的要补上。

具体条目的问题。《广东历史学会》开头称:“1950年8月成立,原称中国史学会广州分会。”此句读起来有歧义,中国史学会广州分会是1950年成立的,还是此前就存在的?同时,对中国史学会广州分会在条目标题中也应有所记述,可在广东史学会之后括注。《广东军阀史研究会》,1981年成立,1988年改名为广东中华民国史研究会,标题也应体现。《广东叶剑英研究会》条目称:“该会是在中共广东省委领导下,由广东省研究叶剑英的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省委领导下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的提法不清晰也不准确。

(本文原载《简明方志编纂教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本文由陈泽泓先生授权在“新越绝书”微信平台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