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修改打磨篇目人手 提升志书编纂质量

 yzsr273 2022-09-30 发布于山西

志书编纂质量是关乎地方志事业的根本,确保志书编纂质量,是地方志工作的重中之重。志书编纂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确保质量,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严格把关,篇目的修改打磨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就如何从修改打磨篇目入手,保证和提升志书编纂质量来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对篇目修改打磨是确保和提升志书编纂质量的重要举措

制订篇目是修志的第一步工作,也是贯穿修志整个编纂过程并直接关系到志书质量高低的重要工作。在第一轮志书编纂实践中,尤其是当前的第二轮修志中,修志同仁对篇目制订大都重视,但也有受学术浮躁不良风气的影响,或者认为篇目既已确定就不必再改,或者受到赶进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忽略修志过程中尤其是后期对原制订篇目的修改完善,有的甚至对进行篇目推敲、反复打磨有抵触情绪。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不符合志书编纂工作自身规律的错误认识。修志工作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改变原设计篇目,不断作修改打磨,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篇目设计的修改打磨是提高志书编纂质量的重要步骤和必要环节。根据笔者20年的地方志编纂实践,没有一部志书篇目的制订自始至终是一成不变的,要想提高志书质量,对每一部志书的编纂都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对篇目下功夫,下狠功夫进行仔细推敲、反复打磨、不断修改完善是必要的。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拥有资料的多寡及形成的基础志稿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修改的就要修改。

二、对篇目修改打磨的几种情况及具体方法

根据以往的编纂经验,对篇目修改打磨,常见的有几种情况及一些具体方法,举要如下:

(一)与时俱进而改。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认识也要因时而变。因时而变,就是根据具体的客观情况变化而变的积极的思想和行为,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的“时”,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地方志是反映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情况的载体。志书的质量高低,就在于其是否全面系统、真实准确、科学合理地反映当地的地情。以实录历史与现状为己任的地方志书若不与时俱进,就承担不了历史使命,反映不了社会新的发展变化,所以,与时俱进是篇目创新的唯一选择。志书篇目是地情资料库的框架结构,它表明以怎样的形式来容纳哪些资料,怎样为使用者提供资料,这个框架结构是否合适装载及收录不断发展变化的地情资料,是否方便查阅资料,这就要求编纂者及其编纂观念与时俱进。因为篇目框架属于一种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内容是篇目创新的核心与灵魂。社会内容变化了,形式也要跟着改变,尤其是编纂一本志书从制订篇目到写出志稿,周期一般要3~5年,到编辑出版甚至6~8年,期间,客观实际情况与我们的编纂观念、编纂实际多多少少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定篇目进行修改,是志书编纂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是志书编纂流程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是提高志书质量的重要环节。对原定篇目进行修改,不但有理论依据的科学性,也有实践操作的可行性。笔者认为,与时俱进修改篇目主要有两种情况:

1.随形势背景发生变化而修改篇目。所谓形势背景,主要指修志过程中,国家、本地区的社会环境,如政治、经济、政策、具体情况等时局形势;也指本单位、本部门的修志背景,如修志单位领导更迭、主编易人、主笔更换、本事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等。形势背景发生变化,修志的篇目设计也会随之改动。

以《广西通志·旅游志》(该志2005年获第五次广西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篇目修改为例。l995~1997年,《广西通志·旅游志》已组建班子,报审了篇目,但由于人员变动,工作中断。l999年4月重新成立修志办公室,再次启动修志,至年底按原定篇目收集了800万字资料。2000年进入编写阶段,这时距原篇目制订已过好几年,形势背景发生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l994~1996年,广西开展了建设旅游大省的研究,取得积极的成效;199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大省的决定》经实施两年已初见成效;l999年8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将建设旅游大省的决策具体化。随后,一系列规划政策出台,广西发展旅游产业风生水起。二是主编更换,由直接抓编制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自治区旅游局新任局长担任主编。三是修志办公室负责人、主笔、总纂者等人员也有更换。基于形势和背景的变化,新到任者不满意原设计的旅游志篇目,认为原来按通行的以科学分类(或以旅游要素分类)来设置篇目,如设旅游资源篇,篇下设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土特名产等章,已经不能适应广西旅游由事业向产业大发展的新形势;原设置的其他一些篇目框架也不足以反映广西发展旅游产业、建设旅游大省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绩。于是,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新形势,省志办和编纂者重新审视原定篇目,拿出新的修改意见,把原篇目作近乎推倒重来的大改动。主要方法是:根据新发展、新内容、新变化增设新篇目,删除已不符合实际或缺乏可操作性的原设篇目,通过拆分、合并、升格、降级、调移、重组、平衡等手段调整理顺原篇目,全面反映广西所有旅游资源。既体现当代旅游新理念,突出时代特色,又全面系统反映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新规划、新思路,突出行业特色。广西的各个旅游区、景区、景点名称全部列上篇目(按地域、主次排列),既与规划建设项目相吻合,突出政府业绩,又突出广西地方特色。

同时,重组新设旅游产业篇和旅游市场、产品与宣传促销篇。这是随时代发展、认识水平提高应运而生的篇目。在广西,旅游作为产业,是伴随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才有的事情。修志人员修改篇目时,把旅游产业、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经济、宣传促销等这些最具时代特色的名称用作篇、章名,就是为了体现志书编纂与时俱进。在这些突出时代特色的篇章下,按照内容来拓展篇目,新增了跨省份国内旅游线路、中越边境游及旅游线路、广西旅游大篷车宣传促销活动、广西人游广西活动、主题旅游年活动、广西国际民歌节、桂林国际山水(与文化)旅游节、北海国际珍珠节、凭祥边关旅游节、柳州国际奇石节等节,既有利于及时记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情况,又能突出广西地方特点,成为广西独有的、与外省区绝无雷同的旅游志篇目。

此外,还新增设旅游规划与建设篇,下设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建设、重点建设项目、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等章节,把反映新时代旅游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标志性名词作为章节标题,志书时代特色比较突出。

2.因认知水平有新提高而修改篇目。以《广西通志·土地志》(该志2002年获第四次广西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篇目的修改为例。该志l995年启动编纂时即拟定篇目,六易其稿,送审批准后,按篇目收集资料,编写初稿,至1998年完成初稿。此后又进行三次大的修改:

第一次:初稿总纂阶段,根据初稿所记的详实资料,对原定的篇目再作斟酌修改。这时,从志稿通盘考虑,认为原来按土地管理部门业务分工,一个业务处写一章来设章,结果地籍处因为有多项业务,其所写的这一章志稿就出现内容庞杂,篇幅过大,分类不够科学,与其他章篇幅不平衡等问题。初稿总纂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修改,打破按部门业务分工来分类设章的模式,将原地籍一章拆分为土地调查、土地权属、地价三章,把三个不同范畴的内容区分开来,不受现行业务分工所束缚,使之更具科学性。

第二次:l998年10月召开评稿会后,根据评稿会所提的意见,对篇目又做了大的修改。编纂人员对如何全面系统反映该事业的历史与现状,编纂思路与观念又有了更新,于是修改篇目时,将评审稿的三篇(土地资源、土地开发利用、土地管理)改为土地资源、土地制度、规划利用、地籍地价、立法执法、综合业务和机构队伍六篇。把大篇体改为小篇体后,更能充分反映土地管理部门的主体业务,突出行业特点。

第三次:2001年出版校对阶段,编纂人员对志稿经过多次的审读、校对,资料了然于心,驾驭全局、总体把握全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编纂人员认为志稿突出时代特色、体现理论高度方面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原制订的篇目大多还是局限于按部门业务分工来安排篇目。当然,原来按业务分工、事业内部构成要素来设置篇目,也未尝不可,但是,易受局限,立意不够高,以至于最能突出反映土地管理方面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探索、新举措、新成绩的资料分散,埋没在若干个篇的章、节、目的位置,不突出、不明显,时代特色不鲜明。于是对篇目设计再一次作重大修改,即新增加一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土地市场、地价。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原来处于土地制度篇的第三章,位置较低、排序靠后,修改后由章一级提升到篇,地位提高了;由第三章改为第一篇,位置排前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这个最具时代特色的事项就突出了。同时土地市场、土地买卖典当、土地一级市场、土地二级市场等节或节以下事项依次升级,并跃然于目录之中。修改后,原来的6篇21章改为7篇22章,新设的一篇及新增的一章内容虽然是从原来的两个篇调整而来,但是,经过资料重组,由分散改为集中,突出了改革开放的内容,突出了市场经济的内容,亮点集中了,时代特色鲜明了,在新观点、新理论指导下,立意的高度凸显了,反映改革开放的深度也加强了。这个修改过程是思想认识提高的过程,是体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修志的过程。如果不是认知水平提高,就没有这一步的修改,而认知水平提高促使对篇目的修改就会水到渠成,势在必然。这次在二校时作的修改虽然有点晚了,也很麻烦,但改得有所值,使志书质量出现大的飞跃。

综上所述,篇目是内容的反映,也是编纂水平的体现;所记内容随时代变革出现新变化、新情况,认知水平的新提高、新飞跃,都要求篇目设计相应变通更改。与时俱进修改篇目,实质上是对篇目的不断创新。是否能与时俱进修改完善篇目,这应成为提高志书质量的一个考量点。

(二)据实就料而改。据实就料修改篇目,主要是根据收集整理资料的实际情况和依据编写出的志稿基础来进行修改。从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律是,大的修改一般有5次:第一次,在收集资料完成之后进入编写初稿之前,要根据资料收集整理情况,对篇目作出修改。按“事以类从,性近则合”的原则和资料丰实的程度,对篇目尤其是目、子目一级的篇目综合调整。增删调并,该补则补,该删则删,宜分则分,能合就合,层次不宜太多、太细碎,从框架层次上剪裁,达到利用篇目合理安置资料、利于编写的目的。这项工作一般由编写者完成。第二次,对初稿作总纂时,要根据各位作者撰写有关篇章志稿的实际情况,站在一本书的角度、全局的高度,进行整合统稿,往往要对篇目作全局性的调整完善,进一步分类归并,理顺篇目结构,调整好资料布局。检查篇目结构形式与资料内容是否相适应,纠正题大文小、或题小文大、文题不符等毛病,检查篇目的归属关系是否得当,排列次序是否逻辑严密、顺理成章,层次划分是否合理,篇、章、节目层次编排是否为反映本事业历史与现状的最佳布局;检查各篇、章、节目是否平衡有度,是否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一个全面、系统、完整的整体,检查篇目标题是否合乎志书标题的要求等等,一般由主编、总纂者完成。第三次,开评稿会后,根据评稿会上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一般由编写者、总纂、主编共同完成。第四次,送审查验收后,根据审查验收意见进行修改,一般由审查验收者和编写者、主编共同完成。第五次,在出版阶段,编辑加工、多次校对过程中,仔细推敲、精心打磨,还有一些补救性、精加工的修改,一般由编校人员完成。

这几次的篇目修改主要工作有:

1.查漏补缺增加篇目。原拟定篇目时,因情况不熟悉而漏项,或某些事物在原拟定篇目时尚未出现,在后来收集资料、编写志稿的几年间,出现了新生事物,需要补充,于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章、节、目。查漏补缺是必须要做、下功夫做好的。因为,需补缺的往往是新生事物,或是虽然消失、衰落,但应记载存史、补遗的事项,或是存在不平衡之处。从查漏补缺修改篇目,往往更有利于篇目创新,使记载内容更全面、更丰满,更有史料价值,更有可读性。例如,《广西通志·外事志》(该志2000年获第三次广西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原设计篇目时没有设置外国留学生管理、外国实习生管理的篇目,在收集资料中却获得这方面的资料,修改篇目时便增设外国留学生管理、外国实习生管理两节;原篇目中友好区市篇目下只设4节,根据收集资料情况,增加了7节,以便记载新建立的7对友好州、郡、城市。又如,《广西通志·旅游志》原来篇目只列26个市县的景点,把旅游资源篇修改分成5篇后,列上篇目的景点增至240个,其中214个景点名称是查漏补缺补充的,增补后更系统、全面地反映广西的旅游资源,突出广西地方特色。再如,《广西通志·土地志》补设原漏项的农林特产税节。再如,第二轮《广西通志·公安志》评稿会提出,有新资料应补充原篇目中缺漏的治安专项治理案例、铁路专项治安整顿侦破案件案例和新出现的社区警务事项,以更加突出行业特色、时代特色。

2.删除无资料、不切实际的篇目,或因保密原因、政治因素等,某些资料不能记入志书,应删去原定的某些篇目。例如,《广西通志·外事志》原设计篇目时参照通行的以外事构成要素分类的做法,设有大使馆节、外侨管理节,实际上广西没有大使馆这些项目的资料,根据收集资料的情况修改篇目,删去这两节。原篇目设计有古(边)界、现(边)界等章,边界交涉、边界地形等节,后因这方面的资料不宜人志,修改时就把这些章节删掉了。

3.根据资料重组篇目。按原定篇目收集资料后,拥有的资料或不足,或丰厚,按原定篇目编写势必造成不平衡。这就要调整篇目,重新排序,使之更严谨、更科学。例如,《广西通志'土地志》原土地资源篇下设交通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章,设置第一节交通用地,第二节居民点用地及工矿用地。根据志稿所收集资料,第一节交通用地资料较少,修改时便调整排序,把章标题改为《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章下的两节顺序对调。又如,《广西通志。质量技术监督志》原设计篇目科技、宣传、教育合为一章,后来根据资料情况,把教育抽出来,与培训合起来另设一章;又因教育培训的内容比科技、宣传的历史长,资料多,修改时便把教育培训章排在科技、宣传之前,这样更符合实际,更利于反映历史本来面貌。

4.就资料来定篇目标题。根据资料实际,修改篇目标题,使文题相符,突出行业特色、工作重点、事业原貌。例如,《广西通志·土地志》原设计有一节标题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后改为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广西通志·质量技术监督志》原设计有一节标题为组织机构统一代码标识与商品条码,后改为组织机构统一代码标识与商品条码工作。类似这些,虽增加了一个词,就使标题更贴切,与所记资料相吻合,更准确反映本部门工作实际情况,突出行业特色。

(三)精益求精而改。精心打磨,精雕细琢,反复推敲,力图提高志稿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为提高志稿质量,哪怕是改动一个字也要下功夫改,特别是对细节的雕琢,标题用词是否合情合体,都可见功夫。例如,《广西通志·外事志》原篇目有一节为驻军、缉捕交涉,后来反复斟酌,认为标题不确切,甚至失真,因为外国无权在我国境内驻军和进行缉捕活动。后来改为分设两节:法国陈兵中越边境强驻口岸交涉、英舰擅闯广西内河交涉,使用“陈兵”、“强驻”、“擅闯”等词来表述,就准确地反映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径,厘清了所谓“驻军”的非正义的反动本质,更准确地反映历史的真实。另外一节原标题为教案交涉,根据史料,有的史实并不能称得上教案,所记的资料也并非全是教案,后来改为三节:法国传教交涉、美国传教交涉、英国传教交涉,把“教案”改为“传教”,就比较客观的反映历史面貌。又如,《广西通志·土地志》第二章土地开发的第一节原为农用土地开发,二校时改为耕地开发;下设目原为清代以前土地开发、民国时期土地开发、解放后土地开发,根据所记资料均为垦荒、屯田、垦殖、开荒耕地,于是一并将土地改为耕地。原章、节标题中的土地面积改为土地总面积;工矿用地改为独立工矿用地,虽然只改动一两个字,但更准确反映资料实际和所记事物的本来面貌。

(四)为增强实用性而改。修改篇目也要“以人为本”,从利于用志的角度去考虑修改,修改篇目达到增强实用性的效果。例如,《广西通志·旅游志》以景点、景区的名称,以旅桂名人的名字来作章、节、目的标题,不仅仅是为突出广西地方特色,更重要的是为方便读者查阅使用。

三、对篇目修改打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体现出编纂者的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编纂者不应仅是一般地就拥有资料情况进行来料加工,而是在整理分析资料、吃透地情的基础上,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理念来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要通盘考虑哪些资料是主体资料,哪些资料是非主体资料,分清主角、配角,把握各种资料处于全书什么地位,哪些资料适宜按科学分类来记载,哪些资料适宜按部门分工来记载,哪些资料适宜按事物基本要素来记载,某些资料是宜分散记还是宜集中记,是在正文记,还是作附录、附记,或作专记。通盘考虑后才能优化篇目框架,选择最适宜反映地情的篇目载体,决定以怎样的形式记述哪些资料,怎样的构架能容纳哪些资料,如何以最便于查阅利用的设计来为读者提供资料;从地情实际情况出发,从为用志者服务着眼,量身定做,找到内容与形式的最佳契合点,改得出彩,不落俗套。内容和形式达到最佳结合点就是好篇目,修改篇目就是要找到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点。

(二)要体现编纂者的理性思维。修改篇目应在理念上达到以下预期目标:一要体现理论指导的高度。例如,上述《广西通志·旅游志》、《广西通志·土地志》篇目与时俱进的修改,就体现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比原来按事物基本要素分类设篇目、按部门分工设篇目,在理论高度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二要加强反映地情的深度。例如,《广西通志·旅游志》原有一篇标题是旅游者,节标题是名人游踪,这样的篇目标题决定所记述的一般就是某人的游览地点、游览线路。把篇目标题修改为名人旅桂后,就不仅记述游踪,还可记述与该名人旅桂游踪有关的人文史料,如史事珍闻、民族气节、爱国精神、友好往来,以及在游踪相关地方时所留下的诗文碑刻、典故传说、遗宝遗惠等等,通过篇目来扩展记述范围,增加信息含量,增强记述深度,提高学术品位。三要确定记述事物的角度。例如,第二轮《广西通志·公安志》原设计有一节标题为特大交通事故选记,评稿会上建议其改为处理特大交通事故选记,增加了“处理”l个动词,就确定了记述角度是处理事故的情况,以突出公安交警的工作,区别于交通志。篇目标题修改有利于确定记述角度更贴近本部门的特点,更准确反映本部门工作实际情况,突出专业(行业)特色。又如,把人事制度改为人事管理,就明确记述角度不仅仅是记制度条文,还要记管理情况。这就体现了编纂者的编纂理念、意图和构思。

(三)要慎重对待篇目的修改,切忌随意性。修改篇目不能没考虑成熟就改,随心所欲的反复折腾;不能是盲目地搞重复建设,劳民伤财,浪费时间;不能不讲规矩的乱改,改得不合理、不合体。要把篇目修改视之为打造精品志书的重要措施,是对志书高质量的追求,力求达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及实用性的统一,时代特色、行业特色、地方特色的统一;力求更加准确、真实,严谨、科学,规范、合体,精炼、朴实,达到精品志书、合格志书的质量要求。

(四)在编写阶段的修改,编写者、主编与指导者、审查验收者双方、三方之间要沟通,达成共识。避免出现编写者与地方志办公室分管的编辑双方各行其是的现象。笔者以亲身实践体会到:修改篇目时,一定要通报作者、主编,得到他们同意,或大家一起讨论修改方案。例如,某志作者擅自把两个目提升为节,增加两个节。主编发现了就不同意,笔者作为主管审验者也不同意。因为提升为节没道理,搞乱了整个篇目的科学体系。但作者认为那两个目的内容超出节标题范围,不修改不行。最后大家一起商量,把那两个目调移到可以归属其类的另外一节,结果大家都满意。

(五)在通过审查验收、出版阶段,若还有大的、重要的修改,应按程序再次报审。例如,某志原篇目不设表彰先进篇,评稿会上提出补设。经多次沟通,送审稿总纂后才补设,设为一篇,并按程序报批。审批时据其撰写的志稿才有4页纸,资料不够丰厚的实际,改其为一章。总算是弥补了一个缺憾。而有的志书编修部门在送审后再次修改篇目,没有向主管部门或主管领导报批;有的甚至在出版校对阶段,擅自修改篇目,审查验收者也不知道。这样,既不符合工作程序,也不利于把好质量关。这些问题在第二轮修志中应避免出现。

总而言之,对篇目修改打磨是确保和提升志书编纂质量的重要举措,这是从第一轮修志编纂出精品佳志的实践中得出的成功经验;在第二轮修志中,我们要避免治学浮躁不良风气影响,克服为赶进度急于出版而不愿意花功夫修改打磨的急躁情绪,重视从修改打磨篇目入手,下功夫精心编纂,潜心打磨,确保和提升志书编纂质量。

(本文由陈曼平女士授权在“新越绝书”微信平台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