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便秘方剂汇总收集整理(151~180方)

 火帝养生_WSH 2022-09-30 发布于重庆

151、麻仁丸

  【处方】麻仁120克(先以温水浴后,悬在井中五日,令生芽,日晒,退皮取仁)大黄120克(半蒸,半生)白槟榔30克(半生,半煨)山茱萸45克 薯蓣45克 官桂(去皮)45克 车前子 枳壳(麸炒)防风各45克 羌活45克 木香60克 菟丝子45克 郁李仁120克

  【制法】上十三味,同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理气疏风,润肠通便。治风寒积滞内阻,三焦不和,胸膈满闷,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临卧时用温开水送下。

  【摘录】《博济方》卷一

152、调胃承气汤

  【处方】大黄3钱(酒制),元明粉1钱5分,甘草1钱,枳壳1钱5分。

  【功能主治】牙衄,阳明壅塞盛之甚,口渴便秘而衄不止者。

  【用法用量】上水煎,去滓,入玄明粉、童便顿服。

  【摘录】《外科证治全书》卷二

153、大连翘饮

  【处方】连翘8分,牛蒡8分,柴胡8分,当归8分,赤芍8分,防风8分,木通5分,车前子5分,荆芥5分,黄芩(酒炒)5分,山栀(酒炒)5分,滑石5分,甘草5分,蝉蜕5分。

  【功能主治】痘症结痂后,余毒犹盛,壮热烦渴,胸腹、手足、头面俱热,大便秘涩,小便赤涩者;又郁热不散,赤肿而成痈者;又痘疮原多溃烂,收结后,仍作热作脓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同煎服。

  大便秘者,加酒炒大黄。

  【摘录】《活幼心法》卷九

154、大腹皮散

  【处方】大腹皮1两(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木香半两,桂心半两,白术3分,川芒消1两,厚朴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食毒伤寒,心腹胀满,时复呕吐,憎寒,不下饮食,大小便秘涩。

  【用法用量】《普济方》卷一三六引本方无生姜,名“大腹汤”。

  【摘录】《圣惠》卷十一

155、榔散

  【处方】槟榔不拘多少。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肠胃有湿,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每服2钱,用蜜汤点服,不拘时候。

  【摘录】《济生》卷四

156、紫正散

  【处方】紫荆皮6克 荆芥穗2.4克 北防风2.4克 北细辛1.2克

  【功能主治】治喉风初起,必恶寒,发热头痛,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

  【用法用量】上药与地黄散合用,开水泡药蒸服。

  【摘录】《重楼玉钥》卷上

157、竹沥达痰丸

  【处方】黄芩200g 半夏(制)150g 大黄(酒制)200g 橘红200g 甘草100g 沉香50g

  【性状】为绿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苦。

  【炮制】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0g,捣碎,压榨取汁,加鲜竹沥800ml混匀,与上述粉末泛丸。取青礞石100g,加硝石30g煅后水飞成极细粉,包衣,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豁除顽痰,清火顺气。用于痰热上壅,顽痰胶结,咳喘痰多,大便干燥,烦闷癫狂。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

  【注意】孕妇慎服。

  【规格】每50丸重3g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158、栀子金花丸

  【处方】栀子116g 黄连4.8g 黄芩192g 黄柏60g 大黄116g 金银花40g 知母40g 天花粉60g

  【性状】为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味苦。

  【炮制】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肺胃热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眩晕,咽喉肿痛,吐血衄血,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1次。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159、玉烛散

  【处方】当归 川芎 熟地 白芍 大黄 芒消 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养血清热,泻积通便。治血虚发热,大便秘结;或妇女经候不通,腹胀作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脐腹疼痛;或胃热消渴,善食渐瘦;或背疮初发。

  【用法用量】上锉。每服24克,水煎去滓,空腹时服。

  【摘录】《儒门事亲》卷十二

160、养血润肠煎

  【处方】生首乌15克,生当归9克,生赤芍9克,火麻仁15克。

  【功能主治】养血润肠,增液行舟。主血虚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王正公方

161、芎黄汤

  【别名】小芎黄汤(《医学入门》卷八)。

  【处方】川芎30克 黄芩18克 甘草6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破伤风。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自汗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5~20克,用水220毫升,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三服即止。再用大芎黄汤下之。

  【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162、泻心汤

 【别名】三黄泻心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处方】大黄10克 黄连 黄芩各5克

  【功能主治】泻火解毒,燥湿泄热。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绪;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用法用量】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50毫升,顿服之。

  【备注】方中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由于三黄之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对湿热内蕴而发的黄疸,也能主治。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163、消毒散

  【处方】牛蒡子六两,荆芥穗一两,甘草(炙)二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疮疹已出,未能匀透,及毒气壅遏,虽出不快,壮热狂躁,咽膈壅塞,睡卧不安,大便秘涩,及治大人、小儿上膈壅热,咽喉肿痛,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一钱,用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食后,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注意】如治疮疹,若大便利者,不宜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64、五仁润肠丸

  【处方】生地120克 桃仁(去皮)火麻仁各30克 郁李仁9克 柏子仁15克 苁蓉(酒蒸)30克 广皮120克 熟军 当归各30克 松子仁9克

  【制法】以上除五仁外,共为细粉,再将五仁串合一处,炼蜜为丸,9克重,蜡皮或蜡纸筒封固。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治大肠燥热,便秘腹胀,食少,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每服1丸,开水送下。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165、通闭方

  【处方】大黄90克,槟榔45克,赤苓60克,炒枳壳45克,炒诃子90克,大腹绒45克。

  【功能主治】导滞通幽,清热行气。主大肠实热。(妊娠便秘)。

  【用法用量】上为散,每服6-9克,葱白汤煎,去滓温服。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166、太一银朱丹

  【处方】黑铅(炼十遍.称三两.与水银结砂子.分为小块.同甘草水煮半日.候冷.取出研.去草不用),水银(结砂子)、铁粉,各三两;甘草(同铅煮)十两,天南星(炮为末)三分,朱砂(飞研)半两,腻粉(研)一两。

  【炮制】上同研匀,以面糊为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惊风壮热,涎盛发俌,手足搐搦,目睛上视,及风壅痰实;心膈满闷,呕吐痰涎,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每一岁儿服一圆,用薄荷蜜汤下,微利为度,未利再服,乳食后。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67、松仁粥

  【处方】松仁15克 粳米30克

  【制法】先煮粳米粥,后将松仁和水研末作膏,入粥内,煮二三沸。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适用于老年气血不足或热病伤津引起的大便秘结者。

  【用法用量】空腹食,每日3次。

  【摘录】《本草纲目》

168、凉膈散

  【处方】山栀子仁1两,连翘2两,黄芩2两,大黄半两,薄荷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实脉关前胸热甚,主脉浮,客脉实,浮实相合,实在上焦,阳气有余,胸中热甚。赤膈伤寒。表症已退,大便燥实,胸膈肿痛者。

  【用法用量】《松峰说疫》有甘草。治上症加蒌仁、枳壳、桔梗、紫金皮、赤芍。

  【摘录】《云歧子脉诀》

169、芍药清肝散

  【处方】白术0.9克 甘草(炙)0.75克 川芎0.9克 防风0.9克 荆芥0.75克 桔梗0.9克 羌活0.9克 芍药0.75克 柴胡0.6克 前胡0.75克薄荷0.75克 黄芩0.75克。山栀0.6克 知母0.6克 滑石0,9克 石膏0.9克 大黄1.2克 芒消1克

  【功能主治】治风热上攻,眼目昏糊,眵多眊燥,紧涩羞明,赤脉贯睛,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作一服。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食后热服。

  大便不硬者,去大黄、芒消。

  【摘录】《原机启微》卷下

170、三仁丸

  【处方】柏于仁30克 松子仁60克 麻子仁90克

  【制法】上药研成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老人津液不足,大便秘滞。

  【用法用量】每服10克,用米饮送下。

  【摘录】《脚气治法总要》卷下

171、桑椹密膏

  【处方】鲜桑椹1000克 蜂蜜300克

  【制法】将桑椹煎煮2次,取煎液1000克,文火浓缩,以稠粘为度,加新鲜蜂蜜300克,再煮一沸,停火冷却即可装瓶。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润肠通便。适用于血虚津枯的便秘,特别对老年体虚、气血虚亏者久服有良效。

  【用法用量】每服20克,温水送下,每日2~3次。

  【摘录】《民间方》

172、羌活退翳丸

  【别名】滋阴地黄丸(《医学纲目》卷十三)、柴胡退翳丸(《银海精微》卷下)。

  【处方】黑附子(炮)寒水石各3克 酒防己6克 知母(酒炒)牡丹皮 羌活 川芎各9克 酒黄柏 生地黄(酒洗,炒)丹参 茺蔚子 酒当归身 柴胡各15克 熟地黄24克 芍药39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目内障。右眼小眦青白翳,大眦微显白翳,脑瘫,瞳人散大,上热恶寒,大便秘涩。遇天气暄热,头痛睛胀。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服。药后省语言,以食压之。

  翳在大眦,加葛根、升麻;翳在小眦,加柴胡、羌活。

  【摘录】《兰室秘藏》卷上

173、清瘴汤

  【处方】青蒿 柴胡 茯苓 知母 陈皮 半夏 黄芩 黄连 枳实 常山 竹茹 益元散

  【功能主治】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治瘴疟,热重寒轻,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用法用量】水煎服。

  壮热不寒,加石膏;热盛津伤,口渴心烦,舌红少津者,加生地、玄参、石斛、玉竹;神昏谵语者,急用紫雪丹或至宝丹清心开窍。

  【备注】方中黄芩、黄连、知母、柴胡清热解毒;青蒿、常山祛邪除瘴;竹茹、枳实、半夏、陈皮、茯苓清胆和胃;益元散清暑利湿安神。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瘴之功。

  【摘录】《中医内科学》

174、木香流气饮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二两,陈皮(去白)二斤,厚朴(去粗皮.姜制.炒)、青皮(去白)、甘草、香附(炒.去毛)、紫苏叶(去枝.梗),各一斤;人参、赤茯苓(去黑皮)、干木瓜、石菖蒲、白术、白芷、麦门冬,各四两;草果仁、肉桂(去粗皮.不见火)、蓬莪(煨.切)、大腹皮、丁香皮、槟榔、木香(不见火)、藿香叶,各六两;木通(去节)八两。

  【炮制】上粗末。

  【功能主治】调顺荣卫,通流血脉,快利三焦,安和五脏。

  治诸气痞滞不通,胸膈膨胀,口苦咽干,呕吐少食,肩背腹胁走注刺痛,及喘急痰嗽,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大便秘结,水道赤涩。

  又治忧思太过,怔忪郁积,脚气风热,聚结肿痛,喘满胀急。

  【用法用量】每四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热服。

  如伤寒头痛,才觉得疾,入连根葱白三寸煎,升降阴阳,汗出立愈。

  脏腑自利,入粳米煎。

  妇人血气症瘕,入艾,醋煎,并不拘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75、秘传降气汤

  【处方】桑白皮(炒二两),骨碎补(去毛.炒)、草果仁(去皮.煨)、五加皮(酒浸半日.炒黄)、半夏(生为末.生姜自然汁为饼.再碎.炒)、桔梗、诃子(炮.去核),各半两。甘草(炒)、枳壳(去瓤.麸炒)、陈皮(去白.炒黄)、柴胡(去芦)、地骨皮(炒黄),各一两。

  【炮制】上为粗散和匀,再就蒸一伏时,晒干。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上热下虚之疾。凡饮食过度,致伤脾胃,酒色无节,耗损肾元,水土交攻,阴阳关膈,遂使气不升降,上热则头目昏眩,痰实呕逆,胸膈不快,咽喉干燥,饮食无味;下弱则腰脚无力,大便秘涩,里急后重,脐腹冷痛。

  治以凉,则脾气怯弱,肠鸣下利;治以温,则上焦壅热,口舌生疮,及脚气上攻,与久痢不瘥。宜先服此药,却以所主药治之,无不效者。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紫苏三叶,姜钱三片,水一盏,同煎至七分,食后,通口服。

  常服调顺荣卫,通利三焦,开膈化痰,和五脏。

  痰嗽,加半夏僸煎。

  心肺虚,加人参、茯苓煎。

  上膈热,加北黄芩煎。

  下部大段虚,加少许炮附子煎,如使附子,多加生姜。

  妇人血虚,加当归煎。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76、麻子仁丸

  【别名】麻仁丸(《类证活人书》卷十五)、脾约麻仁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处方】麻子仁500克 芍药250克 枳实250克(炙)大黄500克(去皮)厚朴250克(炙,去皮)杏仁250克(去皮、尖,熬,别作脂)

  【制法】上六味,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现用于习惯性便秘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备注】方中麻子仁润肠通便为君;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营为臣;枳实、厚朴消痞除满,大黄泻下通便,共为佐使。诸药同用,共奏润肠通便之功。

  【摘录】《伤寒论》

177、萝卜子丸

  【处方】萝卜子4两(炒令黄色),雷丸1两(炒,煮),白附子1两半(炮),槟榔半两,陈橘皮(去白)2两,蓝根2两(炒黄)。

  【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蛊气胀满,四肢虚浮,上气喘急,大小便秘涩。

  【用法用量】每服10-30丸,橘皮汤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

178、六味清凉饮

  【处方】当归、红花、赤芍药、生地黄、紫草、枳壳。

  【功能主治】痘疹血热便秘。

  【摘录】《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179、凉荣泻火汤

  【处方】川芎1钱,当归1钱,白芍1钱,生地1钱,黄芩1钱,黄连1钱,山栀1钱,木通1钱,柴胡1钱,茵陈1钱,胆草1钱,知母1钱,麦门冬1钱,甘草5分,大黄(酒炒)2钱。

  【功能主治】妇人怀抱忧郁,致生内热,小水涩滞,大便秘结;及阴中火郁作痛,亦如涩淋。

  【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空心服。

  便利,去大黄。

  【摘录】《外科正宗》卷四

180、老人便秘方

  【处方】黄芪30克,银花20克,当归20克,白芍30克,麻仁30克,肉苁蓉20-克,厚朴10克,酒大黄10克,威灵仙15克。

  【功能主治】益气养液,润肠导滞。主阴虚血燥,气虚不运。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赵恩俭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